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二人:明穆庾太后、康献褚太后。
“北魏二人:冯太后,在文成帝死后两度摄政,而且,第二次临朝称制达十四年之久,冯太后见识卓远,铁碗强权,在位期间使北魏达到了空前的强盛,被誉为‘千古一后’;胡太后,宣武帝亡故,年仅六岁的元诩继位,是为孝明帝,胡太后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实际把握了北魏最高政治权力。
“还有唐二人、辽三人,西夏三人、北宋二人、北辽一人、西辽二人、南宋一人、元三人,清三人。这些都是今天之后的人,我也懒得再说。
“其实,细数起来,还不止上述这么些。
“后世史学界在总结华夏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女主临朝的原因的时候,得出的结论是三个:一是皇帝体弱多病,昏庸荒淫;二是嗣君年幼,不能亲政;三是后妃本人具有极高的政治才能。
“我们现在还能说,女人的能力一定比男人弱?男人主政就一定胜于女人?
“只要我们给女性平等的机会,她们一定不会比男性差!”
“我们怎么可能同这些人相比啊!”长孙氏嘟囔道。
“你们怎么就不能同她们相比了?你们哪里就比她们差了?”李昊问道。
“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女子,一般人根本就比不了她们。”长孙氏又说道。
“相信我,你们也是了不起的女子。现在,你们的起点就比她们高很多,后世的科学技术是你们手中强大的武器,我们是你们背后最强有力的支持,这个世界最强大的超人是你们的老师和助手,你们可以做到你们想做的一切!你们的成就一定会超过她们!”
“在后世,有的国家的皇位继承顺序是‘不分性别,只问长幼’。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女人的能力并不比男人差!”
皇位继承“不分性别,只问长幼”,李昊的这句话,对大家的冲击太大。每个人都想到了同一个问题:难道李昊想要李玲儿会成为皇位继承人?
华夏的皇位世袭制中,以父死子替为正宗,而且是“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根本没有女子的事。
虽然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获得皇位,严重冲击了“立长不立贤”的传统习惯,但已经登基成为皇帝的李世民却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看到大家的目光都盯着自己,李昊这才发现,自己一激动,又犯了乱说话的毛病。
“我刚才只是就事论事!玲儿是我的女儿了,我和李怡都很喜欢她,我们回去的时候她得跟着我们回去!唐朝的皇帝是二哥,继承人的事也是二哥的事,与我家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关系。”
李昊的这句话信息量太大!李世民心里很高兴,但却很尴尬,李世民在为李昊说出皇位继承“不分性别,只问长幼”这句话时自己的反应感到羞愧,自己的心胸完全没法与李昊相比!
“早上我说过,只要我们做好两件事,男女平等的观念就会渐渐被大家所接受,并成为一种客观的存在。第一件事是《寿命法》,我们已经说过了,现在我们来说第二件事,《大唐日报》。”
“《大唐日报》?”李世民非常确定,这又是李昊拿出来的一种新东西,李昊将它同《寿命法》相提并论,一定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东西!李世民同大家一样,很期待!
“报,本意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消息,是专门用于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消息文抄。在后世,报特指报纸。日报,是指每日一期的报纸。”
李昊详细地给大家讲述了报纸的起源和发展及其作用。
华夏最早的“报”出现于汉朝。
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郡,郡下再分若干县。
各郡在京城都设有办事处,这个机构被称做“邸”。
(唐初,郡改州,“邸”改称“州邸”。)
“邸”有两大职责:“待朝宿”、“通奏报”。
“待朝宿”,指为各方往来京城的官员提供食宿、招待。
“通奏报”,是在朝廷和各地方长官之间做联络工作。这个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邸”负责把地方长官的奏章通过大鸿胪呈递给朝廷,起着下情上达的中转站作用;另一个方面,“邸”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驿道,传送给各地方长官。
由于“通奏报”的工作是由“邸吏”负责的,所以被称为“邸报”。
不过,“邸报”这一称呼是在唐朝中期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这种消息传递的方式就叫“奏报”。
后来,随着纸张和印刷术的普及,“报”不再是写在竹简或者绢帛上,而是印刷在纸张上,这种专门登载奏报的纸就被称为了报纸。
经过李昊这么一解释,大家都知道了《大唐日报》是什么了,那就是记录了各种消息的纸!问题是,它真能有李昊说的那么强大的作用吗?李昊可是把它同《寿命法》相提并论的!《寿命法》是什么?那可是能令所有人疯狂的东西!
