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几个阶段的特点。他的话就是很深刻的养生经。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开,进入一个人能“解脱一切”的状态,这时,不为世事所困扰,对一切顺境、逆境都看得很开,变得眼界高超,虚怀若谷。但这又不是看破红尘、消极避世,而仍然是积极进取,追求理想,享受生活乐趣。所以孔子晚年还致力于编撰《春秋》,不倦地学习《易》以至“韦编三绝”,还继续给弟子上课。有一次楚国大夫叶公问孔子的学生子路:“你们的孔夫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怎样回答。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这么说——孔子这个人啊,发愤时可以忘了吃饭,高兴时什么忧愁都扔掉了。他啊,连快要老了自己还不知道。”(见《论语·述而》)应该说,正是这种开阔的心境使孔子获得了长寿。
孔子晚年饮食很讲究,有“八不食”的习惯,从现在的保健和饮食卫生观点看,大部分也是正确的。这“八不食”分为三类:一、色味方面:食物变颜色了不吃,变味了不吃。二、食物质量方面:粮食陈旧了不吃。鱼和肉不新鲜了不吃,不时新的菜蔬不吃。三、制作方面:烹调不当的食物不吃,作料放得不妥的饭菜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不吃。这八不吃,对饮食卫生的要求很全面,对当代人也是一种启发。孔子还很强调吃相,他说:“食不语,寝不言。”就是吃饭时不要说话,睡觉时也不要说话。孔子有句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指粮食,“脍”指切碎了的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多吃经过精加工的粮食,吃的肉切得越细越好。这是大有道理的。老年人的牙齿不好,肠胃的消化功能也大大减弱,食物太粗,肉不切细、不煮烂,便咬不动,会引起消化不良症。孔子晚年坚持了这一饮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是他长寿的重要保证。孔子的这句话还可作另一种理解,那就是老年人要多食用美食。美食就是经过精巧烹调,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能刺激人的食欲,使人胃口大开。现代很多营养学家都主张:保健食品应该是美食,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们应提倡家庭美食。“美食精细以颐年”,对老年人来说,这不是一种奢求,而是养生的需要。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十分注意保持身体的健康的,这也正是他的养生之道,他的养生之道帮助他拥有了健康,而有了健康才能著书立说,才能将抱负变成现实。
保持心理平衡
心理失衡的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大凡遇到成绩不如意、高考落榜、与家人争吵、被人误解讥讽等情况时,各种消极情绪就在内心积累,从而使心理失去平衡。消极情绪占据内心的一部分,而由于惯性的作用使这部分越来越沉重、越来越狭窄;而未被占据的那部分却越来越空、越来越轻,因而心理明显分裂成两个部分,沉者压抑,轻者浮躁,使人出现暴戾、轻率、偏颇和愚蠢等难以自己的行为。这是心理积累的能量在自然宣泄,其行为具有破坏性。
这时需要的是心理补偿。纵观古今中外的强者,其成功之秘诀就包括善于调节心理的失衡状态,通过心理补偿恢复平衡,甚至增加建设性的心理能量。
有人打了一个颇为形象的比方:人好似一架天平,左边是心理补偿功能,右边是消极情绪和心理压力。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加重补偿功能的砝码而达到心理平衡,你就在多大程度上拥有了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待你完成的任务,并有充分的乐趣去享受人生。
维护心理平衡,保持良好心态,是热爱自己、热爱生活,也是热爱别人、热爱社会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久之,更是一种生活习惯。维护心理平衡,保持良好心态,实在是—个人的智慧、一个人的能力、一个人的品味。因此,心理平衡被WHO(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健康的四大基石之一,被国际社会《维多利亚宣言》视为三大里程碑之一。
那么,人怎样才能养成令自己保持心理平衡的习惯,使自己处于健康而良好的状态呢?
