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灵,砍大刀,内那边的仅俺挑……”每当这首歌想起总能挑起许多80 90后的回忆,奇怪的歌词夹杂着方言的演唱也吸引着现在的孩子们的好奇。
“妈妈,妈妈这是什么歌呀?这是妈妈小时候玩的一总游戏呀,和好多好多小伙伴一起做的一种游戏,”“那这是什么游戏呀,我怎么从没玩过呢,妈妈你怎么有那么多小伙伴,而我除了同学就没有别的朋友了呢?”“宝贝,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你们学习才是最主要的任务,”小餐桌门前一对母女很寻常的对话随着迎面而来的微风飘散,确让步入而立之年的大华陷入沉思。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也可能是现代社会的需要,现在每到下午3 4点钟各所小学门口,各种花花绿绿的小马甲套在每个孩子们的身上,他们大都戴着眼镜,排着队伍,呆滞着目光,在小餐桌老师的带领下,发往各个小餐桌进行放学后的加练(补习)。孩子们从此过上了朝八晚八,周末不休的生活;童年更是不存在的,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仿佛才是孩子们更符合他们年龄,更应该他们做的事!这不禁让大华想起了他的童年,他们那代人的丰富多彩的童年。
童年记忆最深刻,最荒唐扯淡,当然也是最美好的事件基本上都在上小学的时候。主人公大华是97年上的小学,因为家乡是个偏远的小山村,学校也是和隔壁村子共用一所小学,那时候的学校各种设施和现在是根本没法比,老学校的两排瓦屋在假期大修后还是经常漏雨大华一二年级就在外面下大雨教室下小雨的环境中度过的。终于在乡政府的扶持下新学校在大华三年级的时候建成,虽说是新建的校园,确也是异常简陋,说白了就是在一个砖墙围成的大院子了建了一排教学楼,在发动村民在教学楼前侧栽写松树、月季建一个简易的花园,最后用地排车把老学校那两个篮板都快掉下来的篮球架赶着毛驴拉过来放在泥土地操场上就齐了。
简单介绍一下其它配置教学楼分为上下两层楼每一层三间教室,在教学楼最东头和最西头分别有一个连接一楼二楼的楼梯,(二层教学楼在当时算得上全村最高的建筑物了,每天早上太阳东方升起西楼梯就会完全被教学楼的倒影遮挡,每到夏季这就成了孩子们的避暑场所,各种玩耍。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到了下午孩子们自然又“转战到东楼梯”)每间教室也非常简洁,黑板、桌椅这些最低配的配置‘一应俱全’,一根晃晃悠悠的老灯管虽然从来都没亮过,确也算是教室里唯一一件电器。操场、道路全都是泥土地,每到下雨操场就泥泞不堪课间休息同学们只能在教室玩。尽管如此但那时候的课间活动也是非常丰富,骑马打仗、打着玩、警察抓小偷……各种‘竞技’类偏受男孩子们喜欢‘老虎吃蚂蚱’、抓石子、……这些‘益智’类则偏受女生们欢迎,当然还有丟沙包、跳绳、撂手绢……这些男女学生共同参加的‘大型游戏’。
课间活动是非常的丰富了,课堂上也有不少趣事,当时三年级之前每个年级都只有两名代课老师,虽说只有两个老师但一点不影响教学,几门课程两个老师平均分配一人带个三科两科都不在话下,课程表上的音乐、美术、体育这些艺体课基本上都被语文数学等重要学科给‘归划’了,导致好多学生们在三年级之前都不知道每学期发的音乐课本、美术课本等等这些书是干嘛用的,有的同学甚至认为这些花花绿绿的漂亮音乐、美术课本是一张张精美的包书皮,每次新学期发新课本的时候就直接把自己最喜欢的页面撕下来包在了语文、数学课本上。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十分有限,有些教低年级的老师汉字竟然有许多还不认识,每次上课乡音夹杂着蹩脚的普通话,把小学生们带跑偏了不少,每次上课读课文乡村普通话读出来的课文那真是如戏如歌又拉风,主人公大华在三年级之前和大多数孩子一样,认真学习,各种听老师话,十足是一个乖孩子虽偶有一些趣事但也平平淡淡的来到了三年级的夏天。在这个炎热的夏天里一件事情的发生直接导致了咱们的主人公在此之后更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