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进车里后,又继续开口,“如果是同一个人,既定的作案手法就不会轻易改变,对于连环杀人犯来说,他们追求完美,绝不会让自己的作品冠上他人的姓名。”
“这样吗?”苏愿靠在椅背上,侧头看着他。
“如果是连环杀人案,那么发生的区域就会是同一个地方,因为方便活动,同样凶手更为熟悉,何况蔡欣就住在这个区,凶手要计划好一切,就会对她格外了解,然后进行周密的计划,蔡欣今天才从拘留所里出来,凶手要怎么知道她的行踪,然后实施杀人呢?”
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那些都不成立。
虽说很奇怪,但苏愿出声道,“会不会凶手事先选择好要杀人的对象,然后根据这个人的行踪进行规划。”
“这种可能性不是不可能,但是,蔡欣释放到她死亡不到两小时,这就和其他受害人不同,而且这个案子还没开审,最后结果如何,谁都不清楚。”
萧赞发动车子后。再次开口,“而且,如果是网上挑选受害人,那么,他怎么会知道蔡欣今天释放,而且会出现的地方呢?”
苏愿想了想,除非在她身上装了定位,不然很难做到吧。
这样一来,那个女人的说法就站不住脚了。
她就说嘛,哪有那么多人能和唯姐相提并论,唯姐可是真的很有能力的啊。
所以,其实凶手是两个人,那么这个凶手是不是知道这个案子的存在,所以才会在这样的节骨点杀人,然后让警方误以为仍然是和其他区域的杀人案有关联。
当然,某些杀人凶手的确很聪明。
萧赞一心两用,一边认真开着车,一边思考案件,“另外,那个区的专家虽然推断出一大串,但很多细节,他们并没有注意到。”
“细节?”
“如果是一刀毙命,那么现场的血迹轨迹就存在一些问题。”
苏愿愣住,是啊,他们去过现场,除了受害人所躺卧的地方,其他地方并没有血液,也就是说,凶手在杀人过程中巧妙的避免掉这一点。
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惯性思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在案子发生后,因为惯性思维,所以会让人第一反应就是去找相似点,哪怕在寻找线索过程中,都会将新线索抛开,从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推理。
“房子的主人拥有钥匙,但报案人是亲眼所见,所以案发后,门是开的,屋内没有打斗和挣扎的痕迹,虽然精心打扫过,但是只有一部分。屋内的布置并没有打乱,也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在现场,也没有提取到可疑的足迹,至于痕迹……”
苏愿摇摇头,“我想可能也不会留下。”
“会不会这里压根就不会第一案发现场,可如果不是,移尸的话,不可能没有人察觉,只是,在这样老旧的小区。杀人怎么可能没有任何声音?还有凶手,是怎么进入这套房子的呢?”
苏愿觉得越分析,她就越好奇,好多事都想不明白,所以,现在感觉什么线索都没有。
萧赞想了想,将车停在一旁,拿出手机,拨出了一个号码,电话那头很快接通。
隔着手机,苏愿隐约听到熟悉而陌生的高冷男人的声音,她想了想,才想起这是萧礼的声音,不过那头说了什么,她听得不是很清楚。
萧赞开口道,“柳城发生了一起……杀人案,受害人一刀毙命,但并不是立刻死亡,而是随着血液慢慢流失,一点一点的失去呼吸,但是现场并没有留下太多的痕迹,而是从情况来看,凶手熟悉人体构造,并且充分利用。”
苏愿想起,他们刚刚在讨论的问题。
她确实怀疑眼下的凶手和之前案子的凶手不同,但是没想到他竟然还能了解到凶手掌握的能力。
“法医……医生?”
“所以,你的想法是凶手很有可能是一位非常专业的法医,能力很强,不仅如此,他可能并非正在从事相关的工作。”
“……”
“你需不需要问问苏唯,说不定她会有其他补充的。”
苏愿微微扭头,但仍旧听不清电话那头说了什么,只能看见萧赞眼角清晰可见的笑意。
看样子,电话那头的萧礼因这话而苦恼,至于为什么苦恼,就是不希望此时此刻打扰到苏唯,所以,唯姐现在怎么样了?
