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承天门,杨恭仁就看到钭对面倚着宫墙停放着的自家的马车。
杨恭仁快步向马车走去,身边都是从太极宫出来的同僚,大家都是一副行色匆匆的样子,平时相好的同僚,擦身而过的时候也只是点头笑笑,算是打过了招呼。
来到马车旁,护卫杨洋恭敬地向杨恭仁行礼,杨恭仁点了点头。
上车时,杨恭仁很随意地向四周看了看,此处停放着数不清的马车,看上去黑压压的一大片,很多马车正在离开。
坐上马车后,杨恭仁拉开马车的帘子,示意杨洋到近前来。
杨洋骑着一匹黑马来到车前,杨恭仁用极低的声音吩咐道:“你现在赶紧到家里的粮行去,告诉掌柜,停止售卖粮食。再叫掌柜安排人手去别的粮行购买粮食,多少勿论,越多越好。六家粮行都
要尽快通知到,通知完后你就留在粮行里帮忙,晚上回府后到书房来找我。”
“家主,那我就先去了。”杨洋说完便骑马离开。
“直接回府。”杨恭仁吩咐车夫。
杨府位于平康坊南端,与孔颖达的孔府相邻。
“思谊他们回府没有?”一下马车,杨恭仁就问迎接自己的杨府总管杨坤安。
“家主,还没有。”
“你安排人到宜阳坊请七郞过来,就说我有要事。”
“我这就去安排。”
“思宜回府后,叫他即刻到书房来。”
“好的,家主。”
杨坤安出了书房,安排侍女将茶点送到书房。
坐在书房里的杨恭仁,需要将纷乱的思绪好好地捋一捋。
杨恭仁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是弘农杨氏观王房现任家主。
杨恭仁的父亲杨雄,是隋文帝杨坚族子。北周时期,官至上柱国。
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作为功臣之子,杨恭仁被授仪同大将军,封爵武阳县开国公。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杨恭仁成为皇族远亲,进拜成安郡开国公,加授左宗卫车骑将军。
仁寿三年(公元603年),杨恭仁出任甘州刺史。是年末,杨恭仁被征召回朝,担任宗正少卿。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杨恭仁调任工部侍郎,次年又改任吏部侍郎。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杨恭仁改任谒者大夫。后因功进授正议大夫。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因遭到排挤,被外放为河南道大使,负责“讨捕盗贼”。行至谯郡,被朱粲所部义军击败,只得逃回江都。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兵变,弑杀隋炀帝,另立秦王杨浩为皇帝,自任大丞相,并以杨恭仁为吏部尚书。不久,杨恭仁随宇文化及逃至河北,驻守于魏县。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魏州总管元宝藏归附唐朝,并捕获杨恭仁,将他送往长安。
唐高祖与杨恭仁乃是旧交,对他非常礼遇,任命其为黄门侍郎,封观国公。
当时,唐朝初定河西。杨恭仁因熟悉西北军情,被拜为凉州总管。他抚慰西北,使得葱岭以东的各部落倾心归附唐朝。唐高祖遂任命杨恭仁为宰相,授为纳言(后改称侍中),仍领凉州总管。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突厥颉利可汗率军入侵凉州。杨恭仁虚张声势,多布疑兵,使得颉利可汗“惧而退走”。
后来,瓜州刺史贺拔威拥兵作乱。杨恭仁招募勇士,急速行军,在叛军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连克二城。他随后又将抓获的俘虏一律释放,以瓦解叛军的斗志。
叛军果然感激杨恭仁的恩惠,绑缚贺拔威缴械投降。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杨恭仁被召回长安,担任中书令,兼吏部尚书,仍遥领凉州军务。
作为弘农杨氏观王房的现任家主,杨恭仁已经担任了李唐三年的中书令。
中书令为中书省之长官,属于宰相职。
作为中书令,杨恭仁在位的三年,正是李建成与李世民斗争最为激烈的三年。
弘农是一个地理名词,西汉时期设置的一级行政管理机构,主要管辖黄河以南、宜阳以西、陕西渭河下游关中平原南岸等地区,而弘农能够被世人所熟知,还要归功于弘农杨氏的功劳。
弘农杨氏的始祖是一名叫做杨喜的人。杨喜是汉初汉高祖刘邦手下的一员猛将。
杨喜一生最为光彩的成就,就是在项羽自刎乌江之后,夺得了项羽的一条大腿,正是这条大腿,让杨喜因功被封赏为赤泉侯。
完成了阶层转换的杨喜,从此开启了弘农杨氏的开挂模式。
从杨喜开始,弘农杨氏人才辈出,如天下闻名的“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西汉廉吏杨震;东汉末年和袁绍家族并列的“四世三公”的杨彪、杨修父子;开创了隋王朝的杨坚、杨广父子,都
是杨喜的直系后裔。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的母亲,也是弘农杨氏出身,不过,这是七十年后的事了,杨恭仁当然不会先知先觉。
杨恭仁还有一点不会想到的是,从自己开始,弘农杨氏在唐朝竟出了十一位宰相!
