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把手”的以一敌百
作为企业的代言人,企业第一把手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对于企业的舆论影响力,作用重大。
塌鼻细眼的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的老总李书福,在企业做大之后仍然不改草根本色,反而获得了媒体与公众的好感。
在一个颁奖晚会上,获奖的李书福缓慢地走上领奖台。当被问及为什么会走路这么慢时,李书福憨厚地回答:“是他们(导演)让我走得慢一点的。”李书福老老实实、毫不造作的回答,让媒体对这个长相不怎么讨喜的企业家顿生好感。
李书福以价格屠夫的形象杀入汽车市场,引起同行侧目。当他在公共场合为自己标价只有5.8万元的轿车卖力做广告时,遭到记者的围追堵截:“消费者都在问,5.8万元的轿车能开吗?”李书福狡黠地反问:“那就是说,如果能开,消费者就都肯买吗?”
今天的吉利汽车公司,因为并购沃尔沃而大出风头,更是引得社会舆论对这个赌性十足的企业与企业家刮目相看。
与李书福并肩作战的袁小林对李书福的评价是:“在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他所展现出的对整个事件把握的深度,如果不能说比我们这些在西方公司做过的自认为很专业的人士更有洞察力的话,应该说也完全达到了这一标准。这是从关于他的报道中完全感受不到的。他有对商业的非常本质的把握,像激光一样直接到达那个点上。他在与谈判对手博弈的过程中,非常受人尊重,对于福特公司,至少可以说是棋逢对手。”
李书福以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为筹码说服沃尔沃:“并不是有钱就能买到全球三大名车之一的沃尔沃,反过来讲,也并不是说钱不多就买不到。”中国在消费与研发方面的独特优势,增加了沃尔沃对重振品牌的希望。
李书福在谈判中热情洋溢的表现,深得欧洲人喜欢。与福特工会谈判时,对方抛出一个难题:“你能不能用三个字形容你为什么比其他竞争者更好?”李书福的回答是:“Iloveyou(我爱你)。”不动声色的玩笑化解了工会的敌意,也让福特高层见识了李书福的机智与诚意。李书福的事迹从正面向我们展示了,作为企业第一把手的企业家可以为企业带来多么大的影响。
当企业发生危机时,若企业第一把手及时出现,表达企业的立场以及采取恰当的措施,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混乱的局面,顺利地对大局进行良性引导和控制。
出现危机的企业,往往会出现危险的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指的是,使用含蓄、抽象诱导等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暗示,诱导人们按照指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暗示效应的力量不可限量,一旦被激发,将会产生巨大的舆论洪流,甚至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有效制止暗示效应的途径之一是半途效应,即在暗示效应的激励过程还在进行中时,对被暗示的人施加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促使被暗示者改变原来的目标行为或意见。事实上,被暗示者在抵达暗示者认定的目标时,会出现心猿意马的状态,有一段相对脆弱的区域,如果此时能够对被暗示者及时干涉,则有可能制止暗示效应。作为企业的第一把手,只要及时站在第一线,运筹帷幄,部署应急方案,与公众媒体积极沟通,就可以有效切割危机。
企业领导者悠闲地待在幕后遥控危机远远不如他身先士卒地站在现场控制危机来得有效。负责人有较强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如果负责人能站在现场,与公众沟通,消除他们的怨气,就有可能抑制危机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1993年6月10日,噩梦开始笼罩百事可乐。华盛顿市的威廉斯太太从超市买来两罐百事可乐,回家喝完后,竟从罐中倒出一枚注射器针头。威廉斯太太大惊失色,于是把物证交给自己的律师,上报当地卫生部门,并向媒体捅出此事。第二天,邻近地区的一位妇女也报告说她在一听无糖百事可乐罐中发现了一枚皮下注射器的针头!是巧合还是必然?这引起了众多媒体和消费者的关注,百事可乐中装有注射器针头的话题传遍全美的街头巷尾。在1993年,注射器针头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人们往往会把它与疾病尤其是艾滋病联系起来。针头事件立刻对市场产生巨大冲击,百事可乐的销售量下降3%。
百事可乐如临大敌,立即采取补救措施,一方面通过媒体向威廉斯太太表示道歉和感谢,感激她对百事可乐的信任,给予威廉斯太太一笔奖金以示安慰,并请她参观百事可乐生产线,使威廉斯太太相信百事可乐的质量是可靠的;另一方面,百事可乐还通过媒介向消费者宣布,倘若谁在百事可乐中发现类似问题,也会重金补偿。
