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感的公司”,事实上这个名字听起来既怪异,又矛盾。因为这个名字将人类特有的情感与感官(即性感)与公司这个和感情毫无关联的词联系到了一起。第一次听到这个词,或许大家都会感到很奇怪,但我相信大家既然拿起了这本书,一定会在看到这个名字后直觉性地感受到我想传递的信息。
从逻辑上讲,“性感”与“公司”是两个极端的词汇,但它们之间却又有着共通之处。没有什么比发现它们的共通之处更让人感到兴奋的事情了。
首先,让我们来回想一下刚过去的一天。想想自己是如何度过这逝去的24小时的,并回想一下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什么地方,为了何事而努力思考,又为了何事而操心不已。我想大家也许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但大部分一定与自己的工作相关,比如职务、项目、压力以及与同事、上司、客户的人际关系等。担心、期待与喜悦混杂在一起,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我们的大脑大部分是受感官支配的,可以说其感受范围是无限大的,因此我们既能感知到刊登在报刊上的那些直观的、能够勾起我们欲望的性感图片,也能感知到那些抽象的美与性感。“公司”与“性感”这两个分别存在于显意识世界与潜意识世界里的完全不同的关注点,是牵引我们日常生活的最强劲的动力。但它们之间真的有共通之处吗?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全世界所有的公司的目标都是诱惑员工和客户,以达到销售自己产品和服务的目的。这样一解释,估计有些人就会惊呼道:“没错,我们公司就是这么做的!”
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下面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员工和客户对你的公司着迷吗?他们是否对公司有感情?除了工资与合同以外,是否还有一些其他的感情上的牵挂?如果你的答案都是“是的”,那么恭喜你,这简直太棒了。如果你的答案是“不是”,那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因为你所在的公司和其他大部分公司一样,无法吸引大部分的员工和顾客,只能怀着疑惑和憧憬,羡慕地看着少数成功的例子,想着要如何在提高业绩的同时,掌握“贤者之石”,以牢牢抓住那些要求日益提高、开始变得“花心”的员工和客户。
说句实话,到目前为止,已经找到“贤者之石”的公司屈指可数,也许苹果公司、ZARA(飒拉)和星巴克就在其中。这些公司在迷恋自己的专业人员的帮助下,深刻地认识到潮流的走向与社会的剧烈变化,并快速地将这些变化征兆转化成商品推向市场。而这一过程又给那些公司的股东们带去了令人羡慕不已的利润,并且这些公司有着各自不同的过人之处。苹果公司讲求的是创新;ZARA是能够及时发现客户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产品;星巴克经营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种感觉,一种如在自己家中的舒适感。
这些成功的公司通常都会被当做案例,被用来进行学术研究和理性分析。人们试图通过对这些公司的研究,找出哪些商品和服务是受欢迎的,这些公司当时采用了何种市场战略,它们都是什么类型的公司……可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从来没有人对如何得出以上结论的研究过程进行分析。比如,这些公司是如何培养专业人员的决断精神的?引领这些公司走向成功的公司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事实上,比起“做了什么”来说,研究和分析“如何做”更能让人了解一个成功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的关键所在。
苹果公司、ZARA及星巴克正是如此。他们非常注重如何做,并在此问题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再以英国的维珍集团维珍集团是英国多家使用维珍作为品牌名称的企业所组成的集团,由英国商人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创办。集团业务范围包括旅游、航空、娱乐业等。理查德·布兰森对维珍品牌拥有控制权。每家维珍集团旗下的公司皆独立经营,部分由理查德·布兰森全资拥有,其他人则只有一部分股权。他亦有把品牌授权给购买他旗下公司部门的机构,如维珍电台(今苏格兰传媒的一部分)及维珍音乐(今EMI(百代唱片)的一部分),但也有一些属维珍全资附属公司。要理解维珍集团的结构,可以理解为风险基金投资者理查德·布兰森为旗下所有投资机构使用同一品牌名称。(Virgin Group)为例,它的业务范围从化妆品到航空公司,向市场提供完全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对于维珍集团来说,卖什么东西并不重要,东西的种类也不重要,因为他们卖的并不是产品上的标签,而是感动。而维珍集团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因为它创造了依靠员工的感觉和感动来带领公司的环境。
只有当公司不断地审视自己,把人的要素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并且建立起贴近客户、员工、股东及供应商的人性化基础时,成功才会顺其自然地到来。没有什么比“性感”更人性化、更强有力了,对吧?
