箴言录
世上有两种福,一是吃苦,二是吃亏。
吃苦是幸福的必由之路,没有苦就没有甜。
舍不得孩子吃苦,将来他会更苦。
智慧之书的第一章,也是最后一章,都写着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吃苦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苦难犹如一座熔炉,燃烧着我们的激情、锤炼着我们的骨骼、升华着我们的灵魂,所谓百炼成钢。
不吃苦的人长不大,吃苦是人生的增长素。
吃苦是福
有一句话说,吃苦是福,乍听起来有些逆耳。其实,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我们的幸福是和吃苦相连的,如果没有吃苦,怎么会有幸福呢?即使没有直接的联系,必然也存在着间接的关系。
收获是幸福。金秋时节,天高气爽,田野上果实累累,丰收在望,农民的眼里荡漾着幸福的微笑。可是,没有耕耘,哪有收获?耕耘就是一种吃苦。有一首耳熟能详的古诗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耕种时的顶烈日、冒酷暑,挥汗如雨,艰苦播种,不是在吃苦吗?没有这些苦,怎么会有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丰收景象?
夺取奥运冠军是幸福的。中国羽毛球队33岁老将张宁连续两届获得奥运冠军,是中国羽毛球队参加奥运会年龄最大的一员。当她站在奥运最高领奖台上时,笑容那么灿烂,那么阳光,这是她职业运动最幸福的时刻。可是,在这冠军的背后,她付出了多少常人难以知道的辛苦。从16岁进入国家队到33岁,整整17年,她手腕受伤,膝盖伤痛,却从没有停止练球。难怪在2008年奥运会上战胜谢杏芳夺得金牌后,张宁哭了,边哭边激动地说:“这4年我觉得自己真的太不容易了!”泪水中有对金牌的喜悦,也包含了4年的艰辛付出。很明显,没有艰苦的训练,就不会有夺冠的喜悦。
实现理想是幸福的。理想是人生的目标,和人们的幸福紧密相连。当我们实现久久渴望的理想时,那幸福的场景怎么能用语言形容。人生之所以有明天,就是因为未来承载了我们的理想。不然,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但是,要实现理想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拥有财富是幸福的。财富的“财”字由宝贝的“贝”和才华的“才”组成,富字下边是个田字,意思是具有才华并耕田吃苦的人才配有财富。才学从哪里来,从吃苦来,有道是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只有吃苦、勤奋才能在学海书山遨游;只有劳动付出才能拥有财富,人世间什么不是劳动换来的呢?
屠格涅夫说:“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苦。”吃苦是幸福的必由之路,没有苦就没有甜。正如罗曼·罗兰所说:“凡是不能兼爱欢乐与痛苦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亦不爱痛苦。凡是能体味它们的,方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甜蜜。”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明白痛苦和欢乐密不可分,那发自内心的欢乐,来源于曾经痛苦的体验,痛苦是欢乐生长的肥沃的土壤。设若没有了痛苦,那么我们的欢乐又是多么肤浅。
从另一方面来看,即使拥有财富,如果放弃了吃苦精神,锦衣玉食,纸醉金迷,胡作非为,一掷千金,就会失去幸福。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那些享尽荣华富贵,而忘记吃苦的人,必然会败家伤342身,沦为贫穷,失去幸福。我们看到,身为富贵者而破产的、犯罪的、身陷囹圄的举不胜举,原因就在于忘记了“吃苦”这个道理。
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通过劳动创造的,劳动就是“吃苦”。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没有一代又一代人们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就不会有今天的社会进步。自古至今,吃苦精神都是时代的主旋律,是做人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吃苦是幸福的前提,幸福都是与吃苦相伴而生的。
