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我的混混生涯注定要由此改变。我在偷了许许多多的物品之后,竟然也偷起书来。比起偷窃别的东西,其实偷书的不算贼。我们之所以一直没有偷书,是因为不喜欢读书,对书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因此每当从书店、书摊经过,总是不屑一顾。在偷窃了许多东西后,发现什么东西都能成为钱,我想书也不例外。有一天路过一个书摊,见是一位半老的外地人摆摊售书。书摊不大,在一方旧塑料纸上,摆放着各种书籍,光临书摊的人不多,半天才来一位,蹲下翻看一会儿书就离开了,有好多人都是只看不买,好多书都被人翻看揉搓卷了边。我跟傅军停下黄包车,就蹲在一旁观看。其实,我们的本意不在看书,而是跑了大半天,没有搞到什么“战利品”,就蹲在书摊上一边休息,一边看看有什么可以“顺手牵羊”的东西。我们拿起这本看看,又拿起那本掂掂,一是翻看装帧包装,顺便观看插图,二是察看定价——其实最主要的是观看定价。包装精美的、定价高的,拿去卖给别人价钱肯定就好。我挑选了三本书,又看到一本印刷精致的书,厚厚的,书名是《平凡的世界》,作者是一个叫路遥的人,就又把它揣进了怀里。傅军也拿了一本《西游记》缩定本。拿了书,我挥了一下手,示意离开。那个老汉向我们张了张口,意在要钱,可是当他看到我们亮出纹身的胳膊和胸脯时,就低下了头,任凭我们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和傅军快要走到车行了,却遇到了朱新云,他问道:“这段时间成绩咋样?快捞回来了吧?”
他说的话我们自然明白。指的是以非法手段获取钱财,以此来弥补罚款。
我说:“我们是在捡芝麻哩,小打小闹,哪能这么快就捞回来呢?你是摘西瓜的,收获不小吧?”
新云就回头前后左右看了一圈,诡秘地做了一个扔掷的手势,说:“西瓜倒没有摘到,气倒是出了,哼!”
我问他做什么了?他就说出了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没想到,就在我们偷鸡摸狗的时候,新云却干着惊心动魄的事。我虽然没有亲临现场,但听了他一说,真让人有些后怕。事情是这样的,自从他跟上我们去了阿中的饭馆,被糊里糊涂卷入“袭警”案件后,不仅挨了打,还被罚了款。那五千元可是让他心疼啊!他在自认倒霉的同时,也产生了逆反心理,他埋怨公安机关办事也没有章程,处理问题不分青红皂白,糜子麻子一起数,他太冤枉了。就想着要报复报复那个打他最狠的干警“笑面虎”,当我们在大街小巷和机关单位“顺手牵羊”的时候,他也用心察访,察访“笑面虎”的家居位置。他这一行动事先没有透露半点消息,要是透露了,我会力劝他的,因为那样做风险太大,要是被抓住了,那可不光是罚几个款的事,而会判刑坐牢的。
经过一番煞费苦心,他终于摸索到了“笑面虎”老尤的家。那是修建在一个小区的一幢二层小楼房,楼房连着一个小院子。院子里还种着果树,果树的枝叶也伸出了墙头。当他打听到老尤晚上外出执行任务不在家时,就怀揣了一块砖头,悄悄来到了院墙之下。看看天黑如锅,只有老尤家二层楼上透出一些光亮,他就把握好时机,把那块砖头狠狠扔向二层楼房,只听得“喀嚓”一声,传来了玻璃的破碎声,他就跑了,消失在夜幕中了。
我和傅军听了,都吓得吐了吐舌头。我说:“朱哥,你把娄子捅大了。我们又不得安宁了。这事再不能干了。”
傅军连忙说:“朱哥,你还不快到别处去,还等着被抓啊?”
新云被我们说怕了,脸色就不是那么爽朗。就说:“我这就走。哎,你们可不能透露这事啊?”
