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摊走到头也就来到了“T”字的横竖交叉口这是大集的菜市,“卖豆芽喽,新鲜黄豆泡的豆芽,不加药纯手工制作···豆芽喽···”临近菜市卖豆芽的吆喝声传过来,豆芽在菜市上还算比较俏销的菜,豆芽和土豆、白菜家家都能种的菜有很大的不同,豆芽用豆子长时间浸泡才能泡成豆芽,费工费事,集上卖的价格也不贵五毛钱就能买上一大包所以更多人愿意去集市上买些也不愿意自己泡。
由于家人都爱吃豆芽成了爸爸每次赶集必买的食材,五角钱的豆芽能买一大包够一大家人吃上一顿了,再去肉市上割点肉另外再加上爸爸那足以媲美专业厨师的手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肉丝炒豆芽就成了,每次爸爸炒这道菜大华都能破天荒的吃两到三个妈妈手工烙的大煎饼,更有的时候连吃剩下的一点菜水也得泡煎饼吃。
“呦,老王,看你这都卖完两大盆了,大过节的钱都叫你挣布袋里了”爸爸来到一家豆芽摊前给卖豆芽的王老板嬉闹着,王老板看到老主顾来了自然也热情招呼。
“伙计,你才会拉呱来,我这起早贪黑的挣的都是辛苦钱,出的都是没人愿意出的力,今天称多点?哈哈哈。”(农村人开玩笑话总爱已笑声收尾)
“今天称一块钱的吧,一会去割点肉,晚上过十五用肉一炒下酒喝。
讲话间老板娴熟的一手拿起杆子称另一只手抄起称盘挖了一称盘豆芽称起来,“伙计,你看看,高高的称”,
“行王老板,天天买你的菜还信不过你,给你钱,老王”,
“别给了,拿家里吃去吧”,
“那哪行,豆芽又不是大风刮来的”哈哈哈,到最后大家都笑了。
买完豆芽大华抢着提在手里,自己喜欢的东西对大华来说总是“爱不释手··不恰当,任劳任怨···也不很对···随便什么词吧,反正抢着拿就是了。”
豆芽摊在“T”的交叉口,溜到这里大集就还一条“横”没溜了,交叉口往东是大集的菜市、肉市,菜市肉市对小孩子们的吸引力往往相对少了许多,一眼望去几乎都是一些大人在那边讨价还价的在那里掰扯,小孩子嘛更喜欢交叉口的西边,往西更热闹些是日用杂货市有卖衣服、卖鞋的,有卖影碟、磁带的,另外还有卖儿童图书连环画、脚镰铁锹、刮脸剃头,脸盆洋捎,集市不大货还挺全(洋捎:铁皮水桶,清末沿用至今,捎“从帮忙捎桶水”演变过成水桶的别名,古人都用木桶,铁皮桶从洋人那里传过来故称为“洋捎”此外“洋”字辈物品还有洋火(火柴)、洋盆(搪瓷脸盆)、洋车子(自行车)洋红(一种红色染料)等等)。
爸爸不带大华姐弟俩自己赶集的时候在交叉口往往会选择直接往东去,买点葱姜蒜、买点鸡鱼肉直接就回家了,西边杂货市除非有非买不可的东西不然是不会去的,用爸爸自己的话说“西边人那么多挤都挤不动来赶集不是来赶集更像是来受罪的,不买不卖的去干嘛”,可是带着大华姐俩就不一样了,小孩子都喜欢热闹,哪里人多往哪跑,大华更是那种一眼看不到就找不到人的那种,刚买完豆芽就拎着往西边跑。爸爸也是没辙,于是本着今天过节让孩子们溜溜逛逛的心任由大华姐俩“瞎溜乱逛”,姐姐喜欢逛卖小饰品的小摊,小摊上各式各样的耳钉、耳坠,红红绿绿的卡通发卡、五颜六色的扎头皮筋,姐姐真是喜欢的不得了,看的眼花缭乱,一对带有小瓢虫的红色发卡引起了姐姐的注意拿在手里看了许久喜欢的不得了,喜欢归喜欢可懂事的姐姐还是把自己的目光从自己心爱的小玩意上挪开了,爸爸看在眼里决定给自己的女儿一个惊喜,偷偷的买下了发卡放在自己上衣的布兜里。