生即苦,苦益生
对于苦的理解,佛教是很深刻的。它概括了人生的种种苦难,然后提出了消除苦难,走向智慧的道路。
佛教认为诸行无常,一切皆苦。《智度论》道:“四百四病为身苦,忧愁嫉妒为心苦,合此二者,谓之内苦。外苦亦有二种,一为恶贼虎狼之害,二为风雨寒热之灾,合此二者,谓之外苦。”内苦和外苦归结起来为“八苦”,即生苦,为出生之苦、残缺妍丑等;老苦,由少而壮、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等苦;病苦,疾病交攻的身苦,苦恼忧切的心苦;死苦,对死亡的恐惧和死亡之苦;爱别离苦,所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怨憎会苦,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相见;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者,求之而不能得;五阴盛苦,五阴为色受想行识,即生活的五要素,包括物质、感受、知觉、行为、意识所产生的痛苦。
佛教谈苦,其实是谈自在、谈快乐,不然就失去了佛法的意义。人生存在痛苦,正确对待和认识痛苦,通过自我修行和勇猛精进的奋斗,是可以摆脱这些痛苦的。于是,佛教提出了“四谛”,即苦集灭道。苦即面对苦,集即分析苦的原因,灭就是如何断除苦难烦恼,道即通往智慧之方法。承认人生的种种遭遇和苦难,然后通过自己的修行断除苦难。
在佛教看来,宇宙万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是各种要素和因果构成的,所以说“诸法无我”;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不会永恒存在,所以说“诸行无常”,既然这样,四大皆空,这岂不是对于“苦”的否定?所以《法华经》道:“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认识和解决苦难,一切也就都不苦了。
从生物进化来看,人必须吃苦。上天生人,赋予人们身体,五官四肢都有其作用,如果废弃不用,是会失去其功能的。人们的身体是一个容器,维护生存必须使身体得到足够的营养。人们吃的五谷、蔬菜、肉食等,经过消化,经过新陈代谢后转化为能量,如果不去劳作,能量积聚到身体里不释放,反过来就会残害身体。劳作就是一种有意识的吃苦。通过劳动,身体的能量得到释放和消耗,一方面维持了身体的能量平衡,一方面也维护了身体内脏腑的正常运行。我们看到那些饱食终日、享受安逸的人,不是身体臃肿,成为累赘,就是各种脏腑出毛病,百病来找。
为了发挥身体五官四肢的功能,必须吃苦。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欣赏琴棋书画、大千世界,要想发挥眼睛的正常作用,就要学习,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要学习好不吃苦行吗?嘴不仅是吃饭的工具,也是语言交流的工具。要想有好口才,不吃苦也不行。歌唱家、相声演员、外交家、教师等职业的人,以口才为生,为此所吃的苦,世人皆知。手是用来干活的,不是摆设。手可以打球、可以建房、可以画画、可以弹琴、可以种地,运动员、建筑工人、画家、音乐家,哪个不是通过吃苦有所成就的?有的人不愿因动手吃苦,时间长了,笨手笨脚,无所适从,手的功能也就萎缩了。脚是用来走路的,有的人怕走路脚吃苦,喜欢坐车,时间一长病也就来了。失去双脚谁也不愿意,但是,现在的人们宁愿坐车不愿意走路,不发挥脚的作用,这岂不是背道而驰?
健康的身体不是养出来的,是正常发挥身体各部分器官的作用而得到的。要想使各个器官健康,就必须使用它们,要想发挥其功能和价值,就必须吃苦。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344乏其身,才会有一个好的身体,才会承担起生命的重任。那些懒惰的人、贪图安逸的人,首先从身体状况上就可以判断出来,缩头弯腰,体质偏弱,缺乏抵抗力,稍有风吹草动,就会染上疾病。
那些强健的体魄、钢筋铁骨,都是经过艰苦地锻炼而形成的。拳击运动员慑人的眼神、快速的铁拳,无不是日积月累刻苦锻炼而练成的。手背受伤、胳膊肿痛,都是拳击运动员避免不了的。武术运动员敏捷的身手、凌空的翻身,漂亮潇洒,浑然天成,可是,这些动作不知道是他们重复了多少遍的苦练才学会的。健康的身体都是苦练出来的,衣食无忧,无所事事,怎么会有健康的体魄呢?