①对自己不苛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抑郁不欢,这实际上是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时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
②暂时逃避。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应该暂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欣赏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③不要处处与人争斗。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其实,人际之间应和谐相处,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④对人表示善意。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别人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诚挚地谈谈友情,伸出友谊之手,自然就会朋友多,隔阂少,心境自然会变得平静。
⑤适当让步。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无须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⑥找人倾诉烦恼。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里,只会令人抑郁苦闷,有害身心健康。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向知己好友倾诉,心情会顿感舒畅。
⑦知足常乐。不论是荣与辱、升与降、得与失,往往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荣辱不惊,淡泊名利,做到心理平衡是极大的快乐。
实践证明,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一切健康保证的总和,所以,心理平衡,对于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意义,实在太重要;对于维护每个家庭幸福、社会和谐与稳定,也实在太重要!
记住雨果的话吧:“笑就是阳光,它能驱逐人们脸上的冬日。”
过分看重金钱对健康不利
对于金钱和财富,我们要持有一种健康的心态才行,要不然即使有大把的金钱也不会快乐,也不懂得运用它。我们生活的目的大多数是想生活得更好一些,然而我们又不可过于看重金钱,因为一旦钻到钱眼里,金钱就会束缚个人的自由,破坏原有的美好生活。
托尔斯泰说:“财富就像粪便一样,堆积时会发出臭味,散布时可使土地变得肥沃。”所以,一个人在获得财富之后,切忌有过分看重金钱的习惯,否则,沉重的压力会成为你健康的敌人。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出身贫寒,在他创业初期,人们都夸他是个好青年。可是,当他越来越有钱的时候,他就变得很贪婪了,并且极其的冷酷。深受其害的宾夕法尼亚洲油田地方的居民对他深恶痛绝。有的受害者做出他的木偶像,亲手将“他”处以绞刑,或乱针扎“死”。无数充满憎恶和诅咒的信投进了他的办公室。到最后,甚至他的兄弟都讨厌他了。
因为洛克菲勒为了钱操劳过度,身体变得极度糟糕,医生们屡次警告他,要他不要太过操劳。可是,洛克菲勒总是以事情太多为由,日夜操劳。终于有一天,医生向他传达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以你身体的现状来看,你最多只能够活到50多岁。你最好不要再这么拼命赚钱,金钱是买不到健康的。这个时候,离死亡不远的他才开始省悟到贪婪的魔鬼已经控制了他的身心,他听从了医生的劝告,退休回家。开始学打高尔夫球,上剧院去看喜剧,还常常跟邻居闲聊,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他开始考虑如何将庞大的财富捐给别人。
然而,找他捐钱的人太多了。无论早晨或夜晚,还是上班与用餐时间,都有人请他捐钱。有一次,在一大笔捐款之后,一个月内请求捐助的人数竟超过5万人。由于洛克菲勒要求每笔捐款都必须有效地使用,所以每—件申请案均须经仔细调查。面对那么多的求助者,他急得直跳脚。
他的助手盖兹提出忠告:“您的财富像雪球般,愈滚愈大。您必须赶紧散掉它,否则,它不但会毁了您,也会毁了您的子孙。”
洛克菲勒告诉盖兹:“我非常了解。请求捐助的人实在太多了,但我一定要先弄清楚他们的用途才肯捐钱。我既无时间也无精力去处理此事,请你赶快成立一个办事处,负责调查事宜。我根据你的调查报告采取行动。”