我回到了车行,回味着朱新云说的事,由朱新云联想到了李小强,感觉心中有些后怕,由后怕感到空虚,这就想起了几年来前前后后所做的事。
我能静下心来读书,与想起李小强有关。尽管我对他有些过分的做法不理解,也有看法,甚至反感,但总体上还是看重他的,尤其喜欢他写的诗。与其说是喜欢他写的诗,倒不如说是喜欢他的诗人气质。他长得帅帅的,肚子里的学问总是比我们都多,对于每一件事情,他总是比别人多一份见解,有时还会用辩证法解释一些事情。我在翻看那本偷来的《平凡的世界》时,发现书中也有几处诗歌样的东西,说是“信天游”,其实也是一种诗歌。对诗歌偏爱的我就读了。
正月里冻冰呀立春消,
二月里鱼儿水上漂,
水呀水上漂来想起我的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
想起我的哥哥呀你等一等我……
我一看好兴奋啊。这哪里是什么信天游?这分明是我们那里唱的小曲儿,曲名叫做《正月里冻冰》,我们耍社火都唱了许多年了。我想,这写作者真会来事,觉得什么词儿有用了,就修改几个字移到他的作品来,冠以当地内容,呵呵。
没想到,在著名作家的作品中,竟有我们那里的歌词儿。在异地他乡,在当时那种心情下,看到自己所熟悉的东西,顿时一股亲切感涌上心头。正是由于这种感觉,才吸引我要把这本书读下去。又随便往后翻了翻,又一首信天游再次映入眼帘:
说下个日子你不来,
堿畔上跑烂我的十眼鞋。
墙头上骑马呀还嫌低,
面对面坐下还想你。
山丹丹花儿背洼洼里开,
有什么心事慢慢讲来……
好书,好书,我就坐下来从头读起来。
只有初一文化程度的我,书中有些话语我理解不透,甚至有些字都不认识,但我还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顺着意思读了起来。贫家子弟孙少平在学校吃黑面馍的情节吸引了我。他穿得破旧,每次吃饭总是最后的一个人之一(还有个地主成分的女生郝红梅)。他之所以最后一个吃饭,是因为他订的饭总是最次的“三等饭”,上等饭是白面馍,菜里也有肉,二等饭是玉米面馍,菜里有零星的肉丁,即使没有肉丁,菜也有油水,稠稠的。而他的“三等饭”却是黑黑的高粱面馍,菜也是象征性的开水煮白菜的清汤。这样长年累月吃这样的饭菜,他自然不能与吃“一等饭”和“二等饭”的同学一起共餐。他自卑啊!家里的情况更糟糕,一家人挤着住宿两间土窰洞,少平多大了,还没有地方睡觉,只得与好伙伴金波搭铺。就这样的境遇,还是大姐兰花和大哥少安辍学劳动换来的,读来让人心酸。他每天怀着辘辘饥肠,坚持读书学习,以良好的成绩赢得了信任和地位,他当上了班级劳动干事,进而演讲获得成功,代表公社参加县里的演讲比赛,又代表县上参加地区的演讲比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少平的哥哥少安也凭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生产队长,博得了当公办教师的初中同学田润叶的好感。有一段描写少安劳动时心情的文字,让我回味无穷。书中是这样写的:
……不管他怎样劳累,一旦进入了这个小小天地,浑身的劲就来了。有时简直不是在劳动,而是在倾注一种热情。是的,这里的每一种收获,都将全部属于自己。只要能切实地收获,劳动者就会在土地上产生一种艺术创作般的激情。
由孙少平、孙少安哥俩的境况,我自然联想到了自己。同是贫家子弟,他们为何能锲而不舍地摄取知识,追求光明,而自己怎么就办不到呢?比起他们来,我起码饭能吃饱吧?虽然吃的不是很好,但不至于饿着肚子上课吧?也起码没有穿掉棉花、打补丁的衣服吧?鞋子也没有用麻绳绑着穿着吧?住宿的地方虽然小,简陋,但不至于长期在别人家借宿吧?
