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卡】
屈原沉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公子兰等人反对,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他在流放途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后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农历五月五日,写下绝笔作《怀沙》后,抱石投汨(mì)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后来人们把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
***
汉北(古地名,在今湖北省内)简直比沙漠还要荒凉,特别是在寒冷刺骨的冬季。放眼望去,衰草连天、乱石成堆、沙尘漫布。风吹着流氓哨呼啸着从山崖缝隙中穿梭而过,枯树坚挺着最后的尊严,死了也不向这烈风屈服,真是蠢到连树根都透着一股傻气,再好的兽医没有五百斤砒霜也治不好它的神经病。
虽然已经跨入汉北这个流放地的地界,但前面分明是一片荒地。屈原依然是走一阵歇一阵,年纪虽然不大,腿却是受不了,发沉,每走一步双腿就如同灌了铅一般,刚跨入地界便一屁股坐到地上,让随从吴友深度怀疑他患有严重的静脉曲张。
“屈大夫,眼看就到发配地了,再不紧着走,咱们怕是要露宿街头了,风这么大,不消等到明天,咱俩都得变成晾干鱼,到时连狼都嫌咱们硌牙。”吴友想扶起屈原继续走,可屈原像块长了根的石头般纹丝不动,吴友把牙都咬碎了也没撼动他一点。
“死了倒好,一了百了,只是空怀了我这一腔抱负,唉!国家如今千疮百孔,大王任人唯亲,听信谗言,我死也不能瞑目呀!”屈原的脸被刀子般的西北风刮得皴(cūn)裂出血,血道子像煮熟的鸡爪子。
“还抱负?我看你就是我的一个包袱,你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都难保了,还想着国家,先吃饱了再做圣贤吧!”
“咱们找个客栈住下吧!”屈原叹了口气说道。
“你真是大腿根里夹锯——真敢啦(拉)!你有钱吗?看咱这包裹里,窝窝头只剩一个半,下一顿只能找牛粪了,还住客栈?”吴友翻着白眼冷笑道,又隔着包袱摸了摸那一个半硬邦邦的窝窝头,生怕弄丢了。
屈原不再说话,在寒风中喘息着。此时天空开始飘起鸭子毛般的雪花,他和吴友都把身上的旧羊皮袄紧了紧,然而没有一点热乎劲。
“我看还是走吧。死也要死在流放地,不能抗旨不遵。”屈原倔强地强撑起沉重的身子站起来,在吴友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往前走。
雪沾到脸上就化了,身上的羊皮袄破得像个蜂窝煤,哪哪都是眼。凛冽的寒风从胳肢窝下的窟窿处直往里钻凉气。西北风呼啸着往南刮,里面掺杂着几声令人毛骨悚然的狼嚎。
“屈大夫,好像有狼……”吴友浑身冒冷汗。
“什么叫好像,就是有狼。天一暗,它们就要开始行动了。那磨牙的动静比这风声还要震撼你听不出来?嗨!我巴不得让狼给吃了!”屈原冷笑着说。
“您唱个歌助助胆吧!我不通音律,五音不全,不然我就唱了,我怕一唱那狼以为我是同类,来得更快了。”吴友说着,眼来回踅摸着周围,嘴唇都开始哆嗦了。
“好,那我就唱两句,唱歌是我强项,让你也见识见识我这两把刷子。”屈原清清嗓子,把嘴张得跟河马一样大,为的是打开口腔共鸣,不料一股西北风直窜喉咙眼,呛得他吃了十只苍蝇般剧烈咳嗽起来。他调整了一下状态,为了不被灌风,倒退着走,一边走一边哼哼:“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
“得了得了,屈大夫,”吴友打断他,一边后怕似的朝周围看看,“您回过头来吧,还是别唱了!我唱歌是招狼,您唱歌连狐狸都招,还是别吱声了,这样还能多活些时辰,我说楚怀王怎么老是想流放你,就你整天和他唱这种反调调,搁谁谁都头疼。”
“嗨,那是唱歌的事吗?我是轻易不展示我嘹亮歌喉的,他想听还捞不着呢!”也不知屈大夫哪来的自信,他继续骄傲地说,“问题的根源是大王善恶不分。秦乃虎狼之国,他头脑简单,认不清利害关系,执意要和他们缔结友好,看我反对,就要流放我,我能有什么办法?真是的,人从小就学会分辨五颜六色,怎么成年后反倒分不出青红皂白了?”
