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686500000023

第23章 “两弹一星”的故事(4)

张劲夫回忆说:在导弹上装原子弹,特别是氢弹头。这项工作很关键的问题是要有高能炸药,就是弹头不能太重了,太重就发射不远。要发射得远,弹头要有重量最高限度。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甘肃专门建立了一个分所,与五机部一个所协作,专门研究高能炸药。经过不断的地面试验,最后把高能炸药的关攻破了,能够使我们的导弹带上原子弹、氢弹,发射得很远很远,成为战略火箭,就是带有核弹头的战略导弹。

用于核导弹的就是“东风2A号”火箭。在解决原子弹的小型化之后,试制核导弹的条件已经具备。

钱学森严字当头,对核导弹的细节都提出严格的要求。核导弹按部就班进行了一系列地面测试之后,在装上核弹头之前,还要进行没有核弹头的发射,这叫“冷试验”。钱学森两度飞往酒泉发射基地,亲自对进行“冷试验”的导弹进行仔细检査。钱学森特别注意对相关协作单位制造的元件、部件进行严格的检査。他强调,不可有任何的疏忽,一根没有焊好的电线,一个不合规格的元件,都可能造成严重的事故。

酒泉导弹发射基地的一位新战士,受到了钱学森的表彰。

这位新战士发现弹体内有一根大约五毫米长的小白毛,担心因此造成通电接触不良,就用镊子夹、细铁丝挑,都未能取出小白毛。最后,战士用一根猪鬃终于挑出了小白毛。钱学森把这根小白毛小心翼翼包起来,带回北京,希望从事“两弹结合”的科研人员都向那位新战士学习。

聂荣臻元帅也非常严格。据聂荣臻秘书范济生回忆:在导弹总装车间,零部件小到一颗螺丝钉,都是有严务格数量的。有一次,聂总听组装人员无意中说:“导弹组装1966年钱学森在基地协助聂荣臻元帅主持两弹结合飞行爆炸试验时,最后发现少了一颗小螺丝钉。”有人主张全部拆卸开找,有人认为费了大力才组装起来,为一颗小螺丝钉不值得再大折腾,不会出什么问题,或许掉在地上了,根本没有落在导弹内。聂总当时正在病中,听说这件事后立即要我陪同张爱萍同志赶赴导弹总装基地“坐镇”。我们遵照聂总指示,一直坐在总装车间,直到把这颗螺丝钉找到,聂总这才放心地同意按期发射。后来,聂总以此事为例告诫我们:“科学就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

核导弹的试射方案制定出来了。此前,美国和苏联试验核导弹,是从自己的国土上往大洋里打。中国虽然有着辽阔的海岸线,可是当时的中国海军还不够强大,中国的核导弹不能往大洋里打。所幸中国是幅员广大的大国,选择了在自己的国土上试射核导弹,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经过反复研究,确定核导弹从酒泉基地射向894公里之外的罗布泊。

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在访问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后,由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回国,他在途中于14时40分在酒泉导弹试验场降落,亲自检査这次核弹与导弹结合飞行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

虽然两次“冷试验”都圆满成功,但是那毕竟只有两次,并不能保证“热试验”万无一失。按照预定的弹道,核导弹要从兰新铁路飞过,那里附近有五万居民。周恩来总理问,核导弹落在那里的可能性有多大?科研人员经过计算,回答说:概率为十万分之六。毕竟还有十万分之六的可能性呀。周恩来总理指示,这次发射一定要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为了要保险,必须临时全部撤离这五万居民。另外,周恩来还指示,要对发射之后核导弹偏离预定轨道,做出预案——导弹上的安全系统将自动启动,在空中把核弹头炸成碎片,防止原子弹爆炸。

196碎10月8日、200,周恩来两次主持中央专委会会议,专门讨论这次两弹结合试验。周恩来强调,这类试验,美国和苏联规在海上进行的,我们在本lUc陆上进行,一定不能Hi乱子。钱学森曾经这样回忆周恩来总理:那个时候周恩来总理抓我们这项工作,他提出来做这项工作的16个字方针,16个字就是“严肃认真、周到细致、一丝不苟、有错必究”,而且要达到这个要求,他又说有三高的要求,三个高字:第一个高是“高度的政治觉悟”,第二个高是“高度的组织纪律性”,第三个高是“高度的科学性”。

