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泽睁开微闭的双眼,扭头向右看去,正是王雯,迈着俩条大长腿,疾速走来,不知为什么,雷泽每次看到王雯走路,总觉得她非常着急的样子。也不知,王雯在赶什么。
雷泽直起身来,伸出左手,语气僵硬的说:“给。”
把王雯吓一跳,“干嘛?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好,怎么了。”
“中国足球队居然输球了,谁都能输,乒乓球和足球,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对了你看过中国队勇夺世界杯那个视频吗?”雷泽问。
“还有这视频,中国队夺过世界杯?”王雯好奇的问。
“搞笑视频,网上有人剪辑的。说的是塞黑在32强之前,分裂成塞尔维亚和波黑,32队变成33队,然后世界足协,临时决定让中国队,打世界赛,中国在足协教练成龙的代练下,摆出了前所未有的10:0:0阵形,赢了第一场比赛。
靠着众志成城,裁判黑哨等一路闯进世界杯,勇夺冠军。”
“赢了,不就行了嘛?”王雯回答。
“你不懂,这是搞笑视频,中国队没赢。”雷泽笑着说。“你应该看看,蛮搞笑的。”
“不是有一句话,这么说的吗?如果你没有在最艰苦的时候陪一个男人奋斗终身,那么你就无权享受他的荣耀。”王雯安慰着雷泽。
“陪中国足球队奋斗的够久的了,跟澳大利亚比赛的时候还脑子一热,赌了中国队赢,结果还是输了。后来不敢下注中国,也不下注外国,中国队居然赢了,可惜硬不过3秒,出去一打,又萎了。”雷泽说。
“我在思考一个哲学问题,中国足球队到底行不行,说他行,总是输,谁都能输,说它不行,偶尔,中国足球队还能赢一把。”雷泽郁闷到:“感觉中国足球对就跟薛定谔的猫一样测不准。”
“中国足球队,能不能拿世界杯,应该是个世界难题。在我的有生之年不知道能不能看到了,只希望,我和你的孩子,在我死了之后能把中国队拿了世界杯的消息烧给我了。”雷泽装模做样的叹了口气。
“讨厌,谁要跟你生孩子”王雯,用她的小拳拳锤着雷泽的胸膛说。
雷泽感觉到一股大力袭来,但是作为一个男人怎能后退,所以硬撑着,没想到啊,没想到,没想到王雯看着弱不惊风,居然身怀大力。
这只是轻轻的一拳就如此之重,那重重的一拳,我岂不是要吐血三升。
科普时间到了:女性的发育期比男性早,所以一开始她们的力量是比男性大的,所以挨打的时候,不要死撑哦。至于作者君为什么知道,当然那是另一个悲伤的故事。
有些人不知道,薛定谔的猫是怎么回事,下面,我来简单阐述一下。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文.薛定谔于1935年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
这里必须要认识量子行为的一个现象:观测。微观物质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即粒子和波。
通常,微观物质以波的叠加混沌态存在;一旦观测后,它们立刻选择成为粒子。
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
根据经典物理学,在盒子里必将发生这两个结果之一,而外部观测者只有打开盒子才能知道里面的结果。
在量子的世界里,当盒子处于关闭状态,整个系统则一直保持不确定性的波态,即猫生死叠加。
猫到底是死是活必须在盒子打开后,外部观测者观测时,物质以粒子形式表现后才能确定。
这项实验旨在论证量子力学对微观粒子世界超乎常理的认识和理解,可这使微观不确定原理变成了宏观不确定原理,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猫既活又死违背了逻辑思维。
薛定谔的猫本身是一个假设的概念,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光子、原子、分子中实现了薛定谔猫态,甚至已经开始尝试用病毒来制备薛定谔猫态,如刘慈欣《球状闪电》中变成量子态的人,人们已经越来越接近实现生命体的薛定谔猫。
可是另外一方面,人们发现薛定谔猫态(量子叠加态)本身就在生命过程中存在着,且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
自从这薛定谔的猫理论提出后,一直折磨着以哥本哈根为代表的正统的,标准的主流物理学家。
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当时的人看来无解的问题,后人也在一步一步的解决。
