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在法制不健全、新闻不自由的时候,干预生活的文学就比较发达些,如德莱孚斯枉判,引起左拉的抗议;国民党统治时代,没有新闻自由,就需要用曲笔的杂文来揭露。如果法制健全了,新闻自由了,那么有许多直接进行社会斗争的任务,可以由法律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去担负,社会也不会那样迫切地要求文学去直接干预生活了,可以让文学家们从容地开掘人们的灵魂的深处,从事改造和净化人们心灵的工作。而只要人的灵魂改造好了,真正达到心灵美的境界,那么社会弊病也必然会大为减少;倘若人的灵魂丑陋,那么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出毛病。这样看来,改造灵魂仍然是文学的根本使命。而文学的这种社会使命,正是与它特殊的审美功能相联系的。
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
文学有改造灵魂的作用,但它对接受者并非耳提面命,而是潜移默化,不是诉诸人的理智,而是打动人的感情;总之,文学是通过审美功能而产生社会作用的。
所谓审美功能,自然包括愉悦作用在内,但又不仅仅限于愉悦作用,它还能陶冶心情、藻雪精神,所以称为审美教育作用。
我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们,都很重视审美教育作用。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冶之说,就想以审美教育来净化人们的心灵,来代替宗教的作用;王国维认为在下层人民中可进行宗教宣传,而在上层人士中则宜代以审美教育,其意亦与之相近,只是觉得下层人民文化水平太差,无法接受审美教育而已。
美总是与真和善联系在一起的。黑格尔说:“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
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冶淤同时,美的东西也总是引人向善的,何况艺术美本来就包含着创作主体的思想因素在内。因此,审美教育同时就包含着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在内。
一、文学的认识作用
所谓文学的认识作用,是指作品能提供真实、丰富的生活材料而言。文学作品不是知识读物,本不以提供知识为目的,但只要能真实地反映生活,就能为读者提供认识材料。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或者不如说,诗歌(只有诗歌,因为别种艺术在这方面的贡献甚少)向读者群众普及大量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使读者认识了科学所求得的概念———诗歌对于生活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此。冶于认识作用有多种层次:
,那是于《论亚里士多德的掖诗学业》,《美学论文选》,第13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盂1888年4月初致玛·哈克奈斯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84页。
徒劳的。
的准确性,但只要他反映出了时代的风貌、群众的情绪,那么,他的作品仍然具有认识意义。甚至,从象征派的诗歌《恶之花》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时代的忧郁情绪,从荒诞派的戏剧《等待戈多》里,也可以见到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下层人民的无望的期待。这些作品也都在某种意义上给我们提供了认识材料。
第三层,是对人们灵魂的认识。伟大的作品在深刻地描写社会关系的同时,总是注意表现人物的心灵。如巴尔扎克对于拉斯蒂涅、吕西安灵魂的揭露,托尔斯泰对于安德烈和聂赫留多夫内心世界的描写,鲁迅对于阿Q精神胜利法的批判,等等。通过文学作品,读者可以认识各种人物的灵魂,从而进一步认识这个世界。鲁迅很称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对于灵魂的开掘,他说:“显示灵魂的深者,每要被人看作心理学家;尤其是陀思妥夫斯基那样的作者。他写人物,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体也表示着。又因为显示着灵魂的深,所以一读那些作品,便令人发生精神的变化。冶鲁迅认为,但将这灵魂显示于人的,“是‘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者爷冶榆。
淤1888年4月初致玛·哈克奈斯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683页。
于《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一),第28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盂《列·尼·托尔斯泰》,《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一),第289页。
榆《集外集·掖穷人业小引》。
二、文学的教育作用
认识也是一种教育。文学作品提供了关于社会关系的认识材料,也就帮助读者形成一定的社会观。但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还不止于此,它对读者、观众还有直接的思想和道德教育作用。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不是对现实生活的纯客观的反映,而是包含着作家的主观认识,所以必然要在思想上对读者产生影响。
文学作品对于读者的教育作用,首先表现在英雄人物的思想影响上。这些英雄人物,在生活中起了榜样的作用,他们的英雄行为和崇高思想可以供人效仿。国际工人运动领袖、在莱比锡法庭上曾机智地与德国纳粹党徒进行不屈斗争的季米特洛夫说:“我还记得,在我少年时代,是文学中的什么东西给了我特别强烈的印象,是什么榜样影响了我的性格?我必须直接地说: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书《怎么办?》。我在参加保加利亚工人运动的日子里培养起来的那种坚持力和我在莱比锡法庭上所采取的那种一贯的坚持力、信心和坚定精神———这一切都无疑地同我在少年时期读过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作品有关系。冶淤的确,《怎么办?》里的拉赫美托夫等英雄形象,曾经给人以很大的鼓舞。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写到保尔·柯察金深受《牛虻》主人公的英雄行为的影响,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又对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青年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他们往往以保尔·柯察金为自己的榜样,并且把他的名言作为座右铭:“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爷冶但是,并不是所有作品都塑造英雄形象的,而且新的思想也不一定都通过英雄人物而体现出来。