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唱完的时候发现台底下那些人都没什么反应,于是他又唱了一遍,见台底下那些人还没什么反应,他正打算再唱一遍或者换一首歌的时候,台底下那叫好声,这才响起来。
其中有一个带点儿口音的大汉说道“这首歌我以前咋没听说过,虽然我没听说过,但是一听就能让人记住,果然是好歌”。一个人开始夸后边儿就是一群人,除了几个冥顽不灵的老顽固,基本上都在夸他,还有几个姑娘正在双目如霞的望着自己。
看见台下那些人的反应,崔韩也有些得意起来,原来古代人也爱听流行歌曲,就在崔涵要考虑要不要开一个男团领导古代新潮流的时候,旁的老鸨走到崔韩的身边,小声的对着他说“姑娘请公子上楼一见”。
崔韩听罢,提起了自己的衣袍就往楼上冲,上了二楼,只见有一个婢女正在等着他,他刚上楼,那个婢女就请他跟着那个婢女走,不一会儿就到了一间古色古香的房间面前。
崔韩眼看到这儿,也不着急了,反正煮熟的鸭子也不能飞了,他就办起绅士了,如果没看见崔韩之前的样子,可能真被他现在这副外表所欺骗。
“请进”,只听得里面传出优美的令人心情舒畅的仿佛百灵鸟在唱歌一样的声音。
一旁的婢女替崔韩打开了门,并做了一个手势,嘴里说着“公子请进”。
崔韩慢悠悠的走了进去,只见那个房间与外面的装饰大不相同,外面装饰的是富丽堂皇,绫罗绸缎满天飞舞,可是房间里却有一种让人一进来就有一种静下来的感觉。
崔韩看着坐在黄花梨木椅子上的素白色人影,只见他她面前放着一架古琴,正悠闲的拨动着琴弦。
那名姑娘看见崔韩进来了,看着崔韩对他说道“公子请坐”。
看见崔韩坐下,那名姑娘又曾旁边的茶壶里,替崔韩到了一杯,对着崔韩说道“公子请品尝”。
崔韩慢慢的喝着茶,见那位姑娘没有什么接下来的反应,便一脸谦逊的对着那位姑娘说“姑娘何时能让在下听一下姑娘的琴工之妙”。
听罢,那位姑娘慢慢的将面纱解了下来,只见那位姑娘生的是,肌肤胜雪,双目犹似一泓清水,神情自若间,自有一番清雅高贵的气质,让人为之所摄、自惭形秽、不敢亵渎。但那冷傲灵动中颇有勾魂摄魄之态,又让人不能不魂牵蒙绕,就仿佛是从画中走出的狐狸精一样。一时竟把阅女无数的崔韩看痴了。
崔韩反应过来的时候,只见姑娘正望着自己。
还好我们这位崔韩也是继承了之前的那位崔韩的把妹技巧,立刻夸到“姑娘生的果然是国色天香,宛如天上仙女下凡游戏人间一般”。
“对了,和姑娘喝了这么久的茶,还不知道姑娘叫什么”。
只见那位姑娘笑着看了一下琴,慢慢的说道“奴家好像没有必要要和公子说这些吧”。
崔韩听罢也只能讪讪一笑,不死心的问道“那姑娘家住哪里,家中还有谁呀,可有兄弟姐妹”。
那位姑娘没有管崔韩问了一些什么,只是静静地摆弄着琴弦。
崔韩也是相当的尴尬,不过谁让咱上辈子是个丑男呢,多厚的脸皮都练出来了,还怕她?
崔韩坐在一旁静静的品着茶,他虽然是不会品的,但装样子还是得装的嘛。
就见崔韩在一旁品着茶的时候,房间里突然响起了悠闲的琴音,那美妙灵动的琴音从指间流泻而出,似丝丝细流淌过心间,柔美恬静,舒软安逸,直把一旁的崔韩听痴了。
一曲过后,崔韩望着那位姑娘,竟痴痴的说不出话来,虽然他没有怎么听过琴音,但却能让他一听就爱上这种声音。
“好听,当真好听”,崔韩的脑中只想到了这一句话来描绘此时的心情。
只见那位姑娘浅浅一笑,着实美艳不可方物实乃人间绝色。
“公子,时间到了,请回吧”,只听见那位姑娘的樱桃小嘴里说出这么一句话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
崔韩心里想道“要是再加五千两能再听她弹奏一曲,那就好了”。可是一想楼下还有一位貌美如花的女子等着他,那位可不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而是可以让他随意把玩的,这么一想,还巴不得快去享受那春宵一刻。
只见崔韩站起身来对着那个姑娘说道“那好,今日在下先告辞了,改日再来看姑娘”。说罢,转身就往门口走。
就在崔韩一只脚迈出门口的时候,然后那位姑娘突然说道“公子不必再来找了我了,我不是天暖阁的人”。说完便站起身来对着崔韩欠身一礼。
崔韩回头正看见那位姑娘在给他施礼,于是又问道“姑娘,我们以后还有机会再见吗”。
那位姑娘回道“缘到自会相见”。
崔韩又说道“既然姑娘不肯告诉我你的名字,那我只好把我的名字告诉你了,我叫崔韩别忘了”。
那位姑娘听完崔韩这句话当时就愣在了原地。崔韩却没发现那位姑娘的异常,径直走出了房间。
走到楼下,发现新买回来的白露姑娘和马道平江林玉正坐在一起闲聊着。
崔韩快步走了过去,人未到声先至,崔韩距离他们十几步远的时候,就高声喊道“有劳江兄马兄久等了”。
江林玉盒马道平看见崔韩过来了,也笑着起身相迎并拱手道“不妨事不妨事,到是崔兄今晚艳福不浅啊!”说完还不忘哈哈两声。
崔韩的脸皮也是练出来了,听到别人如此调侃自己,脸色居然丝毫未变。
反而对着他们两位说道“马兄江兄,你们看着天色也不早了,不如我们就快回去吧”。
江林玉和马道平听见崔涵这么说,也才反应过来,说罢,几个人就快步往楼外走去,就在快要走出门口的时候,那位浓妆艳抹的老鸨一脸谄媚地拦住崔韩说道“崔公子,您看是不是把今日的账先结一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