“唉!屈大夫,”此时狼嚎声逐渐远去,吴友胆子稍大了点,说话也有力气了,“楚国百姓都知道您是对的,我也知道,都为您报不平。可谁让您得罪了那些权贵呢?秦国狼子野心,试图吞并我们。谁都知道,亡国后倒霉的是老百姓,那些贵族有钱,可以移民呀!所以有国没国他们无所谓,您说我的话对不对?”
屈原点点头,眼看风雪越来越大,俩人竟不知不觉快走出了这片荒地。
“你发现没?”屈原说,“咱们一边聊天一边走路,不但不觉得累,反而越走越轻快,越走越赶趟了。”
“还真是,这片荒地足有几十里呢!两句话不到居然快走出来了。”
“这样,咱们一人讲个小故事,解解闷,如何?”屈原提议道。
“好,那我先讲。”吴友说,“这个故事是我道听途说的,不知真假,说的是那年楚国正值岁末冬天,天气也和现在一样,到处下起大雪,天寒地冻。大王叫人在宫殿里点上炉火,烧得旺旺的,又穿上厚厚的皮大袄,还是觉得冷,直打寒战,他是很怕冷的,弄不好有风湿病。烤着烤着炉子,他沉思了一会儿,突然,不知吃错了什么药,良心有些发现,想起了咱楚国的臣民们:我把炉火点得这么旺,身上还穿着这么厚的皮袄,仍然很冷,那我的子民们既没有炉火烤,又没有皮袄穿,岂不是更冷得难以忍受?那时的大王和现在不一样,爱民如子,慷慨大方,于是颁下旨令,给全国贫苦百姓送去取暖的煤炭。人们很是高兴,也非常感动,都称赞他是位好国君。”
“哎,那时的大王多好呀!再想让他变回去我看比让公猪下仔都难。不聊他了,”屈原笑道,“我讲一个我自己的事吧!我出生于楚国贵族世家,出生日期很特别,照甲子推算,那年应该是戊寅年。不但是寅年,而且又是寅月寅日。我父亲觉得我的生辰与众不同,给我起了个好名字,叫平,字原。平是公正的意思,平正是天的象征;原是又宽又平的地形,是地的象征。我的生辰和名字正符合‘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的天地人三统。这是一个好兆头。”
“后来呢?”吴友见他不再往下说,便问道。
“完了。”
“就这,这是什么故事?有什么听头吗?还好兆头,好兆头就是整天被流放?先看看自己处境再吹好不好?”吴友大笑道。
“那你讲,我看你能讲出什么花花来。”屈原有点失望地说。
“你听着,讲出来就比你强。”吴友开始讲,“还是楚怀王的事,他曾游览过云梦台,玩累了便睡着了。他在梦里遇见一位绝色美女,自称巫山之女,愿意献出自己的枕头席子给怀王享用。怀王于是宠幸了她。美女临别时依依不舍地说,如果想她,就来巫山找她,她是白天睡觉,晚上上班,还美其名曰‘早晨朝云,晚上行雨’。”
“哈哈!你这才是道听途说来的,故意编排大王的,哪有这样的事呀!”屈原笑得都顾不得西北风正往嘴里头灌,嘴巴都咧到后脑勺了。
“这故事都臭遍大街了,估计连傻子都知道,怎么能是编的呢?”
