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凤,那是一个非常偶然的巧合,其时是1988 年的初夏。我在泸溪浦市中学就读初二。她在距离我校不远的另一所县直属学校——泸溪二中就读初三。她有一个表弟与我在同一个班级,我与他的关系很铁。有一天,他收到了在泸溪二中的表姐给他写的一封信,信中谈到了校园里许多轶事,也谈到自己即将面临中考升学的压力,因为小学与初一基础没打好,尽管自己努力学习,但起色不大,现在的成绩在班上中等水平,面对一年后的毕业中考,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她想报考吉首民师,将来中专毕业后,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与收入,以不辜负父母的期待和关爱。但以她现在的成绩,她觉得自己考取的希望不大。关于未来的打算与出路这一块,她信里写得很真挈,内心也很困惑与迷茫,夹杂一点点伤感。收到来信,表弟想给他表姐回一封信,他觉得我的作文在班上写得不错,经常在教室里被老师当范文念,于是,就征徇我怎么才能写好一封回信,他想给对方一些勇气,信心和力量。于是我给他提了几点建议,信中的内容必须励志向上,激情昂扬,给人信心和力量。
那一晚,读到这个女孩的来信,回到宿舍,我失眠了。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作为农村来的孩子,又在上初二,谁不想读书有个好前途。她信中对读书未来的思考,在我心底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每年到开学交学费之季,脸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地里刨食的父母就头疼不已,节衣缩食卖米卖糠卖棉花卖猪崽筹学费,有时家里没东西卖了,就在村里求爹告奶借钱供自己上学读书,想一想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与希望,家里烂包的光景,悲从中来,鼻子不由得就酸酸的。那一刻,不知是出于同病相怜,还是少年懵懂朦胧的情感,一种说不出感觉的滋味让我竟鬼使神差大胆的给凤回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因时光过去了近三十年,我己经记不起原话了,但大致内容就是:某某同学您好,你一定很惊奇吧,一个陌生人给你写信,事情是这样的……在信中的末尾,我大胆的鼓励她:天道酬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相自苦寒来。放手一博,相信自已,相信未来。同时,还提醒她学习讲究效率,注意劳逸结合,并在信末引用了那个时代在校园风靡一时的名言:会休息的人才会学习。
我是在三天之后才收到她的回信。按现代年轻人的交友标准,当时这种鸿雁传书的速度,应该属于秒回。我是怀着忐忑心如鹿撞的心情,在教室无人的角落里一字一句读完了她的来信,而且,前前后后读了三篇,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让我用心揣摩,倍感温馨。这是中学时代朦胧的爱吗?似乎是,似乎又不是。说它是爱,是因为这封信,让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突然发现了人生的另一种快乐与幸福,那是一种不同于你在学业上获奖评优的快乐与幸福;说它不是爱,是因为信中没有一点缠绵浪漫的情调,更没有露骨的表白,通遍都是谈学习与人生。她的字迹很娟秀工整,信的内容也很精彩,大意是,做梦都没有想到,会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认识你,不过内心深处非常的开心。希望彼此今后在学习上相互沟通,互相鼓励与帮助,一起成长,一起奋斗,一起打拼美好明天!那个时候,那个年代,我们彼此人生的阅历都还是一张白纸,青春在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中显得格外的美好与温暖。
从那之后,我们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八分钱的邮票,一分钱的信封,外加几张薄薄的信笺纸,让我们可以在上面尽情的挥毫人生,交流学习,倾诉情感,描绘现实,展望明天。这种感觉无以言说也妙不可言,甚至成了我们那一代人的中学生活的集体记忆。当时,我学习非常的刻苦,成绩在班上乃至全年级三个班,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好几次期中期末统考,成绩还拿过全年级第一,属于学霸级的人物。其实,我来浦市中学就读,也是阴差阳错,我当年就读银井冲小学,成绩在班上一直都是第一名,经常参加浦市学区乃甚县里举行的各项学科竞赛,并能取得不俗的名次。因此,小学升初中那一年,校长与班主任动员我报考泸溪一中初中部。谁知,小学升初中成绩出来后,我的分数线也超了泸溪一中初中部录取分数线,但它们却没有录取我。班主任老师告诉我:这是县教育局出台的新规,就近入学,一中初中部没有在浦市地区招生。我当时就很纳闷:上面不是一直提倡分数面前,公平公正公开,一视同仁人人平等择优录取吗?直到我后来被浦市中学保送到泸溪一中直升班高90班后,我才知道当年小升初的招生内情。当时,泸溪一中初中部不是不在浦市地区招生,而是成绩达到该校的分数线后,你还要关系走动,两只脚走路,双管齐下,齐头并进。而像我爸妈那样无权无势无背景靠山的人,根本就不懂这一套,懂了也是白搭,既不会求人,也送不起进贡疏通关系的礼。非常玩味的是:泸溪一中初中部一方面说不在浦市地区招生,另一方面,浦市一小当年就有一二十个学生堂而皇之进入泸溪一中初中部就读!因为第一志愿填报了泸溪一中,后来泸溪二中也没录取我,就这样,我来到了浦市中学就读。(第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