因此,我们不能将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局限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更不能把塑造英雄人物作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任务。应该说,凡是体现新思想、有进步倾向的作品都有教育作用。譬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以及其他少男少女们,大概都算不上英雄人物,但是,贾宝玉对于仕途经济的厌恶,他和林黛玉对于婚姻自由的追求,在封建社会里,却不能不算是新的思想,也能给人们以鼓舞。《红楼梦》为广大读者所钟淤《同法西斯主义斗争的文学》,《季米特洛夫论文学、艺术与科学》,第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爱,又为封建卫道士所反对,不是没有道理的。即使是暴露性的作品,也能给人以教育。当然并不是叫人去学习书中的批判对象,而是因为作者在批判旧事物中表现出他的审美理想,这种审美理想,就能给读者以教育作用。例如,果戈理的喜剧《钦差大臣》,描写外省一个城市的官吏及其太太们把一个过路的旅客当作钦差大臣来吹拍,无论是这个乘机冒充钦差大臣的骗子,还是围着他转的当地名流,都是可笑的讽刺性形象,但是这种讽刺所激起的笑声,却是对沙俄官僚制度下丑恶事物的批判,这种批判,帮助观众分清善恶美丑,净化了人们的灵魂。但是,并不是所有暴露性的作品都有理想力量。那些没有崇高审美理想,只是展览丑恶的作品,是没有教育作用的。
正如作品的思想倾向不能特别地说出,而要在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一样,文学对读者、观众的思想教育,也不能直接灌输,而只能细雨浸润式地进行,诚如杜甫《春雨》诗中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冶这就是“潜移默化冶的作用,若是板起面孔来,存心教训人的作品,效果总是适得其反,这在历史上是有深刻的教训的。比如,宋代理学盛极一时,诗歌不讲形象思维,小说也多理学化了,以为非含有教训便不足道,结果把诗文小说当作修身教科书,也就不成为文艺作品了;20世纪的革命文学,则以政治宣传为目的,常常在作品中图解政策,书写标语口号,同样失去了感人的力量。我国由于长期的儒学统治,教化思想渗透到各个方面,说教文学比比皆是,这实际上是文艺的歧途。要想发挥文学的教育作用,必须通过文学的审美作用才行。
三、文学的审美作用
对于文学艺术教育的特殊方式,古人早就看到了。在我国,荀子在《乐论》中说:“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冶《乐记》中则说:乐也者,“其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冶。在西方,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诗艺》中明确提出了“寓教于乐冶的看法,近代德国诗人席勒又专门写有一本著作,叫做《审美教育书简》,阐述审美教育原理。其他作家,也有许多类似的言论。如瑞士小说家凯勒曾说:“诗可以教诲,然教诲必融化于诗中,有若糖或盐之消失于水内。冶法国诗人瓦勒里亦说过:“诗歌涵义理,当如果实含养料;养身之物也,只见为可口之物而已。食之者赏滋味之美,浑不省得滋补之力焉。冶淤总之,我们不能忽视文学的审美作用。实际上,文学的认识作用淤转引自钱锺书《谈艺录》上卷,第63—64页。三联书店2001年版。
和教育作用都是通过审美作用而实现的。
何谓审美作用?我们欣赏艺术形象时,在感情上受到打动,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净化了灵魂,这就是文学的审美作用。茅盾曾作过这样的解释:“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看到某些自然物或人造的艺术品,我们往往要发生一种情绪上的激动,也许是愉快兴奋,也许是悲哀激昂,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总之我们是被感动了,这样的情感上的激动(对艺术品或自然物),叫做欣赏,也就是,我们对所看到的事物起了美感。冶淤茅盾这里所说,除欣赏艺术美外,还包括欣赏自然美所产生的美感,范围更加广泛,但道理是一样的。
文学的审美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得到愉快和休息。不要小看这种愉快和休息,它是必要的精神调剂。试想,如果一天到晚,一年到头都把精神的弦绷得紧紧的,能不断裂吗?所以文学就要在娱乐和休息上给人以满足,这也从侧面推动了工作。如果只考虑到文学的战斗性而不顾及娱乐性,只想用文学来教训人,而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那效果往往是适得其反的。我们不应该忽视文学的娱乐性。当然,娱乐性也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不能把娱乐理解为仅仅是感官的刺激,更重要的是怡情冶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其次,培养人的爱美之心,使人的性格得到全面发展。俗语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这种爱美之心,有时却受到压抑和扭曲。这与物质生活有关,也与精神生活有关。物质生活过于贫困,终日为谋生奔忙、为衣食烦恼的人,当然易于忽略对美的追求;而精神生活过于紧张,或精神过于空虚的人,也不会去追求美,不但不去追求美,反而会摧残美,毁灭美,这就造成对社会的破坏。要改变这种情况,当然不是光靠文学的力量所能达到的。人的性格要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当物质产品大量涌流的时候才能达到,但文学作品对培养人的爱美之心,促使性格的全面发展,还是能起积极作用的。只有当人的性格得到全面发展了,思想境界才能得到提高。
再则,能对人的心灵起净化作用。这种“净化冶作用,还是亚里士多德先提出来的。他在《政治学》中说:“有些人受宗教狂热支配时,一听到宗教的乐调就卷入迷狂状态,随后就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一种治疗和净化。这种情形当然也适用于受哀怜、恐惧以及其他类似情绪影响的人。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某种情绪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淤《欣赏与创作》,《茅盾评论文集》(上),第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净化,因而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冶淤文学作品所激起人们的感情是不一样的,但无论是悲剧所激起的崇高感或喜剧所激起的滑稽感,英雄史诗所激起的壮美感或风景花卉画所激起的优美感,都能起到陶冶心情,净化心灵的作用。心灵得到净化之后,卑劣之念就能够去除,思想水准、道德水准就能够提高。
如此看来,文学的美感作用与教育作用是相联系的,只不过它不是拘泥于某一具体问题的教育,而是通过对人的提高而起作用。人的提高,这才是真正的提高,改造人的灵魂,这才是根本之图。
淤《西方文论选》上卷,第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