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到绵竹郊外时,俨然来到战场后方:路边帐篷绵延,体育场和市政府广场上面写着“救灾”字样的蓝色帐篷组成蓝色的海洋,旗帜飘飞,横幅标语拉满路边,穿着迷彩服的军人一队队穿梭于帐篷间,公路上有大量的军车奔驰,路边停靠着许多大型机械,各色人等行色匆匆,一辆辆救护车呼啸着驶进急救点,凄厉的鸣叫声不绝于耳……
绵竹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引导人员为我们指引了一处安营扎寨的地方。来不及对周边环境作更多的观察,我们一行人就被分成两个小组展开行动,一组做后备工作,一组由陈猛指挥直接开赴震中地带投入工作。我们自贡市院的法医和视听技术人员都被排在行动组,进入重灾区汉旺镇。
夜里写日记 从下面经过时心总是揪得紧紧的
汉旺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镇,辖区内常住人口6万,流动人口2.5万,震前高楼林立,物阜民丰,经济繁荣。
从绵竹往北行驶约14公里,绵延的大山横亘于眼前,山下一座城镇的轮廓逐渐清晰,这就是汉旺镇。远山斑驳陆离,近处支离破碎,四处残垣断壁,陈腐的气味扑面而来,穿着迷彩服的军人艰难地在瓦砾间搜寻,大型挖掘机在垃圾山似的废墟中不停地工作,车驶过处黄色的尘埃随风飞扬,我们急忙戴上口罩。我们的两辆警车在摇摇欲坠的残楼间,在垮塌成垃圾的瓦砾间颠簸前行,实在走不动了,只好将车停靠在一条干涸的河床边,下车步行。镇中有些地方建筑物虽未倒塌,但摇摇欲坠、残破不堪,从下面经过时心总是揪得紧紧的。
空气中充满了悲伤
到了镇中心,汉旺镇政府的牌子依然挂在尚未倒下的门柱上,但里面的建筑全部倒伏,据说还有几十人埋在里面。再前行百余米,估计是以前最繁华的镇中心,带队者停了下来,向我们作了详细的要求:对于两边挖出来的尸体,家属能辨认的,只作登记,不作尸检;没有家属辨认的,需要记录其身高、胖瘦、体表标志,然后切取一段2至3厘米的肋软骨用95%的乙醇固定,以备将来与死难者亲属对照,确认其身份。视听技术人员则同时对死者进行拍照,按步骤对应每一个标本编号存档。作为法医,我们对于这些要求一听就明白,于是我们一行人分成两个组展开工作。
解放军战士不懈地挖掘,用双手搬开大大小小的砖头和石块似的水泥碎块,两台大型机械不停地工作,不时有遇难者尸体从废墟中被发现。战士们把这些尸体抬到路边,有人专门喷洒消毒粉剂,然后我们便为死者清洗面部,以便家属辨认,视听技术人员拍照。无家属辨认的尸体,我们就从尸体肋部取下一块软骨放进预先备好的固定液瓶里编号保存。挖出的尸体大多数都已变形,有的肢体残缺,腐烂严重,操作者不得不戴上防毒口罩。
据当地人指点,前面是通往山里的路,两侧以前各有一家麻将馆,腐臭气味从路两边的废墟里散发出来,估计里面还埋着百余具尸体,空气中充满了悲伤。挖掘现场的战士们已经连续高强度工作了两三天,还有的甚至工作了四五天,许多人已经没有力气了。
只是有人嘀咕了句:“又震了”
夜色降临,我们第一批上去的人员撤了出来。回到营地,四顶写着“救灾”字样的蓝色帐篷已经分布在草坪上。留守的同志们像迎接英雄般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询问我们进入重灾区的情况。