因此说,人生下来是吃苦的,吃苦才会有好的身体,才会有事业、理想、成功,不吃苦与这些无缘。
吃苦学习成大器
古代有关名人幼时刻苦学习的故事令人感动,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刻苦学习、勤奋不辍的典范。
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据《汉书》和《太平御览》记载,孙敬,字文宝,勤奋好学,夜以继日。每到了晚上夜深之际,难免疲倦打瞌睡,他怕耽误了学业,就想出来一个好办法。把自己的头发用绳子系住,挂在房梁上。一旦学习疲劳,打瞌睡时,头一低就被绳子拉疼了。清醒之后继续读书,时常到很晚。通过这样的吃苦学习,孙敬后来成为东汉的政治家和精通儒家学说的学者。
苏秦是战国时期洛阳人,字季子。当初他学习了连横术之后投奔秦国,不受重视。钱也花光了,事业也没有成就,只好带着满身的疲惫回到家里。父母见他事业无成,不愿意和他说话,妻子也不愿理睬他。苏秦认为这都是自己造成的。于是,痛下决心,埋头苦读。读书疲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有了痛觉后,又开始继续读书。就这样,经过了艰苦努力,终于学有所成,精通了连横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抵抗秦国,一时间身佩六国相印,名满天下,成为著名的纵横家和政治家。
凿壁偷光的故事。据《汉书》和《西京杂记》记载,匡衡,字稚圭,世代务农。小时候家里特别贫穷,但是,特别喜欢读书。他白天到地里种庄稼,维持生活,晚上不顾劳动的疲倦读书。然而,他读书时家里没有蜡烛,怎么办呢?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灯光从墙缝里射进他家,他就设法把墙打了一个小洞,烛光于是穿墙而来。匡衡借着微弱的烛光,如醉如痴地读书。再后来匡衡成为西汉著名的经学家,对于《诗经》的研究成就巨大,后来当了汉元帝的丞相。
囊萤映雪的故事。据《晋书》记载,车胤,字武子,东晋南平人。祖父做过东吴的会稽太守。到车胤这一代时,家道沦落,一贫如洗。车胤喜爱读书,但是家里花不起钱买蜡烛。一个夏天的晚上,他见到许多萤火虫在空中飞舞,心中不由一动,能不能把萤火虫集中起来,利用萤火虫的光亮读书呢?他立刻捉来几十只萤火虫,装在一个用白绢做的口袋里。萤火虫的光亮透过白绢照射出来,车胤借着萤火虫发出的微弱的亮光读书。车胤立志苦读,太守王胡之曾对他的父亲车育说:“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后来车胤担任国子监博学、骠骑长史、吏部尚书等职务,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据《艺文类聚》记载:孙康,晋代人。小时候家境贫寒,喜欢读书。有时在黄昏时读书到了眼睛看不见字才罢休。家里没有钱买蜡烛,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想读书时只好在月光下读书,由于光线太暗很疲劳。有一年冬天下了雪后,孙康想看书,就在雪地里借着大雪反射的光线读书。他为这个发现高兴起来,原来雪的反光是可以辨认书上的字的。孙康后来每逢下雪,就不顾寒冷,坐在雪地里看书,手冻僵了也在所不惜。正是通过这样的勤奋努力,读了很多书,掌握了知识。后来孙康成为晋朝的御史大夫和有名望的学者。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酷346爱学习,读起书来废寝忘食。他父亲特别着急,怕他由于太痴迷读书忽视了锻炼身体,只好给他修了花园,建有亭台楼阁,莺歌燕舞。别的小朋友每天在花园里玩耍嬉戏,乐不思蜀,可是,董仲舒埋头读书,勤学不倦,三年里没有去花园玩耍。通过学习,董仲舒涉猎了儒家经典,精通了古代诸子百家,提出来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汉代的大儒和思想家。
今天我们不必要拘泥于古人的学习方式,但是,最起码的学而忘我的吃苦精神是值得提倡的。
亿万富翁教子吃苦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经过艰难困苦成长起来的。他们明白,财富都是吃苦换来的,天上不会掉馅饼,没有免费的午餐,因此,即使家财万贯,也不会忘记培养孩子吃苦和节俭的精神。他们对于孩子的吝啬、约束、奖惩,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洛克菲勒被称为美国历史上首富和石油大王,建立了庞大的石油帝国,在全盛期垄断了全美90%的石油市场,财富总值相当于现在3000亿美元。其母亲是个虔诚的教徒,从小教育他生活自律节俭、吃苦耐劳等观念。他16岁时找了第一份工作,月薪为16美元。后来经过自己的奋斗成为亿万富翁。他说:“那种认为我们拥有无限的物质、人力和精神资源,因而可以大手大脚使用的观念显然是错误的。就个人而言,简单的生活方式能比无节制的购买提供更大的满意度,事实上,砍柴和健身锻炼一样能使人精神放松。”他认为任何一个人一旦养成习惯,不管是好或坏,习惯就一直占有了他。白吃午餐的习惯不会使一个人步向坦途,只能使他失去赢的机会。而勤奋工作却是唯一可靠的出路,工作是我们享受成功所付的代价,财富与幸福要靠努力工作才能得到。为此他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告诫他们一切都是吃苦换来的:
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聪明的老国王,想编写一本智慧录,以飨后世子孙。一天,老国王将他聪明的臣子召集来,说:“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我要你们编写一本各个时代的智慧录,去照亮子孙的前程。”这些聪明人领命离去后,工作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完成了一本堂堂十二卷的巨作,并骄傲地宣称:“陛下,这是各个时代的智慧录。”老国王看了看,说:“各位先生,我确信这是各个时代的智慧结晶。但是,它太厚了,我担心人们读它会不得要领。把它浓缩一下吧!”这些聪明人费去很多时间,几经删减,完成了一卷书。但是,老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又命令他们再次浓缩。这些聪明人把一本书浓缩为一章,然后减为一页,再变为一段,最后则变成一句话。聪明的老国王看到这句话时,显得很得意。“各位先生”,他说:“这真是各个时代的智慧结晶,而且各地的人一旦知道这个真理,我们大部分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这句话就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智慧之书的第一章,也是最后一章,都写着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如果人们知道出人头地,要以努力工作为代价,大部分人就会有所成就,同时也将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而白吃午餐的人,迟早会连本带利付出代价。
有个人叫向荣,从农村来到城市。刚来时一无所有,最困难的时候用一元钱买了5个镘头,就是一天的生活消费。但是,他没有在困难中屈服,积极努力,勇于吃苦,现在不仅在城市拥有了一份工作,而且有了3套住房和2辆轿车。
财富是通过辛苦努力换来的,只有努力奋斗才会拥有财富。洛克菲勒把给孩子的零花钱叫做“辛苦钱”。他家财巨亿,可是对儿女的消费却十分抠门,规定儿女们的零用钱为:七八岁时每周3角,十一二岁时每周1元,每星期发放一次。规定孩子做捉苍蝇、背菜、垛柴、拔草等劳动可得到报酬,补贴各自的零用。于是,孩子们抢着干家务,抢着“吃苦”。后来当副总统的儿子纳尔逊和兴办新工业的三儿子劳伦斯,还主动要求合伙承包全家人擦鞋,皮鞋每双5分,348长筒靴1角。洛克菲勒说:“你想使一个人残废,只要给他一对拐杖。”正是通过从小对于吃苦精神的训练,才使得他的儿女们各有所成,成为商界和政界的有用之才。
李嘉诚连续6年荣膺世界华人首富称号,他的商业涉及房地产、酒店、石油、轮船等行业。他从小喜爱读书,3岁吟诵诗文,5岁上学,每天早上四五点就起床读书。他当过给人端茶倒水的小杂工、推销员,一步步成为享誉世界的超级富豪。他深刻体会到只有经过苦难的磨炼才能成才。据说,当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还只有八九岁时,他就专设小椅子,让两个儿子列席公司董事会。次子李泽楷的零用钱,都是自己在课余兼职,通过当杂工、侍应生挣来的。每逢星期日,他都到高尔夫球场去做球童打工,背着大皮袋跑来跑去捡球,领取一份收入。李泽钜和李泽楷很少有机会享受奢华的生活。他们小的时候,李嘉诚很少让他们坐私家车,却常常带他们坐电车、巴士。孩子不解地问:“爸爸,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有私家车专程接送,而我们没有呢?”李嘉诚笑着解释:“在电车、巴士上,你们能见到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能接触和认识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实的生活和社会;而坐在私家车里,你什么都看不到,什么也不会懂得。”后来,又让孩子远去美国上学,弟兄两人学会自己做菜煮饭,独立生活。斯坦福大学毕业后,他们要到李嘉诚的公司去工作,又被拒绝,只好自己在加拿大独立开公司,打出一片天下,在商界立足。李嘉诚曾自豪地说:“即使我不在,凭着他们个人的才干和胆识,都足以各自独立生活,并且养家糊口,撑起家业。”
李嘉诚认为:“如果子孙是优秀的,他们必定有志气,选择凭实力去独闯天下。反言之,如果子孙没有出息,享乐,好逸恶劳,存在着依赖心理,那么留给他们万贯家财只会助长他们贪图享受、骄奢淫逸的恶习,最后不但一无所成,反而成了名副其实的纨绔子弟,甚至还会变成危害社会的蛀虫。”独立自主、吃苦奋斗的精神,是任何时候都不过时的。