“我就不知道。你那意思我还不如一个傻子呗!”屈原笑着的脸急刹车般瞬间凝固,眼看快到村庄了,他的脚步变得轻盈起来。
“好了,我还是讲讲我小时候的故事吧。年纪大了就开始怀旧了。在我老家秭归香炉坪的正对面,有座三星岩。三星岩的半山腰,有眼泉水井。井水很清,像一面菱花镜子。井边立着一块碑,上刻‘照面井’三个大字。我从小就有洁癖,眼泪流到嘴里都得恶心半天。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姐姐跟前,请她给我梳头、洗脸、整容。姐姐总是一面给我梳洗,一面给我讲那些关于高尚美德的故事。久而久之,我渐渐懂得一个人不仅要讲究外形整洁,还要永远保持心灵纯正。等我长大后,不愿再耽误姐姐的时间,于是自己每天早起后就来到香炉坪坎下的响鼓溪畔,对着清清的溪水照面、洗脸、梳头。有一天,我在溪边梳洗时突然想:要是能有一口井,像姐姐说的那样,既能照出脸上的污垢,又能照出心上的灰尘,该多好啊!于是我就扛来一把锄头,爬到三星岩边挖起井来。这时一个老樵夫挑着柴走下岩边,对我说挖水井要选准位置,还给我念了一句咒语‘三星岩,三星岩,对准三星引泉来。折断龙骨泉眼开,照面照心涤尘埃。’说完便挑着柴担子走了。我当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夜里,我站在香炉坪,对准三星,选好井位,第二天一早,就在选好的位置上挖起来了。但怎么挖也不见水,结果那个樵夫又来了,借给我一把金镐。我用金镐一下就把井给掘出来了,你知道那个樵夫是谁吗?是山神变的。”
说完屈原自顾自地哈哈大笑起来,吴友也笑道:“是个好故事,编得不错,应该讲给楚怀王听听,最好把井搬到他的宫殿里,让他天天照照。”
“你是三句不离楚怀王,咱别再提他了行不?说点高兴的。”屈原说。
“有高兴的,你看前边,”吴友用手往前指了指,“是炊烟,一定是有人家在烧火做饭呢。咱们去要点吃的,好有力气继续赶路!”
屈原说:“想我一辈子光明磊落,没想到居然落到如此下场,哎!我不求别的,只愿死后能让老百姓说一句屈原是个大忠臣,我就心满意足了。要是能有人每年在埋我的地方祭奠一下,那更是感激涕零了。”
“别想那么远了,”吴友说道,“你看,到村子了,小心……有狗。”
村子外果真有条狗,正摇着尾巴四处游荡,看见两个破衣烂衫的人朝这走来,它扭头就跑了。
“放心,咱不怕狗咬,我看狗倒是怕咱们咬它。你看它跑得多快,好像咱俩是瘟神一样。”屈原这时示意吴友敲村民的大门。
“笃笃……”门开了,一个老妪顶着风雪跨出门栅栏,问道:“你们是?”
“我叫吴友!”
“你要打酒?”老妪摇摇手说,“没有,我不卖酒。”
“我们不买酒,他是屈原。”吴友笑道。
“你没零钱?别说没零钱,就是有我也没有酒卖。”
“大娘,”屈原寻思着:还是我上吧,别把他老人家给整懵喽!“我们是流放到这个地方的,想弄点东西充充饥。”
“你说我讲话有点虚?你这人说话还不如他好听,”老妪有点生气,声音提高了一倍,“我这人一辈子老实巴交,从不打诳语,虚什么虚,没有就是没有!”
“看来老人家有点耳背。”屈原说。
“您才看出来呀!”吴友笑道,“不是耳背,根本那耳朵就是用来喘气的。”
“我有办法,”屈原灵机一动,指着吴友清了清嗓子说道,“这人是个大傻蛋。”
“噢,你说你俩想吃口饭呀!早这么说我不就明白了嘛!进来吧!”老妪笑盈盈地领着两人进了屋。
吴友生气地嘟囔:“我说屈大夫,您变着法子骂我,还让我还不了嘴,真是太可气了!”
