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企业还在为媒体的“落井下石”耿耿于怀,企图以暴制媒,或以沉默作无言对抗,则是缘木求鱼之举。枪杆子打不过笔杆子,财大气粗的企业也改变不了媒体为王的现实。如果企业一意孤行,简单以打压方式妄图包住纸里的火,则可能落得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可悲下场。如富士康起诉报道“iPod之城秘藏血汗工厂”事件的记者这件事,最终使富士康成为了媒体的公敌,业界的笑谈,不仅官司半途而废,连企业的信誉度也大打折扣。沉默则是典型的逃避式鸵鸟政策。信息空白是种种猜测、谣言滋生的温床,此时记者的猎奇之心被激发,于是捕风捉影的报道,与事实真相差距甚大的报道接踵而至。等到被铺天盖地的负面消息压得无力喘息的企业再想转身辩解时,已是百口莫辩,难挽狂澜。
遇到危机时,你不可以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公众对你的看法。而改变看法,真诚沟通就是不二法门。
与公众沟通要学会说正确的话,而正确的话也未必就是百分之百的真话。如果太过诚实,一字不落地把真相搬出来,也不一定有利于危机的化解。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董事长田文华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当被问及为什么隐瞒时,田文华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们在这次事件发生之前已在内部检测出了相关的问题我们也就检测结果跟有关部门进行过汇报。”田文华的实话,将一大批人拉下了水,得罪了不少人。
正确的话有三个要点:一是要感谢,感谢政府、公众以及媒体对企业的帮助和支持。“伸手不打笑脸人”,感谢之词的确能给企业赢得不少印象分。除了感谢,适当的时候还得道歉,企业出现危机,不管企业有没有责任,都给政府与公众造成了困扰,道歉能给社会留下“知书达理”的好印象。二是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让公众知道企业正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的调查,企业还是有所行动的。三是承诺,承诺一旦有了调查结果,就立刻告知公众。正确的话,展现了企业负责的态度,媒体与公众就可能对其更宽容一些,争取到更多处理危机的时间。
4.快速有效地控制信息传播
对信息传播的有效控制要快。兵贵神速,每一秒都是争夺战,对信息传播的控制越及时,信息的传播导向就对企业越有利,企业也往往更能掌握主动权。记者:来的都是客
联想创始人之一张祖祥在香港听到一个笑话:一个人每天都开车到山顶锻炼身体,每天他都要爬一个山坡。有一天他开车往那边走,对面过来一辆车。“猪!猪!猪”他气愤异常,大骂一声:“你才是猪呢!”等他拐弯时路上突然蹿出一头猪来,他来不及反应,把猪给轧死了。原来人家是在提醒他小心前面有猪,他却误以为人家在骂他是猪。
对于企业,记者就是提醒开车人路上有猪的人。记者,既不是企业的朋友,也不是企业的敌人,企业最明智的做法是善待记者。
记者与企业接触时,所有的记者都是带着任务来的。有些记者看起来其貌不扬,二三十岁,胡子拉碴,穿着随便,牛仔裤上面搭一件皱巴巴的衬衫,然后就那么松松垮垮、毫无拘束地坐到你的沙发上。他可能在你热情招待时大快朵颐,并被你的笑话逗得哈哈大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与你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因为记者就是记者,他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和底线,他不是来和你侃大山的,他是来获得新闻报道素材的,他们会从各个角度和各种办法从你口中“套”出他们想知道的信息,他们会全方位调查你和你的员工,从中找到一些供他们进行推测和分析的依据。
他们所呈现的事实,可能是片面性的,因为他们只摘录了其中一部分的事实;他们未必是真实地记录事实,因为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加入了他们自己的解释;他们未必是让事实重现,因为他们进行了重构;而且,某些事件,可能触动了记者个人喜好的敏感神经,那么,这些事件就有可能掺杂了记者先入为主的价值判断;记者还有着质疑和“顺藤摸瓜”这样的职业天性。
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记者背后站着无数观众和读者,得罪了记者,同时就有可能得罪记者背后的观众和读者。
记者往往对企业进行的挑战与未来的发展感兴趣,并对企业的慈善行为特别关注。记者比较喜欢听到并感兴趣的话题有以下几个方面:我们正在进行一项慈善事业;
我们不断扩大规模,力求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如今,企业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挑战主要来自于
我们企业的理念与众不同,我们倾向于以人为本;
一旦接受记者采访,就要接受记者会源源不断提出问题这个既定事实。记者提出的问题不外乎企业的内部结构、企业的新动向以及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当然,如果企业出现危机,那么记者就会抓住危机的话题不放。
针对企业的内部结构,记者一般会提出以下问题:企业现有多少员工?
企业采取的人才战略是什么?
企业的激励机制有哪些?
企业各部门之间有没有矛盾?
企业有无内部通报机制?