对于那些生活在锦衣玉食中的孩子,我认为不是幸福,而是可怜。这样的孩子,以后的人生注定是痛苦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吃过苦,宛如温室里的花朵,也许开得很艳丽,一旦遇到风雨,便落红飘零,委身于泥土。而挺拔伟岸的青松,它们也许有风刀霜剑、雷电暴雨的摧残,但是,根深叶茂,傲立绝顶,成为人世最壮观的一道风景。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所谓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苦难对于强者来说,是磨刀石,让生命之剑更加锋利;对于弱者来说是灾难,被打倒后一蹶不振。苦难锻炼了人,造就了人。古代哲学家张载总结人生说:“富贵福祥,将厚吾之主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屈原。自幼胸怀大志,博览群书。他出身于楚国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最初受到楚怀王的赏识,协助楚怀王治理国家,使楚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他积极参与苏秦提出的合纵政策,联合六国结成联盟,一同抗击秦国。但是,子兰、靳尚等人嫉贤妒能,联合秦国的使者一起诬陷攻击屈原独断专行,不把楚怀王放在眼里;又诬陷屈原向张仪索要玉璧。屈原力图辩解,但是,楚怀王贪图张仪答应的割给秦国的土地,一怒之下将屈原放逐了。后来,屈原被楚怀王召回都城担任了官职,但是,好景不长,楚顷襄王继位后,与秦国结为婚姻,屈原坚决反对,再次被流放到沅江、湘江一带。
屈原热爱国家,但是屡屡不得志,命运的颠沛流离,苦难重重,却从另一方面成就了屈原,使他成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创立了楚辞这种文学体裁。他在流放途中尝尽了人世的冷暖,悲愤交加,面对茫茫的宇宙思考人生,拷问生命,写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的楚辞。《离骚》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九歌·大司命》道:“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九章·涉江》道:“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今天读来都那么感人,撼动心魄。没有那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的锤炼,不会写出这么辉耀千古的诗歌。
司马迁是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早年在父亲的影响下喜欢史书,认真读书,游历风物山川,先后去过湖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考察历史。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为了完成《史记》,他选择了腐刑。三年后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搜集资料,旁征博引,经过多年的努力,完成了《史记》。
该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52万字,叙述了从上古时期一直到西汉时期的历史,包括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等,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面对命运的无情打击,司马迁默默承受了,以更加坚定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完成了不朽的《史记》。
北宋的范仲淹,出生的第二年父亲就病逝了,母亲带着他改嫁。他从小生活艰苦,但是刻苦读书。那时,他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分成几块,早晚各取两块,吃上几根腌菜,调一点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他对这种生活习以为常,在读书中体会到人生的乐趣。一次,宋真宗路过南京,大家都争相看望,范仲淹却闭门不出,照旧读书。有人笑话他错过见皇帝的机会,他却回答:“日后再见,也未必晚。”有人见他生活艰苦,送给一点美食,他不吃,理由竟然是一旦享受美餐,日后怕吃不得苦。范仲淹一年四季苦苦学习儒家经典和各种知识,常常和衣而眠。他写诗抒怀:“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23岁那年中了进士,后来成为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岳阳楼记》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对待苦乐的观念值得我们学习。
