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绣,武威郡祖厉(今甘肃靖远县)人,是东汉末年骠骑将军张济的族子,也就是同族兄弟的儿子,是张济的侄子。与段煨、贾诩、明元郭氏皇后是同乡,也是凉州豪族集团的代表人物。
东汉末年,天下动荡,张绣跟随叔父张济四处征伐。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张济与李傕、郭汜等人率兵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赶走吕布后,张绣因跟随张济作战有功,升至建忠将军,封宣威侯。
建安元年(196年),张济因军中缺粮,带兵进入荆州界内,与刘表交战,进攻穰城。在这一战中张济中流矢而死,张绣就接管了张济的部队。
张济之死,刘表有些过意不去,就派人招纳了张绣等人屯兵宛城。自此,张绣割据宛城,默默地发展着自己的势力。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南征,部队到达淯水时,张绣果断率部投降,这对曹操来说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此时的曹操显然是有点飘了,听说张绣有个婶子邹氏长得非常漂亮,就起了色心,派人把她接了过来,每夜云雨。
这事传到了张绣这里,他肯定不高兴了,这叫什么事啊,老子诚心诚意的向你投降,你丫倒好,把老子的婶婶给睡了,这可还行!曹操听说张绣因为这事不高兴,怕他造反,就打算秘密的弄死张绣。
可是事情败露了,于是张绣趁机对曹操展开突袭,曹操战败,不仅损失了不少军士,连自己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猛将典韦都在此战中战死,可谓是损失惨重。这一战也被许多人笑称为“史上代价最大的风流事件”。
《三国志》载:太祖南征,军淯水,绣等举觽降。太祖纳济妻,绣恨之。太祖闻其不悦,密有杀绣之计。计漏,绣掩袭太祖。太祖军败,二子没。
因为这件事情,曹操第二年三月还亲自率兵前来征讨过张绣,因担心袁绍趁机偷袭许都才撤兵。在撤兵期间双方也展开了一场恶战,各有输赢,这里就不多说了。
按理说,经历了“宛城之战”后,曹操与张绣应该是仇深似海才对。可是当建安四年(199年),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时,曹操居然二话没说,欣然接受了,这也就算了,还让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为妻,并封张绣为扬武将军。
《三国志》载: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绣从贾诩计,复以觽降。语在诩传。绣至,太祖执其手,与欢宴,为子均取绣女,拜扬武将军。
想必曹操此举,很多人都看不懂,不禁要问,张绣杀了曹操的儿子、侄子,猛将典韦,曹操为什么没有杀了他,反而还要重用他?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一开始我也不能理解,毕竟不论怎么说,张绣都害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二人本应该是仇人才对。可是曹操不但没有把张绣怎么样,反而给他高官厚禄,这是常人所不能做到的。
那么曹操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收买人心
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个城府很深的人,自出道以来,一直求贤若渴,为了招纳天下人才为自己所用,曹操还亲自颁布了“求贤令”以招揽天下能人异士。
而曹操之所以接受张绣的投降的投降,并给他高官厚禄,为的就是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求贤之心。也向世人发出了一个信号,即使是和我曹操有过深仇大恨的人,只要诚心来投,我也一定会不计前嫌,并委以重任。这个形象树立后,为他以后得以招揽众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
事实也证明了曹操的决定是对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后来官渡之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以及部将张郃、高览等人才会放下戒心,果断投降曹操。
二、免除后患
张绣第二次投降时,正是曹操与袁绍相持官渡这个时间点。而且,此时的曹操在兵力上处于劣势,这时的曹操若不接纳张绣,就是给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
虽然张绣兵力不多,他本人也不是一个能成大事的人,但曹操也会担心张绣变成下一个吕布。如果张绣像当年的吕布那样,突然偷袭曹操的大后方,那么曹操必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甚至会因此被袁绍和张绣联手灭亡。
毕竟袁绍不是陶谦,他可是手握数十万大军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一旦曹操陷入二人的夹击,估计活下来的机会很小。
另外,张绣投降,带来的还有他所属的军队,这对当时兵力处于劣势的曹操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炭。
何况张绣的这支军队还曾逼得自己仓皇而逃,显然是一支作战骁勇的军队,这样的一支军队,如果不接纳,必然会成为自己的威胁,这一点,聪明的曹操自然明白。
所以曹操才会不计前嫌,再次接受张绣的投降。
那么,这就能说明曹操不恨张绣了吗?
显然不是,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当年他的父亲曹嵩被杀,曹操就因此迁怒于徐州陶谦,举大兵攻伐,甚至每到一城必然屠杀百姓以祭奠曹嵩的在天之灵。
面对杀子仇人张绣,曹操之所以选择原谅,无非是形势所逼,不得已而为之。因为时局的变化,曹操不得不暂时隐忍,与张绣化干戈为玉帛。
而曹操为了自己的政权能够取得胜利,肯放下心中的仇恨接纳张绣,更没有秋后算账,暗中为难他,无愧于是一位能够成就大事的一代枭雄。
有人说,曹操这样做,对一个家庭来说过于冷血。然而乱世之中,若曹操没有这份隐忍和宽容,恐怕也难以统一北方,更别说什么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了。
不过,曹操在有生之年虽然没有为难张绣,但他的儿子曹丕却没有放过他,后来曹丕曾对张绣说过:“君杀吾兄,何忍持面视人邪!”——详见《魏略》
这句话让张绣心中不安,最后选择自杀。但曹丕似乎并没打算就这样放过他,后来张绣的儿子张泉因魏讽谋反事件被诛杀,张家最终落寞。
子泉嗣,坐与魏讽谋反诛,国除。
延展资料
关于张绣的死因,其实史书中的记载也有不同,《魏略》中说他因为曹丕的一句话而感到害怕,最终自杀。按照书中记载此时的曹丕为五郎官。
但《三国志》中记载:从征乌丸于柳城,未至,薨,谥曰定侯。
也就是说,张绣后来跟随曹操北征乌桓,还没到达地方,就死在了路上,这里并没有交代他的死因。
但是,曹丕成为五郎官是在建安十六年(211年),而张绣死于建安十二年(207年),时间上存在冲突。因此张绣之死,学界普遍以《三国志》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