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十四家国营农场,由秦王府农业农村组亲自指导,在每家国营农场,我同样会派出两人参与农场的生产和管理。”
“朝廷也可以派人到国营农场学习,为明年以后组建的国营农场培养骨干力量。”
“五郞,国营农场我们也会安排尽量多的人过去。”李世民说道。
“由我派出到集体农庄、国营农场以及所有新设立机构协助工作的人员,工作期限均为一年。”
“我们有太多需要这些人做的工作,所以一年后他们都必须要回来。”
“对于国营农场场长,我推荐三个人,岑文本、卢承庆、高季辅。”李昊说道。
“玄龄,这件事情由你负责,你记一下五郞推荐的人员。”李世民作出了安排。
“有个叫张文瓘的人,出自清河张氏,现在居住在魏州昌乐,太上皇能不能帮我打听一下这个人。”李昊小声地问李渊。
“只要有这个人,就一定能找到。”李渊回答说。
“我在进行人员安排时,只是根据他们在历史中的经历,从个人能力、品性、个人发展方向三个方面来进行选择的,我没有考虑个人现在的官职等级。”
“这就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调任新职的人员,其官职的等阶有可能变低了。”
“我们在进行人员安排时,必须事先征询个人的意愿,如果不愿意就任新职的,不能勉强。”
“殿下,不可!”房玄龄说道:“官员的安排,历来的原则都是按照需要来安排,而不是根据个人意愿。如果我们开了这个头,可能会影响到以后官员的安排。”
“是啊,五郞。而且现在新设立的部门,很难界定其官职的等阶,所以不能说是提高或者降低了。”李世民也说道。
“五郞,现在新设机构的个人待遇定的都很高,最重要的是,跟着你们的人还能学到很多东西,我相信没人会不愿意干。耶耶就愿意去一家国营农场当个场长!”李渊激动地站了起来。
“耶耶,五郞另外有事给你做。”李昊说:“一个人的工作意愿,牵涉到这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那么就没有干不好的事。”
李渊充满期待地坐了下来。
“五郞,你尽管按照你的计划来安排,耶耶说的很有道理,我也觉得不会有人不愿意干。”李世民说。
“今天我们要安排的事情就这些了。”
“下面我说几件工作安排之外的事。”
“一个是关于劳动力问题。”
“不管是国营农场,还是集体农庄,规模越大越好,这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同样,我们将要设立的数量众多的各类国营工厂,在初期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需要的劳动力都会非常多。”
“之前我们说起过,奴隶是劳动力来源的一个部分。”
“劳动力还有另外一个来源。”
“根据史籍记载,隋大业五年(华夏830年),户籍八百九十万户,人口四千六百万,而到了唐武德七年(华夏845年),户籍两百余万户,人口一千五百万。”
“从大业五年到武德七年的短短十五年间,户籍减少了近七百万户,人口减少了三千一百万。”
“这减少的七百万户籍,三千一百万人口,都到哪里去了?”
“战争、劳役是人口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李世民说。
“二哥这种说法没有错,但这三千一百万人口都死亡了吗?”
