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端起酒杯,同李世民碰了一下,说道:“我同二哥之间生活的年代相差了一千六百年,我说的话可能会造成二哥理解上的困难。”
“这个我已经感觉到了,五郞的很多说法都是我之前没有听到过的,只能连猜带蒙地知道个大概。”
“能知道大概就足够了,如果需要完全理解的,我会另外给二哥详细解说。”
李世民点点头。
“在历史上,二哥马上会面临一个被称为‘渭水之盟’的重大事件。”
“渭水之盟?长安渭水?”李世民又有些紧张了。
紧张的李世民,看着对面轻松的李昊,片刻就回复了平静,有了自己这个强大无匹的后世子孙的存在,根本就不可能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哥先看看《渭水之盟》这部电影,它是根据各种历史资料还原的‘渭水之盟’。”
二十分钟的历史纪录片,通过解说词,详细地介绍了渭水之盟的情况: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突厥汗国分裂,东突厥臣服于隋朝,并且和隋朝一起对抗西突厥。
隋大业年间,天下大乱,隋因内战而分裂。东突厥始毕可汗崛起,极端强盛。
李渊在晋阳初起,为了进军长安时防止突厥进攻后方晋阳,结好东突厥。
在李渊创立新帝国的军队中,有着游牧帝国东突厥的一千多匹战马和数百突厥骑兵。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在东突厥的帮助下,李家军队迅速攻占长安,建立了唐王朝。
此时的东突厥,是唐朝重要的军事盟友。
随着李家父子的征战,唐王朝逐渐统一了中原,实力越来越强大,这显然是东突厥可汗所不愿看到的。
东突厥开始以武装威胁与进攻的手段遏制唐朝向着更强大的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吐谷浑对唐朝的边境安全构成很大的威胁。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公元626年9月4日),玄武门之变后,秦王李世民登基,是为唐太宗。
刚登基的新任王朝统治者李世民,迎来了他皇帝生涯中第一次巨大的挑战。
武德九年八月中下旬,东突厥大举南下,“颉利、突利二可汗合兵十馀万骑寇泾州,进至武功”,顺利突破唐朝北疆防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唐都长安。
八月廿四,东突厥军队抵达长安郊外高陵。李世民派出勇将尉迟敬德,作为泾州道行军总管,抵达泾阳,防御突厥。
尉迟敬德抵达前线后,立即组织反攻,与突厥军队在泾阳打了一场恶战,尉迟敬德勇不可挡,生擒敌军将领阿史德·乌没啜,并且击毙突厥骑兵一千余人。
虽然尉迟敬德在泾阳之役中取得小胜,但是仍然无法遏制突厥人的前进步伐。
八月廿八,颉利可汗的的主力进抵渭水河畔,直逼长安城。
东突厥十余万雄兵,列阵于渭水北岸,旌旗飘飘数十里。
此时的唐王朝正处于巨大的危机之中。
在内,权力还没有完全集中在李世民手中,李世民需要拔除李建成等人的势力,还要应付那些迂腐的学士对自己皇位的质疑。
在外,十余万突厥人兵临城下,势不可挡,对长安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长安城现有守军不足两万人,李靖等名将和主力部队都屯驻各地,一时之间远水救不了近火。如果双方真要动起手来,唐朝要吃大亏,甚至存在被颉利可汗打进长安灭掉唐朝的风险。
在这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李世民想到了疑兵之计。
李世民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直接来到渭河边,与颉利可汗谈判。
同时,长安城中的唐朝守军倾巢出动,列阵排兵,“众军至,旗铠光明,部队静严。”
李世民只带几个随从就敢公开出阵,非凡勇气极大震慑了颉利可汗和他的将士。加之李世民背后的唐军部队盔明甲亮,军容整肃,颉利可汗一时不知虚实,根本无从得知唐军人数有限、防备空虚的实际情况,误判形势,认为唐军实力雄厚,李世民早有防备。
最后,李世民与颉利在渭水便桥之上签订了和平协议,立下渭水之盟。李世民给了突厥可汗财物(“陷以玉帛”),而突厥可汗给了李世民马三千匹、羊万口。
签订协议之后,颉利可汗带着东突厥军队退出了唐朝疆域。
颉利可汗退兵过程中,李世民为了表示友好,派遣“殿中监豆卢宽、将军赵绰”作为使者,礼送颉利可汗出境。
通过电影的生动画面和解说词,李世民对渭水之盟有了详细的了解。
“颉利小儿欺人太甚!”李世民涨红着脸,激动地站了起来,围着沙发转了一圈,情绪稍微平息之后,又情绪低落地坐了下来。
影片播放的过程中,李昊一直在观察李世民,在李昊眼里,李世民的愤怒是真实的。
如果不是之前自己向李世民承诺过,不会再窥探他的意识活动,使用读取意识的办法就最简单了。
但李昊相信自己观察到的结论,突厥人的入侵与李世民没有关系。
“现在,东突厥强,唐朝弱,这是世所周知的。无论是军队还是国力,都无力承担与东突厥的这场战争。况且,内外的敌人都虎视眈眈,稍有不慎,唐朝就会出现动荡的局面。”
“是的,这正是我所担心的。不过,我不明白的是,按照电影里所说的时间,还有我朝的布防情况来推算,颉利现在应该是在原州或者庆州,但不管是在原州还是庆州,他都必然要经过灵州,可不管是灵州还是原州、庆州,都没有边报过来!还有,十天前颉利的求和使者才抵长安啊!”