严肃的最后堡垒
无论怎么说,我们仍然感觉“性感”一词与“公司”格格不入,因为“性感”毕竟是属于隐私范畴的词汇,这种话题只能与爱人或极为亲密的朋友分享,而并不适合拿到职场上来认真讨论。在职场上顶多也只是谈一些普通的笑话或逸闻趣事。
在我个人的印象里,如今那种弥漫着夸张的严肃气氛的机构只有两种,一种是公司,另一种就是宗教团体。我之所以使用“夸张的”来形容这两种公司,是因为这两种机构归根结底都是由人组成的,却没能反映出应有的“人性”。
我之所以将公司和宗教团体称为严肃的“最后堡垒”,是因为过去与之类似的很多严肃的机构,如今已经变得不那么严肃了。政府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过去的日本政界,只有绷着刻板的表情,穿着泥浆色的西服,说着艰涩难懂的政治语言,才能算作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因为当时的政治家们和公司经营者及宗教人士一样,认为如果表现出人性的一面,就会暴露出自己的弱点。可如今我们看到政治家们的形象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他们毫不犹豫地展现出自己普通人的一面,甚至愿意将过去作为隐私部分的一面公之于众。比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与家人欢聚一堂的样子,运动时的样子,以及幽默感。这些政治家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展现人性化的一面,可以增加他们的亲和力,并拉近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如今的政治家们也必须学会诱惑他人,让对方对自己着迷并与自己心心相印。虽然我不是政治学的专家,但我认为20世纪一个成功的政治家留下的最成功的印象,不是他实施了何种政策,而是他展现出与国民相同的人性,或许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与托尼·布莱尔就是最好的例子。
下面让我们回到公司的严肃性这个话题。我希望大家想想自己国家有哪些知名的公司、企业家和经营者,该公司是否有人曾表明过,他的工作是诱惑你,让你处于疯狂的热恋状态。最后我们会发现,像这样的人在社会的其他领域里比比皆是,可为什么在公司里就不多见呢?
或许有人认为商界是不需要玩笑的,他们主张野心、贪欲、计划性、领导力、事事精明、完美主义……除此之外,没有人性的容身之地。在商业公司的世界里,没有爱、魅力、宽容、幽默以及自由等的容身之处。
但是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不知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一定会有人希望通过公司的活动来满足他人的需要,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也有人通过诚实劳动,为解决他人的问题而提供商品或服务。
难道公司存在的目的就只是为了金钱和利润吗?当然我们不能忘记公司的最终目的确实是为了获得利益。那么结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难道是为了繁殖后代吗?如果你们对婚姻的最终目的抱有怀疑的话,为什么不能对公司的最终目的表示怀疑呢?当然,作为一个公司必须提高自己的利润,并且利润当然是越多越好。但与此同时,公司也是在这里工作的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为社会创造财富与服务的场所,更是让客户获得快乐的契机。如果没有这些,那公司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我一直都感到非常困惑,为什么在公司这个世界里不能有人性的味道,而且还要尽量将这些人性隐藏起来。在公司里,我们通常提交的都是排除情感的数字、统计、报告书及简洁且没有人情味的行动计划。所谓的专业也就是说把弱点和感情隐藏起来。但是,隐藏在每个工号后面的个人情感真的无所谓吗?如果工作涉及客户的感觉时该怎么应对呢?
过去一直有这么一个定论,就是只要销售人员给人感觉好就行,而且只有员工不指望在这家公司再上一个台阶时,才会表现出个人情感。
我大学刚毕业的时候,曾经读过一本名为《IBM方式》(The IBM Way)的书。这本书是IBM的前营销副总裁巴克·罗杰斯(Buck Rodgers)于1970年写的,主要介绍了IBM公司的风格。其中最让我感到吃惊的是,罗杰斯的团队竟然禁止任何人开玩笑。因为他认为那些展现幽默气质的成员,给人很不专业、不值得信任的感觉。
可无论商业与感受性相距有多远,公司对于人性化的漠视程度有多高,都无法动摇一个事实,那就是只有那些能够打动人心的人才能获得社会性的成功。
这些人凭借个人的人性魅力,弹奏出带领自己公司走向成功的音乐。这些人擅长诱惑,不需要顿悟诱惑的方法,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俘虏。因此他们的存在值得我们尊敬。
感官的炼金术
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强过时机成熟的思想与想法。就拿牙刷来举例,牙刷早在15世纪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但是它的产业化一直等到1938年才得以实现。任何事物都必须结合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得以发扬光大。而如今也正是因为各项条件都已具备,所以我认为“性感的公司”出现的时代已经来临。
在本书里,我所要描述的新的企业模式中充满了温情,并且以敏感的、自愿的、更为人性的要素为基础,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形态各异的表象。这些表象如魔法一般集结在一起,产生了新的交流形式。没错,这种形态就存在于公司与职员、公司与客户、客户与专家之间的交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