自己呢?不求进步也就罢了,可是干了多少害人的事啊?在拉黄包车时死气百赖地讹诈人,甚至抢劫人,这是一个有为青年干的吗?常言说,偷人不得富,待客不得穷。自己偷、抢富了吗?没有。到头来还是穷光蛋一个。想起那对安徽夫妇和那对抖抖索索的局长夫妇,还有那个书摊老头和那个养了四只鸡的看门老头,心中便涌上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他们要是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家人也遭遇了抢劫和盗窃,将心比心,那又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每每想到这里,我就感到自责、羞愧,夹杂着恼恨。恨谁呢?恨父母,是他们养了我的男儿身,却没有给我形成男子汉的气候;他们的目光和心态决定了他们对于我的放任大于管教——可是,他们是有意的吗?他们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社会混混,更不愿意成为阶下囚啊?恨大龙、小强和昌子他们吧?是他们引诱的结果吧?可是,那他们又是谁引诱的呢?恨那些骗子和黑包工头吧?确实恨他们,正是他们的欺骗和冷酷,让我们领受了很多很多,从中吸取了反面教训。恨那些不按照政策办事、不负责任的公安、工商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吧?也确实恨他们,要是他们严格按照《党章》和法律法规办事,而不是随心所欲,我们的下一步肯定不会是这个样子。可是,他们容易吗?打个颠倒,要是自己处于他们的位置,做事能比他们好吗?现在恨别人有用吗?社会群体是庞大的,社会形态是复杂的,人的思想也是复杂的。要想让每一个都心满意足,那是不可能的。世界上受害、上当、受骗、受冤枉甚至遭遇陷害、谋杀的人比比皆是,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们一样选择了消极报复,变本加厉地破罐子破摔呢?其实相当一部分人理智地选择了正确对待,因而这些人的前途是大好的,最起码是平顺的,而不是大起大落的,更不像一些人那样进入了死胡同。想来想去,还是怪自己,也只能怪自己。
“一个人一生中总得有个觉悟的时候,而这个觉悟时候的早晚,将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这是作者在书中的一段经典论述。这句话对我震撼很大,我就反复吟诵,反复咀嚼。我之所以对这句话感兴趣,是因为我觉得我应该觉悟了。我才将近十九岁,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埋头读起书来。我忘记了吃饭,也懒得睡觉。我被书中的情节打动了,看到感同身受处,便情不自禁地流泪了。
孙少安收到润叶的求爱信感动得哭了,也难为得哭了。我也陪着少安哥哭泣。面对少安对润叶的爱情采取“自知之明”的回避态度,我对这位年轻的“泥腿子”村干部更加敬重了。我若是当时的他,肯定做出了不雅之举。他当年已经二十三岁了,在城里恋人润叶的单身宿舍住宿了一个晚上也没有想入非非,而是时时担心自己劳动过的脏身子会沾染了她清洁的被褥。在河湾里单独在一起时因为敬重加矜持加严谨再加道德操守的兼而有之的思想,才与她保持了应有的距离,而不像自己,才十七岁不到,就经不住诱惑,让自己干净的身子沾染了腥臊。
少平呢,由于家境与环境的影响,他不得不进了矿山,投身于“身在井下三百米,胸怀世界三十亿”(那时全世界人口是30亿)的产业工人大军中去。他家境虽然贫困,但他有知识,人长得帅且又为人诚实,赢得了干部女儿田晓霞的爱情。就在他和她频繁的接触中,也谨守道德底线,没有做出越雷池一步的事情。他们执著地相爱着,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也许命运捉弄人,当了记者的晓霞在抗洪第一线采访时因救人而献出了年轻面美丽的生命,少平得知噩耗,几近崩溃。
看到这里,我泪流满面——为少平和晓霞的命运,也为痛惜这对苦命的有情人未能成为眷属。我甚至有点痛恨作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结局?这种结局太残忍了啊!
顺着次序读下去,我又为少平的精神所感动。一起的同事在矿难中去了。留下一个孩子,孤儿寡母如何生存,善良的少平便默默地担当起了义务照顾任务。一位有文化的帅小伙精心照顾年轻的寡妇及其子女,期间发生的故事太多太多,面对一些人的不理解甚至误会,年轻的少平要承受多么大的精神压力啊?可善良的本性战胜了杂念,他的行动感动了周围的人,也感动了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