由于初来乍到,不敢大意,晚上每顶帐篷都要有一人值班,经过一天一夜的奔波工作,大家都非常疲倦,但是我当晚还要值夜班。也许是太累的缘故,大家刚躺下一会儿,就听呼噜声四起。可是我们值班人员丝毫不敢打盹,我和黄法医负责上半夜的安全。到了凌晨1时许,忽然狂风大作,帐篷的门帘被吹得横了起来,随之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幸好刚发了雨衣雨靴,也不管是谁的,便随手抓来穿上,然后把放在帐篷外的东西往里扔,扔完又从外面把各个帐篷的门窗捂住,做完这些才感到寒风刺骨。
就在下雨的同时,又发生了一次震感很强的余震,因为都住在帐篷里,大家觉得很踏实,只是有人嘀咕了句:“又震了。”
澳大利亚厨师赴
绵阳做救灾志愿者
人物档案:
Rain Bow
澳大利亚主厨。
此前,他在北京和上海度假。地震后在绵阳火炬广场报名成了志愿者,被安排在广场对面的仓库里搬运抗震物资。
“我只想帮助中国人!我不接受任何商业形式的采访和拍照,但坐下来聊天可以。当志愿者就是来干活的,少说话,多做事。”
—— Rain Bow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志愿者纷纷奔赴四川各地。这其中,有一名特殊的志愿者,叫Rain Bow。
我只想帮助中国人
昨日中午,在绵阳市的15路公交车上,一个在火车站上车的老外吸引了全车人的注意,他的手里举着一张纸牌,上面用中文写着“绵阳 北川 汶川 青川”。一路上,他的嘴里一直不停地嘟囔着“北川”这两个字。乘客和司机用好奇的目光盯着他,大部分人都意识到他可能要去上述地点,但在座的大部分并不懂英文的人都不具备足够的勇气站起来面对这个老外。
魏凤灵和崔稀雅操着蹩脚的英语上前,小心翼翼地和这个老外对话,这个老外中文仅会说“你好”“谢谢兄弟”。艰难交流中,她们终于明白这个叫Rain Bow的澳大利亚人,是想到汶川灾区去帮忙。“我只想帮助中国人!”
喝酸辣汤吃馒头
前往北川的道路已经封锁了,Rain Bow要求深入一线灾区的要求没有得到允许,他显得很失望。但他的情绪并未低落,在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所在的火炬广场,他报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并被安排在广场对面的一个仓库里搬运抗震物资。团市委的工作人员临时在志愿者队伍中为他找了一名翻译。
仅仅半天时间,这名淳朴而又乐观的澳洲人就与现场所有志愿者打成了一片,他会对每个人友好微笑。语言,并不能成为互助的障碍,这个身材高大、粗手大脚的澳洲人,用自己的行动和体力证明了自己对灾民的感情。
我们到达仓库的时候是傍晚6时左右,所有的志愿者都停下手中的活在吃饭。Rain Bow端着一只汤碗,斜坐在草地上,吃一口馒头,喝一口酸辣汤,没有辣出一滴汗,让我们感到惊奇。翻译告诉我们,Rain Bow在澳大利亚是个厨师,并且是个很少下厨的主厨,类似于中国企业的高管。在澳洲,他不止一次吃过中餐,对中国的辣椒并不陌生。
干活卖力反感拍照
Rain Bow穿着深蓝色的牛仔布衣裤,脚上蹬着一双在北方城市都很少见的旧式黑布鞋,头上裹着一块紫色的头巾,长长的黄褐色的胡子用橡皮筋扎在下巴下。
听说我们是来采访的,Rain Bow拒绝了。他通过翻译告诉我们,他不接受任何商业形式的采访和拍照,“但坐下来聊天可以。”现场一些略懂英文的志愿者也告诉我们,Rain Bow比较反感拍照。而对于他来说,当志愿者就是来干活的,“少说话,多做事。”在很多志愿者眼中,仅仅干了一个中午搬运的Rain Bow比很多人都卖力,“他和我们一起搬矿泉水、扛大米,你丝毫看不出他是一个与(地震)这件事毫不相干的外国人。”
(来源:《信息时报》 作者:胡非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