其实,一百年后,弘农杨氏还会出现一位对唐朝历史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这就是“祸国殃民”的杨玉环杨贵妃,这当然也是此时的杨恭仁想不到的。
杨恭仁在还没有接任家主之位的时候,就一直有一个怨念:凭什么弘农杨氏要屈居于“五姓七家”之下?
现在,杨恭仁觉得,弘农杨氏的机会来了!
这个机会就着落在备受李世民宠爱的杨妃和受到李昊重用的阿史那·什钵苾之妻淮南公主身上。
隋炀帝杨广的女儿杨妃和淮南公主也算是出自弘农杨氏,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弘农杨氏正统的观王一房对杨氏的其它支脉很是看不上眼。
不管是观王房,还是蒲州房,都是弘农杨氏的后裔,都有着共同的血脉。
至于之前与包括杨妃在内的杨氏其它各房的往来几近断绝,不也是逼不得已吗?
互不待见的李世民和李渊、甚至有深仇大恨的李世民和万贵妃不也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吗了?
在杨恭仁差不多理出了头绪的时候,杨师道在杨坤安的陪同下来到了书房。
“大兄,你就是不差人去叫我,我也会过来见大兄。”
作为正四品上的吏部侍郎杨师道,也是今天的看客之一。
“七郞,天气太大,你才赶过来,先喝道茶解解暑。”
“谢谢大兄。”
“七郞,今天的事,你有何想法?”
“对我弘农杨氏来说,这是一个机会。”
“说来听听。”
“李昊与李氏皇族之间的确有血缘关系,这一点在现场的时候,大家都私下议论过。大兄有没有有注意到,李昊同那位不管是长相还是神态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的确是这样,不过,仅从外表看,李昊都比那位强太多。”
“李昊的强大,使危机四伏的李氏唐朝突然间就完全稳固下来了,这对各种势力来说都是措手不及的。现在,外部不可能再有能威胁到本朝的国家了,而内部,在强大的李昊面前,其它的势力注
定翻不起浪花,只剩下皇族与各大世家这一对矛盾了。”
“这个未必,内部的矛盾可能……”
推门进来的杨思谊打断了杨恭仁的话。
“小叔也在。”杨思谊走过来向杨师道行礼。
“父亲找思谊所为何事?”杨思谊又向杨恭仁行礼。
“思谊,今天发生了一件影响本朝根本的重大事情。你坐下来,先听听我同你小叔说话,然后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
作为家族年青一辈的领军人物,杨思谊是家族培养的重点对象。
杨恭仁一直认为,弘农杨氏要想比肩“五姓七家”,希望便应在自己这个长子身上。
待杨思谊坐下后,杨恭仁接着说道:“刚才七郞说到,本朝的外部矛盾已经解决了,现在只剩下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主要是皇族与各大世家的矛盾。七郞关于外部矛盾的见解我是赞同的,但
关于内部矛盾的说法,我有不同的看法。”
“大兄请讲。”
“在今天之前,也就是说,在李昊不出现的情况下,皇族与世家的矛盾是最主要的内部矛盾,但现在有了李昊,世家就丧失了作为矛盾对立方的资格了。”
“大兄的意思是,现在本朝的内外矛盾都没有了?”
“是的。李昊祭出了两样神器,一是他的强大,二是他掌握的延长寿命的手段。有了这两样神器,这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矛盾是解决不了的?”
“听大兄这么一说,七郞也想明白了。”
“七郞刚才说到弘农杨氏的机会,是如何考虑的?”
“今天,与李昊在一起的那些人,可以分成两类。”
“一类如李靖、房玄龄、杜如晦、程知节、突利小可汗,他们是因公在座,但同时也说明了李昊对他们的看重。”
“另一类如李渊、万贵妃、长孙氏、杨紫衣等,他们是与李昊关系比较亲近的人。”
“而这些人中间,杨紫衣是我杨氏族人,还有被李昊委以重任的突利小可汗的妻子淮南公主杨如意同样是我杨氏族人,这就是我们的机会。”
“七郞说的有道理,这些我也想到了,但问题是这几年我们同紫衣和如意并无多少往来,有意无意间与她们生分了许多。”
“大兄,我们同她们之间往来甚少,她们心里也明白这都是出于无奈。李昊的出现,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机会,我就不信她们不想要这个机会。”
“这倒也是,要抓住这个机会,就需要一定的力量,力量越大,机会就越大。紫衣没有自己的力量,弘农杨氏的力量就是她的力量。”
“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向紫衣转达我们的想法。”
“这个容我再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