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小说的作家中,就辰东喜欢挖坑不填,未免到后面我写的太长,把我前面挖的坑忘掉,所以先填上一个坑。
前面应该有人看到我编的那个新童话故事《小马过河》,因为建国之后不准成精,所以我给小马加载了高科技,今天写一下《小马过河续》
要写这个续,就必须先了解,马和象这俩种动物。
先说马。
马(mǎ),草食性动物。在4000年前被人类驯服。普氏野马(Przewalski's horse)(66个染色体),家马(64个染色体)可以杂交有可育的后代,马在古代曾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的主要动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汗血宝马)。
全世界马的品种约有200多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动力机械的发明和广泛应用,马在现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小。马匹主要用于马术运动和生产乳肉,饲养量大为减少。但在有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马仍以役用为主,并是役力的重要来源。
其实马并不是一开始长成这个样的。
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始新世的始(祖)马(Hyracotherium Owen=Eohippus Marsh)。
它们的身体只有狐狸那么大。头骨小,牙齿构造简单,齿冠低。
前足4趾着地,后足3趾着地。背部弯曲,脊柱活动灵活。
生活在北美的森林里,以嫩叶为食。
大约过了1000多万年,到渐新世时才出现了渐新马(中马)(Mesohippus Marsh):体大如羊,前后足均有3趾,中趾明显增大,颊齿仍低冠,臼齿齿尖已连成脊状。仍生活在森林里,以嫩叶为食。
又过了1000多万年到中新世时出现了草原古马(Merychippus Leidy):前后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着地行走,侧趾退化。身体已有现代的小马那样大。四肢更长,齿冠更高。背脊由弧形变为硬直,由善于跳跃变为善于奔跑。臼齿有复杂的连脊和白垩质填充,表明食料已从嫩叶转为干草。草原古马已从林中生活转为草原生活,高齿冠臼齿适于碾磨干草,善跑的四肢能逃避猛兽袭击。
到了上新世初期又出现了上新马(Pliohippus):身体更大,齿冠更高,前、后足中趾更为发达,二、四趾完全退化。
到了更新世出现了真马(Equus Linnaeus):身体达到现代马的大小,中趾充分发达,趾端成为硬蹄,牙齿除齿冠更高外,咀嚼面的褶皱更为复杂,反映出对奔驰于草原和嚼食干草的高度适应。在中新世以前,马类动物主要分布于北美森林,到中新世时才迁移到欧亚大陆。上新世和更新世时,北美的马类动物还扩展到南美,但南美的种类不久即归于绝灭。到全新世时,北美的马类动物也趋于绝灭。只有欧亚大陆的后裔得到繁荣和发展。
我国北方出土的更新世的三门马(Equus samenensis)以及还残存在甘肃、新疆和蒙古等地的野马(Equus przewalskii),都是马类动物的代表。
现代马则是由野马经人工驯化培育出来的。马类在中、上新世时曾分别出现过几个旁支:例如分布在中新世北美和欧亚大陆的安琪马(An-chitherium V.Meyer);分布在上新世北美和欧亚大陆的三趾马(Hipparion Christol);分布在更新世南美洲的南美马(Hippidium)等,表明马的进化不是直线发展的。
历史上有些古生物学家根据马的进化趋势(身体体积由小到大、趾数由多到少、齿冠由矮到高)就认为,生物总是沿着既定的方向进化的。马的年龄根据牙齿的情况加以识别。
可能有读者朋友就问了,你说了这么久的马的历史,现代马是什么样的呢?