“你再不济也比我强,虽然是傻蛋,刚才你不还说我连傻蛋都不如吗?”屈原笑道。
“哈哈!您呀您,还挺记仇。但别说,这招还真灵。”吴友笑道。两人进屋前拍打了一下身上的积雪,跺了跺脚上的淤泥,但一进屋却感到屋里比外边还冷。
“大娘,屋里怎么没有烧炉子?”吴友疑惑地问。
“废话,我是你大娘,又不是你大爷,脸上怎么会有胡子?”老妪又急又气,一边小声嘟噜,“年纪轻轻眼神还不好,这男女不分谁受得了?”
“你不行吧!”屈原笑着对吴友说,“谈话方式就不对,最好别说话了,不然一会大娘急了眼再打你个生活不能自理。”
“大娘,听说这里盛产狐狸精?”屈原装模作样地问道。
“可不是嘛!秦国如今已发兵。”老妪端上两碗稀米粥递给俩人。
屈原接碗的手抖了一下:“您说什么?秦国发兵……为什么?”
“没馍馍,凑合着吃吧!我们好几年吃不着馍馍了。”
“噢,忘了,说话方式不对!我是说:天上无月满天星。”
“你说秦国为何要发兵?嗨,甭提了,还不是因为楚怀王!听说齐、魏、韩三国联军攻楚,怀王派太子横到秦国为人质,请求秦出兵援救。秦王倒也慷慨,果然发兵救楚,击退了三国联军。谁知,前几天秦国一大夫与太子横因为私事争斗被杀死了。太子横私自逃了回来。秦国能善罢甘休吗?听说秦王把八仙桌子都掀翻了,发誓一定发兵灭了楚国。两位,别嫌粥稀没馍了,到明天连这碗稀饭估计也吃不成。”
屈原虽然饿,但眼前这碗粥实在吃不进自己嘴里。他把粥递给吴友,吴友也不谦让,仰脖一饮而尽。俩人匆匆辞了老妪,赶紧趁着天黑之前赶路。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一路上,屈原都在哼着莫名其妙的歌曲,听得吴友云里雾里,浑身都起鸡皮疙瘩。虽然什么都没吃,屈原现在走起路来却仿佛比吴友还有劲,一步一步透着一股力量。
“你相信我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吗?”屈原突然问,落在头上的雪一瞬间积压得很厚重,仿佛一顶白色丧帽正戴在他头上。
“什么意思?”吴友问。
“我刚才从那个老婆婆眼睛里看到一个画面,十分清晰,令我害怕,所以我赶紧告辞出来了。”
“您说说。”
“我看到大王被秦军绑架,劫往咸阳,最后死在了秦国。再后来,‘人屠’白起率秦军攻破楚都,而我……”
“您怎么样?”吴友急切地问。
“我看到自己沉到水里,给呛死了,眼珠子瞪得比牛眼还大……”屈原好像在说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一般平静淡然。
“不会的,您这是看花眼了。您要有这个本事还当什么大夫,早就在宗庙里摆上摊了,干个太史令不比这强?”吴友安慰他道,心里却在想:屈大夫虽然并非真的通神,但他却比普通人的眼光看得更长远,按照如今这个形势,楚怀王到最后也只能落得如此下场。而说看到自己被淹死,想必他早已准备用这样的方式结束生命。但愿我想的不是真的,但愿屈大夫的预言不会成真。
雪还在下,俩人继续赶路,但都不再说话,背后留下一串清晰的脚印。果然不出所料,若干年后,屈原的那些预言竟如这串脚印般真真切切地呈现在他们眼前,一个字都不差。
***
【本章赏析】
那棵傻里傻气的枯树
李嗣泽
本章作者以对话形式为主,情景描写为辅的写作手法,立体地呈现出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可敬可悲又可叹的形象。将其流放过程中的回忆片段、见闻感想与他后来的预测串联在一起,简单地勾勒出屈原的一生。笔力千钧,翰墨抒情。我们仿佛听见茫茫雪原上风雪的悲鸣,夹杂着屈原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嗟叹。
作者不惜笔墨,用细腻的笔调描写自然环境。如衰草连天、乱石成堆、沙尘漫布的荒漠,不愿向烈风屈服、透着一股傻气的枯树等,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形象,将与景物融为一体的屈原刚毅、正直、倔强的形象,深深烙印在读者心中。此外,晦暗无边的环境,也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喻示在这种大气候下,原本身为国家栋梁的屈原,心中那份政治抱负和爱国情怀,必然要受到无情打击。他在这荒漠上的凄凉遭遇,并非一时之痛,而是他人生的一个写照,也影射出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刀子般的西北风,刮在脸上,使他皮肤皴裂出血,刮在心里,则让他心碎到滴血。这风,不仅是肆虐在荒漠上的西北风,更是对荒唐吏治和黑暗官场的变相讽刺。屈原的眼前“分明是一片荒地”,他看见的不仅是自己的前路,更是祖国的未来,他怎能不凄入肝脾?
