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宫殿内,一片红袍蟒衣,不是大学士,就是尚书,妥妥的全是大官,相当于现在正副国级干部,这样的情况下,没人敢作弊,没人敢拿自己小命开玩笑。“开考”,殿试只考策问,能到这来的都是精英,过五关斩六将,策问就是看对政务的理解,以便安排名次。朱见深坐在龙椅上,看着下面的士子,沉思道“也不知道这次能否得几位大才”,本来这次殿试已经安排好了,可朱见深觉得国事艰难,特地同几位大学士商量,换了一道题,试卷上共有两道题,一道是,“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还有一道是,“联祇举丕图,究惟化理,欲追三代以底雍熙,不可不求定论焉。夫三代之王天下,必有纪纲法度,然后可以治。而议者乃谓三代之治,在道不在法,岂法无所用乎?”
一天考两道题,时间基本上够用了,就看士子们的个人能力了。
程敏政将题目念了一遍,在脑中想着,然后取出试卷来,写到‘应殿试举人程敏政,年二十,系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人士,由翰林院应丙子年乡试中式,今应殿试’下面将三代履历,以及自己所习四书五经具于后。
试卷用的是白色七层宣纸,纸质很好,写起来很舒服。
写完履历就是,试卷正文,正文用红线直格所划,一共八开,一开两面,每开十二行,一行允许写二十五字。这样看起来殿试试卷很整齐,让人看的很舒适。殿试考题一般与军国大事有关,看起来简单的两句话。实际很难,因为你写的论述要让皇帝,还有诸位大学士认可。第一道题出自孔子《季氏将伐颛臾》,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
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后果。其次,将冉有,季路比作看管人,是看管人的失职,这首考题正和此时大明国情有关,女真进犯,骚扰边境,就像考题说的,谁的过错呢?
第二道考题,讲的是法律的问题,大明景泰,天顺年间实在太乱,之所以要出这道题,实在是大势所趋,朱见深想要从法律上维护统治。使得朝政清明,官员廉洁奉公。
日已是西垂,落入西山后,天边浮出晚霞。
堂上士子们将卷子写完交到了受卷官那。
虽说殿试没有誊写,但还是有糊名的。受卷官一拿到卷子,就先行弥封。
堂内数位读卷官,有的已是拿着考生弥封好的文章,迫不及待地先读了起来。
随着考场上的考生一一离去,剩下的考生也是在最后誊写文章。殿试里给考生两支烛,不过有不少士子就没有用的。
待他们写完文章交给受卷官后,步履轻松地走出殿外,在殿门外碰见相熟之人,还传来一两声低低的笑声。
此刻武英殿内殿试的改卷早已开始,受卷官在监临官监督下,将试卷开箱,置于案桌之上。
李贤,彭时,商络,等十位读卷官各坐在案后。监临官从将试卷取了一束试卷,按照官位高低,从张乐正开始一人一卷的放下去。
分尽后,监临官再取一束,一直到三百零二卷都分发完毕为至,如此平均每位读卷官,一人三十卷。
阅卷时先看本人之卷,标识高下,再轮阅别人的卷,这称为转桌,一张卷子转桌,过十名读卷官之目,方算毕业。而每名读卷官,阅卷之时,按照成绩分五等,标记分别为圈,尖,点,直,叉,注上批语后,再各自盖上标有官衔的戳印。
殿试中为了防止考官徇私,成绩相差悬殊,故而殿试阅卷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圈不见点,尖不见圈。
就是每份卷子阅卷的第一位读卷官,如果用的是圈(第一等),那么后面的九位读卷官,都不能用点,万一一份卷子上,出现一圈,一叉,那么两位读卷官要有一人,挨处分。
