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偏僻乡间,年幼的戴尔·卡内基在贫穷的家庭中长大。他的父亲是一位宿命论者。正因为如此,卡内基在童年与少年时代都非常缺乏自信。即便他长大一些,就读瓦伦斯堡州立师范学院之后,还因为演讲比赛屡屡碰壁而一度想自杀。
但他没有自杀,而是打算再试一次。既然已经到了最坏的时候,卡内基反而可以孤注一掷,除了演讲,不再考虑其他—无论是自己艰难的处境,还是失败后同学们嘲笑的目光。有了这个想法,卡内基反而能不顾一切地去练习演讲技巧。恰恰因为如此,专注于演讲练习中的卡内基反而获得了成功。1906年,卡内基获得了勒伯第青年演说家奖。随后全院师生对他刮目相看。
卡内基感到忧虑渐渐离自己远去。这并非仅仅由于演讲的成功,还由于他有了这样的成功经验,忧虑已经不能再对他的行为造成巨大影响。
卡内基决定将这段经历也纳入训练课程中,拓宽授课范围。在其中一堂课上,卡内基对学生们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讲出了自己的困苦和忧虑,谈到了那些不眠的夜晚、各种挫折和打击,还有自己的奋斗。这堂课获得了学生的好评。
卡内基受此启发,之后将“如何解决烦恼”纳入训练课程,将自己的一些方法与研究成果教给学生使用。学生们使用之后,再将自己的实践结果在班上报告—这一方法太棒了,之后实行了100年,直到现在仍然如此。
在卡内基的人生经验中,他寻找到的克服焦虑的第一条重要结论是:“最重要的是,不要去看远处模糊的,而要去做手边清楚的事。”
那个在学院河畔像疯子一样练习演讲的青年卡内基,正是凭借这个方法,才克服了心中的恐惧和压力,获得了演讲比赛冠军。
后来在授课时,卡内基根据自己找到的资料与研究,对此总结出了结论。他将这一方法称为“活在今天的方格里”。
具体而言,这个方法是这样:
明天的重担加上昨天的重担,必将成为今天的最大障碍。而未来就在于今天,从来不存在于明天,人类得到拯救的日子就在现在。精力的浪费、精神的苦闷,都会紧紧伴随一个为未来担忧的人。所以,遇到麻烦的人要做的是,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埋葬已经逝去的过去,切断对明天的担忧,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从而拥有所有的今天。
这并非主张人们不用下功夫为明天作准备,而是提倡集中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诚,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迎接未来的最好方法。
在当年的卡内基训练课堂上,卡内基用很多形象的故事告诉学员们这个道理,其中一个故事将“方格”形容为了“沙漏”。他对学员们说:把生活想象成一个沙子漏斗—在漏斗的上半部,有成千上万颗沙粒,它们缓慢、均匀地通过中间那条细缝。除了破坏漏斗,你我都无法让两颗以上的沙粒同时通过那条窄缝。
每个人都像这个漏斗。当一天开始的时候,有许多事情需要尽快完成,但只能一件一件地做;让工作像沙粒一样均匀地慢慢通过,否则它们就一定会损害身体和精神上的健康。
“对于一个聪明人来说,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生命。”卡内基看到一位安稳的家庭主妇把这句话打下来,贴在汽车的挡风玻璃窗上。她几乎是依靠这句话度过了失子的痛苦时刻:每天清晨我都对自己说“今天又是一个新的生命”。之后,卡内基将这句话讲述给学生听,很多学生也将这句话贴在自己的汽车玻璃窗上。
滴答的沙漏、新的一天……卡内基把这称为“今天的方格”。在卡内基的课堂上,他写下了着名的克服焦虑的方法:
活在今天的方格里。
怎样能做到
当我将卡内基训练引入台湾时,我告诉学员,我们面对的问题犹如“今天的盘子”。这是个很好的比喻,因为我们的忧虑的确如同瓷器一样脆弱,这比喻实际上是来自一件他人亲身经历的事情。
我的一位朋友,他是好几个社团的负责人,拥有一连串令人肃然起敬的头衔,同时,他还拥有令人彻夜难眠的胃疼之症。
由于他的父亲是胃癌病逝的,所以他不得不挤出时间,战战兢兢地去医院检查,结果医生宣布他什么胃病都没有,甚至连胃溃疡都没有,胃疼完全是因为压力。他拿着帮助睡眠的镇静剂而非胃药离开了医院。但他仍然不能驱除压力,也不能赶跑胃疼。
有一天,他太太洗碗时,他一边帮忙擦碗,一边饶有兴趣地看着自己的太太边洗边唱歌。此时,他脑海里突然灵光一闪:如果结婚时,我太太就看到未来几十年得洗的碗—那必定多到连大仓库都堆不下,绝对会吓跑吧!
