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头痛的处理
头痛是孩子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孩子可发生一次性的头痛现象,亦可为反复发作性头痛。且疼痛的程度和部位各有不同。年长儿多能自己表达头痛等不适。小婴幼儿在发生头痛时,则大多表现为抓头、摸头、尖声哭叫、摇晃头部或烦躁、多睡相交替等情况。此时应引起父母们的警惕。
可引起孩子头痛的原因很多。位于各个器官的疾病,均可引起孩子发生头痛。孩子在发热或患有身体其他部位的疾病时,或在受到情绪、精神等诸因素影响时,亦可发生头痛,大多数孩子的头痛是因精神紧张,疲劳过度,发热或患有慢性鼻窦炎而引起。少数情况下是由于脑炎、颅内肿瘤等脑病引起。后一种头痛时,孩子除头痛外还可出现其他的相应表现,引起头痛的常见疾病及其主要表现有下面这几类情况。
脑部疾病
脑炎、脑膜炎、脑血管病及脑出血、脑外伤、脑内肿瘤均可引起头痛。其多为持续性,但如患颅内肿瘤,孩子会在每天早晨起床时头痛明显,还可伴有发热或昏睡或烦躁、呕吐、抽搐、肢体无力等症状。此时,须立即由医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及做腰穿术查脑脊液、头颅CT和眼底等检查,方能明确诊断。
脑外局部因素
鼻窦炎的患儿以头痛为主要表现,且头痛以夜间睡眠时为主。孩子还伴鼻塞、发热、局部压痛等症状。孩子因屈光不正引起的头痛现象也较为常见,孩子多在用眼过度时发生头痛。中耳炎患儿在出现发热、耳痛、外耳道流脓等症状时,亦可发生头痛。所以,对发生头痛的孩子进行眼科、五官科的检查是很有必要的。
其他疾病
任何原因所导致的发热,均可使孩子出现头痛症状。根据各个孩子的反应和耐受性不同,头痛程度可轻可重。且大多随热度的下降,头痛逐渐缓解。如孩子在患肾脏病(如肾炎、肾病)时出现头痛,应警惕高血压的发生。此外,孩子在发生煤气中毒的初期,亦多表现为头痛或头晕。
药物因素
长期过量服用维生素A,可引起孩子发生颅内高压而出现头痛。而长期应用皮质激素后,如突然停药,亦可诱发头痛。
头痛性癫痫
有些反复发作头痛的孩子,家长为其到处求医,往往除脑电图异常外,无其他异常发现。此情况以头痛性癫痫可能性较大。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癫痫,须由医生进行诊断。一旦确诊须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方可治愈。
如上所述,可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总的来说,婴幼儿以耳鼻部感染、脑炎、脑膜炎为多。脑部感染、脑内肿瘤所占比例相对较小。
在孩子发生头痛时,家长不必过于紧张,可先测试一下孩子是否发热,并注意观察有无其他异常情况。如孩子头痛症状较轻,并且一会儿会自行缓解,往往说明没有器质性的躯体疾病。如孩子在头痛时伴有其他异常情况出现,头痛前有患病史或外伤史,或头痛反复发生并较为剧烈,则应及时带其去医院诊治。
2.预防婴儿贫血
婴儿出生6个月之后,从母体得来的造血物质基本用完,若补充不及时,就易发生贫血。6个月孩子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的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常见的缺铁原因有以下几种:
先天性储铁不足
由于胎儿储铁以产前3个月最多,所以早产、双胎、母亲贫血严重时,都会使新生儿储铁减少。
生长发育过快
生长发育越快,体重增加越多,身体缺血量也就越多,对造血原料铁的需要也就增多。因而生长发育过快的孩子容易发生缺铁现象。
饮食中铁缺乏
因为人奶、牛奶含铁很少,不够小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所以,单纯喂奶而不增加辅食的小儿特别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疾病的影响
孩子患某些疾病可造成身体缺铁。如孩子消化道畸形,长期腹泻,铁便不能很好地被吸收,易发生贫血。再如肠息肉、美克尔憩室、钩虫病等由于肠道经常少量失血,也会引起贫血。
家长了解了贫血的原因,就会认识合理喂养的重要性,及时给孩子添加辅食,多吃动物肝、瘦肉、鸡蛋、绿色蔬菜等来防治贫血。
当孩子精神不好,食欲差,经常疲乏无力时,应观察孩子面色、口唇、牙床,皮肤粘膜是否苍白,若是,应想到小儿贫血,及时到医院检查。一经证实,就要坚持耐心按医嘱服药。
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这些造血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维生素B12,在动物瘦肉、肝、肾中含量较多,在奶类、蛋类中含最较少。叶酸在新鲜绿叶菜、酵母、肝、肾中含量较多。
人工喂养、单纯母乳喂养不添加辅食或小儿饮食单调,缺乏肉类和各种蔬菜,容易发生营养性大细胞性贫血。