“我们分析了这十五年间的各种战争、天灾、劳役死亡的人口。”
“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三千一百万减少的人口,并没有全部死亡,至少有三分之一,也就是说近一千万人口只是从户籍上消失了,而并没有真正死亡。”
“这么巨大的人口数量的消失,造成大唐税收锐减、兵员不足、劳动力短缺,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国力衰减。”
“这么巨大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在籍人口的一半,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他们变成了逃户、世家门阀的奴隶、寺庵道观的僧侣道士、还有小部分被外族掳走或者迁徙到大唐之外的地方。”
“可恶!”李世民愤然地说。
“要解决这个问题,牵涉面太大,也比较复杂。但我们可以一部分一部分地解决。比如,我们可以先解决逃户问题。”
“逃户是在许多朝代都会发生的社会现象。逃户对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秦开始,就在史料中看到逃户的影子,到了前隋,逃户问题愈加严重,大唐虽已立国九年,但因为种种原因,逃户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逃户也是劳动力,他们与大唐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
“在大唐之前,基本上把逃户叫做流民或者浮客,一般是指偷税逃役的百姓,大多数都是靠自己耕地的农户。”
“逃户主要有四种,第一是躲避战争的逃户;第二是躲税逃役的逃户;第三是被剥夺土地的逃户;第四是自然灾害造成的逃户。”
“对于逃户,可以通过优厚的待遇将他们招收为国营农场和工厂的职工,也可以根据自愿原则,安排到集体农庄,除了严重违反律法的人员外,都可重新核发户籍。”
“通过这种方法,解决一部分逃户问题后,我们再来解决寺庵和道观的问题。”
“在关中平原,寺庙与道观占地约三成半,其中道观占半成,比七大世家占地的总和还多。”
“仅在关中平原的寺庙和道观中,青壮足达二十万,庵中的女尼、观中的女道,更是达到六十万之巨。”
“这些人员中,无家可归者占一成,乱军逃兵占五成,盗贼乱匪占两成,真正一心向佛者,不足一成。”
“佛门信徒众多,就是我们在座的诸位中,也有佛门的拥磊。”
“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必须要寻求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和恰当的方法。”
“虽然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困难重重,但不解决却是不行的,因为它不但阻碍了大唐的发展,还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座的各位都可以认真地想想,我们过后还会议这件事。”
“在这里,打个岔,说一个题外的话。”
“佛教传播到华夏的时间,最早不超过战国时期。”
“到今天,这个外来的宗教在华夏的发展远远超过华夏的本土宗教,可见其强大的扩张性和侵略性!”
“我一直想不明白的是,为何源于华夏本土的儒家和道家,在自己的家里,却争不过一个外来者!”
“我个人并不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但佛门不事生产,又不交税,在其盛行的年代竟有全国五分之一的税收都在寺庙当中,对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再加上大肆用铜铸造佛像,占用寺庙周围的土地,使得国家的自耕农越来越少,对于以农为本的大唐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在华夏的历史上,曾发生了四次大的灭佛运动:一是魏太武宗灭佛,二是北周武帝灭佛,三是大唐的唐武宗灭佛,四是后周世宗灭佛。”
“魏太宗武帝,为了统一北方,要求全民为兵,而佛教历史可以免税,免徭役,于是在华夏659年下诏,让佛门内五十岁以内的僧众尽皆还俗,以缓解兵源压力。华夏665年再诏,上至王公,下至
庶人,一律禁止私养佛门,并限期交出藏匿的佛门教徒,若有隐瞒,诛灭全家。再后来的陕西黄陵起义中,发现长安的一所寺庙中藏有兵器,怀疑佛门与其勾结,在崔浩的建议下,下令诛杀长安城内
所有的佛门子弟,焚烧一切经像。”
“北周武帝,由于其叔叔宇文护在其父亲去世后把持朝政肆意废立皇帝,并大力推崇佛道。武帝在华夏793年诛灭宇文护后,于次年召开大会,讨论儒、佛、道三教问题,并以儒为先,道其后,佛
最末的排名表明了其灭佛的态度。在攻灭北齐统一北方后,实施灭佛政策,毁寺四万,强令三百万僧尼还俗,相当于当时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
“还有两次的灭佛运动,现在还没有发生,我就不说了。”
“五郞说的极是,这个问题必须要解决,我们一边解决逃民问题,一边等待时机解决寺庵和道观问题。”李世民说。
“寺庵和道观中,只有一心向佛者是合法的,其它人员都是不合法的,这个看能不能从律法中找到解决的根据。”杜如晦提醒大家。
“这有何难?可以借追查乱军逃兵和盗贼乱匪为名,抄了他们,看他们能奈我何!”程知节提议。
“万万不可!你要抄他们,证据何在?”裴寂是坚定的信佛者。
“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复杂,因为时间关系和我计划中的问题顺序,我们今天暂时不说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李昊看了看裴寂说道。
“但请大家记住,凡是阻碍我华夏民族发展,影响到我大唐发展的一切人和事,都在我们的打击之列!”
“无论牵涉到什么人,无论它传承了多少年,无论它看起来是多么强大,我们照样会将它连根拔起!”
“五郞威武!大唐威武……”高喊着站起来的程知节,在李世民的瞪眼下,又坐了下来。
“华夏民族的发展,大唐的强大,是我的底线!”李昊挥舞着右拳,坚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