作者为屈原配了一个名叫吴友的随从,又在屈原的发配途中为他设计了一次与耳背老妪的邂逅。这两个虚构的配角个性分明,喜感十足,与屈原的对话妙趣横生,然而,透过他们表面轻松搞笑的对话,读者却能感受到一股浸入骨髓的悲凉,这种笑中带泪的手法,比直抒胸臆更能发人深思。他们的对话饱含哲思,如“人从小就学会分辨五颜六色,怎么成年后反倒分不出青红皂白了?”对善恶不分、昏聩失道的楚怀王进行了批评;“楚国百姓都知道您是对的,我也知道,都为您报不平。可谁让您得罪了那些权贵呢?秦国狼子野心,试图吞并我们。谁都知道,亡国后倒霉的是老百姓,那些贵族有钱,可以移民呀!”对屈原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表示了同情,同时也对那些将个人私利置于国家利益之上的贵族阶层进行了无情鞭挞。时间是一把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历史的陈渣。事实上,秦国的统一历程,就是职业官僚政治(布衣政治)对六国贵族政治战胜和取代的过程,是进步的政治取代落后的政治。作者在此融入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取名和三星引泉的故事堪称经典,将屈原刚正不阿、襟怀坦荡的性格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人不仅要讲究外形整洁,还要永远保持心灵纯正。”“应该讲给楚怀王听听,最好把井搬到他的宫殿里,让他天天照照。”与今天的“照镜子、正衣冠、出出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历史上,屈原曾主张变法,他与当年的商鞅、吴起一样,看到了贵族政治的弊端,只可惜,他正直、刚毅的本性,使他无法像商鞅、吴起那样“凤凰择良木而栖”,他就如同一块“长了根的石头”,扎根在楚国的土地上,任凭同僚倾轧、国君误解,自己无辜被贬,也绝无弃暗投明之心。以至于最后国破家亡之时,自己无能为力,只得以死明志,给后人留下无限感慨。如果不是因为他的《离骚》等篇章,开创了诗歌史上浪漫主义的先河,或许他的名字也会像水中的沉沙一样,被遗忘在历史的某个角落。有人说,如果屈原能像管仲那样,把生命看得比气节更重,给自己找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以他的才华,应该能为推动历史进步作出更卓越的贡献,从长远来看,比投江寻死更为明智。然而,一个人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流芳后世,不仅在于他的历史贡献,也在于他独立于世的精神标杆。屈原将气节看得如此之重,固然有其迂腐之处,却也正是他令后人景仰的主要原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古至今,有如此品格的又有几人呢?
与老妪的那段对话,鸡同鸭讲,笑料百出,也并非纯粹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有其深意。一是反映出当时的权力阶层(屈原曾经也是)与百姓离心离德,沟通不畅。二是彰显了黎明百姓困窘的生存状况:屋里没有炉子,比风雪肆虐的屋外更冷,唯一的食物是一碗稀粥,馍馍已经好久吃不上了,与楚怀王“朝云暮雨”的奢靡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插科打诨间道尽民间疾苦。
而作为知名典故的“屈原沉江”“端午节”的故事,本章一笔带过,化繁入简,摆脱了传统叙事的窠臼,颇有新意,也留下韵味无穷。透过文字构建的意象,我们仿佛看见了,数千年前的一场鸭毛大雪中,风尘仆仆正在赶路的两人背后,留下的那一串清晰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