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乏味的人不了解自己、不喜欢自己甚至不能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
一位穷困潦倒的英国无业游民徘徊在费城的街头,他非常希望能马上找到一份工作。稍加犹豫之后,他就毫无迟疑地走进了费城著名商人保罗吉朋斯先生的办公室,请求吉朋斯先生能给他一个面试的机会。吉朋斯先生用他那极不信任的眼光上上下下打量了一下这个闯进来的陌生人。显然,这个陌生人的打扮与吉朋斯先生的要求相差甚远。他的衣衫虽还算完整,却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总之,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穷酸气。不知道是出于好奇还是怜悯,吉朋斯先生给了这个陌生人一个面试的机会。
起初,吉朋斯先生只打算胡乱谈上几分钟应付过去就可以了。但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越谈越投机,慢慢地几分钟延长到了几十分钟,几十分钟又延长到了一个小时,谈话依然没有结束的迹象。当谈话结束时,吉朋斯先生当即就把这位陌生人推荐给了他的朋友—费城的大金融家罗兰德泰勒先生。罗兰德泰勒先生很快就邀请这位陌生人与他共赴午餐,并随即给了他一个人人羡慕的职位。
那么,这位时运不济、穷困潦倒的无业游民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扭转乾坤呢?原因非常之简单,那是因为他能说一口极标准、地道、流利的英国话,或者说,他能熟练自如地运用英语。实际上,他本来就是英国牛津人,只是来费城做生意赔了,才落到现在的下场。在费城,他既没有钱也没有朋友,除了能说一口标准、优雅的母语,他算是无依无靠了。但也正是他这最后的依靠—口才和语言,使他得到罗兰德泰勒先生的赏识,从而跻身商界名流的行列。
这位陌生人是很幸运的,他的经历也是非比寻常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凭借一口流利地道的母语而一步登天。但是,它确确实实地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那就是:人们通常都是根据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来判断这个人的,因为人的言谈举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化。听众可以据此大致地判断出这个人所受的教育程度、文化修养以及处于何种社会阶层。
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刻刻都能通过四种途径和外界发生联系。而我们评判一个人言行的标准以及划分社会地位的依据,也是来自于这四种途径:人们的职业、长相、言谈举止以及说话的技巧。然而,世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在一团浆糊的错误与迷茫中终其一生的。对于这些人来说离开学校就意味着学习的终止,他们再也不会花工夫去增加自己的词汇量;而在语言的表达与运用方面,也不会再精益求精、力求言简意赅,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话语里充满大白话和废话。他们的语言千篇一律、缺乏创意也就不难理解了,并且常常因为表达云里雾里而使旁人不知所云。同时,由于疏于学习,很多字、词都只能“读半边”,因而闹出了很多笑话,使生活中多了一些尴尬;有时他们还会犯一些低级的语法错误。我就经常遇到一些这样的情况,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甚至是大学生,言谈之中不时令人忍俊不禁。想想看,那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尚且可能犯错,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苛求那些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中途辍学的人不犯一点错误呢?
