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开启了追剧模式,日子过得昏天地暗,没有了时间概念。
这段时间,醒,确实是自然醒,但这醒的时间没有规律,有时凌晨三点半醒来,有时刚入睡了一个小时就醒来了,醒来只能继续闭目养神,听听音乐,又睡过去;有时看到天亮才开始睡,完全不知道自己会几点醒来。
醒来,我就打开手机播剧,看完《来自星星的你》,开始看武侠系列《天龙八部》、《神雕侠侣》……仿佛要把之前十几年没看的都补回来。
一天24小时,有二十个小时我的手机不停地播放,中间无论是上厕所还是煮面条,电视剧都不停。眼睛看得干涩,就滴眼药水,有时让两只眼睛轮换着看,实在不行,就闭目休息一会儿,用耳朵听,有时眯着眼睡着了,醒来看过什么都不记得了。
床上看累了,就坐到沙发上看;沙发上看累了就转到餐桌上看;我一个人在屋里,从这里挪到那里,从那里挪到这里,不用考虑别人,自己想怎么样看就怎么样看,没有人管我。刚开始是感觉真自由啊,后来心里有点发慌,我发现自己也管不了自己了。明明想该睡觉了,不要熬夜,可还是忍不住一集一集地看下去。
最后,终于把自己看吐了。
以前,以为这只是一种形容手法,原来真的可以看到吐。
也是因为没有好好吃东西,追着剧,肚子饿了就随便找点东西吃,有时候一顿饭就是几块饼干,根本没有一天三餐的概念。有时候看着剧,想起过去的员工餐来,有荤有素,热气腾腾,原来觉得如猪食的饭菜都成了美味。
胃承受不了,闹起了革命,我便终于停下了还没追完的剧,出门去吃顿热饭菜。
吃过饭,感觉舒服一点,我沿街走走。
虽然是中午,阳光还比较柔和,绿荫道上人不多,树影斑驳,让人感到慵懒惬意。不想回屋子里追剧了,晒晒太阳,在光影里穿行,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这些日子追剧,看过什么都忘记了,得到一个结论:追剧也是一项累人的活。
看着,看着,看到后面已经不是一种享受,有时候只是为看完而看,为完成任务而看。
再得出一个结论:工作也是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不花钱还赚钱的方式。
很多消磨时间的方式都是要花钱的,像旅行、购物、电影院看电影、咖啡馆阅读。
为什么花钱也要消磨时间呢?
为了对抗“无聊”,时间需要有内容去填充。
有一个“无聊”的定义,说:“无聊,是当我们失去欲望后,当我们缺乏一种缺乏感时,产生的内在冲突。”
我现在“无聊”地走在大街上。
过去我从一个工作场所转战到另一个工作场所时,我目标明确,走路带风,时间来不及时甚至一路小跑。那时候,很有缺乏感吧,每个月每张账单都在制造缺乏感。
现在我漫无目的地走着,走得很缓慢,拖沓慵懒,几天宅居生活,身体好像被捆绑住了,缩皱成一团,不得舒展。
当然,不能任其皱缩,我边走边做着扩胸运动,伸展胳膊把自己抻开。
我对于这则“无聊”的定义,还不是很理解。
“失去欲望”好理解,就是在那一刻,没有什么想要的,没有追求。
“缺乏一种缺乏感”,前一个“缺乏”是动词,是感到不够不足,缺少了什么东西。
缺少的不是欲望,不是物质,缺少的竟是“缺乏感”。
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保持拥有对某事物的欲望,拥有足够的“缺乏感”,就不会无聊,就“有聊”了。
“缺乏感”是个名词我知道,但何谓“缺乏感”呢?
字面上理解是:有缺乏的感觉。
之前的十五年,确实有“缺乏的感觉”,主要感觉钱不够用,时间不够用。
现在钱够用,时间也够用,就只能无聊了?
我该缺乏什么来找回“缺乏感”呢?
路面上有块鹅卵石,我气恼地飞起一脚,把它踢了出去,它往前滑行一段停了下来,好像在前面等着我再给它一脚。
我竟然思考起这么无聊的问题,令我有点懊恼。
不过,上次看到一篇文章,无聊也有竞赛了,比什么呢?
比谁做的事更无聊。
有人舀出一碗芝麻,数这碗芝麻有多少粒,记录消耗无聊时长。
有人数头发有多少根;
有请朋友吃一顿饭,从自己种稻子、种菜、造铁锅,一系列自制原材料和工具开始。
我觉得基本上这只能说是号称“无聊”的一项行为艺术,跟打高尔夫、跑步、打斯诺克等运动没什么区别。有了竞赛就有了欲望,然后还要录像下来跟别人分享,基本已经和无聊无关。每一秒钟都被记录下来,都被填满,哪里有缺乏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