越往大集的里头走越是拥挤,终于挤到了卖衣服的地。卖衣服的地方可以算是集市上人们的一个重要的聚集地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汇聚到此,五颜六色的新衣服不买试试也过瘾。衣服市占据了“T”字交叉口西侧的一半,有些摊位甚至延伸到了南庄的副街上,卖衣服的摊位沿着街道的两边一次摆开,一家挨着一家,不仔细看基本上就是连在一起的,实际上每家摊位都用立起来的竹竿为分界线,每个摊位往往在早上摆摊的时候把两根竹竿插进摊位的最两边,中间位置也插一根竹竿,然后再用拇指粗细的绳子上、中、下三道把竹竿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平面,绑好栓牢后摊位算是置办好了,把衣服挂在上面就可以吆喝、叫卖了。卖衣服也有卖衣服的门道,最初的时候就是谁来的早谁就占据更好的、客流量更大的位置,各个卖家往往都是五更半夜就来抢位置,有很多卖家都会因为占位置而大打出手,后来情况有所缓解,一些摊位集集都在一个位置摆摊久而久之都熟识了也就不乱抢摊位了,到到现在更是没人抢摊位了,因为影碟摊的李老板的一个“李占”仿佛给他的摊位定了姓,其他摊主纷纷效仿,从此以后赵庄的大路上多了不少用洋红、白石灰写的“张占”“王占”“李占”“刘占”,位置是不用抢了,这时候就该摊主们发挥他们的脑力了他们往往绞尽脑汁的像每位顾客推销衣服赚钞票。
在90年代的农村大集上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买家们和卖家们都像一个个玩心理战术的专家,在讨价还价的战场各施各的法,各斗各的计。农村人会过日子,买件衣服能还上半天价,有的讲价讲累了就到大集别的地方溜溜,溜完逛完回来接着杀价,还有的遇到真心喜欢的衣服但价格太贵那就穿身上试试,左转转圈、右转转圈过足了瘾后才不舍的脱下来,然后到下次赶集在过来试试···等到换季了在果断入手。大华家买衣服都是妈妈跟着买,因为妈妈可是一等一的杀价高手,想成为一个杀价高手也不容易那也得去研究、去琢磨,任何行业都是只有自己下功夫吃清摸透行业规则才能成为该行业的高手、精英。妈妈早就摸透卖衣服的套路,最低级的套路就是你相中一件商品怎么讲价都讲不下来,这就是狡猾的商家老板猜透你相中他家货了,故意勒价无论你怎么讲价商家绝不松口,如果这个时候你说:“走,去别家看看”,卖家也开始见利就跑了立马就说:“别走也,赊钱卖你件吧,你这个价格俺进都进不来,哎,就当给你捎一件吧”看卖家摇着头晃着脑一脸亏相不懂行得人真以为她真会赔钱卖呢,可实际上她还是挣钱的。
买衣服的套路就更深了一件衣服的进价成本一般都很低(据说好多沿海发达城市淘汰下来的衣服在他们当地没人要都是按斤称批发到偏远的小县城成本都非常低)卖衣服的老板个个都是人精非常会察言观色、看人定价,当他们遇到同样非常精明会砍价的顾客往往从不自讨没趣,报价也基本都是见利就跑,因为老板们都清楚的知道想在精明顾客身上开单价格报的高那就相当于自讨没趣,高手过招只会是在浪费了大半天讨价还价的时间后还是底价成交。遇到木讷老实不会讲价的顾客那就不一样一件衣服报价能比成本价高出两到三倍,然后在根据情况适当的调整价格,报价报的高就是让出一倍的价格这一件衣服也挣了不少钱,所以以后不会讲价的顾客在买衣服的时候砍价“拦腰砍”那就是轻的最起码也得冲着三分之二的价格砍,不会砍价的朋友们大华也只能帮到这里了,大华还得接着赶集,接着往后面更热闹、更好玩的地方溜溜逛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