这位手舞足蹈的太太之所以没被吓跑,是因为她一次只洗当天的份。在那一刻,他猛然明白了自己的毛病所在:一直以来,他总是洗今天的盘子、洗昨天的盘子,甚至打算洗那些还没弄脏的盘子。
“我发现自己真够笨的!每个主日早上,我站在布道台上,教导别人如何生活,自己却过着紧张忧虑的日子,真是羞愧极了。”他想道。此后,他随时要求自己只清洗“今天的盘子”。后来当我听他讲述自己的遭遇时,他满意地对我说,从此他不再为烦恼所困,不再胃痛、失眠。昨天的问题他都抛弃不顾,更不再操心明天的“脏盘子”。
我们中国人的家庭吃饭,总是大盘小盘摆满一桌子,饭菜里有着浓浓的家庭意味。每天,我们需要洗的盘子非常多,而每个人几乎都有过完成这种看似繁重的工作的经历。当我用洗家里的盘子作为例子时,我发现讲台下的学员们都听得很感兴趣。
其实这样的理念对于学员而言并非新鲜,我的学生们很多都听说过一句话,“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但很多时候,这句古老的谚语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太大的触动。
哪怕我自己,虽然可以教导他人,但并不代表我自己能随时做到。事实上,当事发突然、身陷其中时,我也曾忘得一干二净,任由心情跌落谷底,为无法挽回的情况懊恼不已。
正因为如此,我能体会到这种心情,也希望我们有更多办法挽回这种沮丧之势。
根据卡内基训练的方法,我在课堂上并不着意阐述这些道理。我知道,未经实践的人生智慧,不管多有道理,也无法发挥任何力量。
在卡内基训练的课堂中有专门的一课,教学生们练习如何“洗今天的盘子”。我们会拿出一本作业册、一支笔,请同学们填写出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目前你的烦恼是什么?
