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站上注册表格的职业那栏里,多出了“专业人士”这一选项,既不属于金融业、制造业、教育业、传媒业、咨询业等具体行业,也不算是平淡无奇的“公司职员”,而是成为一个阶层,就像“知识分子”一样,或者是一种荣誉——毕竟,“专业人士”听起来很容易让人误会为“高级公司职员”。
在这个凡事讲究“专业精神”的时代,专业人士的数量也陡然增多。反正不需要参评教授资格或者什么职称,因此学过一点法律的可以称为“法律界专业人士”,参演过路人甲、路人乙的就是“影视界专业人士”,吃过几顿西餐的则可以称自己为“西餐礼仪专业人士”。
和专业电视编剧一样,这位西餐礼仪专业人士也十分会“省着用”自己的知识。她教授西餐礼仪时,刀叉的摆放需一堂课,吃蔬菜需一堂课,吃鱼一堂课,吃虾一堂课,以她的收费标准,光是学吃西餐就要一千元左右。至于会议礼仪、应聘礼仪、社交礼仪什么的,那就是另外的千元教程了。
有个很喜欢阅读征婚启事的朋友最喜欢从个人履历中读出被隐藏的真实面目。比如“本人25岁,1.8米,体健貌端,热爱文学、音乐”,到了他嘴里就变成“傻大个,没文化,大概读过言情小说,并且爱唱卡拉OK”。
这位礼仪专业人士的光辉履历到了他嘴里就变成:“不成功的打工者,出来混的,可能曾经吃过西餐,碰见过商业应酬的场景。”
即使这样,听课的人依然不少。可见“专业人士”头衔的号召力了。
敬业精神。
时尚杂志里的菜肴香艳油亮、鲜嫩欲滴,厨师说,这道菜其实只有五分熟,而且,上面涂的油是工业用油,因此比较亮泽。
一个能把美女拍得从画面中跳出来的摄影师说,他一见到美女就想吐。拍摄过程中,为了让眼前的尤物更诱人,他常常不惜使用一切手段来包装她,包括使用啤酒泡沫烘托她的性感,用胶垫夸张她的臀围。
一个专事证券投资的行家逢人便讲:风险实在太大,还是不要做吧。他太清楚里面五花八门的鬼门道,坚持认为股市其实是庄家的天堂、散户的火坑。
他们都是专业领域中十分优秀的人,都以敬业而著称。
也许他们初涉专业是出于兴趣,出于对兴趣所指引方向的美好追求。介入越深,越觉得起初那种美好的感觉实在过于虚幻,兴奋点随即转向对技术的神经质般的追求,就像为了能打出1/40节拍而最终疯狂的鼓手。
一个朋友在美国一本家居杂志做编辑,他拍出来的家居照片有个特点,就是一般都看不出和这个家原来的样子有什么联系。拍摄当天,他会指挥一辆小面包车到现场,里面桌椅板凳、窗帘灯具一应俱全。看见主人家有什么不顺眼的地方,二话不说,换!他做出来的家居照片,的确十分完美,虽然和主人家原来的风貌相去甚远。
美好的事物大多都是这样产生的。我们看到的样子和它的生产过程往往是两码事。
其实,这篇稿子,我本来想这样开头的:
《花样年华》里张曼玉裹在旗袍里的身体婀娜妙曼、凹凸有致,据可靠消息,她的胸部是垫出来的。
又一想,这么唯美的一部电影,这么可爱的一位演员,还是不要破坏她们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吧。
国际制造。
最近听到频率最高的词当数“国际化”与“Local”。之所以用“Local”而不用“本地化”,大概是因为“本地”二字并不准确。打个比方吧,纯种美国制造虽是本地化的东西,但并不一定被归为Local一类。因此,Local还夹带着字面之外的一些含义:眼光不够开阔、水平不够高等等。
一旦被定性为Local,就意味着老土、视角狭隘、见识不够广博。就算是取得了再高的成就,也难以洗刷“Local制造”的印记。据说张艺谋的电影就很Local,而李安、陈凯歌就够国际化。
所有的公司都愿意标榜为国际化公司,并希望员工具有国际化素质。就连中国的Local证券网站也会宣称自己已通过ISO9002认证等等,想和国际化沾点亲带点故。
国际化操作的公司和国际化人才的确很棒。因为他们可以站在全球的制高点考虑问题,可以拥有最先进的经验和体制,自然也就有最高的效率和最好的产品。但如果以为国际化可以取代Local,就又陷入了另一个窠臼。
敝公司一位被公认为很国际化的华裔女士,已经国际到连面孔都看不出中国人的痕迹了(估计是托了化妆的福)。有一次在提到国际影星时,她惊问:“什么?苏菲·玛索?我非常喜欢她。怎么,中国人也知道她吗?”
