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告诫我们要杜绝奢侈浪费,培养节约的美德。勤俭节约不但是个人修身养性的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进步的需要。
勤俭节约是美德。对于富人来说,勤俭节约是难得的美德;对于穷人来说,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责任。
一个明智和懂得勤俭节约的人,会为未来打算,他在自己处于好运气的时候,就会为将来可能降临到自己家庭和自己身上不幸的日子做些准备;一个不懂得节俭的人,根本不会为将来着想,更不会考虑到明日艰难的需要,他会疯狂地把全部收入都花光。
勤俭节约的行为不仅给人们带来富裕安宁的生活,还给人们带来许多益处。它培养人们自我克制的习惯,使人拥有安逸闲适的平和心态。
勤俭节约绝不是与贪婪、吝啬、自私同流合污的行为。实际上,它恰恰是这些性情的对立面。勤俭节约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人格的独立,勤俭节约不仅适用于金钱问题上,而且也适用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从明智地使用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到养成小心翼翼的生活习惯。勤俭节约意味着科学地管理自己的时间与金钱,意味着最明智地利用我们一生所拥有的资源。
勤俭节约是人生的导师。一个勤俭节约的人勤于思考,也善于制订计划。他有自己的人生规划,也具有相当强的独立性。
如果你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美德,那么就意味着你证明了自己具有控制自己欲望的能力,意味着你已开始主宰你自己,意味着你正在培养一些最重要的个人品质,即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谨慎小心、深谋远虑、独创能力。换言之,就表明了你有生活的目标,你是一个非同一般的人。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宋代理学家朱熹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毛泽东说,“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昭示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厉行节约。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人去世时,除了一块写有“勤俭”的匾外什么也没给两个儿子留下,兄弟俩分家时,便把匾从中间锯开,哥哥要了“勤”,弟弟要了“俭”。哥哥每日辛勤耕作,但不知节俭生活,结果是两手空空;弟弟则省吃俭用,却不知勤劳耕作,结果是坐吃山空。后来经过仔细琢磨,他们把匾又合在了一起,照着去做,勤俭持家,终于创造了可观的财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由此可见,勤俭节约是一种立身、立家、立业的美德。勤俭节约历来是被人们公认的一种好习惯,它不仅是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美德。我们要做到两点:在艰苦的日子里,我们要勤俭节约;在安逸的日子里,我们同样要勤俭节约。中国共产党历来倡导“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正是靠着这种精神、这种热情,我们党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才能披荆斩棘,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周恩来总理勤俭节约的故事,妇孺皆知,成为美谈。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要求“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必须节约朴素,切忌铺张华丽,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奋斗的精神”。1961年12月4日召集专门委员对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个规划进行审议,会议从上午开到中午还没结束,周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是一大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了几小碟咸菜和烧饼。周总理同大家同桌就餐,吃同样的饭菜。体现了其清正廉洁、克勤克俭的精神。
朱德同志不仅告诫全党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自己始终如一地保持克勤克俭、清正廉洁的习惯。凡是同他有过接触、了解他的人,无不被他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厨师邓林回忆:“一般人认为朱老总是中央领导,吃饭是小灶,标准一定很高。可实际上,朱老总、康大姐和我三个人加起来的伙食费平均每月都不过五十元,就是按当时的标准,也勉强称得上是中层干部的水平。平时,如果饭菜剩了,朱老总不让倒掉,下一顿还要接着吃。有时来了客人,就嘱咐我添一两个简单的菜,从不铺张。”朱总经常对邓林说:“我不让你每天做大鱼大肉,不是怕花钱,主要是养成俭朴的习惯,一切从六亿人民出发,生活上不要太超乎老百姓水平之上。”
著名抗日爱国将领续范亭在一首《五百字诗》里写得好:“节约莫怠慢,积少成千万,一粒米如珠,一菜不许烂。节约虽有限,万合是十石,细流成江河,冲破东海岸。”滴水汇成河,粒米攒成筐。可见,节约是强大力量的储蓄!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骄奢淫逸成风,享乐主义盛行,就没有希望了。让勤俭节约成为一种精神。朱子家训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创物维艰。”节约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意志和品质,使人远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
其实,勤俭节约并不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做到,也不需要很高的智商或任何超人类的德行才能做到。它只需要某些常识和抵制自私享乐的力量就行了。勤俭节约只不过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意识而已,它不需要强烈的决心,它只需要有一点点自我克制。减少任何一次感官享乐和快乐、逍遥,如少喝一杯啤酒,或少抽一支烟,就能使一个人在岁月的长河中为其他人节省下来一些东西,而不是浪费在自己身上。
我们每个人,可以从日常的生活小事做起,逐渐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这将是我们终生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