“苏唯她……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吗?”
那边似乎没有回答,萧赞也没有要他回答的意思,直接挂断了电话。
萧赞将手机收了起来,几乎是无意识的动作,唇角一抿,眉尾轻轻一皱。
苏愿能感觉到他的担忧,不是电话那头的人,而是他刚刚提到的苏唯,因为萧礼的不回答,极有可能是出了事,所以他才会迟疑。
苏愿小声问,“唯姐现在还好吗?”
即便他也不知道,但他仍旧嗯了一声,却没有多说的打算。
苏愿知道现在案子重要,也就没有多问。
接着,就听他再次开口,“杀害蔡欣的凶手,她可能认识。”
“可能认识?”
这话让人疑惑,如果是认识,那她怎么会精心打扮,还是说她同样对婚姻不忠诚?
他们回到刑侦局时,其他人已经回来了,每个人的表情都格外的凝重,看样子,因为这个案子,大家心里多少有些憋屈。
苏愿手里拿着一包糖炒栗子,径直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每个人都在因为这个案子心情不佳,不是因为其他,而是因为这个案子太诡异了,而且还发生在他们辖区,可他们却什么都做不了。
她吃了几颗栗子后,终究还是没能忍住,好奇问道,“萧警官有说什么吗?为什么会认为凶手是法医或者医生,难道只有这样的职业,才会做到这些吗?”
萧赞原本想将萧礼说的话告诉萧翼他们,突然听到苏愿的话,开口道,“只有具备专业的能力,才有可能达成完美的结果。”
“完美的结果?”
这个词苏愿并不陌生,因为她曾经看到过,在国外很多大案,都会存在这样的情况,因为那些犯罪分子智商极高,压根就不会留下任何指认自己的线索。
所以,她开口道,“在犯罪过程中,凶手会利用自己的高智商以及超高的计划和执行能力,谋杀一些人,并不会留下任何线索,甚至让人误以为和另一个案件有关,以洗脱自己的嫌疑。”
听到她这般清晰的解释,萧翼和苏安同时抬眸看了过去,“你知道?”
苏愿一愣,随后张嘴道,“唯姐的书房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我之前看到过。”
“……”萧赞并未在这个点上多做停留,继续开口,“嗯,不少犯罪分子智商极高,甚至家境优渥,哪怕一无所缺,仍然会因为某些原因,让他们的心理存在某些缺陷,他停了一秒,我们接触过的案子也表明这一点。”
“那些案子的凶手……确实是智商很高。简直就是让人抓狂。”苏安微微抱怨,这几个案子让他们死了不少脑细胞,简直都快让人崩溃了。
萧翼看了她一眼,觉得有点儿好笑。
“在国外,这样的事就更常见,历史上很多影响很深的案子,背后的凶手智商都极高,哪怕是现在,不少犯罪分子同样也是这样的情况。”
苏愿眼睛亮晶晶的看着他,似乎只要涉及到这些问题,她总是格外的有兴趣,“但是,这样的人存在犯罪的可能性多半是和童年时期的经历有关,而且,成年后性格偏执,超强的能力也没办法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萧赞:“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就研究过这方面的内容,他认为童年对一个人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并且这个影响是会持续一生的。”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的童年将影响他的一生。
童年,是一个人全部人格的基础,童年的经历对一个人的性格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的人格是一副画,那么童年时期就是白板上最初始的几笔,也许成年后你再也看不清这个初始的颜色,可所有这副画都是围绕着这最初的几笔来进行的。
但说起连环杀人凶手,童年的影响只有一部分。
世界上,第一例连环杀手的记录可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据说当时一群妇女用一种能置人于死地的指环毒杀了很多男人。
一个人为何会一再犯下残忍的凶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