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输陀罗的爱已经超越了世间种种,佛陀在她心中的位置是那么的重要,以至于使她甘愿放弃一切,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她自己的儿子罗睺罗。
罗睺罗现在已经八岁,在很小很小的时候佛陀就离开了他,他可以感受到母亲的爱、祖父祖母的爱,可唯独没有感受过父爱,这次佛陀的回归,好像给他带来了机会。
宴会结束后的半个月,佛陀与舍利弗带领一众比丘进城托钵乞食,路过王宫的时候,耶输陀罗带着罗睺罗站在王宫的露台上刚好看见他们。
“罗睺罗。佛陀就在下面,你为何不下去再问问他,有什么可以传授给你的呢?”耶输陀罗对着罗睺罗说到,她抚摸着罗睺罗的头发,眼中充满了溺爱,从小罗睺罗都只是和母亲在一起生活,而从没有和父亲生活过一天,现在也许是可以让他们父子相处的时候了。
“母亲。我可以下去吗?虽然我很爱父亲,但是我也同样很爱母亲,我并不想因为我的离开看见母亲难过的样子。”罗睺罗说到。
“罗睺罗。当然可以,你现在去找佛陀吧!我相信他会很高兴的,当然我也会感到欣慰。”耶输陀罗在罗睺罗的鼻子上刮了一下,点头应允。
罗睺罗得到母亲的允许后,快速从露台上跑到王宫的前院,又从前院跑到南门,一直追上还未走远的佛陀。
“父亲!你要传授我一些什么东西呢?”罗睺罗问到。
“罗睺罗,你来到寺院的话,我便会亲自传授给你。”佛陀伸出手亦在罗睺罗的头发上抚摸了一下。
罗睺罗很高兴能够得到佛陀的邀请,他便在舍利弗的牵领下,向着寺庙走去,不知道为什么罗睺罗很是喜欢眼前的这个老和尚,佛陀便告诉罗睺罗,让他今天可以在舍利弗的房子里面过夜,而寺庙里面所有的比丘都对罗睺罗非常热情。
“舍利弗尊者,我真想永远留在寺庙里呢!”罗睺罗说到。
“罗睺罗。如果你想留下来,首先要成为比丘才行。”舍利弗回答到。
“那佛陀能为我授戒,让我成为比丘吗?”罗睺罗问到。
“那就要佛陀了,毕竟僧团里面还没有像你一样年龄这么小的小孩子。”舍利弗说到。
舍利弗在稍后的时间,亲自问佛陀这个问题,佛陀则点头应允,便嘱咐舍利弗为罗睺罗剃度。
“可是师父,这么一个年龄小的孩子,怎么能出家做比丘呢?”舍利弗有些惊讶佛陀做出的决定,再次对着佛陀问到。
“我们可以训练他,让他准备将来受具足戒,现在就先让他发愿成为初学僧吧!”佛陀回答到。
舍利弗点头答应,在这一天为罗睺罗剃除须发,又为他授三皈依,又教他持不杀、不盗、不妄语、不喝酒四种戒律,等到大一些的时候在授具足戒,从此以后罗睺罗变同舍利弗住在同一间房子,每天又随舍利弗学习到临近的村庄乞食。
当罗睺罗出家的消息传到迦毗逻卫的王宫时,净饭王显得很不高兴,他想不到的是罗睺罗居然也已经出家,这让他的心中很是不好受,虽然耶输陀罗也很挂念自己的儿子,但是对于罗睺罗可以和相隔多年的父亲有机会亲近,则是感到十分欣慰。
“悉达多。你当初出家的时候,我就已经饱受煎熬。现在我的孙儿罗睺罗居然也出家做了比丘,你可知我心中的疼痛。当初你离开的时候,我皮如刀割,皮破之后刀割进肉里,肉烂之后刀已入骨。我真的希望你要对你的所为重新考虑,希望你将来未获得人家父母批准,不应该擅自替小童剃度。”净饭王在第二天便同乔答弥王后和耶输陀罗,一起前往寺院,当看到已经成为比丘的罗睺罗时,用非常不满的语气对着佛陀说到。
“父亲。这个世间总是无常的,唯有不断修习察觉的观念,才能摆脱痛苦。现在罗睺罗已经有了这个机会,您应该替他感到高兴才对啊,您自己也应该在生活中好好修习察觉之道,获得真正的快乐。”佛陀对着净饭王安慰到,不过为了让净饭王安心,又告诉舍利弗,从这一刻开始没有小童的批准,不可以接纳他们加入僧团。
六个月后,佛陀与僧团在释迦国的时候已经超过半年,比丘的数量也达到了五百名,马上又将进入到雨季,佛陀希望能够尽快赶快到竹林精舍结夏安居,因为他曾答应过那里的比丘和频婆娑罗王。
不过在离去之前,净饭王最后一次宴请了佛陀,净饭王希望佛陀能再次为释迦族的成员说到,佛陀亦利用这次机会,对释迦族一众政要,开示政治上所行之道。
“大道不仅可以让我们获得解脱,亦能使政界得到光明,帮助当政的人实现社会的平等与公正。”
“修行大道可以让我们增长智慧和慈悲,因而可以更好的服务民众。不需要靠暴力,不用对人施行处决、酷刑、囚禁,也不需要充公财物,就可以为国家带来和平幸福。这并不是一种理想,而是真正可以实现的。”
“当一位政治家,具备足够的智慧去了解和爱,就可以看到苦困、悲哀、和压迫的真相。这样的人,才能有方法改革政制以拉平贫富的差距,终止施压。”
“政魁和统治者都应该做好榜样,不要生活在舒适的温床上,财富只会成为当政者与人民之间的壕沟。过些纯朴而健康的生活,把时间用于服务人民群众,会比花在无聊的享受上更有意义。”
“一位不做好榜样的领袖,是不会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的。如果你爱惜尊重你的人民,他们也会同样爱戴和尊敬你。仁政与严法之治不同,仁政不依赖惩罚,依照醒觉之道,仁政才会导致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假如你想人民团结,就必须先得到他们的信任。如果政界的领袖都能够受持五戒,人民的信任必定增长。具备了这等信任,国家自然事事能成。和平、幸福和社会平等必可保证。”
“创造以觉察为本的生活吧!过去的教理和主义未能建立信任,更没有鼓励人人平等,让醒觉之道贡献一条新的道路和心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