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身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题解】
本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欧阳修当时在汴京任参知政事,已经五十九岁。从上一年起,他屡次上书请求外任或致仕,都未获得批准。本年十一月,进光禄大夫,加上柱国,食邑五百户。他渴望尽快挂冠,回归颍上田园,过上自由的归隐生活。这是欧阳修晚年作品的重要主题。
【句解】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这两句的意思是:秋天的风物难道不好么,可是我的情怀为什么那样黯然感伤?秋天是草木凋零的季节,秋天的肃杀之气,往往引起文人墨客的秋愁。战国宋玉《九辩》云“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启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悲秋主题。以后的诗歌史中,以“秋怀”、“秋兴”、“感秋”为题的作品历代不绝。写这首诗时,欧阳修已年近花甲,在人生的路途中,也可说是走到了深秋时节。他历经宦海几度浮沉,可谓熟谙世间情味。秋季天高气爽,农稼登场,风景是美丽的。作者并不是不知道秋季风光明媚,然而这并不能改变他黯然的心境。这里用一个反问句式,道出了“节物大好”的外部世界和诗人“黯然”的内心世界的反差,引起下文。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这两句承接首联,具体写秋季的“节物”。市上的酒家挑出一杆酒旗,在西风中飘拂;纷纷细雨的天气,菊花开放。这两句是欧诗中为人所称赏的名句。宋人《雪浪斋日记》云:“或疑六一诗,以为未尽妙,以质于子和。子和曰:‘六一诗只欲平易耳。如“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岂不佳?’”这两句的好处在于不用虚词,不用动词,而只用六个名词罗列组成。这样的组合方式,因为所用名词引起的丰富联想,仿佛能在读者眼前自动展开一幅富有动态的风景画面。而其留白处,更能引得读者浮想联翩:酒旗飘拂的小酒店中,诗人是不是在据案饮酒,感怀秋风的萧瑟?秋雨蒙蒙的庭院中,赏菊的诗人,又该有多少感慨?
感身悲双鬓,包羞食万钱
这两句亦承接首联,具体说明“秋怀黯然”的原因。诗人感怀身世,想到双鬓已经斑白,年岁渐老,不由得感到悲哀。身为朝廷官员,作者此时官高位尊,享受优厚的俸禄。但是他感到自己未曾为国家作出太多的贡献,面对这样的俸禄,感到羞愧。“悲双鬓”,因为双鬓出现白发而感到悲哀;“包羞”,含羞,感到羞愧,语出《易·否》:“包羞,位不当也。”这里是说空在其位享受俸禄而感到羞愧。“食万钱”,《晋书·何曾传))记载,何曾生活豪奢,“日含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这两句表达了对隐退生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驾着隐者的小小鹿车,回到颍州,过上田园生活呢?欧阳修在诗文中一再表示了对颍州的怀念。他自称的“思颍诗”就多达三十首,实际上他写颍州的作品数量远远超过此数。本篇是其“思颍诗”中的名作。几年之后,即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欧阳修的辞官要求终于获得朝廷批准,正式退休。七月份,他回到向往已久的颍州,在湖光山色中颐养天年,过上了一生中渴望已久的田园生活,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阶段。“鹿车”,有两种出典,一是《后汉书·列女传》中《鲍宣妻传》:“(鲍宣妻)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一是佛教典故,《法华经·譬喻品》:“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因为鹿是山野中的动物,不喜接近尘俗,以鹿车为喻,取其清净之意,后来鹿车便有了隐者之车的含义。
【评解】
欧阳修诗长于古体,尤其是七古,而律绝等近体诗则稍逊一筹。近体之中,又以五律成就最低,这也是无需为前人讳的。现存的欧阳修诗集中,五律大多是他早年的作品,显得贫弱。但这个缺点在欧阳修晚年的作品中得到了改善,本诗即其五律中的佳作。全诗以大好秋光和自己黯淡的心境相对照。诗人感觉年事已高,空居高位而于国事无补,抒发了想归隐田园的心情。全诗中对国事的关心感慨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语言简洁直白而感情深厚。“西风”一联纯用白描,画面清丽,尤其受到后人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