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归来,一切都将不同。”
日子充满变数,儒学大师梁漱溟的追问“这个世界会好吗?”,至今未有确定的答案。然而,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的世界,尤其是舆论场,变化得太快了。
故事,从一位年轻的美国小伙子说起。
26岁的脸谱网(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成为《时代周刊》2010年的年度人物,获奖理由是他“完成了一项此前人类从未尝试过的任务:将全球5亿多人口联系在一起,并建立起社交关系”。当这个穿着咖啡色连帽衫和松垮牛仔裤的腼腆男孩来到中国时,他同样受到了热捧,并见到了中国四大IT巨头——百度的李彦宏、中国移动的王建宙、新浪的曹国伟和阿里巴巴的马云。
历数以往《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有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美国士兵等,他们要么是政界要员,要么是财富大亨,要么是一股作出特殊贡献的巨大群体力量。总之,这么一个年纪轻轻而又资历不深的年轻人登上年度人物的耀眼宝座,多少有些令人吃惊。
可是,谁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时代?谁让这个小伙子“将全球5亿多人口联系在一起,并建立起社交关系”,为未来的创富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呢?
的确,我们生活在一个传播更为快捷,信息也更为错综复杂的社会。
互联网技术不仅让这个世界变得扁平,还创造出了一个拥有一定秩序与精神的虚拟国度。信息流、人流以及资金流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流动,并变得日益充盈。而且,虚拟世界越来越穿透现实的屏障,与现实世界接轨,挑战着传统的社会秩序。
舆论大潮此起彼伏,个人与企业的命运随之跌宕,兴衰荣辱也在沉浮间交替轮换。
企业家如果还在固守经营、市场、环境这样的三维视角,忽视舆论这第四个迅速崛起并在未来还会急剧膨胀的维度,那么,他可能会输得一败涂地。
在舆论奔流的背景下,企业家或企业必须拥有进退得当的舆论博弈能力。
第一,要学会借舆论之势行商业之事。
舆论的放大镜效应,使得企业品牌塑造的时间一再压缩,而空间延伸的广度也很容易覆盖到整个地球村。而且,企业顽强的生命力与无孔不入的生存法则,在舆论场上仍然适用。所以,企业应该学会从社会媒体中寻找合适的支点,以最快的速度占据舆论先机。不要等到多年后,才幡然醒悟,对当初明显落后于时代的思维感到后悔。
第二,还要懂得小心翼翼避开舆伤的雷区。
社会化媒介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表达权力掌握在普通公众手中。在民间权力稀缺的时代,一旦权力向群众倾斜,“权力暴富者”往往会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使用这些权力。于是,难免会出现权力的错位。《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对人们骤然获得权力的心态有着入木三分的解释:“对任何受到横暴的族人和贪婪的债主逼迫的人来说,这一权力为他们提供了某种解脱;对害怕受到迫害的人,它提供了一块盾牌;对想得到好处的人,它提供了一种奖赏;对妒忌者,它是一种补偿;对恶棍,它是一种力量;对虐待狂,它则是一种乐趣”至今,在仇富情结尚未真正消失的情况下,骤然放大的舆论表达权,难免会给企业带来舆伤。
一方面,企业家要洁身自好,不留被舆论“灼伤”的机会。因为,在大部分时间里,公众依靠企业家的言行来判断企业家的道德生态,而公众又会根据企业家的道德生态来判断,到底该对企业用脚还是用手投票。因此,企业家说出什么样的“金玉良言”,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当舆伤汹涌而至,企业家要学会纵横捭阖,正确引导舆论为己所用,甚至化危为机。
套用管理学宗师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新媒体的涤荡正在摧毁和扫除那些对新生力量无招架之力的、因缺乏工业生活背景或习惯而丝毫不能缓解这股冲击势力的社会和文明。”
夜正长,路也长,企业和企业家更需携带舆商这股新生内在力量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