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正月十七日,燕郡王李艺谋反;十二月三十日,义安郡王李孝常和长孙安业谋反;这中间还有长乐郡王李幼良的谋反。”
“李艺……谋反?!谅他也掀不起多大的浪花!李孝常、长孙安业、李幼良也要谋反,我还真是没想到!”
“我将史籍中关于李艺谋反的内容,当成一个故事,讲给二哥听听?”
“哈哈哈,五郞是个妙人!五郞请讲。”李世民也来了兴趣。
李艺,原名罗艺,被李渊赐姓李氏,因此成了李艺。
罗艺从小就爱舞刀弄枪,练就了一身好本领,罗艺凭借自己的武艺当上了虎贲将军,还跟随隋炀帝攻打高丽。
后来隋朝面临灭亡,国家局势动荡,此时的罗艺已然成了一个香饽饽,拥兵幽州的他不知道投奔谁比较好。
宇文化及发出了邀请函,但因为宇文化及杀杨广称帝建国,作为杨广的手下,罗艺还算有点良心,并没有跟随宇文化及。
虎踞河北的大夏国王窦建德也来拉拢罗艺,罗艺觉得窦建德跟流氓无异,是个欺男霸女、欺软怕硬的人。
最后,罗艺决定跟随唐王。
确实,罗艺自从跟了李渊,人生之路就像是开了挂一样,越走越顺。
李渊派李世民挂帅出征,这时的罗艺已经被赐姓“李”,李艺和李世民夹击刘黑闼,因为两人配合的比较好,刘黑闼很快就受到打压。
此时,李渊担心李世民功劳太大,又急忙调回李世民,让李元吉去收拾尾声,结果李元吉不知怎么搞的,又让刘黑闼死灰复燃。
李渊这次又派了李建成前去,李建成到了河北,李艺前去迎接,也非常卖力地配合李建成攻打刘黑闼。
李艺与李世民一同作战,二人并没有擦出火花,然而却和李建成在这次战争中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并且成了李建成的死党。
很快李建成被封为太子,李艺觉得自己的选择还是不错的,跟着太子混,以后好日子少不了。
有一次,李世民派人到李艺的军营办事,结果,李艺和来人发生争执,将来人暴打一顿。
这让李渊很是生气,他认为李艺有点过分了,李世民好歹是秦王,打狗还得看主人呢!
李渊很生气,将李艺投入大牢。
不过,因为有太子这个强大后台,李艺到大牢里观光旅游一趟,最后还是被释放了。
当李建成被杀,李世民即位后,李艺自然会感到惶恐不安。他意识到,就算李世民不收拾他,自己在新朝的政治前途基本上也完蛋了。
果然,李世民一上台就给李艺封了个“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衔。
李艺觉得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下一步很可能就要褫夺他的兵权了,于是更加恐惧。
正在此时,一个名叫李五戒的女巫又煽动李艺的妻子孟氏说:“王妃骨相贵不可言,必当母仪天下!”
孟氏窃喜,又让李五戒偷偷观察李艺。
李五戒说:“王妃之贵,缘于大王,而今大王贵气已现,十日间当升大位!”
孟氏狂喜,于是不断怂恿李艺兴兵反叛,争夺天下。
在当时那种天下一统,四海归心的形势下,举兵造反无异于找死。
但是李艺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因为造反是找死,可不造反就是等死,
李艺豁出去了。起兵造反起码还有一线生机,实在不行还可以逃奔突厥,再怎么样也比待在这里被李世民温水煮青蛙慢慢弄死的好。
“勇力绝伦”,还手握重兵,率部驻防幽州的李艺有谋反的实力,却没有谋反的智力。
一般谋反的套路:将领对士兵洗脑,让士兵死心塌地的跟随自己,以后必将享受荣华富贵。
可是李艺呢,他把将士们全蒙在鼓里。
李艺以阅兵为名,把辖区的兵马都集合起来,然后拿出一封诏书,对部下的将士们说:“李世民弑兄杀弟,谋朝篡位,逼圣人退位为太上皇。太上皇密诏,命我带兵进京勤王。待打败李世民,扶
太上皇复位之日,我等就是功臣,朝廷一定重赏我们。”
随即,李艺发兵进抵豳州,豳州治中赵慈皓不辨真假,只好硬着头皮出城迎接,李艺随即入据豳州。
李世民得到消息后,立马意识到李艺这是要谋反,于是派长孙无忌征讨李艺。
李艺的将士们听到朝廷派兵征讨他们,意识到所谓的奉密诏入朝就是个骗局,李艺这是要谋反啊!