是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但至少我们希望通过此,让学生们面对他们的烦恼本身,而不是面对烦恼的情绪。
我们都不是天才
我能理解学生们并非伟人,大部分人做过很多不应该做的事情。其实即便是那些很有成就的人,也会犯下许许多多的错误。
乔布斯是一位天才,他卓有远见地开发了许多好的数码产品,比如iPad、iPhone,这几乎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
但实际上,即便是这样一位善于判断未来趋势的天才,他的判断也并非总是准确。
“我看到却没意识到的东西是个人电脑互联,我没有意识到这个,是因为当时我太沉醉于图形用户界面。”这是乔布斯的回忆,他的这一点失误造成了巨大损失,“这让我和这个行业在整整10年后才开始着力进行第二个突破—让电脑服务于人际交互,而不仅仅是被当成文字处理或者独立的生产工具。”
不过,乔布斯显然很快就摆脱了这种失败的困惑,不久之后,他开始设计一种叫做iPad的产品,后来它成为全球运用最多的平板电脑产品。
事实上,乔布斯的错误判断并不少。现在我常常在电脑上收看电视节目的视频,这让我可以看任何时间的节目,非常方便,但是,乔布斯当初认为这件事是无法实现的,他曾经告诉一位记者:“我实在不相信电脑和电视会合为一体,我花在娱乐上的时间足够多,我了解到,讲故事是线性的,不是互动的,你去看电视时,就把大脑关闭了,而你去用电脑时,却要启用大脑,这是不一样的东西。”
如果不是具备很快将失误抛之脑后的本领,乔布斯的失误本身就会将他压垮了。乔布斯更有理由担忧未来,毕竟,他在开发一件没有先例却有无数质疑之声的产品。可是他只在“今天的方格”里,“今天的方格”对于乔布斯而言就是不断地研发新产品。最终,他研发出了伟大的产品。
连乔布斯都会常常犯下错误,且不了解未来,何况其他人!所以,不用过于苛责自己。
何丽梅40岁左右,穿着得体的中式服装,利落的短发,是位看上去干练又温和的女性。2011年7月,我在台湾新竹科技园区台积电里见到了她。
她早在1995年就是卡内基训练的学员,当她见到我,她高兴地把一本自己当年上卡内基训练时使用的教学书给我看。这本书的封面看上去有些泛黄,真是有些年头了。她特意对我说:“黑先生,我经常会回头看看卡内基的原则,来提醒自己,给自己充电。”
台积电的园区非常大。这家世界规模最大的专业集成电路制造公司以先进的技术、一位叫张忠谋的领导者,以及快节奏的发展方式而闻名。何丽梅是台积电的“五虎将”之一,任财务副总经理兼新闻发言人。
她告诉了我,她是怎么用“活在今天的方格里”这条卡内基原则来阻断压力的。
一次,在台积电召开新闻发布会前的一天上午,何丽梅照例在准备第二天发布会的发言稿和其他资料,偏偏这时候,老板张忠谋召集何丽梅开会,商量另外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几个小时后,当会议结束时已是下午3点半了。要在第二天上午准备好发布会的新闻稿,时间非常紧张,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何丽梅对自己说:“现在我关门、关机,未来三小时只准备明天的发布会。”
傍晚7点,新闻稿写了一部分,但并没有完成,此时工作了一天的何丽梅感到累了,她关上电脑回家。
第二天上午就是新闻发布会的时间,换作其他人,可能会感到很紧张,也许会强迫自己在疲惫状态熬夜写完发言稿。但何丽梅则没有如此做,“我会停下来,让脑袋放松,而不会一直忧虑”,经过十几年的自我训练,“活在今天的方格里”已是何丽梅的习惯,此时的她一点儿都不焦虑。
到家后,何丽梅享受了晚餐,并兴致勃勃地与女儿商量全家的秋游计划。结束这一切后,何丽梅高高兴兴地上床休息。
第二天,何丽梅在清晨6点钟醒来,感到活力又回到了自己的身体里,一切都非常好。她当即明白,事情回到了自己掌控中。于是,她坐在电脑前,用了两小时将剩下的新闻稿写完,发言稿写得很满意。她从容地换上套装,稍整容妆,来到公司,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当天的发布会开得很成功。
想想看,如果何丽梅懊恼于之前因为意外状况而没有完成发言稿,担心第二天的发布会开得不成功,那么,她还怎么能让自己保持最好的状况,写出精彩的发言稿?