“《大唐日报》的主要功能是按照朝廷的意志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它的发行对象是朝廷官员和所有识字的大唐各行业、各阶层民众。通过《大唐日报》,我们可以引导世俗观念,让它向着我们期望的方向改变。”
李世民不淡定了,如果报纸真能做到李昊所说,“按照朝廷的意志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这个报纸简直就是个逆天的东西!
李世民记得,主父偃在向汉武帝论述舆论重要性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世上除了皇上,还有另一无形主宰,那就是舆论,它是无冕之王。圣人讲治国,必先得人心,可是人心跟着什么走呢?那就是舆论,所以只有掌握了舆论才能治好国。
治国如此,做事也是一样,掌控舆论,顺应舆论去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这是在左右人心啊!难怪李昊说出了世家就是个笑话这样的话来!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其他的人完全没有李世民这种意识,是无话可说。
李昊继续说道:“作为朝廷的官方报纸,《大唐日报》除了登载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外,还会登载当日发生的各类重大事情及其评论,也可以登载其它我们认为有利于唐朝发展的各类文章。
“我们会在明日晚间出版第一期《大唐日报》,然后我们安排人员在后日早晨送达全国各州、县。”
“五郞,《大唐日报》太有必要了!但一日一期怎么可能?”兴奋的李世民担心地问道。
此时,印刷术还没有出现。就是书籍的传播,都完全靠的是手抄的方法。
作为华夏民族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最早是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最早发明于唐贞观年间,并在唐朝中后期开始普遍使用。
唐僧到“西天取经”,现在都还没有出发。还要再等二十年,唐僧才会从西天取经归来。唐僧回国后,用回锋纸印普贤菩萨像,施送四众。这是关于雕版印刷术最早的记载。
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前,各类书籍的传播完全是靠手抄的方法。
在李世民和大家心里,就算让全长安的人都来抄,一日一期的《大唐日报》都是一件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现在,书籍不是用手抄的,而是印刷出来的。十万字的书,印十万本,半小时足够了。”
其他人不知道半小时有多久。因为有了手机,李世民知道半小时只有四分之一个时辰。
“太好了!”李世民又激动了。
“明日子时之前,二哥写一幅‘大唐日报’作报头,这幅字会出现在每天的《大唐日报》最显眼的位置。”
在华夏历史上所有的皇帝中,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徽宗赵佶是唯二的书法大师。
李世民是王羲之王献之二王派别的嫡传人物。
李世民的书法,师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也是他亦师亦友的人物。
在书法理论上,李世民也有很多著作;在书法教育上,李世民在弘文馆办了三期共六十人的书法学习班。
“就依五郞所言,明日子时之前,为兄一定写出来。”
“我们先期会创办三份报纸,《大唐日报》是其中一份,另外还有隶属于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的《卫生与健康报》和隶属于农业部的《农报》。
“报纸是媒体的一种形式,媒体还有其它多种形式。比如电视也是媒体的一种形式,我们会把电影通过电视这种媒体形式送到每一户普通百姓家里,人们呆在家里就可以通过电视机观看电影和各种消息。再比如,网络也是媒体的一种形式,我们已经组建完成的唐网,就是这种媒体形式,人们通过手机就可以在唐网上看消息,看电影。
“不管哪种形式的媒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那就是按照朝廷的意志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