于是,在1901年,设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1918年,成立了“洛克菲勒夫人纪念基金会”。
哲学家史威夫特(DeanSwift)说过:“金钱就是自由,但是大量的财富却是桎梏。”洛克菲勒深谙这个道理,他一生之中共捐了7.5亿美元,他的捐助,不是为了虚荣,而是出自至诚;不是出于骄傲,而是出自谦卑。
他一生不做钱财的奴隶,喜爱滑冰、骑自行车与打高尔夫球。到了90岁,依旧身心健康、耳聪目明,日子过得很愉快。
他逝世于1937年,享年98岁。他死时,只剩下一张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因为那是第一号,其他的产业都在生前捐掉或分赠给继承者了。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说:“一个人死的时候还极有钱,实在死得极可耻。”
当我们过分迷恋金钱的时候,金钱作为获取美好生活的手段就失去了其原意,而变成了一种纯粹的目的。金钱有时就像一个罪恶的刽子手,能残忍地斩断亲情、友情和爱情。
现在不少人急于发大财,结果不是被骗就是去搞歪门邪道,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如制假贩假、盗版走私、做毒品生意等。他们完全成了金钱的奴隶,财富对他们如同绞索,他们越是贪婪,绞索就勒得越紧。
所以,对于金钱和财富,我们要持有一种健康的心态才行,要不然即使有大把的金钱也不会快乐,也不懂得运用它。
要有合于时代的金钱感觉,即合理地支配你所拥有的钱财。这话说起来容易,实际做起来却是有困难的。因为人对事情的想法和创意,多多少少受限于生长的环境,所以虽然知道,却不容易做到。
总之一句话: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要做它的奴隶,因为那样是对健康非常不利的。
拥有一颗童心
相对成年人来说,孩子可以说是最懂得享受幸福的专家了。而那些能够保有童心的中老年人,更可称得上是一种天才。因为,能保持年轻人的心态是相当难得而宝贵的。
因此,若要永远拥有幸福,我们绝对不可让自己的精神变得衰老、迟钝或疲倦,我们不可以失去纯真。有位老师曾问她的学生:“你幸福吗?”“是的,我很幸福。”学生回答。“经常都是幸福的吗?”老师再问道。“对,我经常都是幸福的。”“是什么使你感觉幸福呢?”老师继续问道。“是什么我并不知道。但是,我真的很幸福。”“一定是有什么事物才使得你幸福的吧!”老师继续追问着。“是啊!我告诉你吧!我的玩伴们使我幸福,我喜欢他们;学校使我幸福,我喜欢上学;我喜欢我的老师。还有,我喜欢上教堂,也喜欢上主日学校和其中的老师们。我爱姐姐和弟弟。我也爱爸爸和妈妈,因为爸爸妈妈在我生病时关心我。爸爸妈妈是爱我的,而且对我很亲切。”
老师认为在她的回答中,一切都已齐备了——和她玩耍的朋友(这是她的伙伴)、学校(这是她读书的地方)、教会和她的主日学校(这是她做礼拜之处)、姐弟和爸妈(这是她以爱为中心的家庭生活圈)。这是具有极单纯形态的幸福,而人们最高的生活幸福莫不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
老师又向一群少年提出过相同的问题,并且请他们把自认为“最幸福的是什么?”一一写下来。他们的回答也令人觉得感动。这是他们的回答:“有一只雁子在飞;把头探入水中,而水是清澈的;因船身前行而分拨开来的水流;跑得飞快的列车;吊起重物的起重机;小狗的眼睛”
虽然这些答案很普通,但无疑却存有某些美的精华。想要成为幸福的人,重要的秘诀便是:拥有清澈的心灵,能在平凡中窥见浪漫的眼神,葆有赤子之心以及单纯的心情。
很多知足者都拥有一颗年轻的心,因此,他们更容易获得幸福。拿破仑·希尔在其《满足》一文中,对满足与幸福有如下描述:
全世界最富裕的人住在“幸福谷”。他富有经久不衰的人生理想,富有他所不能失去的东西,这些东西能给他提供满足、健康、宁静的心情和内心的和谐。
下面是他的财产清单,它们本身说明了他是怎样获得这些财产的:
“我获得幸福的方法就是帮助别人获得幸福。
“我获得健康的方法就是生活有节制,我仅仅吃维持我的身体健康所必需的食物。
“我不仇恨任何人,不嫉妒任何人,而是热爱和尊敬全人类。
“我从事我所热爱的劳动,我还把游戏同劳动相结合,因此我很少感到疲劳。
“我每天祈祷,不是为了更多的财富,而是为了更多的智慧,用以认识、利用、享受我所已经拥有的大量财富。
“我不使用辱骂的语言。
“我不要求任何人的恩赐,只要求我有权把我的幸事分享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和我良心的关系良好,因此它总是指导我正确处理一切事情。
“我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多于我的需要,因为我清除了贪婪之心。我只需要在我有生之年能用于建设的那部分财富。我的财富来自分享了我的幸事而受益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