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试图在这场灾难之后去寻找那些失去亲人的英雄们内心深处的原始碎片,从而发现人性的光辉。庆幸的是,我找到了。郑强是这样的典型,还有青川的武装部长袁仕聪,这位同样在震后营救中无法企及自己母亲和侄女的汉子,情到深处也会痛恨自己、埋怨自己。重灾区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我承认自己一直被感动着,因为他们的奉献,因为他们的自责。有一种痛叫做放手,相信更多的人能够从这种伤痛中体会他们的伟大和崇高。
硬汉也是人,他们也有七情六欲,就像郑强坦言的那样,“我宁愿用现在所有的一切荣誉去换亲人们的生命”。这才是真实的人性,这才是更让我致以敬意的所在。
(来源:《重庆晚报》 记者:王印毅)
失事的米-171运输直升机机组人员
“成都军区某陆航团的同志们急中央之所急,办受灾群众之所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顽强奋斗,为抗震救灾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为夺取抗震救灾全面胜利而努力奋斗。”
——胡锦涛
邱光华,1957年4月出生,四川茂县人,羌族,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少数民族飞行员。直升机机长,四种气象飞行指挥员、特级飞行员。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机长邱光华:再过11个月就退休了
在17天的救灾飞行中,他50多次飞翔在家乡的上空,旋翼下的每一处断垣残壁都是那么熟悉。茂县南兴镇,这是个羌族聚居的小镇,就是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家里的两间房子已经倒塌,年近80的父母,正住在帐篷里。每一次临空而过,51岁的邱光华都会心潮起伏,更增强了完成任务的紧迫感。已飞行了33年的邱光华,在战友们的记忆里,是一位沉着冷静的人。他多次参加军事演习,安全飞行5800多小时,2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虽然再过11个月就可以退休了,可他在地震发生后积极请战,最多时一天飞7个多小时。参加抗震救灾以来,他飞行63架次,往灾区运送救灾物资90吨,抢运伤员200多人。
李月,1980年出生,是陆航团年轻飞行员中的佼佼者。
副驾驶李月:有一个旅游结婚的心愿
失去联系的92734机组成员中,有某陆航团飞行大队三级飞行员、28岁的副驾驶李月。5月30日晚,得知要执行飞行任务,李月十分激动。作为大队重点培养的年轻飞行员,他特别珍惜每次飞行的机会,尤其是参加抗震救灾的飞行任务。他拿出地图,仔细察看将要飞行的路线,详细了解每一个着陆点数据,还专门打电话给在成都的妻子汪玉,交待她帮他留心汶川、理县等重灾区方向的天气情况。
李月今年1月领了结婚证后,部队连续受领抗击冰雪、军事演练等任务,他的婚礼拖到现在也没办。小两口有一个心愿:等部队任务不紧张时,出去搞一个有意义的旅游结婚。
王怀远,1961年出生,有3010小时的飞行经历,是陆航团资深空勤机械师。他先后荣立三等功1次,二等功1次。
机械师王怀远:飞行员都愿跟他搭档
作为空中机械师,他在祖国的天空飞翔过3010小时,很多飞行员都愿意跟他搭档飞行。他叫王怀远,成都军区某陆航团资深空中机械师。47岁,上校,人生正当年。在王怀远30年职业生涯中,执行这样的急难险重任务已经数不胜数。王怀远8次飞进西藏,7次飞临雪山孤岛墨脱,出色完成了10余颗卫星回收、数十次实兵演习、航测、边防巡逻等任务,4次荣立二、三等功,被上级评为“爱军精武标兵”。
那一夜,许多与他朝夕相处的战友都做了一个相似的梦,大家都在梦里问他:你怎么还不回来?
陈林,1980年出生,28岁,陆航团机务大队三中队副中队长、助理空勤机械师。
机械师陈林:约定陪女儿过儿童节
29岁的空中机械师陈林,是失事机组中的一员。抗震救灾斗争中,他跟机飞行44个架次,每次都充满了危险和挑战,飞行时间40小时22分钟,运送物资11.9吨,解救群众75人,运送救灾人员35人。灾区老百姓的安危冷暖,在他心中高于一切。战士机械员朱明说,飞机飞抵茂县,陈林和战士们一起把物资搬下飞机。当看到一位脚部受伤的老大娘被亲人背来时,他迅速冲上去,把老人背到机舱内妥善安置,还把自己仅有的一点水和食物捧到了老人面前,老大娘感动得流下泪来。
就在31日飞行前,已经10多天没见面的妻子带着不满两岁的女儿来队看望陈林。马上就要起飞了,一家人只来得及吃了几口团圆饭。临行前,妻子说:“注意安全。”女儿说:“爸爸,你快回来,明天陪我过儿童节!”陈林,这位湖南籍年轻军人,模仿着第二故乡四川的方言笑答:“要得!”亲人、战友,都在期盼他履行诺言!