不管是什么性质的贫血,都会引起孩子肝、脾、淋巴结肿大,心脏扩大,重者还会发生心脏功能不全,贫血还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必须认真防治孩子贫血。
3.预防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发病年龄集中在儿童及青年期,儿童病例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起病急骤,往往1~2日内即出现流脑症状和体症。高热、头痛、呕吐,呕吐为喷射状,皮肤出现出血样皮疹、休克、昏迷。接种A群腋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可提高人群的特异免疫力,是预防流脑的主要综合措施之一。接种对象:6个月~15周岁儿童。初次1针,间隔1年接种第2针。接种反应轻微。
4.治疗营养不良症
婴幼儿营养不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主要表现为体重减轻,逐渐消瘦,严重时伴有各器官的功能减退。
发病原因
1.多为长期饮食不足,人乳不足,喂养的质量低劣,饮食习惯不良等,或长期缺乏蛋白质。2.急、慢性疾病:如迁延性肺炎、长期腹泻、结核等。3.先天营养不良。4.多胎儿、双胎儿、未成熟儿、先天不足,出生后需要营养高,但消化力薄弱,造成营养不良。
病状表现
营养不良的诊断:根据体重减轻程度和皮下脂肪消失程度,分为三度。脂肪减少有一定顺序:首先是腹部,然后是躯干、四肢和臀部,最后是面部。所以有的孩子身上很瘦,而面部还是胖乎乎的,就是这个道理。Ⅰ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平均值15%~25%,仅腹部皮下脂肪减少;Ⅱ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平均值25%~40%,腹部皮下脂肪近于消失,躯干、四肢皮下脂肪明显减少,面部皮下脂肪也减少;Ⅲ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平均值40%以上,全身各处的皮下脂肪近于消失,明显消瘦呈皮包骨状,皮肤弹性消失,多皱褶,似老人样面容。其他方面表现为皮肤干燥、松软、苍白、运动功能差,严重者影响智力发育。容易并发营养不良性水肿、贫血、各种维生素缺乏、易患感冒、肺炎及消化不良等。
预防与治疗
婴幼儿营养不良是完全可以预防的。首先,母乳是婴儿最好的食品,所以要提倡母乳喂养,如果母乳不足或无母乳,应采取合理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动物乳类以牛乳或羊乳为佳,不应单独以米糊类喂养。随着小儿年龄的增长,必须添加各种辅助食品,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及时治疗原有疾病。
婴幼儿营养不良的治疗,应注意寻找病因,积极处理。调整饮食,补充营养要根据不同年龄、病情轻重、原有饮食习惯等,由少到多逐渐调整和增加,选择适合患儿消化能力及符合营养需要的食物,并给予足量维生素,例如:单纯用乳儿糕喂养而发生营养不良的婴儿,治疗时应先加少量牛乳代替一部分乳儿糕,逐步增加牛奶量,减少乳儿糕量,避免突然改变食物的质或量而引起腹泻。因疾病引起营养不良的小儿,应首先治疗原有疾病,疾病控制后,营养不良才有可能逐渐恢复。同时还应注意促进消化和代谢功能。
5.治疗风疹
风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疾病。它和麻疹是2种不同的疾病,得了麻疹仍会得风疹,反过来也一样。风疹的特点为全身症状轻,有特殊的皮疹,并伴有耳后、颈部及枕部淋巴结肿大。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所致。病毒存在于病儿出疹前5~7天的唾液及血液中,但出疹2天后就不容易再找到。风疹病毒在体外生活力很弱,所以传染性较麻疹小,一般可通过咳嗽、谈话、喷嚏时的飞沫传染他人。风疹多见于1~5岁儿童,6个月以下的婴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而获得抵抗力,所以很少发病。一次得病后,大多不再第2次感染。本病多见于冬春季节。
患风疹的小儿应予隔离,直到出疹后第5天,并卧床休息,给予维生素及富有营养易消化食物如麦乳精、菜末、肉末、米粥等。皮肤瘙痒时可用1%氧化锌溶液涂擦,同时应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防止细菌的继发感染。风疹的合并症很少,但少数病人可有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脑膜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关节炎和出血等倾向。
6.治疗佝偻病