在不久之前的一个下午,当我正一个人站在罗马大竞技场发呆时,一位英国陆军上校走了过来和我搭讪。在他简要地作了一下自我介绍以后,他就开始眉飞色舞地向我讲述他在不夜城的故事。但是,很煞风景的是,话还没有说上两句,接二连三的低级的语法错误就一刻也没有停过地从他的口里蹦出来。我深深地为他感到惋惜。我仔细地打量了一眼这位英国陆军上校,只见他西装笔挺,皮鞋锃亮,一尘不染。显然,他这一身是经过精心打扮的。他希望以此来建立自信,并赢得他人的尊重。但是,他花了很大的工夫去修饰自己的外表,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语言比外表更需要润饰。像他这样的人,也许会因为同女士交谈时忘记脱帽致意而感到懊悔不已,却不会因为屡犯低级的语法错误或者言语混乱给听者带来困扰而感到歉意。更糟糕的是,之所以会发生这一切,完全是因为他下意识地想这样做。有的时候,无意识的行为要远比有意识的行为可怕得多,前者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只能尽量把影响减少到最低,而后者是我们完全可以控制的、改变的。这位值得同情的英国陆军上校,尽管西装革履、相貌堂堂,但他粗劣的言谈,使他被人们贴上缺乏文化涵养的标签。
担任哈佛校长长达三分之一世纪的查尔斯伊列特博士曾经这样说过:“在我看来,教会学生说一口流利、精确、地道、优雅的母语是学校的基本的任务,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的必需标准。”这是一位有着数十年教育经历的资深教育界人士的肺腑之言,很值得我们深思。
阅读汲取语言的精华
既然语言的润饰对于人们是如此的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语言简洁、优雅、顺畅呢?其实,这没有什么秘密,也并不神秘,方法非常简单。亚伯拉罕林肯就因为熟练地使用这种方法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再也没有任何美国人能像林肯那样,就仿佛拥有点睛之笔一样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任何枯燥乏味的语言经过他的手之后都会变得优雅凝练,可以令听者为之动容,闻者为之伤心,比方说他曾经说过的“恶意起纷争,慈悲为大家”“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等等,这其中包含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何等的惊人啊。有人据此就认为林肯是语言天才,但林肯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否定了这种说法。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的一个木匠家庭,父母都没有上过学。在林肯当选国会议员时,他在自己的教育背景一栏中填了一个形容词:“有瑕疵的”。的确,林肯一生在学校中学习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会超过一年。就在这总共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遇到的那些老师几乎都是把教学作为谋生的手段,为了养家糊口他们四处游荡,很难稳定下来。因而,林肯在学校能学到的东西是可以想象的,简直少得可怜。总而言之,家庭和社会并没有为林肯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后来,林肯通过努力成为了律师。虽然林肯的工作环境有了改善,但他周围的环境仍然不足以使他练就卓越的语言能力,这是因为他工作所及的都是一些语言平淡无奇的农夫、商人、律师界同行以及诉讼当事人。那么,林肯到底是怎样逆水行舟取得巨大成功的呢?
原来,林肯一点儿也没有把精力浪费在这些市井小民身上。他把学习的对象锁定在了当时的社会精英身上,抓住一切机会,从这些人的思想中汲取养分。这些人中不但有政界名流、歌唱家,还有伟大的诗人和作家。林肯勤奋好学,记忆力惊人,他可以熟练地背诵伯恩斯、拜伦、布朗宁的诗篇和著作。但他并不满足于这样,为了烂熟于心并能随时翻阅,他甚至特地买了两套《拜伦诗集》,分别把它们放在办公室和家里,办公室的那套还因为翻阅过于频繁而散了架。后来,即使林肯成为了美国总统日理万机,甚至在为南北战争殚精竭虑、形神劳损时,他也总要抽出一点时间阅读拜伦的诗集。有时候,他会在半夜一觉醒来时翻阅诗集,读到令他兴奋的诗句时,他就会穿着睡衣、穿着拖鞋,叫来他的秘书,让秘书一遍一遍地把这些诗句念给他听。林肯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情有独钟,几乎对莎翁的每部作品都有一些深刻而独特的见解。对于一些由莎翁的作品改编的电影、话剧,林肯也同样喜欢,他并不像不同观众那样为了看而看,在看的同时他更注意的是演员是否完全表达了莎翁作品的思想。他还曾因此给一位名叫海凯特的男演员写过一封信,毫不客气地批评他曲解了莎翁剧作的主旨。
散文也是林肯非常偏爱的。随时随地他都可能因景生情,不由自主地朗诵起优美的散文来。他不但喜欢读别人的作品,自己也经常写一些文章。在他姐姐结婚时,他就创作了一篇散文诗作为礼物,曾经轰动一时。当林肯步入中年打算回过头来整理一下这些文章时,连他自己都难以相信,这些文章竟然有厚厚一本了。林肯天性谦逊,不喜欢张扬,因而他从不轻易让人看他的文章,即使是他的亲人也不能例外。
