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湖这块处在淖毛湖戈壁深邃的地方,我不是特别熟悉,但也不陌生,曾经几度到此,也算是一位过客,如烟云一般,来时突然去时匆忙。此前一共三次来到,呆的最长的一次也是最早的一次,时间要推到零九年国庆节,白石湖生活区正在紧罗密布的施工建设当中,受师父邀请,我们一行七人挤一辆皮卡车欢快到达,到时正值中秋圆月夜,施工方正在组织一次晚间聚餐,我们便酒享歌欢,邀月对酌直到凌晨,有喝好的也有喝醉的,我就是其中喝的最多醉的最大的一个……
时隔一年之多,我又两次前往白石湖,此时的生活区刚刚入住,条件明显好了很多,也有了很多人,八九成员工是从甘煤校毕业直接应聘到此的。这所煤炭学校在建校三十多年里为西北煤炭乃至全国煤炭开发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煤炭人,曾经被******总理誉为“西北煤炭黄埔军校”。
这些来自甘煤校的人带着家乡赋予儿女们纯朴的陇上吃苦能力,和母校赋予学子们精一的黄埔煤海奋斗精神,来到这一片深藏着煤炭的戈壁,演绎煤炭人的又一篇峥嵘岁月。
作为他们的校友,当我面对这些熟悉的身影和面孔时,我蓦然发现了一种浓郁的陇上文化,一种由甘煤校培养出来的陇原情操。
初到隔壁,这些在黄土高坡上生活习惯了的人们显然有很多不适应,甚至有人想到了退却和逃避。可是在这种纯朴怡香的故乡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开始了坚守和涂绘,用毅力和信念打造新的家园。
……
当广汇的三营文化带着追求卓越、永无止境的理想凌驾时,他们选择了接受和传承,发扬和升华。在广汇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从一群简单的煤炭人跃升为殊荣的广汇煤炭人,肩守起了三万多广汇人为能源开发所倾注的心声和愿景,也随之萌生了广汇煤炭人自己的文化。
正是这样一种格局两种文化有机的相辅相成,更好的演绎了广汇煤炭人乐于奉献和善于收获的性格;更好的把新老两种广汇人连接和融通,让他们在思想上统一,在心灵中归一,用语言搭建信息沟通和传递的桥梁,交递心中潜藏的美好愿望。
时过境迁,又过了半年之多。在2011年5月26****离开了乌鲁木齐的繁街闹市,抖落了眉梢和肩头的尘埃。带着沉甸甸的行囊奔赴此地,以一名普通员工的身份参与到广汇煤炭开发的现场建设当中,为得到精神上的收获和灵魂上的成功而奋斗。
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车程,我的躯体在车马奔劳中似有疲惫,但充满信心的一股劲越发的有冲击力。受到高温度的影响,被汗水浸透了的衣服明显有些僵硬,衬衣的领子深度变色,但是我的脚步依然铿锵有力,矫健如初。这应该就是一种信念,一种支撑精神和灵魂前行的信念。虽然有的时候像是一个五味瓶,可是文化信息的传播让这个五味瓶有了神圣色彩。
当我满身尘朴站在这座生活区四合院内时,一种回归故里的感觉油然而生。此时,我已经是一个接受广汇企业文化熏陶三年的广汇员工,面对周围这些认识和不认识的煤业同事们,我们之间最理想的沟通便是“广汇”二字。虽然有不同的角色填充这一个相对庞大的架构建筑,但是只要说出“广汇”二字,任何人都会知道,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用一种文化支撑建设的一个团队,是用一种文化贯穿理想的不同角色和人格。角色不同,可心灵相灌。
住在白石湖矿区生活区的人员大概有两百多,有汉、民两个食堂。民族和饮食的不同没有限制多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相反,融洽和谐的生活氛围为大家营造了一个温馨理想的家园。能够支撑起白石湖这一片天地发展绚丽的是一种大格局的文化,因文化而有信仰,因信仰而有坚持和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