我以前的老板是湖南人,先是去了英国读书,然后新加坡、美国、法国走了一圈,回国后,以外籍员工的身份被高薪聘用,并认为很国际化。他有一个十分国际化的Team,包括一位泰国籍的秘书和一位西班牙籍的市场推广经理。这个西班牙小伙中文蹩脚得很,英文有浓重的口音,推广业务的难度可想而知。
老板对此的解释是:总得有几个外国人吧,我们是个国际化的公司嘛。
能人365种。
在一个饭局上,见到两个境遇迥异的人:一个名牌大学硕士毕业,当年是校园里数一数二的才子,在报社杂志社混得不如意后,决定投笔从商,现在一家上市公司做事;一个连大学校门也没进过的人,拿的是中专文凭,给老板开过几年车,十分受宠,现被老板指派在公司做事,职位是硕士生才子所在部门的经理。
聊了一会儿就发现,上市公司的老板一点也不傻,两个人比起来,绝对是中专生经理更让人开心。他喜欢开自己的玩笑,以抖搂一点无伤大雅的丑事来博得众人的捧腹大笑:比如小时候在农田里偷人家的玉米、开车违章被警察抓到后悄悄溜走,因为那个年轻的警察竟然没有在第一时间拿走他的驾驶证……他也喜欢开别人的玩笑,不过都是善意的,有时他的玩笑还会让玩笑的主角十分得意。他提起他的老板装修客厅时用的两根柱子,每根二十万元,“又占地方又贵,又起不了支撑的作用,是他平生所见最没价值的投资。”他老板不怒反喜,笑骂他:“你哪里看得懂?那是因为……”
话多,但讨人喜欢;机灵,但充满善意。有一段时间他帮着老板管钱,老板问他要钱去豪赌的时候,他竟然婉言拒绝。老板从此对他又多了一分敬意。
最近这位中专生经理在公司的资助下去读了某商学院的MBA,从此麻雀变凤凰,可以把过去不太体面的教育背景一笔勾销了。
与他相比,硕士生显得沉默寡言。就算不多的几句话里,也充斥着生疏与敬畏。反正只要他一开口,火热的氛围便顿时降温。读了那么多年书,却始终找不到让别人开心的讲话语气和方式,难怪他混得不如意。不过他有自己排解的方式。他有一个博客日记,在小圈子里比较出名,引来不少热爱文字的男男女女的喜爱。就算他的文字这辈子也找不到出版商来出版,也不用惋惜,因为他在写的时候已经很开心了,更何况还有一些人捧场?
相传给慈禧梳头起家的李莲英其实也不是那么会梳头,但他会隐藏落发。慈禧在梳头后,总能看到一些落发,为自己的青春渐逝凄凄惨惨戚戚过后,就会迁怒于梳头的太监。李莲英没办法阻止落发,却有办法用极快的手法把落发藏入手心、袖筒中,让她老人家眼不见为净,从而因解决了落发问题而大受慈禧赏识。
就是这样的一方世界:每个人都有可能因为自己独特的技艺而被一部分人赏识,不管这个技艺是写诗、插科打诨还是善于玩隐藏落发的魔术。
当大人物碰上冷钉子。
复旦大学名震遐迩的外文系博导、《英汉大词典》的主编陆谷孙先生,应邀为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写了一篇序言。这本是一件双赢的好事,学术泰斗向通俗小说示好,流行之王向学术圣殿挥手。没想到,陆教授的序言竟然不符合出版公司的“规范”,被无情退稿了。退稿之际,还好心教育了博导一通,教他如何作序。
难以想象,到了陆老这个级别,还会有这样的冷遇。
有家广告公司的老总最近也出了件糗事。他们的总部在瑞士召开年会,据说各国的老总都赶着飞过去。中国区的老总虽然没接到E-mail,但从马来西亚的老总那里得知这件事后,误以为自己没收到邮件或者邮件被自己误删了,于是如期抵达瑞士。结果是,这位老总被挡在会议室门外,原因是“不在与会名单上”。丢脸啊!于是他捂着脸直接赶到机场,改签了机票又飞了回来。据传他不久将被解聘,所以才会出现“没收到邮件”这样的事。这位老总回来之后越想越气,越想越没脸见人,于是在家里倒了一个星期的时差。在他倒时差的漫长一周里,这件糗事传遍了整个公司。
如今每个人都在拼命往上爬,除了摘得那个不菲的薪水袋之外,就是想占据个体面的地位,收获一些尊敬和礼遇。可实际的情况是,不管到了哪一个级别,都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冷遇。不同的是,段数高的人,能够将这种尴尬轻轻拂去,甚至把它演化成一段传奇当胸花戴着;段数低的人,则好像一脚踩到牛粪上一样,即使被时间洗去痕迹,依然能闻到那股让人嫌恶的气息。
被挡在会议室门外的老总估计这辈子都抹不去这件糗事的异味了。但陆谷孙先生却把那篇退稿投给了《万象》——《美国也有位“金大侠”——一篇不合“规范”的序言》。这是一篇从金庸说到史蒂芬·金,从流行小说的江湖说到严肃文学的庙堂的佳作,文字风趣通俗。一位名重殿堂的大师居然对流行作品了如指掌,毫无偏见,并且有独到的观点,心胸之宽广,眼界之开阔,让人敬佩。
所以说,冷钉子无关紧要,而碰冷钉子时的态度就有关紧要了,而且是唯一紧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