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本还源便到家,
亦无玄妙可称夸;
湛然一片真如性,
迷失皆因一念差。
——明·浮峰普恩
人生如雾,障碍重重。倘若看不清前途必将陷于痛苦的沼泽,而不能自拔。禅宗佛理便是指引人生的明灯,给在黑暗中人们以光明。
曾经有两个和尚都拜同一位禅师为师,又一同来到另外一个国家。
他们在道路上看到大象的足迹。其中一位和尚对另一位和尚说道:“这是一头母象,怀了一只小母象,母象的右眼是瞎的;象背上骑着一位妇人,这位妇人也怀了一个女婴。”
另一个和尚听后很奇怪,就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个和尚说:“我是用头脑思考知道的。你要是不信,我们一同到前面去看。”
两个和尚紧赶着前行,找到了那头大象,果然同那个人说的一样。没过多久,母象生了头小雌象,妇人也生了个小女孩。看到这些,其中一个和尚想:我和他都跟随同一个禅师学习,为什么我就看不出来呢?
后来,他们都回到禅师身边。其中一位就问禅师:“我们两人同行,他一看到大象的足迹,就能看出许多问题,我却一点也辨别不出。希望禅师重新给我讲课,让我能清晰些。”
禅师就问另一个和尚;“你是怎样辨别大象足迹的呢?”
这个和尚回答道:“我只不过是将禅师教我们的方法运用到实际中罢了。我看到大象小便的地方,就知道这一定是头母象;看见象的右脚足迹深些,就知道它怀着小母象;看见道路左边的草没有任何倒伏,而右边却相反,就知道此象右眼必是瞎的;又看见象歇息之处有小便,便知道象背上驮了妇人;看见妇人右腿足迹深,就知道她肯定怀了个女婴。”
禅师于是对另一个和尚说道:“学习,就是要用头脑思考。干什么事,只简单地看表面是不行的。你不能从象迹中辨认出任何东西,这不是我的责任。”
关于禅宗哲理中的学问就如同人生哲理一般,我们观察生活时候又不是这样吗?
据《六度集经》第八十九《镜面王经》记载,其中有这样一则典故:
释迦牟尼在舍卫国抵树给孤独园说法期间,有一次,比丘们持钵进城求食。时间还没到正午,他们心想:“进城求食还早,我们何不先到异学梵志讲堂坐一会儿呢?”于是,比丘们便来到异学梵志讲堂就座。这时,梵志正在互相争论,各自都以为有道理,不肯相让。
几乎每个人都振振有词:“我知道法的真谛,你知道的是什么法?我所知道的法合于道,你所知道的法不合道。我的道法可以施行,你的道法难以普及。你所说的法,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给你说法你不理解,给你重担你挑不起。你空知自己一无所有,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比丘们听他们越说越不像话,觉得不便参与,就起身告辞,进舍卫城求食去了。
比丘们吃了所求之食,便收起食钵,回到抵树给孤独园,向释迦牟尼行礼,并将刚才去异学梵志讲堂的所见所闻—一作了汇报。比丘们感到疑惑不解的是,梵志学法都很刻苦,为什么没能弄清法的真谛呢?
释迦牟尼便告诉弟子们:“他们这些异学,并不是一世痴愚冥顽。很久很久以前,在阎浮提地有一个国王,名叫‘镜面’。他学佛念经,富有智慧。而臣民却大多不去念经,眼光短浅,崇信萤灼之明,怀疑日月的光华。
“镜面王见此情形,想以盲人为喻,启发臣民的觉悟。便下令:‘将盲人们都召集到王宫来。’臣下接受了这一任务,将国内失明者都叫到了王宫,便向国王报告:‘已将瞎子们都叫来了,正在殿下等着。’镜面王说:‘去牵一头大象来。’大臣奉命牵来象,让盲人们触摸。
“盲人有的摸到象足,有的摸到象尾,有的摸到象腹,有的摸到象背,有的摸到象耳,有的摸到象头,有的摸到象牙,有的摸到象鼻。他们各持己见,议论纷纷,都以为自己认识了象的真面民而别人的看法却是错误的。
“镜面王问他们:‘你们知道大象是什么样了吗?’盲人们回答:‘知道了。’镜面王又问:‘你们说大象像什么?’
“摸到象足的说:‘大象像漆筒。’
“摸到象尾的说:‘大象像扫帚。’
“摸到象腹的说:‘大象像面鼓。’
“摸到象背的说:‘大象像张床。’
“摸到象耳的说:‘大象像簸箕。’
“摸到象头的说:‘大象像石头。’
“摸到象牙的说:‘大象像菜茯根。’
“摸到象鼻的说:‘大象像根杵。’
“盲人们都肯定的对大王说:‘大王,大象真像我所说的那样。’镜面王听了盲人们的争论,不禁笑了起来,十分感慨地说:‘盲人啊,盲人!你们看不清事物的真相,这是无明,就如同愚蠢的人不学习知识一样。’”
人生莫不如此啊!有人对生活洞察一清二楚,有人却一知半解,这就是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