1.不同品种的马体格大小相差悬殊。重型品种体重达1200千克,体高200厘米;小型品种体重不到200千克,体高仅95厘米,所谓矮马仅高60厘米。
2.马的头面平直而偏长,耳短。四肢长,骨骼坚实,肌腱和韧带发育良好,附有掌枕遗迹的附蝉(俗称夜眼),蹄质坚硬,能在坚硬地面上迅速奔驰。
3.马的毛色复杂,以骝、栗、褐色、青和黑色居多;皮毛春、秋季各脱换一次。
4.马的汗腺发达,有利于调节体温,不畏严寒酷暑,容易适应新环境。胸廓深广,心肺发达,适于奔跑和强烈劳动。
5.马的食道狭窄,单胃,大肠特别是盲肠异常发达,有助于消化吸收粗饲料。
6.马无胆囊,胆管发达。牙齿咀嚼力强,门齿与臼齿之间的空隙称为受衔部,装鞍时放衔体,以便驾御。
7.根据牙齿的数量、形状及其磨损程度可判定马的年龄。
8.马的听觉和嗅觉敏锐。两眼距离大,视野重叠部分仅有30%,因而对距离判断力差;同时眼的焦距调节力弱,对500米以外的物体只能形成模糊图像,而对近距离物体则能很好地辨别其形状。
9.马的头颈灵活,两眼可视面达330°~360°。眼底视网膜外层有一层照膜,感光力强,在夜间也能看到周围的物体,马是站着睡觉的。
10.特别注意的是:与一些拥有惊人智商的啮齿类动物一样,马也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拥有惊人的长期记忆力。
根据《动物行为》杂志刊登的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与驯马师等它们熟悉的人有过愉悦经历的马——尤其是那些受到鼓励的马——在分开几个月后更有可能记住这些人,同时也对这些人表现出更大的喜爱。
此外,这些马也更有可能亲近它们并不熟悉的人,所表现出的行为就是用鼻子嗅和用舌头舔。研究人员表示这种行为说明马会形成与人有关的积极记忆,也是一种高智商动物。
那么马有什么生活习性呢?
1.马识别外界事物主要靠的是嗅觉:马认识或辨别事物信息,特别是近距离的陌生物品或动物,首先表现为使用嗅觉的行为。
有时会主动接近物品,鼻翼扇动,作短浅呼吸,力图吸入更多的新鲜气味信息,加强对新鲜事物的辨别或进行探究。
然后进行相应的休憩或躲避等行为。
马能根据嗅觉信息识别主人、性别、母仔、发情、同伴、路途、厩舍和饲料种类。例如,已经证实发情母马的气味可以远距离吸引公马,当然,公马靠嗅觉可以确定一定距离内的发情母马。公马在遇到母马发情时常有翻唇嗅天行为(性嗅反射)。
2.马依靠嗅觉适应环境:群牧马或野生马依靠嗅觉,辨别大气中微量的水汽,借以寻觅几里以外的水源和草地。所以野生的马群能够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
马根据粪便的气味,可以找寻同伴,避开猛兽和天敌。
马对不同的嗅觉信息会有不同的条件反应。
马在嗅到生疏或危险的信息时,还会发出短促的喷鼻声(打响鼻),以示警备,并把这一信息通知同伴。
马对同伴排泄的气味有着极强的反应,据观察,公马愿意在发情母马曾经排过尿的地点排尿。马驹要是闻到新鲜的排泄物,将被激起高度的排泄反应,引起排粪和排尿。
因此,马能根据嗅觉信息,改变马在群体中的生活和定向活动。
3.马能靠嗅觉鉴别污水或有害的饲草饲料,马鼻腔很大,鼻腔下筛板和软腭连接,形成隔板作用。因此,采食时仍可以通过鼻腔吸入嗅觉信息,既可选择食物,又可警惕敌害,两者互不干扰。
马能利用嗅觉去摄食体内短缺的营养物质,并能在草原上辨别有毒植物或牧草,马很少误食毒草。
马能靠嗅觉鉴别受污染的水和饲料并拒绝饮用。在马匹日常管理中应注意水源、料池、水槽、饲槽的卫生,这对马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4.马对嗅觉熟悉的事物容易接收,因此,接近马或调教马时,让它学习新事物,最好先以嗅觉信息向它打招呼。
例如,配戴挽具、鞍具,先让马嗅闻,操作上会更顺利。
有时需要对孤驹寻找另外的母马寄养时,用该母马的**对幼驹进行涂抹,则会增加母马对孤驹的接收程度。
饲料的改变,马舍环境的改变,马是最容易感觉到的,这需要渐渐适应。管理上应注意饲槽、水源等方面的卫生,这可以减少环境对马匹的不良刺激。
5.利用马的嗅觉也能建立后效行为,马的嗅觉是非常敏锐的,利用马的嗅觉也能建立马的后效行为。
舍饲马匹稍加调教可以建立在固定位置排粪尿的习惯。
调教方法是,首先将厩内清扫得非常干净,只在指定位置堆上粪便,并在埋罐内放入少量尿液。将马放入厩内任其自由嗅闻,在氨的刺激下会引起马排粪、排尿的行为。
如位置稍不适宜,可以用小杆驱赶,经几天调教,即可固定,以后马匹在排泄时会寻找有粪尿的原位置。