例如说,1957年,休·埃弗莱特提出的“多世界诠释”似乎为人们带来了福音,由于它太离奇开始没有人认真对待。
但是格利宾却同意这个观点。
格利宾认为,多世界诠释有许多优点,由此它可以代替哥本哈根诠释。
我们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休·埃弗莱特的多世界诠释。
//埃弗莱特指出两只猫都是真实的。有一只活猫,有一只死猫,它们位于不同的世界中。
问题并不在于盒子中的放射性原子是否衰变,而在于它既衰变又不衰变。
当我们向盒子里看时,整个世界分裂成它自己的两个版本。
这两个版本在其余的各个方面都是全同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其中一个版本中,原子衰变了,猫死了;而在另一个版本中,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
也就是说,上面说的“原子衰变了,猫死了;原子没有衰变,猫还活着”这两个世界将完全相互独立地演变下去,就像两个平行的世界一样。//
格利宾显然十分赞赏这一诠释,故他接着说:“这听起来就像科幻小说,然而……它是基于无懈可击的数学方程,基于量子力学朴实的、自洽的、符合逻辑的结果。”
“在量子的多世界中,我们通过参与而选择出自己的道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没有隐变量,上帝不会掷骰子,一切都是真实的。”
按格利宾所说,爱因斯坦如果还活着,他也许会同意并大大地赞扬这一个“没有隐变量,‘上帝’不会掷骰子”的理论。
这个诠释的优点:薛定谔方程始终成立,波函数从不坍缩,由此它简化了基本理论。它的问题:设想过于离奇,付出的代价是这些平行的世界全都是同样真实的。这就难怪有人说:“在科学史上,多世界诠释无疑是目前所提出的最大胆、最野心勃勃的理论。”
时间来到了1996年,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NIST)的Monroe等人用单个铍离子做成了“薛定谔的猫”并拍下了快照,发现铍离子在第一个空间位置上处于自旋向上的状态,而同时又在第二个空间位置上处于自旋向下的状态,而这两个状态相距80纳米之遥!(1纳米等于1毫微米)
这在原子尺度上是一个巨大的距离。想像这个铍离子是个通灵大师,他在纽约与喜马拉雅同时现身,一个他正从摩天楼顶往下跳伞;而另一个他则正爬上雪山之巅!
量子的这种“化身博士”特点,物理学上称“量子相干性”。在早期的杨氏双缝实验中,单个光粒子即以优美的波粒二象性,轻巧地同时穿过两条狭缝,在观察屏上制造出一幅美丽的明暗相干条纹。
所以量子学派有一个被哄传很久的论调传说“当我们不观察时,月亮是不存在的”。
这稍稍偏离了本意,准确来说,因为月亮也是由不确定的粒子组成的,所以如果我们转过头不去看月亮,那一大堆粒子就开始按照波函数弥散开去。
于是乎,月亮的边缘开始显得模糊而不确定,它逐渐“融化”,变成概率波扩散到周围的空间里去。
当然这么大一个月亮完全融化成空间中的概率是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的,不过问题的实质是:要是不观察月亮,它就从确定的状态变成无数不确定的叠加。
不观察它时,一个确定的,客观的月亮是不存在的。但只要一回头,一轮明月便又高悬空中,似乎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但其实,量子力学定律将月亮这种巨大质量的物体的波函数限制在很小的区域中,所以即使月亮弥散开去,弥散的程度也不是人眼能看出来的。
测不准原理解释: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其办法是将光照到这粒子上,一部分光波被此粒子散射开,由此指明它的位置。
人们不可能将粒子的位置确定到到光的两个波峰之间距离更小的程度,故必须用短波长的光来测量,至少要用一个光量子。这量子会扰动这粒子,并改变粒子的速度,而且位置测量得越准确所需的波长就越短,单独量子的能量就越大,粒子的速度就被扰动得越厉害。
你对粒子的位置测量得越准确,对速度的测量就越不准确。(月亮不观测时不是不存在,量子态在观测时由于观测力的相互作用而使波函数坍塌为确定值,微观粒子整体呈现规律性,宏观尺度下观测力几乎对其不影响。)(参考资料:史蒂芬.霍金所著《时间简史》)