《林肯传》的作者罗宾逊曾经这样写道:“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伟人。他用高尚而纯粹的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你们也许会把他称为天才,的确他也可以说是个天才。但是更确切地说,他成功的轨迹应该用爱默生教授评论托马斯的话来形容:‘他很小的时候就不得不离开了学校,他是靠着自己孜孜不倦的勤奋与努力才取得成功的。而这种孜孜不倦的勤奋与努力正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诀。’”
一提到林肯,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这就好比提到爱因斯坦就会想起相对论一样。“葛底斯堡演说”是林肯为了纪念葛底斯堡大捷而作的。在这次战役中,双方前后一共投入了17万兵力,超过7000人在这次战役中阵亡,受伤者不计其数,这场战役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然而,“葛底斯堡演说”的影响却远远地超过了这场战役本身,在人类文学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听了这场演说后,查理斯萨姆纳先生就曾预言说,这篇演说将万古长青、永垂青史。很多年以后,人们可能会渐渐地忘记葛底斯堡战役的惨烈以及它的历史作用,但却没有人会忘记“葛底斯堡演说”;或者是,正是因为这篇演讲的存在,人们牢牢记住了葛底斯堡战役。时间已经使预言变成了事实。
埃迪沃德埃伍瑞特也曾经在葛底斯堡林肯发表演说的地方作了一个长达两小时的演讲,但他在这两小时里究竟都讲了些什么,已经没有人记得了。而“葛底斯堡演说”却不到两分钟,时间短得连摄影师都还没有来得及架起原始的照相机,然而,就是如此短的一场演说,却被人们千古传颂。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葛底斯堡演说”现在已经被镌刻在不朽的青铜制品上,永久地保存于牛津大学图书馆,供世人瞻仰缅怀。它是人类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每一个致力于公共演讲的人都有必要学习、诵记它。
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这块大陆上创立了这个自由民主的新国家。他们以“人天生就是平等的”为信条,并时时刻刻准备为保卫这个原则而献身。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的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两种道路的决战,是对我们这个信奉自由民主的国家的一次巨大的考验。今天,我们大家在这个伟大的战场上集会,为那些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自由民主信条而牺牲的人送行,把这块土地作为他们的安息之地。
我们这么做毫无疑问是完全适当而正确的,但是,从广义上来说,我们没有资格这样安排这块土地,因为我们既不可能使之神圣,也不可能使之光荣,只有那些曾经在这块土地上英勇战斗过的勇士们才有这样的权力,他们不管是已经死去还是仍然活着,都早已经使这块土地神圣了、光荣了。世人也许不大会注意,可能更不会长久地记住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但是他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些长眠在这块土地上的勇士们在这块土地上所做的事。我们这些有幸活下来的人不但要牢记这些勇士们,更要把勇士们未竟的事业向前推进,直至成功。他们的牺牲会鼓舞着我们献身于这伟大事业,为了他们的付出,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完成这个伟大的事业,我们要通过艰苦奋斗使这个受到上帝庇佑的国家获得新生,我们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远屹立于世界。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整个演讲的精髓就在于最后那句话,而
且这句经典的话完全是林肯的原创。但事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
样。当林肯还在伊力诺依做律师的时候,他的合伙人赫顿就曾经赠给他一套西奥多派克的演说集。林肯视之为宝,非常仔细认真地阅读了这本书,对书中的某些经典语句,他不但能背,还做了标记。其中有句话是这样的:“什么是民主政府?民主政府就是完全由所有人直接自治的政府。它的地位凌驾于全民之上,而又是全民共治和共享的机关。”而西奥多派克也不是这句话的原创。他很可能是受到了丹尼尔韦伯斯特的启发。因为在派克首次说出那句话的四年以前,韦伯斯特就在他写给海涅的一封回信里提到过和那句话意思相近的表达:“什么是全民政府?全民政府就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假如我们要继续追根溯源的话,很容易就能发现,韦伯斯特也是受到了美国前总统吉姆斯门罗的启发,他早在30多年前就在一次演说中发表过类似的观点;再接着往上推,英国神学家、宗教改革家威克利夫在500年前翻译《圣经》时就曾写道:“《圣经》是一部奉献给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的政府或国家的著作。”威克利夫也不是这句话的原创,到目前为止能找到最早说这句话的是古希腊时期雅典的政治家、宗教界领袖克里昂,他在一次演讲中公开宣称要把雅典建设成“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在克里昂之前,到底是哪位先贤创造了这句伟大的话已经久不可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