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贝贝真的是个心细的女孩子。
她从斜挎小包里拿出门票后,却没有着急刷票进场,而是望向了我,想等我一起。见我摊了摊手,她立马猜到我还没有票(似乎早已经预料到了,可能往年的情况也差不多吧)。
“我这边有两张单日票,先分给你一张吧。”
“那你明天怎么办?”
“没事儿,待会儿我去别的出版社要几张。”
“这也行……他们会给么?”我想到上周五去布置展位的时候,隔壁的出版社可不是太友好呀。
“我之后去找的是我的同学,她在另一家社。他们社每年都有好多单日票用不完,所以你就先拿着吧,我去找她要就好。”贝贝顿了一下说,“反正去年就是找她要的。”
嗯,出版社与出版社之间,差别果然很大啊。
不过,手里有了票还是好,我顿时攒了许多底气,昂首阔步地进了大门。接下来,应该就是直接“杀”往小穷社的展位所在——第九区了。
第一次真正地来书展,上周那次不算,毕竟书展还没有正式开始,今天就不一样了。国际书展的第二天,来来往往的人,步履匆匆的,大多脖子上都挂着工作证。
令我有些奇怪的是,来书展的基本上都是成年人,没有什么小孩儿或者老年人的身影。在我印象中,逛书店的时候,总会遇到很多小朋友,热热闹闹地跟在爸爸妈妈身旁。
可是,在展馆里却几乎见不到这样的场景。大家在书展的各个展位间穿梭,有的是围在一起谈话,有的是捧着书认真研究,还有的在测试麦克风和大屏幕,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活动。
贝贝告诉我,北京的国际书展其实性质更像是图书洽谈会,主要是各大国营或者民营出版社的编辑、发行人员,各地经销商、版权代理人,来书展看书的普通读者却不多。
“我本来还以为自己得在展位叫卖书籍呢……看来没机会了。”我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松了口气。最不擅长的,大概就是推销了吧。要真的得卖书的话,营销部的清清应该挺适合的。
何况,我现在对小穷社的书,了解程度不比来凑热闹的老大爷多多少(虽说应该不会有老大爷闲来无事,就跑来小穷社的展位吧),目前接触的除了那本令我印象深刻的《科技哲学》,就是校对了一本半的那套儿童小说。
其他的,就啥都不知道了。
“书展是不是都是这样啊……”我和贝贝穿过别的展场的时候,看着有的展位旁边还有专门的版权洽谈区,里面还有不少外国面孔,大多西装革履,还打着领带,穿着锃亮的小皮鞋。
真的好正式啊……
我低头看了看自己脚上的板鞋,还有穿的牛仔裤,顿时觉得自己专业性几乎为0……起码身旁的贝贝,也化了妆,穿了小黑裙,可我这个打扮,的确有点过于休闲了。只希望待会儿不会被别的同事调侃吧(毕竟之前也不知道着装要求嘛)……
“如果是上海书展的话,氛围和这边就不太一样了。但是北京的这种书展也挺好,来的基本上都是出版业的业内人士,合作交流都会比较专业一些吧,每次都会有不少收获,就算最后业务没有谈成,也能从中学到许多的。”
说着说着,我们就到第九区门口了。
还没走进去,就听见轰隆隆的大音响,开始放着类似“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之类的童谣歌曲。听声音,是从展区中间的大讲台传过来的。
我忍不住跑过去看了下,发现那边已经围了不少人。大屏幕上放着新书的宣传海报,还有作者的半身像(虽然我并不认识她是谁),背景音乐一放,场子也就热起来了。
定睛一看,似乎出地铁时差点儿踩到的那位花旗袍女士,也在大屏幕侧边的工作台旁边忙碌,手里拿着话筒还有稿子。呵,没想到地铁站一别,又在第九区碰见了。
我和这位花旗袍似乎真的还挺有缘分的……
“待会儿再看啦。”贝贝提醒我,还是先去“自家”展位报个到,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如果没有的话,再来继续围观一下“别家”。
唉,也对,热闹都是他们的,小穷社什么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