不能不承认,这听起来很有强烈的主观唯心论的味道,它其实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哲学理论有一定区别,不过讲到这里,许多人大概都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贝克莱(George Berkeley)主教的那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拉丁文:Esse Est Percipi)。这句话要是稍微改一改讲成“存在就是被测量”,那就和哥本哈根派的意思差不离了。
贝克莱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无疑是重要的,人们通常乐于批判他,我们的哥本哈根派是否比他走得更远呢?好歹贝克莱还认为事物是连续客观地存在的,因为总有“上帝”在不停地看着一切。而量子论?“陛下,我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
与贝克莱互相辉映的东方代表大概要算王阳明。他在《传习录·下》中也说过一句有名的话:“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如果王阳明懂量子论,他多半会说:“你未观测此花时,此花并未实在地存在,按波函数而归于寂;你来观测此花时,则此花波函数发生坍缩,它的颜色一时变成明白的实在……”测量即是理,测量外无理。
当然如果宇宙会分裂的话,薛定谔的猫也不必再为死活问题困扰。只不过是宇宙分裂成了两个,一个有活猫,一个有死猫罢了。
对于那个活猫的宇宙,猫是一直活着的,不存在死活叠加的问题。对于死猫的宇宙,猫在分裂的那一刻就实实在在地死了,不要等人们打开箱子才“坍缩”,从而盖棺定论。
宇宙诞生以来,已经进行过无数次这样的分裂,它的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很快趋于无穷。
我们现在处于的这个宇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在它之外,还有非常多的其他的宇宙。
有些和我们很接近,那是在家谱树上最近刚刚分离出来的,而那些从遥远的古代就同我们分道扬镳的宇宙则可能非常不同。
也许在某个宇宙中,小行星并未撞击地球,恐龙仍是世界主宰。在某个宇宙中,埃及艳后克娄帕特拉的鼻子稍短了一点,没有叫凯撒和安东尼怦然心动。
那些反对历史决定论的“鼻子派历史学家”一定会对后来的发展大感兴趣,看看是不是真的存在历史蝴蝶效应。
在某个宇宙中,格鲁希没有在滑铁卢迟到,而希特勒没有在敦刻尔克前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而在更多的宇宙里,因为物理常数的不适合,根本就没有生命和行星的存在。
似乎这个结论是可以将整个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联系起来,或者说,是用相对论取代了量子力学。但是,请注意:平行宇宙的保留了矛盾的对立性(同一个宇宙的猫不会有生死叠加)却肢解了矛盾的统一性(使得矛盾双方位于两个不同的宇宙),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似乎要被否定了?
且慢!仔细考虑一下:每一个电子的跳跃,每一个光子的衍射,我在键盘上敲打的每一个字符,都可以创造一个宇宙?
那么,自大爆炸以来,究竟有多少个宇宙被创造出来了?
宇宙的数量每秒钟都在以骇人听闻的速度增长?
这个理论似乎是要为了解释一个小小的电子的衍射而兴师动众的创造一个庞大的宇宙呀!也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这个理论,我们从来没有发现我们拥有能够创造宇宙的能力。
量子力学作为20世纪最有突破的科学成就之一,也是最具争议的科学之一。“薛定谔的猫”很好的阐述了这一现状。
人们不能接受量子力学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性。对于传统的物理学来说,只要找到了事物之间相关的联系,就能在每时每刻确定,事物之间相关的物理数据,
比如说,物体运行距离等于物体的速度乘以物体运行的时间,只要知道物体的速度,你每时每刻都能计算出物体运行了多远,然而海森堡提出的量子不确定性原理使得你无法预知一个微观粒子未来的状态。
正如斯蒂芬.霍金所说的:上帝不玩骰子,但是量子力学让我们不得不相信,上帝似乎是玩骰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