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戏曲事业的全面发展繁荣,可以从戏曲方针政策的正确、英明寻找到原因,可以从剧种建设和新剧种的诞生、剧目的创作、题材的广泛、风格的多样、体裁形式的不同、剧目的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也可以从舞台艺术的发展、导演制的确立、音乐舞美的改革与创新、表演艺术家的诞生、灯光占据的重要地位和戏曲的全面繁荣、戏曲教育事业的新面貌、戏曲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上产生的影响……得到证明。它不是“夕阳艺术”。也不是无限美好,但已临近黄昏,留下的只是消失前的一抹瑰丽。对于戏曲艺术的任何论断不是单凭某人兴趣爱好的主观臆断,也不能凭良好的愿望,它应该是建立在对戏曲历史与现状研究基础上的论断。
中国戏曲,有史以来,都是艺术创作实践强于戏曲理论,虽然近现代有所改观,特别是当代,但仍未彻底改变戏曲这一发展现状,在当代,戏曲工作者毕竟完成了《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曲通论》和《当代中国戏曲》的写作,编撰了《中国戏曲志》(共三十卷,除台湾卷暂缺而外,均已脱稿出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等几部重要著作,集结出版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新中国成立后,还培养出一支戏曲理论队伍,出版了个人的专著或戏曲评论集、理论集等,研究成果、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而且具有一定质量。通过对戏曲历史与现状的研究,我们认识到中国戏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坎坷磨难却始终不衰,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原因就在于它从发生、发展、成熟都没有脱离民间这一片沃土。后来虽然有些剧种进入了大城市,甚至进入宫廷,走向衰落、衰亡,但大多数班社仍活跃在民间这一广阔的大舞台上,因此它从没有割断过和群众的联系,一直是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艺术。从内容上看,大多反映的是人民的好恶爱憎、理想愿望、道德观念、喜怒忧怨,具有很强的人民性。从表现手段、表现形式看,它的综合性、写意性、程式性等艺术特征与中国人民的审美要求、艺术情趣、欣赏习惯是协调一致的,这就形成了戏曲艺术民族性、群众性与独特性密不可分的三大艺术特性。苏联艺术家奥布拉兹卓夫看了中国戏曲后,对它的独特性感触犹深,他在《中国人民的戏剧》一书中写道:“不管欧洲各国的戏剧文化存在着多么巨大的差别,但它的基本原则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任何一个英国剧本只要译成法文,就可以在法兰西喜剧院的舞台上演出……但是要用欧洲戏剧的表现手段来演中国的古典戏剧,却是极其困难的,有时整段的戏,甚至是整场的戏,根本没办法用欧洲戏剧手段表现出来。”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戏曲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是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国门打开以后,各式各样的艺术闯入我们的生活,卡拉OK、迪斯科歌舞厅、电影、电视、流行歌曲……人们欣赏艺术,自娱自乐,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戏曲一统天下,“满城争说叫天儿”的局面再不可能产生了。戏曲的生存面临着现代艺术的挑战,只有面对文艺市场,在竞争之中求生存、求发展。
其次是戏曲观众锐减,特别是青年观众。城市观众大量减少是个严重问题。这里有个认识问题,诸如以为戏曲是陈旧落后的,不能登大雅之堂;对外来艺术缺少分析、分辨,一律顶礼膜拜;文化修养艺术修养方面的缺憾,与戏曲之美存在距离;客观上也存在时间、交通工具、票价等问题,这方面我们不作深入地探讨,更重要的是艺术方面的问题。戏曲确实存在一个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问题,诸如节奏慢,模式化、老化、僵化,保守势力的存在,不敢动,不能动等;另一方面,一些有志于革新的人,不知该如何革新,不懂“新”与“旧”的关系,完全否定传统,抛弃传统,求大求洋等现象也是存在的。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利于戏曲发展的,因此“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改方针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同时,也应看到社会上不正之风在戏曲队伍中也存在,乃至评论、评奖不能完全坚持思想标准与艺术标准,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
近年来,领导部门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解决戏曲所面临的难题,如提出“振兴京剧从娃娃抓起”,送戏进校园,为促进优秀作品的诞生进行评奖、会演,为提高戏曲队伍的素质,培养戏曲理论人才,招收博士生、硕士生等。戏曲“危机”确实存在,不过戏曲是擅长“变旧成新”的,戏曲工作者与一切热爱戏曲的人正在努力,前面提到的许多新剧目的出现,就是努力的成果。
戏曲是一种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群众性的艺术,当它迈步走向世界的时候,即产生了轰动世界剧坛的效应,它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为不同肤色、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信仰的各国朋友、各个阶层观众所喜爱。我们为中国有如此美妙的戏剧感到骄傲!戏曲可以发展变化,可以转型,但戏曲不会消亡,戏曲也不应该消失,它的前景是充满希望的,是无限美妙的,就像是一年四季有春、夏、秋、冬一样,冬天孕育着生命,春是生命的复生萌动期,夏是生命蓬勃兴旺期,秋是收获的日子,万物都会有它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生命在发展变化之中延续,获得新生。戏曲在它的生存发展中,有低谷,有高潮,有反复是正常的,戏曲辉煌期的再现也是正常的。生命现象如此,艺术发展规律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