这一切的背后,是百事可乐公司迅速成立的危机管理小组在行动,该小组由总裁兼CEO的克雷格·威勒鲁普直接领导。自始至终,百事可乐都坚称自己的产品没有问题,“我们有99%的把握,确信任何人都不可能打开饮料罐,然后再完好无损地重新封装好”。尽管批评家们不断催促百事可乐召回所有的产品,百事可乐却按兵不动。指责声接踵而至,百事可乐的危机风暴愈演愈烈。6月13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局长大卫·A.凯斯勒警告华盛顿、俄勒冈、阿拉斯加、夏威夷以及关岛地区的消费者“仔细检查无糖百事可乐罐是否有破坏痕迹,并将饮料倒入杯子后再饮用”。
为了实现与公众全面有力的沟通,百事可乐不惜花血本买下美国所有电视、广播公司的广告黄金时间段和非黄金时间段,反复播放百事可乐的安全生产线。
除了平面广告,百事可乐还举办了一个大型的新闻发布会,以卫星画面的形式向全国电子媒体提供信息。此次新闻发布会先后公布了三段视频新闻。
其中一段视频包括了百事可乐总裁威勒鲁普的讲话以及另外一组生产镜头。总裁在视频中告诉公众:不同城市对无糖百事可乐罐中发现注射器的指控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关联;污染行为有在饮料罐被打开后发生的可能;软饮罐是食品类产品中最安全的包装形式之一;没有召回产品的必要。后来威勒鲁普曾这样说过:“最关键的是我们有绝对优势——我们知道这就是一个骗局。每一罐可乐底部都有个代码。当我们拿到第二罐出事的饮料后,我们发现这两罐出事的饮料的生产日期相隔几个月,而且出自不同的灌装厂,这时我们就意识到这是个骗局!于是我们就派了一队人马到费城拍摄了灌装生产线的现场,然后把片子搬上了新闻。”
6月17日,凯斯勒在华盛顿特区举行发布会,称百事可乐针头事件为骗局,其事实真相先是个人的误导作用,然后是媒体为吸引眼球夸大报道,最后导致大量恶意模仿行为的发生。
国画注重计白当黑,即画面上的空白处,如山水画的水和天,往往不着颜色,留白甚多。企业出现危机时,也需要讲究计白当黑——未雨绸缪,大肆泼墨的同时勿忘留下回旋的余地;见缝插针,危机压阵时,更不能放弃自己的回旋余地。并不是任何时候,第一把手都适合站到前台上来。
当事情的来龙去脉还未查清楚,就有企业内部人员跳出来说事实不存在,甚至跳出来的是第一把手本人,实非明智之举。要知道,反应过度会让公众认为企业在作秀,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2005年,有媒体曝光光明乳业出现“回收奶”问题。“回收奶”事件一发,光明乳业反应迅速,启动了危机小组。6月7日晚上,光明乳业董事长王佳芬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打出否定牌,认为光明蒙山乳业生产过期奶纯属子虚乌有。王佳芬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谈话摘录如下:《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请问您有没有看过河南电视台关于光明乳业生产回收奶的报道?
王佳芬:昨天(6月6日)就看到了。我们已从上海派人到郑州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个事情并不存在,光明乳业不可能做这个事情。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那条生产线是否还在生产?
王佳芬:还在生产。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为什么要将过期奶返厂加工呢?
王佳芬:不是过期奶,是没有出厂的奶。这些奶堆在外面场地上进行处理。这是在管理上有问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上海的消费者很关注这个事情。
王佳芬:是的,上海消费者很相信光明。光明奶的质量是有口皆碑的,我们为什么要生产回收奶呢?毫无意思。面对媒体与消费者的质疑,光明乳业直接出“将”,由董事长王佳芬跳出来奔到第一线,进行事实澄清。危机出现时,企业中确实需要冲锋陷阵者,但首先把公司最高层推出来并非明智之举,较合适的方法是找一个公司代言人,如副总裁或宣传方面的负责人。这样即使应急代言人发言欠佳,当危机发生变化时,公司最高领导也可以再出面打圆场,挽救危机。
在消费者眼中,王佳芬的回答就是整个光明的回答,也是最终的回答,不宜更改。而且,王佳芬的发言也并不尽如人意,使得消费者对光明乳业怨声载道。另外,负责人在发言方面避实就虚,也同样令消费者不满。对于记者追问为什么河南电视台报道中出现“带蛆的奶”,王佳芬只是单纯地加以否定,认为消息是河南电视台虚构的,根本不是光明的行为。危机中的事实,最需要强有力的证明,光明如此辩解,不仅于事无补,还会给消费者以恶人告状的强硬形象。
所以在光明的丑闻被频频曝光之后,有个讽刺笑话盛行一时,足见光明应对之不明智,消费者对光明之失望:话说光明“问题奶”事件曝光后,记者到光明乳业采访。
一群奶牛冲出牛栏,惊慌而逃。记者问:你们为什么要跑?
奶牛气喘吁吁地答道:王大姐(光明乳业董事长王佳芬)来了,她吹牛啊,我们再不跑就被吹爆了。
正说着,一群公牛也冲出牛栏,疾奔而去。记者问:你们为什么要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