那个时候大概每个月或者三个礼拜,要开一次向他的汇报会,他的要求很清楚,所有负责各方面、各部分结构的负责人都要来。周总理就坐在那里听我们的汇报,很细致、很耐心。汇报当中,周总理也有问题要解答。他记性非常好,你上一次汇报的数据如果跟你这次汇报的数据不一样,他就问怎么上一次你说的不是这个数据?所以我们这些人去向总理汇报都要很小心,你上一次怎么说可得记住,这次如果也需要改变的话,就得说明为什么改变。有的时候,到下午六时还没完,总理就说那就大家在这儿吃顿晚饭吧,吃完晚饭再继续开会。有时候这样的会一直开到晚上10点还不停,开到11点甚至更晚,一直到会完了,我们离开人大会堂,向周总理说再见的时候,周总理还对我说:“钱学森你别太累着。”我心真是感动得流泪。我想周总理比我累得多,他还跟我说这样的话。

经过周密的部署,经中央批准,中国首枚核导弹在1966年10月择机发射。

1966年10月24日晚,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辕、钱学森向毛泽东汇报“两弹”结合飞行试验的准备工作情况。聂荣臻提出要去现场主持试验。毛泽东批准了进行这次试验,同意聂荣臻到现场主持试验,并说:这次试验可能打胜仗,也可能打败仗,失败了也不要紧。

1966年10月27日9时,“东风2A”核导弹点火升空,9分14秒后核弹头在距发射场894公里之外的罗布泊弹着区靶心上空569米的高度爆炸。

“两弹结合”完全成功。从此,中国的核武器,不仅有弹,而且有了一支能够射向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的“枪”。短短几年,中国在研制原子弹的道路上,成功地走出了三步:

第一步——1964年10月16日,首颗原子弹在102米高的铁塔顶部试爆成功。

第二步——1965年5月14日,用轰炸机在罗布泊上空成功地空投了一颗原子弹。

第三步——1966年10月27日,首枚核导弹试射成功。

翌日,钱学森的大名出现在美国《纽约时报》头版的“新闻人物”栏里。美国情报机关一直“关注”着钱学森。他们知道,中国这次热核导弹的总策划是钱学森。

《纽约时报》在报道中这样写及钱学森:

一位15年中在美国接受教育、培养、鼓励并成为科学名流的人,负责了这项试验,这是对冷战历史的嘲弄。

1950~1955年的5年中,美国政府成为这位科学家的迫害者,将他视为异己的共产党分子予以拘捕,并试图改变他的思想,违背他的意愿滞留他,最后才放逐他出境回到自己的祖国。

中国卫星跃上太空

中国拥有“两弹”之后,下一个目标便是拥有“星”——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除了“星”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火箭,以强有力的火箭把“星”送上太空。不言而喻,这又要钱学森出马。

当时的“卫星形势”是:

苏联在1957年、美国在1958年发射了各自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摘取了金牌和银牌。法国在1965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摘取了铜牌。

日本则在1966年成为第四名。

毛泽东主席虽然早在1958年就说“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无奈中国的政治运动不断,冲击着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工作。再不抓紧,中国恐怕连第五名都挨不上。

钱学森推荐孙家栋担任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钱学森说,孙家栋“敢干事,会干事”。

孙家栋大胆地提出,简化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不要那么多的探测仪器,先放一颗“政治卫星”,把那个鸭蛋打破。这样,可以大大加快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进度。

孙家栋对这颗“政治卫星”的设想是“上得去、抓得住、看得见、听得到”。

所谓“上得去”就是发射成功。所谓“抓得住”就是准确入轨。对于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来说,“上得去,抓得住”是最起码的要求。

所谓“看得见”,是指在地球上用肉眼看得见。所谓“听得到”,是指从卫星上发射讯号,在地球上可以用收音机听得到。

“看得见”不大好办,因为当时设计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直径只有一米,何况表面也不够亮,在地球上很难用肉眼看得见。如果加大卫星,超过了运载火箭的承载力,又不行。孙家栋想出妙计,把脑筋动到三级火箭上面:当卫星进入太空之后,卫星在前面飞,三级火箭在后面飞,这个三级火箭比卫星大得多,只是表面灰暗,不反光。孙家栋设法在三级火箭外面套上一个球形的气套。进入太空之后,卫星弹出去了,这个气套也通过充气,成了直径3米的大气球。他又想出办法,把气套表面镀上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银光锃亮的大气球,在地球上用肉眼就能看得见。