张鹏,1984年出生,“80后”士兵,二级士官。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他主动请缨,帮各机组装卸物资,每天在机场连续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以上,参与装卸救灾物资170架次,合计60余吨。
安全员张鹏:希望收养一个灾区孤儿
失事飞机英雄机组人员中,还有一名士兵,名叫张鹏,他是作为安全员随机组执行任务的。21日那天,灾区部队举行了一个缴特殊党费仪式。长长的队伍里都是党员,惟一的普通士兵,他就是张鹏。因出发紧急,他没带多少钱,就把兜里仅有的80元钱以一名非党员的身份作为“特殊党费”交了出来。
张鹏到灾区后,借一名干部的手机向家里打过一个电话,告诉爸爸妈妈一切平安,说任务重,没有时间再联系了,请父母不用挂念。他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收养一个灾区孤儿。
(来源:新华网 记者:何俊)
堰塞湖抢险英雄:
8小时背着雷管匍匐爬上唐家山
唐家山堰塞湖的泄流槽工程已完工,分流泄洪迫在眉睫。昨天,记者走访二军大附属长征医院设置在安县的“帐篷医院”时,在病床上找到了一位为抢险工作立下汗马功劳的英雄——成都军区14军高炮旅指导员周嘉兴。5月25日晚,他和9名战士,每人负重24公斤,翻山越岭8个多小时抵达唐家山大坝,给爆破专家送去了几百发雷管,确保了泄流槽工程的顺利实施。
凌晨必须到达唐家山
5月25日,堰塞湖上游风雨大作,由于山体倒塌引起的水位上涨,严重影响抢险进程,随时可能出现溃坝险情。糟糕的天气更使直升机无法按计划运炸药上坝,情况十分危急。
怎么办?周嘉兴所在的高炮旅下午2点接到紧急命令——徒步背炸药雷管上坝,26日凌晨必须赶到!正在安县帮助群众灾后重建的800余名官兵立即集合,于25日晚上7∶30,在旅长和政委的带领下,朝着堰塞湖的方向进发。
为护雷管匍匐前进
周嘉兴和其他9名战士组成的小分队,在队伍最后,负责运送雷管。由于雷管和炸药必须分开运送,两者必须保持100米以上的距离,周嘉兴只能依靠前方官兵照过来的微弱手电筒灯光和前面战士系在树上的红丝带,判断前行的方向。
山上根本没有路,周嘉兴和战士就硬生生闯出一条来。由于雷管十分危险,稍有不慎就会被炸个粉身碎骨,加上山路崎岖陡峭,战士们选择匍匐前进,一边爬,一边用手用力扒开挡在前面的竹子和树木。
目的地的前面横着三座大山,每一座都那么高,那么陡峭。行进到第二座大山时,小分队遭遇塌方和泥石流,满头满脸的泥沙雨水,耳边飞过飕飕作响的小石子,随时有可能断送战士性命。26日凌晨2:50,周嘉兴和战友克服重重困难,及时赶到大坝。
经受断粮缺水考验
在大坝仅停了1个多小时,高炮旅的官兵就开始下山了。上山容易下山难,更何况是艰险的唐家山。许多战士走着走着,淋着雨就睡着了,可一旦坐下,也许再也站不起来,大家彼此激励,坚持向山下蹒跚而行。
在大坝上的时候,周嘉兴发现,因为直升机连着两天无法给山上的专家们运送物资,大坝上已经断粮断水,他们主动将携带的全部800份干粮和水留在了山上。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连续行军的战士终于忍耐不住饥渴,纷纷出现了虚脱。
“谁有水,一百元还是两百元,卖给我一瓶!” “你就算拿命来买,也买不到了!”战士们彼此开着玩笑互相加油打气,20多名战士分着喝一瓶水,鞋子磨破了,干脆扔掉打赤脚,终于在6个小时后,回到山脚下。
感动帐篷医院医生
当天晚上,周嘉兴就累得手都抬不起来,甚至连痰都没力气吐出来。第二天上午在去为老乡拆除危房的路上,周嘉兴摔倒在地失去了知觉。幸运的是,前来巡诊的长征医院王俊学医生发现了他,及时将他带到“帐篷医院”。王医生说,如果再晚来一会儿,周嘉兴可能就会因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失去生命。
在病床上,周嘉兴说,虽然自己病倒了,但唐家山堰塞湖的抢险工程顺利完成了,下游险情有望排除,他感到十分欣慰。周嘉兴和14军高炮旅的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感动了帐篷医院的每一位医生。
(来源: 解放网 记者:韩垒 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