对于赛马要调教它在赛前15分钟排粪、尿,这对保证赛马发挥较好的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
6.总之,马的嗅觉非常敏锐,马凭借嗅觉来鉴定自己的环境和所接触的事物,并能根据判断做出相应的行为。认真观查马的嗅觉行为,如对饲草饲料、水源、周边环境的反应,就能发现那些对于马匹来说不适宜的条件和因素,及时改进以保证马匹的建康。利用马匹嗅觉建立相应的行为,也是一个优秀的饲养管理人员优先考虑的手段。
有人可能会有疑惑,在电视里看马好像是站着睡觉的。
对了,马可以站着睡,躺着睡,卧着睡,只要没人打扰他,它可以随时随地的睡觉。作者君曾经在拍戏的时候看到马困的啊,站着,直接倒在了地上。
大马一天能睡八、九次,加起来差不多有六个小时。
天亮以前的两个小时,马睡得最香。
马站着睡觉继承了野马的生活习性。
野马生活在一望无际的沙漠草原地区,在远古时期既是人类的狩猎对象,又是豺、狼等肉食动物的美味佳肴。
它不像牛羊可以用角与敌害作斗争,唯一的办法,只能靠奔跑来逃避敌害。而豺、狼等食肉动物都是夜行的,它白天在隐蔽的灌木草丛或土岩洞穴中体息,夜间出来捕食。
野马为了迅速而及时地逃避敌害,在夜间不敢高枕无忧地卧地而睡。
即使在白天,它也只好站着打盹,保持高度警惕,以防不测。
家马虽然不像野马那样会遇到天敌和人为的伤害,但它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的,因此野马站着睡觉的习性,至今仍被保留了下来。
除马外,驴也有站着睡觉的习性,因为它们祖先的生活环境与野马极为相似。
看到这里的朋友们有缘了,问题来了,为什么马和驴会生出骡子?
跑个题,接着说马。
那么马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
1.家马是由野马驯化而来。
2.中国是最早开始驯化马匹的国家之一,从黄河下游的山东以及江苏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及仰韶文化时期遗址的遗物中,都证明距今6000年左右时几个野马变种已被驯化为家畜。马的驯化晚于狗和牛。马的家称作“马厩”。
3.人类在驯养马以前,马曾经被当做食物的来源。第一匹现代马出现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古巴比伦。在1万5千年前古人类的洞穴壁画中,考古学家也曾发现马的形象。
4.在地理大发现后,来自西班牙的征服者将马带入北美洲;科特兹在1519年征服墨西哥时,带去6匹马;狄索托在1539年登陆佛罗里达州时,随行带去200余匹马。科罗纳多在美国西南部探险时,随行超过1000匹马。当时,美洲的印第安人很惧怕马,但很快便寻找到马的用途,开始从殖民者的手里夺走马匹,并将其驯化。
5.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马在人类社会的进程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动物马经训练后成为人类最好的助手之一,也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在清朝,马很是受用。少数民族(蒙古族)出行也主要依靠马。
说道这里不得不提一句,中国的伟大发明马镫。
马镫虽然很小,作用却很大,它可以使骑士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把人和马的力量合在一起,发挥出最大效力。
马镫最早是由中国人发明的,但准确的时间学界尚无定论。吉林市郊帽儿山墓地是20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其年代大致相当于西汉中晚期至南北朝。
1993年在帽儿山墓地18号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用铜片夹裹木芯,以铆钉缀合加固。
这是我国出土年代较早的马镫。1965年至北燕是公元四世纪初迁至辽西的汉族统治者冯氏在前燕、后燕基础上建立的鲜卑族国家,冯素弗是北燕王冯跋的弟弟。
这是一座时代明确的北燕墓葬。墓中出土了一副马镫,形状近似三角形,角部浑圆,在木芯外面包镶着鎏金的铜片。
马镫发明后,很快就由中国传到朝鲜,在公元五世纪的朝鲜古墓中已有了马镫的绘画。至于流传到西方的马镫,是首先由中国传到土耳其,然后传到古罗马帝国,最后传播到欧洲大陆的。
今天马就说到这里,下一章我们说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