佝偻病是因缺乏维生素D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维生素D缺乏时,人体中钙磷代谢异常,肠道摄取钙、磷的能力降低,同时,肾脏排磷增加。
骨的主要成分是钙盐和磷盐,当血液中钙磷含量不足时,特别是磷降低时,骨样组织钙化受到影响,骨骼生长缓慢,严重时发生骨骼畸形。
人体内维生素D有两个来源,一是内源性,经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能合成维生素D;另一个是外源性,即从食物或药物中得到维生素D。
发病原因
引起佝偻病的主要原因是婴幼儿户外活动少,摄取紫外线不足,尤其在北方,家长怕孩子着凉,常常整个冬天闷在屋里,不见太阳,所以活动性佝偻病秋天开始增多,到第2年3~4月发病最多。其次由于食物中钙、磷不足,或钙、磷比例不合适,例如母奶中钙、磷比例合适(2:1)易吸收,而牛奶中钙虽比母奶多,但钙与磷比例为1.2:1不易吸收。婴幼儿时期生长发育迅速,如维生素D和钙补充不够就容易患佝偻病。维生素D和钙的吸收利用下降而较易发生佝偻病。
病状表现
骨骼改变是佝偻病的主要表现,此外,还有神经精神症状和肌肉松弛等。佝偻病活动早期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小儿爱急躁、出汗多、睡眠不安、睡惊、夜哭、枕秃。活动期主要是骨骼改变:
头部
颅骨软化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用手指轻按枕、顶部,有按乒乓球样感觉。前颅和骨缝边缘也有软化现象,但在3月以上的婴儿才有诊断意义。头颅变形多见于8~9月以上患儿,最早见方颅,严重者可见马鞍形或十字形。患儿前颅闭合晚,1岁半仍未闭全。出牙晚,10个月后才出牙,或见出牙顺序颠倒,牙质缺乏釉质而患龋齿。
胸部骨骼改变
有肋骨串珠(前胸肋骨一部分像算珠子鼓起);肋缘外翻,严重的可见鸡胸(胸骨向外突出)、漏斗胸(胸骨下部凹陷)。
四肢
手镯和肢镯多见于6个月以上。患儿手腕和足踝部成钝圆形环状隆起。到小儿会站立开始走路后因骨质软化及肌肉关节松弛在身体重力影响下造成下肢弯曲,出现罗圈腿(两足跟靠拢时膝向外弯曲)和“X”形腿(双膝靠拢时双足分开向外)。其他骨骼变化还有脊柱弯曲、骨盆扁平等。活动期佝偻病还有全身肌肉松弛,表现颈部无力,坐、站、走较正常孩子晚,腹肌无力使腹部膨隆如青蛙肚子。佝偻病患儿血液化验则有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含量的变化,骨骼X线检查也有特异的改变,结合临床表现可确定佝偻病的诊断。
治疗方法
佝偻病患儿用维生素D和钙治疗。应根据病情轻重和活动状况决定用量和给药方法。还要多带孩子到户外散步,多受到日光照射,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中医以补肾、壮骨、健脾、益气为主,治佝偻病常用龙骨、牡蛎等药。
佝偻病的预防应从孕妇做起。孕期和哺乳期妇女要多晒太阳。每天最好有2小时户外活动,或服维生素D每天5千至1万单位,同时口服钙剂,每天应摄入钙800~1000毫克。目前有高效钙如“益钙灵”、“肾骨散”,疗效高且便于服用。要提倡母乳喂养、户外活动。婴幼儿维生素D预防用量每天400单位。早产儿头3个月用量加倍,要同时注意钙的补充。目前有补骨液,钙含量高,且易于吸收,补钙效果较好。
7.治疗手足搐搦
本症又称婴儿性手足搐搦症,多数见于婴儿时期,主要是因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血清钙低落,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出现惊厥和手足搐搦等症状。
本病常发于初春季节,可伴有不同程度的佝偻病症状。半岁左右患儿,常表现突然四肢抽动,面部肌肉颤动,两眼上翻,可暂时失去知觉,一般不发热。每次发作可数秒钟、数分钟或更长。发作次数也多少不定,可数日发作1次,或1日多次。发作缓解后多入睡,醒后神志、吃奶皆正常。少数婴儿表现为喉痉挛,吸气困难,吸气时可有喉鸣,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幼儿及儿童发作时神志清楚,仅表现为手足痉挛,手痉挛时大拇指贴近掌心,其他四指向掌心方向伸直,腕关节稍屈,足痉挛时踝关节伸直,足趾下屈,足底略弯,发作时神志清楚。
发作时如有惊厥及喉痉挛症状则兆示病情危急,必须急救处理,可以针刺人中、印堂。喉痉挛较重者,应立即将患儿舌拉出,进行人工呼吸,即刻将患儿送往医院,迅速控制惊厥或解除喉痉挛。
本病主要原因是血钙过低,因此,治疗首先是用钙剂而不是用维生素D,一般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缓慢注射。惊厥、喉痉挛控制后,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钙剂,钙剂勿混在牛奶中或喂乳前后服用,因会产生奶块,影响钙的吸收。经钙剂治疗,低血钙症状控制1周后,即可加用维生素D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