至于“听得到”,孙家栋回忆说:“那个时候老百姓只有收音机,这个频率短波听不见。后来想了个办法,就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给转播一下。但是听什么呢?光听嘀嘀嗒嗒的工程信号,老百姓听不懂是什么。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就碰出个火花:放《东方红》乐曲,都说可以,向钱学森汇报,钱学森也支持。但这是个大事情,钱学森又叫人写了一个报告,给了聂荣臻元帅。聂帅也同意了,报给中央,中央最后批了。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大家热情很高,但中央批了以后,就等于说是中央下了这个任务,那就得把这个事办好。这一来就感觉压力大了。第一次搞这种仪器,如果上天以后又变调了,这在当时‘文革,期间是绝对不可以的,那压力可真大。后来做得很好,搞设备的同志可是立了功了。”

令孙家栋左右为难的是,当时参加研制人造卫星的单位,要在仪器上镶嵌毛泽东像,说是要把毛泽东像送上太空,让全世界人民都看到!这许许多多毛泽东像都是金属的,增加了人造卫星的重量,这怎么行呢?

1969年10月,卫星初样完成,钱学森带着孙家栋等人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孙家栋提出了毛泽东像的问题。周恩来不愧为一个充满政治智慧而讲话又滴水不漏的人。他并没有正面回答放还是不放毛泽东像章,而是说:“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当然要无限热爱、崇拜毛主席。你看看人民大会堂——政治上这么重要的地方,有的大厅挂了主席的像,有的会议室挂了主席写的字。但是挂在什么地方,都不是随随便便的,必须非常严肃、非常认真地来考虑什么地方合适挂,什么地方不合适挂,你看咱们这个会议室就没有挂。你们回去也要好好考虑一下……”

孙家栋会心地一笑。那些毛泽东像,就凭周恩来的这几句话,没有装进卫星。

在发射卫星之前,必须对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进行试验。任新民是运载火箭“长征一号”的总设计师。

同类推荐
  • 伊莎朵拉·邓肯自传

    伊莎朵拉·邓肯自传

    她勇于摒弃古典芭蕾,创立自成一格的全新舞蹈门类;她勇于藐视婚姻,向传统道德观念发出了挑战;她勇于承受磨难,亲生孩子离她而去也没能击垮她;她是一个特立独行、要求绝对自由的精灵。邓肯所承载的文化矛盾与内心的情感纠葛,非同一般,人们很难理解她是如何将苦难转变为幸福的驱动力,使苦难变成创作的源泉。本书就是这位艺术家的自传作品。在书中,她讲述了自己在多灾多难的生活中抗争坎坷命运的曲折经历,展现了令人震撼而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她的一生是一个传奇,更是一部艰辛而多姿多彩的奋斗史。
  • 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

    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

    为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纪念首任院长胡乔木,我们编辑了《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部分:一、综述两篇:《胡乔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乔木》,分别评述他创建中国社科院的突出贡献和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二、回忆录七篇。是与胡乔木在社科院一起工作过的领导同志、著名学者或是身边工作人员所写。其中邓力群、朱元石的回忆录选自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的《我所知道的胡乔木》一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与胡乔木的接触、交往,对胡乔木的认识、感受,不仅记录了他的言论思想,而且留下了他的音容笑貌。三、文献资料二十七篇。
  • 大家小书:孔子的故事

    大家小书:孔子的故事

    孔子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是提倡“仁”,仁就是“爱人”。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反映了由于奴隶制的渐趋瓦解而产生的当时庶人(广大人民)的抬头。孔子首先把文化知识普及到人民中间去,就是这种现实以及反映这种现实的人道精神的具体表现。《孔子的故事》中的孔子并不因为李长之在文献上的言必有据而显得古板无生气,恰恰相反,在他的笔下,两千五百余年前孔子栩栩如生的面影经常活跃在字里行间。
  • 维基解密:阿桑奇和他的解密王国

    维基解密:阿桑奇和他的解密王国

    一个行踪不定的网络黑客,一个神秘莫测的解密网站,引爆了外交界的“9·11”,颠覆了世界旧秩序。
  • 共和国将军——黄克诚

    共和国将军——黄克诚

    本书为《共和国将军》丛书之一种,丛书依托中国军事科学研究院,以大量第一手的文献并采访当事人以及知情人,以中央的文件精神,作出科学与正确的舆论导向。本书以黄克诚关键经历、典型战役为叙述重点,考虑黄克诚性格与魅力,在严格遵循历史史实的情况下,采用大量的历史图片与文献图片,体现黄克诚光辉又平凡的一生。
热门推荐
  • 梦的心理学:你是自己的解梦人