正如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所说:“周文王被纣王拘禁后过着牢狱生活,推演发明了《周易》;孔子周游列国不得志,在困穷的境遇中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断了腿,编著了传世的《兵法》;吕不韦被贬放到蜀地,有《吕氏春秋》流传世上;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下了《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也大多是圣贤们为抒发郁愤而写出来的。”
苦难锤炼精神意志
不吃苦的人长不大,吃苦是成长过程中的增长素。有人说,苦难是一所大学,没有上过苦难大学的人,人生是不及格的。
人们要立志立业,自食其力,必须吃苦;要独当一面,有所作为,更要吃苦;要实现理想,发展事业,必须吃苦。
苦中有甜,吃苦才知道甜。甜中有苦,甜的东西吃多了,就感到苦,连甜都分辨不出来了。吃糖多对牙齿有害,诱导许多疾病。良药苦口,吃苦有益于健康。
吃苦磨砺了人们的意志。前边说过,人生本苦,吃苦即为甜。没有吃过苦的人,稍微遇到一点坎坷,痛苦万分,神不守舍,遇难而退,娇弱不堪。而吃过苦的人面对苦难,则会坚毅镇定,不屈不挠。我去过跆拳道训练馆,观看小孩子的训练。七八岁的小孩子弹跳,转身,一脚飞起,几公分厚的木板被脚踢断。这让我很惊讶,这么小的孩子,怎么有那么高的功夫!在训练场上,我看到他们用手一次次击打木板,手肿了还在打,一下又一下,没有停止。我还看到两个小孩比武,一个小孩挥拳而上,另一个小孩猝不及防被击中了脸,在教练的严厉鼓励的目光下,被击中的小孩含着泪水,忍受着疼痛,目光坚定,直逼对方,眼神里透露着不屈气,继续和对手比武。
这是现实的一面,也让我感叹,像这样的小孩,他们的意志是坚强的,以后遇到困难是不会退缩的。而许多小孩被父母娇生惯养,百般呵护,稍有闪失就大呼小叫,仿佛吃了多大的苦,以后怎么应付人生道路上的苦难?要知道,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上,人们比的不是开始,而是过程、结果,而过程的坚持、结果的实现,靠的就是坚忍的意志和毅力。
吃苦完善了我们的人格。记得有一句话说,自古至今,每个英雄的耀眼的光环上都闪烁着伤痕的光芒。其实,人的一节一节骨骼,必须经过艰苦的锻造才能变得强壮起来。上天赐予人们心灵,心灵的锻造全在于后天的锻炼。痛苦和幸福、艰难和安逸、顺境和逆境等,都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依托的。要幸福就要经过痛苦,要安逸就要承受艰难,要达到顺境就要经过逆境。命运把一切都摆在人们的面前,放在天平之上,一边是苦难,一边是幸福,苦难有多重,幸福就有多重。没有苦难,幸福的天平就会倾斜。正是通过披荆斩棘,艰苦拓荒,我们才到达幸福的彼岸。而艰难、痛苦、逆境就是我们到达彼岸的渡船。
人格就是在锤炼中坚强起来的。如果懦弱,怎么办?那就面对欺凌勇敢而上,战胜欺凌就变得坚强,忍受退缩还是懦弱;如果畏惧,怎么办?那就面对苦难不逃避、不低头,逆势而上,乘风破浪,那么你就会强大起来;缺乏能力,怎么办?认真学习,完善自我,勇挑重担,负重爬坡,能力就增强了。明明知道自己能力欠缺,反而就此成为躲避的理由,躲进避风港,一旦大风起兮云飞扬,那么必然被卷走,无影无踪。
什么叫成长,成长就是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由软到硬、由难到易。就是对于我们肉体、能力、精神的改变,这种改变何尝不是炼狱?有人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要重新塑造一个人的灵魂、体魄、能力,必然是一个艰难的、痛苦的过程,但是,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有脱胎换骨、仿佛再生般的感觉。
当我们该吃的苦吃了,该受的罪受了,该喝的药喝了,我们就壮大了,我们的人格和精神就塑造起来了。正所谓没有一番寒彻骨,哪有清香满乾坤!
苦难是一笔财富
苦难就是苦难,为什么说苦难是一笔财富呢?
这并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因为苦难中蕴含着机会、希望、转折,只有战胜苦难才会使苦难变为财富。如果一个人被苦难吓倒,在苦难中沉沦,那么,这样的苦难确实是“苦难”。苦难在成功以前是苦难,一旦成功之后,苦难就真正变作一笔财富,所有的苦难都会熠熠生辉,能力、意志何尝不是在苦难中培育和增强的呢?