将士们早就厌倦了兵荒马乱的生活,都想过太平盛世的生活,而这样的生活李世民有能力给他们,所以没人愿意为李艺卖命。
双方刚刚接战,李艺的大部分将士便哗然溃散。
李艺一看这阵势,妻儿老小都来不及带走,就带着左右和亲信投奔突厥。
可是这些亲信不愿去突厥那个荒凉的地方过日子,于是半路把李艺杀死,并砍下他的首级送往长安。
李世民下令将李艺的人头,挂在城墙上示众。
至此,李艺的闹剧似谋反彻底结束,李艺的妻子及女巫一同被斩首,并在闹市示众。
“哈哈哈,五郞,这些都是史籍记载的内容?”听完了故事,李世民问道。
“是的。我向二哥提起这几个人的谋反,是基于三个原因。”
“第一,李艺造反的原因,我认为并不是史籍记载的那样。没有人会傻到和他一样去造反,即使造反也应该在玄武门之变时,已经过了半年了,二哥把所有事情都处理好了,国家安定了,谁还会
想着造反?”
“五郞认为他造反是什么原因?”
“李艺造反,我认为是二哥触动了他的利益。之前,为了收买人心,太上皇封赏了很多功臣,而且封得实在太多,现在,要供养这么多功臣,二哥实在是压力山大啊!”
“于是,二哥就开启了裁撤功臣模式。大量的开国功臣,不是被降等,就是被裁撤。”
“裁撤官爵,可以降低朝廷岁出,减轻百姓负担,对朝廷和百姓确实有利。但这样一来,二哥就触动了这些人的利益,而李艺就是其中的一个。李艺认为自己的利益逐渐减少,这才起了造反的念
想。”
“后来的李幼良、李孝常谋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五郞分析的极有道理。看来这件事即便要做,也得换个方式。”李世民十分赞同李昊的说法。
“明天我们将颉利捉回来以后,一定不会再有人敢起谋反的心思!但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对既得利益的捍卫,会使一个正常人失去心智。”
“五郞有何建议?”
“裁撤功臣,有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嫌,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再做这样的事情。但这个问题有些复杂,我过后再同二哥讨论。”
“二兄听五郞的。”
李昊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我提起这些人谋反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李艺、李孝常这两次谋反都打着奉太上皇密旨、扶太上皇复位的旗号。而事实上,太上皇毫不知情。”
“这个我省得。耶耶再傻也知道,一旦李艺等外将进京,天下就要改姓易主了。而李孝常虽然为李姓,但是和我李氏家族没有关系。这点道理,耶耶是完全明白的。”
“虽然由于我们的到来,这些谋反都不可能会发生了,但我想要说的是二哥同太上皇的关系问题。”
“很多事情的发生,对大家来说,都是无奈的选择。”
“玄武门之变,如果二哥不杀大哥和三哥,被杀的就可能是自己,还会牺牲一大批跟随二哥征战天下、为大唐立下不世之功的功臣。如果历史再来一次,我相信二哥的选择也不会改变。”
李世民站了起来,对李昊一揖到底:“五郞,二兄……二兄非常感激五郞的这些话。玄武门之变以来,二兄也是噩梦缠身,深陷于不能自拔的自责和愧疚之中。”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地来看这件事,玄武门之变严重冲击了古代帝王‘立长不立贤’的传统习惯,并且对之后的大唐政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未必就有后来的盛世大唐。况且,这件事情的发生,太上皇也有相当的责任。”
“最重要的是,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就没有必要再纠缠在这件事情上,历史总是要向前的。”
李世民感激地点了点头,在李昊的示意下坐了下来。
“对太上皇来说,不管之前发生了什么,大唐的江山还是在李氏一族的手上,还是在自己儿子的手里。”
“用后世的一句俗语说来,就是‘肉烂了在锅里’。玄武门之变后,太上皇的种种做法,虽然有其它的因素,但他的这一种想法起了主要作用。”
李世民点点头,似乎也想明白了这一点。
“太上皇对于大唐的创立,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这是无庸置疑的历史事实。”
“但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中,太上皇可以说是最憋屈的开国皇帝和太上皇!虽然太上皇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存在明显的缺陷,但不管怎么说,他都是大唐的开创者。”
“史籍把太上皇描写成一位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可以说,没有太上皇,就不可能有大唐!”
“五郞一席话,对二兄触动很深。在对待耶耶这件事情上,二兄也有处置不当之处。”
“从小到大,我都渴望父子兄弟之间的亲情。这段时间,我经常忆起小时候父亲带着我兄弟四人的情景。”
“特别是我十岁那年,双目突然失明,耶耶为我广请当地名医医治,又到长安请国医医治,也毫无转机,最后,耶耶带着我到荥阳代海寺拜佛求医,方才治好了我的眼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