    梦的心理学:你是自己的解梦人

    遇见自己,认识自己,成就自己。《梦的心理学:你是自己的解梦人》承袭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大师的经典理论,通过解梦的方式,揭示出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和隐秘欲望。作者解析了25个典型的梦,结合生活实例,探讨了梦中隐藏的的象征与逻辑,从而帮助我们找到焦虑、恐惧、孤独、彷徨的根源。同时,作者也提出了一些技巧,教我们如何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对梦进行科学解释,从而认识更真实的内心世界,成就更强大的自己。
  • 世界劳模从燃烧卡路里开始

    世界劳模从燃烧卡路里开始

    劳动光荣,劳动使我快乐,劳动使我富有。冲击世界劳模,从燃烧卡路里开始。每燃烧1卡热量,都会获得响应财富奖励。系统提示:有益燃烧卡路里可增加卡币点数,也就是说跑步、健身、打游戏等属于无益燃烧。卡币可兑换财富值,计算公式为(点数*等级),还等什么?燃烧起来吧,世界首富也在向你招手。
  • 眼泪很甜

    眼泪很甜

    那一年,她十二岁,他十五岁,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彼此相遇了。但从此却无缘相见,只剩下相思绵绵。五年后,在命运的安排下,彼此再见倾心,注定相守此生。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修炼在凡间

    修炼在凡间

    修仙界东皇钟一脉惨遭灭门。唯一幸存者东冥被其师耗费修为庇佑,最后借助家族神器东皇钟开启了凡界之门,东冥独自进入凡间避难修炼。修仙界与凡间不变的定律只能进不能出。一个仙界之人在凡间又会有如何的壮举呢?凡间是否还存有其他的修仙者呢?在凡界修炼的主角又以何种身份再返仙界呢?本书将会为您一一揭晓,本书以生活为主。
  • 悟空现代除魔传

    悟空现代除魔传

    话说唐僧师徒自西天取得真经之后,得成正果,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分别被天庭封为旃檀功德佛、斗战胜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八部天龙。从此成为佛家注册成员,享受天庭俸禄。个别尤其优秀者,例如三藏,则被玉帝留在天庭,从事佛家法典编撰翻译等文案工作。可以说是日夜耕耘、任劳任怨。天恩浩荡,律政清明,不论人间天上,确曾盛极一时,虽经几次改朝换代,风起云涌,却并未减慢人间科技和文化领域的持续发展。但天有不测风云,加之“天上方七日,地上已千年”亘古不变的神话学原理,此类清明时节并未在神佛境界里维持多久。转眼之间,人类科技已然发展到了“电子时代”。
  • 最强阴阳师

    最强阴阳师

    穿越日本战国,竟然获得了安倍晴明的力量成为了一名阴阳师。伊邪那美再度临世,根之国已蓄势待发,巨大的危机就在眼前。且看战国七武士如何拯救末世!读者QQ群:491352609
  • 弑天魔决

    弑天魔决

    吾昊天!本心向天道,一心修神,但天道弃我!这天,不尊也行!这道,斩了也罢!既无法为神,那我就化身为魔!弑天成神!轮回处,踏过万千的亡灵,吾心永恒!黄泉路,彼岸花开了又落……魔如何……神!又如何?
  • 励志与成长

    励志与成长

    本书讲述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融入社会、融入时代,从而步入人生、步入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怎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怎么才能使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始终保持自信、阳光、乐观等,通过精选的一个个关于心理健康的小故事给以解答。
  • 澈月的星星

    澈月的星星

    古老的天五部曾经发生过一次巨大的生灵之乱,但随着时间的冲洗,天五部又恢复了从前的灵气与花团锦簇。澈是掌管野原津一方的神明,他不清楚自己的真实年龄,但容貌一直保持在十七岁的少年模样。他虽然看着清爽开朗,人畜无害,但作为神明,法力自然不用多说。他喜欢在晚上喝气泡水看星星,看着看着就看到睡着......澈永远不灭。但他心上的星星成了姬月。谁是姬月?作为姬氏的后代,她生来就意味着祭奠与封印。澈什么都不怕,怕就怕他的小姬月的血。姬氏后人的神秘三两句话可讲不完。但天五部也意味着要面临巨大危机。姬月的命与澈的灵仅仅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