小村长津津有味看着李明绪活剐华大石的样子,引起了士兵们的注意。这是谁家的孩子,这么大胆,竟然敢看这么血腥的场面。
与抱着她的小乔闭着眼睛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莫裳看了一眼,一点都不奇怪,自己这闺女能想出那么多奇奇怪怪的主意,还有什么是她不敢干的?
有本村的士兵就悄悄说了,这是旅长的闺女,小村长。一传十,十传百,小村长大名就在士兵中传开了,果然不愧是旅长的闺女,是见过大场面的,看这血腥的场面连眉头都不皱一下。
如果知道小村长刚出生没有几天,只怕要惊讶地合不拢嘴。
一晃眼的功夫,城中百姓也都见识了小村长的与众不同,竟然要求小乔抱着自己靠近一点看,因为李明绪刚才下刀的位置好像有点不准,应该是已经切到血管了。
好吧!小乔强忍着不适,把蔡菜报得更近一点。蔡菜发现,下刀的位置果然不对,动脉血管划破了。赶紧小手一指,嗯啊一下,助手连忙抓起止血粉,按在上面,不敢移动。
李明绪也知道坏了,下刀更小心了。
拍拍小乔肩膀,说一声,我们回去,没有什么可看的。
小乔跟莫裳说了一声,抱着蔡菜小村长,走向县衙。人群自动分向两边,后面一队女兵跟上来护卫。
就在要走出人群的时候,一个壮汉扑过来,掏出一把匕首,猛然刺向蔡菜。蔡菜也没有留意,小乔也没有发现,后面正赶过来的女兵大喊:“住手!”
蔡菜心声感应,右手一挥,刚才抓在手中玩的小木棍被匕首刺断了,但匕首也改变了方向,划破了小乔的左肩。
蔡菜小手赶紧按住小乔的左肩,阻止鲜血外流。
行凶之人,再想有第二步动作,已经被三支长枪透体而过,大汉不甘心地说:“妖女,你杀了我哥,我就要杀你女儿!”说完,头一歪,闭了气。
此时,蔡菜和小乔已经被女兵团团围住,隔离于群众之外。
小乔伤口不深,看着也不像有毒的样子。简单包扎一下,就回县衙了。
蔡菜后怕不已,这任何时候都不能大意,万一被这个大汉得手,岂不是连女儿身都没有了,或许自己也就消失在这个世界了,还能幸运地穿越吗?可能性微乎其微。
小村长临危不惧地信手一挥,这一招已经印在了,在场之人的头脑之中。再加上,随手捂住小乔受伤之处,更是获得了众人的敬佩。
虎父无犬女,不对,虎母无犬女,好像也不对。
蔡菜不知道自己造成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心中,小村长的大名,差一点就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也让众人更相信,起义有前途,是得天之佑的。不过,蔡菜就是知道了,也不会在意。在意的是,要尽快培养出一批能够护得自己安全的高手,否则就是对自己穿越而来、超越此处千年文明的不负责任。
李二妹也在暗暗自责,没有做到安全之责,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受到刺杀。蔡菜回想了一下,前世安全保卫工作的做法,各有分工,协作进行。于是画了一个草图,跟小乔讲解清楚。远卫,要清扫300米范围的可疑人物;近卫随时用身体着铁板的位置遮挡来袭的危险;护卫,10米范围,保证安全,简称三卫工作法。
李二妹拿到小乔送来的手绘护卫草图,大为惊喜,连连称赞小乔,到底是跟着旅长的人,这见解就是不凡!保证以后就按照这一办法配置力量,务必保证旅长和小村长的安全。
另外,基层组织必须健全,前世大爷大妈的力量不可小视,多次在警察办案中立功。这里不妨借鉴吸收,建立居委会,由熟悉人头的大爷大妈任居委会会长、副会长,直接向县衙负责,县衙成立公务处理处,专门处理居委会汇报事项。
嘿嘿,就这样办,把相关要求,写下来,交给小乔,让民兵营一营长立即着手分片建立12个居委会,并由民兵营抽调人员,组建公务处,务必在两天之内完成。
城里搞得轰轰烈烈,各村留守人员也不是无事可做。每天都要到各家巡视一下,关好门窗,组织孩子们做饭,吃饭,晚上安排在一起休息。虽然,已经得到消息,起义成功,但是村子还是不能放弃。破烂家产值万贯,一点都没有错。替各家护住家产和看护子女就是留守人员最大的责任。
蔡兵和蔡明就是蔡家村唯二的留守人员,还有十几个3至13岁的孩子,13岁以上的孩子,都到城里去了,说是参加民兵营,强化训练,维持县城秩序。
孩子们都很听话,吃饭之余,也在做刺杀训练,李二妹3岁的儿子也在其中,小家伙虎头虎脑,比同龄人的力气大得多,一定要提起跟别人一样重一样长的枪,让蔡明和蔡兵很是头疼。累得趴下,过一会儿必然要站起来,继续练。说是要保护妈妈,保护可爱的小村长姑姑。
其他村的情况也都差不多,大人在城里训练,孩子们在村中训练,留下的人员,大都是腿脚不好,但是又有一定实力的。
本来应该派一部分人员回村,但是军队人数本来就少,训练要求又高,守城的压力很大。蔡菜打算让部队轮番休息,七天休息一次。这样,村里的事情也就能兼顾了,有什么危及村庄的危险也就能处理了。比如,有野兽进村什么的。
昨天交代的玻璃厂建设应该去看一看进度了。不去看,也不太放心。玻璃厂建在城东山脚下,离城3公里,不远,但是也不近。
李二妹拨一连人马保护小乔和蔡菜去城东,自己回到莫裳身边了。莫裳对女儿莫名信任,就连有人刺杀蔡菜,在看到蔡菜无碍时,仍然纹丝不动。看得周围的人,特别是所有的军人,当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将之风一览无余,泰山崩于顶而面不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