人生的苦难谁也无法预料,但是,如果不幸遇到苦难,那么我们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苦难抗争。贝多芬说:“我们这些具有无限精神的人,就是为痛苦和欢乐而生的,几乎可以这样说,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得到欢乐。”具有无限精神的人、超凡脱俗的人,他们对于人生可以说是“逆来顺受”,不管是逆境、顺境,他们都能接受,依然故我地继续前行,不会因为逆境或者顺境而有所改变,命运始终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苦难犹如一座熔炉,燃烧着我们的激情、锤炼着我们的骨骼、升华着我们的灵魂,所谓百炼成钢,当我们经历了这一切后,才可以说自己成长了、长大了。
当年红军被敌人围追堵截,天上有飞机轰炸,地上有追兵,三渡金沙江,勇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吃的是野菜,甚至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吃皮带,食树根,与陕北红军会师。长征两年,行程25000里。接着在落后贫穷的陕北,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三年解放战争,最后夺取了胜利,建立了国家政权。不克服这些艰难,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
我有时想,如果不是经过那样的艰难、挫折,那样的惊天动地、举世瞩目的长征,就不会锤炼出红军那钢铁般的意志和精神。因此,当苦难来临的时候,悲伤、悲观,都是没有用的,那只会放大苦难,放大痛苦。正确的做法就是顽强地奋斗、坚决地斗争,只有这样才体现出了苦难的价值,才使苦难具有伟大的意义和幸福的真谛。
吃苦铸造辉煌
俗话说,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现代的人对于人上人有点不好理解,其实就是优秀的人。这话说得有点过了,但是,道理何尝不是如此呢?
应当说,人们从体力、智力上都相差无几,人和人的差距就是吃苦的差距。吃苦是衡量人的尺度。所有的优秀都是吃苦的结果。不会有轻轻松松、没有付出的优秀,只有经过努力奋斗才会变得优秀。
美国职业篮球运动员、NBA名将文斯·卡特曾经在太阳队、魔术队效力,弹跳力惊人、爆发力极强,堪称NBA能与乔丹比肩的扣篮王。同时拥有出色的突破、投射和助攻能力。当人们看到他在赛场上生龙活虎、神奇扣篮的美妙时刻时,往往忽视了他在赛场外的吃苦锻炼。他每天都坚持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包括每天做300个俯卧撑、300个杠铃推举、300个定点跳投、300个罚篮、300个急停跳投以及半小时的载重自行车锻炼。这样的吃苦锻炼,难怪他的投篮被称作教科书的样板、世界上最漂亮的投篮,人们送给他“半人半神”、“不明飞行物”、“加拿大飞人”等称号。
文斯·卡特篮球场外的努力告诉我们,他的弹跳力、投篮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吃苦的结果。
中国奥运羽毛球冠军林丹左手握拍,以拉吊突击为主打法,进攻意识强,场上速度快,进攻落点好,攻击犀利,步法灵活,扣杀较具有威胁,长期占据着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
想当年,林丹学习羽毛球的时候也是吃了一番苦头的。据说,林丹刚开始练习羽毛球时,没少哭过鼻子。在上杭体校学习羽毛球时,每到星期日,林丹妈妈都会在清晨5点叫醒睡梦中的林丹,然后沿着上杭县城跑三圈。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他都坚持不懈。特别是在冬天,寒风刺骨,林丹那么小,还是坚持下来了。林丹含泪对妈妈说:“妈妈,你4点半先叫醒我,然后让我再睡半小时再叫我……”此时林妈妈的眼睛有些湿润,毕竟林丹当时是5岁的孩子啊!在训练身体的柔韧性时,林丹的韧带没拉开,腿压不下去,教练帮他压,小林丹疼得直哭。后来被选拔到福州训练后,8岁的林丹哪里受得了离家的痛苦,爸妈一离开福州回上杭,他就开始哭,几乎每天都要哭上一场。经过这样一步步的艰苦的常人难以忍受的锻炼,林丹的身体素质和羽毛球水平很快提高,后来被选到国家队。
当我们在观看林丹的比赛,看到林丹漂亮的发球、犀利的攻击和身上散发的“与生俱来”的霸气时,才明白通过艰苦的锻炼,塑造了矫健的体魄和意志、高超的球技和身体素质,而这些成了他“与生俱来”的东西,成为附着在他身体上的一部分。
没有风雨哪有彩虹,没有吃苦哪有辉煌。我坚信,所有的辉煌都是吃苦铸造的,吃苦和辉煌等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