企业内部管理还存在哪些不足?针对企业新动向,记者倾向于提出的问题有:企业开展新业务的背景和动机是什么?
企业投资力度大不大?
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有什么特殊优势?
这项新业务何时能实现盈利?
您觉得此项业务将会为企业带来多大的利润?
这项新业务是否存在风险?
谁在负责这项业务,负责人有什么优势?针对企业家个人,记者一般会提出的问题主要有:您创建公司的契机是什么?
您坚持的经营理念是什么?
您遇到的最大挫折是什么?
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是什么样的?
您对业界前景的展望是什么?
您如何看待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您的接班人是谁?
您是如何看待现在出现的某热点的?当企业出现危机时,记者提出的问题更为犀利:您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事情真相到底是什么?
企业有没有责任?
事情为什么会发生?
事情发生时,企业的负责人在哪里?
企业有没有采取措施,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未来企业还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当记者带着问题来到企业时,企业家要学着善待记者。美国记者萨利·斯图尔特指出,善待记者对企业绝对没什么坏处:善待记者并不意味着你会得到什么优惠待遇,也不意味着记者会在报道事件时把你的利益置于他的职业道德之上。善待记者只意味着你的一点慷慨会收到更多的回报。如果你公平地对待记者,他会更乐意站在你的角度来倾听你的观点,然后再把它公正地报道出来。[美]萨利·斯图尔特:《怎么和媒体打交道》,中信出版社2005年版。善待记者首先表现在,不要随便给前来采访的记者吃闭门羹,不管他的目的是探寻企业成功的秘密还是进一步探究危机的真相。如果无故拒绝记者的采访,就会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反而会引起媒体的猜测。
如果记者前来办公室采访,企业家要礼貌地请他到办公室或固定的采访场所,请他喝一杯咖啡或热茶。尽量不要迟到,要知道迟到太长时间,也会被记者视为怠慢。如果他是开车来的,可以为他提供停车场地。
除了记者造访,新闻发布会也是常见的企业与媒体沟通的方式。企业一般会在发生突发事件,且事件关系到公共利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当发生负面突发事件时,没有哪个企业家能高兴得起来。不过,即便如此,企业家也要对记者照顾周到。以电话或邮件等形式,事先告诉记者发布会举行的时间和地点。除非事件紧急,尽量不要在深夜召开新闻发布会。一般情况下,三更半夜把睡得正香的记者从暖和的被窝里拉出来,记者是不会带着好情绪参加发布会的。发言人需按时出席招待会,发布会的时间以一小时为宜。如果过短,显得没有诚意,记者获得的信息量过少,会有被涮的感觉;如果过长,不可避免地要说一些与突发事件无关的话题,记者会出现烦躁、不满等负面情绪。而且,发言人也更容易出现失误,被媒体抓住小辫子。
当然,并不是所有前来采访的记者都是公正的,其中不乏别有用心的小道记者,或许他们只是千方百计地设下语言陷阱,套出企业的缺点,并以“丑闻”的形式发布出去,其目的不是向公众传播信息,而是获利。因而,要注意对小道记者进行辨别,如果是没有听说过的媒体,所在单位没有网站,或者网站信息过少,就要提高警惕,最好委婉拒绝。小心,祸从口出!
与记者见面沟通时也要斟字酌句,以下几点是企业发言人与记者沟通时需要注意的:
1.不要妄自进行缺乏根据的推测
“事件的原因或结果可能是什么?”这是记者最常提问的问题。如果发言人手中已经掌握了确凿的资料和依据,那么谨慎地给出回答是可行的。但是,如果发言人缺乏根据,没有十足的把握就随便发表推论,则并不明智。一旦后来的事实证明,原因或结果并非之前所做的推测,发言人就犯了前后口径不一致的忌讳。
2.不要中伤其他企业家或其他公司
对于其他企业家或其他公司,尤其是与本公司有利害冲突的企业家或公司,不要进行恶意批评,更不要以一个爆料人或知情人的身份,向记者公布“八卦”。
如果记者提出来的问题,是已经被报道的其他企业过失,那么发言人在进行评论时就要转移话题或轻描淡写;如果记者所提问题是媒体尚未报道的企业过失,发言人则最好不予评论。刻意中伤其他企业家或其他公司的言语,一旦被媒体曝光,言辞不慎的发言人就有可能会令当事人或当事企业怀恨在心。
再说,很多时候,适当地给予自己的对手一些好评,也是在公众面前塑造整个行业正面形象的良策。
3.不要提供错误的数据
有些记者喜欢提问一些涉及数据的问题,譬如企业的年利润、销售规模、股东资本比例等。如果发言人已经掌握了确切的数据,则可以提供给记者。但是如果一些数据还未被确认,就不要急于公布。一旦不准确的数据公布,而且白纸黑字印到报纸上,再进行更正不仅会浪费很多精力,还会留下不诚信的污点。
4.不要随便提供自己的手机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