所以殿试上第一位读卷官,对于卷子的评断,至关重要。
传胪之日,即释褐之时。
所谓释褐,就是读书人要脱去往日所着的青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随着天色大亮,大明门前的庭燎已是熄灭了。
陡然之间,景阳钟响,悠扬而又威严的钟声,伴随着端门鼓漏声,在紫禁城的重重红墙碧瓦间跌宕回响。
宫阙前灰黑色燕子惊飞之后,翱翔在大明门前,时而低飞,时而掠过城楼上的重檐飞角一飞冲天。
道道宫门,层层宫禁沿着中轴线,一一从外至内逐次开启。
古礼天子有外朝、治朝、燕朝。
天子之宫有五门,分别称为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这些一并合称三朝五门。
国有大事,天子于库门,召诸侯万民而询,称为外朝。
古代朝会以地点而定,到了大明朝,朝仪分大朝仪和常朝仪。
大朝仪最隆重,但只在正旦冬至进行。
一般称为常朝仪,常朝仪也分两等,由地点而定,分别称为常朝御殿仪与常朝御门仪。
常朝御门仪,就是御门听政,地点就是在奉天门举行。
天子直接在奉天门外升座,百官在门外大广场上拜见天子。
大明一般的常朝仪,都是常朝御门仪,如此比较简单。只有寒冬腊月时,天气实在太冷,百官在才门外行礼完,就近入殿进行朝议。一般如果有午朝,晚朝也是在奉天门举行。
而御殿仪规模要胜过御门仪,是需排场时,或者大事是举行,当然不如平日御门仪简便,另外能进行御殿仪的三大殿常年遭灾,经常无法举行御殿仪。
不过传胪乃国家盛事,关乎社稷,自是要在奉天殿行御殿仪,方显郑重,若如一般早朝,就不是金殿传胪,而是御门传胪了。
大明门一开,一名主官太监走出门外道:“陛下有旨,文官百官与中式进士入奉天殿觐见!
百官和皇室勋戚在午门前金水桥南排班。排班按照官位尊卑列队,文官位东面西而立,武官位西面东而立。
而负责纠察的御史手捧着黄册名薄开始点名,若是官员有咳嗽,,笏板掉落,步履不稳失仪举止,也会被御史记下,听候参处。
悠然的铜钟已是停下,暮鼓晨钟。
午门之上五座城楼如雁翅般排开,白炽的日光照在琉璃瓦上,反射出淡紫色的光芒。
两队身穿金色飞鱼服,顶盔贯甲侍卫,迈步雄健的步伐自午门侧门,腋门而出护道排列。数百侍卫,手持刀枪、宝顶、旗幡站在奉天门两侧,盔甲光芒耀眼不容逼视。
一道又一道的声音从午门之后,由远及近地传来。
“……金銮殿上面圣!”
“……宣新科进士入宫,金銮殿上面圣!”
传旨太监站在午门朗声道:“陛下有旨,宣新科进士入宫,金銮殿上面圣!”
随即数百侍卫齐道:“陛下有旨,宣新科进士入宫,金銮殿上面圣!”
三百名进士一并都是心潮澎湃,有数十名进士在这一刻,忍不住流下眼泪来。十年寒窗苦读,只为金殿面圣。
“谢陛下隆恩!”
众进士们,在鸿胪寺官员作为导驾官走过内金水河上五座汉白玉金水桥,引入午门,又经奉天门,终于来到太极殿,这也是百姓口中金銮殿。
身为金銮殿最少不了的就是各色龙样。三层汉白玉须弥座上,殿前丹陛每层,若下雨之时,可见千龙吐水的一幕。
而数不清的侍卫,手持着手持刀枪、宝顶、旗幡的,一层又一层地站在皇极殿四周的汉白玉须弥座上。
太极殿可容数万人的广场极度空旷,衬托出金銮殿格外威严,令人从心底感觉肃穆静谧。
迈入奉天门,广场上文武百官分作两列,沿着御道齐进,诣近丹陛时,同时转班,文官位东面西而立,武官位西面东而立。
除了常朝官员外,身为风宪纠仪官的御史,站在最末,面北而立,负责纠察百官礼仪,
位居文官班首的阁臣,而锦衣卫官作为武官班首相对而立,第一班后都有纪事官,负责记录朝堂奏事。
金銮殿下,百官肃立,大臣师师,小臣济济,象笏金绣,班行整齐。
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