身为行业全球第一的台积电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让每位同事都感到企业对自己的期待,无形中这也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何丽梅却了解如何用“活在今天的方格里”来隔断压力。所以,她在台积电工作、发展得很顺利,她对我说:“如果没有学习卡内基,我觉得自己不能在台积电这样严格的企业中发展。”
画出更好的方格
我身边的很多朋友,他们忧虑企业未来的发展与成长,或者是担心孩子考不上好的大学,担心另一半外遇,担心中年失业,担心疾病,担心治安,担心通货膨胀、经济危机,担心战争、地震、海啸,甚至担心世界末日……
这些担忧丝毫不让人意外。如果能透视每个人的内心,或作一项调查,我们将发现,人们忧虑的事情不仅琳琅满目,而且千奇百怪。
正是因为如此,每个人都应该练习隔绝过去,不要让过去的失败痛苦继续伤害自己,或是活在昔日的荣光中,沾沾自喜,反而阻碍前进的脚步;同时要学会隔绝未来,不作无谓的预设、想象与担忧,自己吓自己。
但这绝不是说,我们不用为明天筹划,相反,我们能为明天所作的最佳准备,正是将所有的智慧、热忱,积极地投注于今天的工作中—这才是我们唯一能为未来做的准备工作,不是吗?
想想看,一个人把昨天的负荷和明天的重担,在今天一起背负,那该有多沉重!恐怕再坚强的人也会胆怯吧。
再想想,一个人成天忧虑过去,担心未来,还有多少力气可以为成功打拼?
所以,当你陷入过去的忧思、愤怒、不平,或不禁又为未来担忧、恐惧、惊慌时,请不要忘记让脑海闪现“今天”这两个字。
苏州卡内基训练讲师郭伟正是通过只重视“今天”,度过了一次家庭危机。
郭伟40多岁,正是那种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2009年,当他的父亲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癌时,他身上的担子更加沉重了。
此时,郭伟与妻子、儿子在苏州,而父亲则居住在老家四川。面对突如其来的癌症,郭伟一家人手忙脚乱,日常的平静生活完全被打乱了。郭伟需要放弃一些工作,争取多抽出时间去四川照顾父亲,郭伟的妻子为了帮郭伟尽孝,辞去工作,来到四川,专门照顾病中的父亲。郭伟的儿子只有14岁,但父母为了照顾爷爷而不常常在苏州,不能照顾他。而最大的恐惧则是,郭伟父亲采取了保守治疗,对于病情的恢复,郭伟毫无把握。这些付出的背后,郭伟不知道结果是什么,但不再稳定的生活和未知的未来都让他感到压力。
“我不能考虑那么多的未来隐忧,我要做的,是把今天应该做的做好。”郭伟对自己说。
郭伟眼前能做的,就是照顾父亲。他发现自己需要考虑的,仅仅是如何将父亲照顾好,而不是懊恼为什么父亲得了癌症,或者担心未来父亲能不能康复。
于是,郭伟制订出了详细的计划,尽量做到让父亲心情舒畅,治疗效果更好。他每个月多次从苏州往返四川,陪父亲登山、拜佛;他教父亲学习使用电脑,从26个英文字母开始,到后来可以收发短信;他每次收集很多笑话,讲给父亲听,让他能放松心情……
一年之后,郭伟的父亲身体康复情况挺不错。
而奔波忙碌了一年的郭伟直到此时,才能停下来稍作休息。他意外地发现,自己陪伴父亲,收获的远多于失去。
因为要照顾父亲,郭伟无法更多地顾及自己14岁的儿子,于是,他和儿子签订了一份儿子可以自我管理的“协议”。得到了信任与机会的儿子将自己管理得特别好,当父亲病愈的时候,儿子也成长为一个更为独立的小伙子。
由于常常回到老家,郭伟重新与儿时的伙伴相聚,发现了质朴而美好的友谊。
郭伟自己也开始注重养生,他开始问自己:我要的是什么,是赚很多的钱吗?答案是否定的。他需要的是平衡而健康的生活。他放弃过去忙碌且仿佛被惯性推动着前进的生活,开始为生活做减法。
“我曾经以为,最糟糕的时间就是父亲患上癌症之后,但事实上,这段日子却带给了我人生丰富的收获。”郭伟感叹说,“如果当时我不提醒自己‘活在今天的方格里’,怎么会收获到这些呢。”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这是加缪说的,是我们可以记住的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