“表面上看,请和代表双方关系趋于缓和,但对于颉利来说,这就不一定了。武德五年突厥不就是入寇和请和同时并举吗?”
李世民陷入了沉思。
想了一会儿,李世民又说道:“如果说他现在还没有到达灵州,那他就不可能在八月二十四日前推进到泾阳。从灵州到泾阳是一千多里,他也不可能只带战兵,还会有部落人口跟随,推进速度就快不起来,加上我朝的沿途布防,他从灵州推进到泾阳,再快都要三十天!”
“今年四月,灵州道行军总管李靖已经部署到位,如果颉利是从灵州南下,则必然首先要与李靖交战。”李昊分析道。
“据《旧唐书》记载,‘颉利可汗入泾阳,靖率兵倍道趋豳州,邀贼归路。’这就说明李靖是在颉利已经入泾阳的时候,才‘倍道’兼程往豳州赶。可见,颉利这次入侵,没有通过李靖的防区,也就是说,颉利不是从灵州过来的。”
“五郞对历史很熟悉,推断也应该不会有偏差,请五郞继续说下去。”
“据《资治通鉴》记载,今年四月‘癸未(二十五日),突厥寇西会州。’五月‘戊戌(十一日),突厥寇秦州。’还是在今年五月,‘突厥寇兰州’。这三次,突厥的军队皆发自西会州。‘丙辰(二十九日),遣平道将军柴绍将兵击胡。’”
“这个我是知道的。”
“六月,‘突厥寇陇州’,该记载系于六月戊辰(十二日)之后、辛未(十五日)之前;‘辛未(十五日),寇渭州。’朝廷的处理措施是‘遣右卫大将军柴绍击之’。”
“二哥想想,在四月到七月这段时间,突厥频繁在陇右地域抄寇,则这一次仍大致从这一方向入寇的可能性是不是比较大?”
“五郞说的很有道理!按照五郞所说,颉利这次的进军线路应该是西会州——原州——泾州——豳州——长安。可到现在,会州、原州都没有奏报过来!”
“据《旧唐书》载,西会州‘户四千五百九十四,口二万六千六百六十二’,可见人口不多,另据《府兵制度考释》考证,西会州只有一府府兵,可见西会州的防御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又在四月二十五日已经遭到突厥抄寇,因此,突厥此次再从会州出发,西会州因当地防御已经瓦解而未奏报是很有可能的。”
“原州的情况也大致与西会州相仿。据《旧唐书》记载,直到二兄的贞观朝中期,原州‘户二千四百四十三,口一万五百一十二’,比西会州还少,另据《府兵制度考释》考证,原州只有二府府兵,可见原州的防御力量也是很薄弱的,再加上原州地域较广,在武德九年四月莫贺咄设入侵后,防御支离破碎,无法准确奏报,也是有可能的。”
“唉……情况应该是五郞所说的这样!”
“这里还有个一个问题,从泾州到豳州,距离是三百里左右。泾州有李艺的天节军,豳州有张瑾的天纪军,堂堂关中十二军中的两个军在这里,仅从兵力配置上看,这里实力应该很强,为何颉利推进速度这么快,如入无人之境?”
李世民沉默了,好一会儿才叹息道:“我大概知道些原因。”
“先看李艺的天节军。据《旧唐书》记载,‘艺自以功高位重,无所降下,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太宗即位,拜开府仪同三司,而艺惧不自安’。据此看,李艺此前与二兄的部属有过节,二兄即位后,李艺为此恐惧不安。李艺的忠诚度已经出了大问题,显然不愿给二哥出力了。突厥在攻到泾州的时候,李艺的天节军应该是没有进行有效的抵抗的。”
“再来看张瑾的天纪军。张瑾在忠诚度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此人能力有问题,他是武德八年太谷之败的直接责任人,那么,在这次突厥入侵的时候,张瑾的表现如何呢?据《册府元龟》记载,‘复遇突厥来寇,瑾不敢战,保于豳州’,可见,突厥攻到豳州的时候,张瑾的天纪军自保于豳州,未敢出战。”
“的确是这样,现在手握兵权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与朝廷并不是一条心。”李世民深深地叹息了一声,把自已窝在沙发里。
对于颉利可汗,有李昊在,李世民根本就不担心。
李世民所忧虑的是眼下的时局,“玄武门”的血腥味还在长安上空飘荡,太上皇和太子一系的人还掌握着很大一部分军政大权,儒家士子讽他薄情寡义,世家则在一旁推波助澜……
片刻后,李世民心中的一丝忧虑都烟消云散了,李昊的强大,加上李昊能令人返老还童的手段,完全可以消除这些不安定因素。难道有人经受得起返老还童的诱惑吗?我坚决不相信!
“其实,今天一到唐朝,我就已经了解清楚突厥人的情况了。刚才之所以同二哥讨论了那么多,主要是……”
李世民打断了李昊:“二哥明白,五郞是为了让二哥了解‘渭水之盟’的前因后果。五郞有何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