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是理解他人的基础。面对可能出现的不理解,我们不妨把自己假想成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对方的位置、对方的处境和对方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多想想“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做?我会怎样选择?”
球王贝利出生在巴西一个贫穷的家庭里,父亲是一个因伤退役的足球运动员。贝利小小年纪就显示出非凡的足球天赋,他常常踢着父亲为他用袜子、碎布和破报纸特制的“足球”练习。慢慢地,贝利有了点名气,结交的同龄球友多了,也沾染上了一些坏习气,比如吸烟。
一次贝利在街上找人要烟抽,被他的父亲撞见了。父亲没有对他大发其火,而是告诉他:“虽然这个年纪吸烟的孩子很多,也许抽烟会让人感觉到自己‘长大了’,是个男子汉了,但是如果他想当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就必须远离烟草。”说完,父亲递给他几张皱巴巴的纸币,说:“你如果真想抽烟,还是自己买的好,总跟人家要,太丢人了,你买烟要多少钱?”
贝利感到又羞又愧,眼睛里涩涩的,可他抬起头来,看到父亲的脸上已是泪水纵横……后来,贝利再也没有抽过烟。他凭着自己的勤学苦练,终于成了一代球王。
苗苗姐想告诉大家:要使对方接受我们的观点、情感,那么,我们就必须运用好“自己人效应”,把听众视为与自己一体,或把自己视为听众中的一员,这样双方的心理距离就近了,沟通效果就容易事半功倍。
6.攻破对方的心理防线
我们想要说服别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攻克对方的心理防线,消除对方因为怀疑我们的诚意而产生的戒备。否则,这道防线就像一堵墙,使我们的话说不到他人的心里去,甚至产生反感。具体来说,下面的几点要注意:
第一,每个人都会把自尊心看得很重,可以利用这一点。
暑假里,李丽体验了一下售票员的工作。周五这天下班时间,巴士车上拥挤不堪,这时上来一位抱小孩的妇女。李丽对乘客喊道:“哪位乘客给这位抱小孩的阿姨让个座?谢谢了。”也许是太拥挤了,她连喊两次,仍无人响应。
李丽站起来,用期待的目光看了看靠在窗口处的几位青年乘客,提高嗓音说:“抱小孩的阿姨,请您往里走,后面靠左边窗户的几位哥哥都想给您让座儿,可您得先过去!”
话音刚落,“呼啦”一声,几位小伙子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让座。这位抱小孩的妇女坐下之后,只顾喘气定神,忘记了向让座的小伙子道谢。
李丽逗着小孩说:“小朋友,叔叔给你让个座儿,你还不谢谢叔叔!”一语提醒了那位妇女,连忙拉着孩子说:“快,谢谢叔叔和姐姐。”那位小伙子听到小孩道谢,忙笑着说:“不客气,不客气。”
如果我们不能根据对方的心理选择恰当的语言,就会导致话一出口,先挫伤他人的自尊心,必然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争吵,而李丽处理得非常巧妙。试想如果她在请人让座时说:“那么大的人一点也不自觉!没看到别人抱着小孩吗?”这种口气不引起一阵争吵才怪。或是在劝抱小孩的妇女应及时道谢时说:“别人给你让座,你也不知道说‘谢谢’。”后果当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第二,每个人都有逆反心理。可以利用这一点。
前面的文章中,苗苗姐讲过如何勾起别人的好奇心。这里要讲如何勾起别人的逆反心。当别人告诉我们“不准看”时,我们就偏偏要看,这就是一种“逆反心理”。这种欲望被禁止的程度越强烈,它所产生的抗拒心理也就越大。所以,如果能善于利用这种心理倾向,就可以将顽固的反对者软化,使其固执的态度做180度的大转弯。
如果在说服对方的时候,劈头就说:“你这样做不对。”对方一定会反感地说:“不,我绝对没有错。”但如果采取让步的姿态说“也许我也有错”时,对方的“逆反心理”就会产生作用,或许会说:“不,没那回事,其实我也有错。”
富兰克林曾在自传中提到有关利用“逆反心理”的论述:“在说服别人时,首先必须非常稳重地叙述自己的意见,然后附带地说:‘这只是我的观点,也许是有错的。’如此一来,对方就会视你的意见为自己的意见,甚至当你表现出犹豫不决时,他还会反过来说服你。”
第三,每个人都会有“一致对外”的心理,可以利用这一点。
如果你跟班上的一个同学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矛盾,正在吵闹的时候,邻班的同学为了争优秀班级,总是来找你们班的麻烦。这个时候,你们会不会齐心协力地去要把邻班的那个同学赶出去?你们的小小恩怨跟两个班级之间的竞争比起来,是不是不值一提了?这就是一致对外的心理。
所以,当你想说服对方时,可以制造一个假想的“共同敌人”,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这是一种强而有力的技巧运用。
一旦出现了强大的“共同敌人”时,即使是敌对的两方,也会有很深厚的同伴意识和休戚与共的感觉,这样就能增加彼此间的亲密程度,甚至成为合作伙伴。这是人类心理的微妙之处。
有一个简单的实验可以证明:以三个人为一组,让他们做简单的“撞球游戏”比赛,淘汰到最后只剩下一个人获胜。于是这三个人就分别构成了敌对的关系。这场比赛如果有一个人遥遥领先的话,那么在比赛途中,其他两个人就会联合起来,阻碍领先的这个人获胜。
其实共同的“敌人”并不见得真的存在,但是可以故意制造出一个假想的“敌人”。巧妙地制造出一个共同“敌人”,就可能解除对立者之间的警戒状态,将对方的意见和态度引导到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7.让劝说变得更有效
如果你的同学与别人发生矛盾,他们双方发生激烈地争吵,你会及时为他们化解矛盾吗?如果你想让某个人做某件事,你知道怎么去引导和劝说吗?
有一句话叫做“听人劝,吃饱饭”,是说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好像吃饭一样,也是吸取营养,对自己有好处的。然而饭有粗细之分,话有软硬之别。我们只有针对他人的具体情况采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方式,才能达到劝说他人的目的。
劝说别人改变看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当你遇到了一个比较固执的人的时候,你劝说的难度就更大了。很多时候,你至情至理地帮对方分析问题,而对方只是表面附和,并没有就你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作更深一层的剖析,所以他只是被动地听,未必会采纳。怎样做才能达到好的效果呢,苗苗姐推荐几个方法供你借鉴。
第一,把道理讲好,才会有人听。
说服别人,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给他讲道理,可是道理并不是谁都会讲的。每个人的思想都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种思想,每个人认识事物的角度、领悟事物的真谛的层次也千差万别。所以,在说服别人时讲道理也应有层次。少了层次,一下子跨越几个台阶,会让人感到道理离得很远,接受不了。我们应善于从小事情中讲蕴涵着的大道理,从浅显事情中挖掘可触摸的深道理。
王菲刚刚初三毕业,考上了理想的高中。暑假两个多月时间,她想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利用暑假打工体验生活。于是,她就在家里开玩笑地跟父母讲了自己的想法,可是父母不答应,觉得她还小,而且初三那么辛苦应该好好休息才对,爸爸对她说:“你应该在三年高中学习中好好奋战,社会实践等高中毕业后的暑假再做也不迟。”
王菲深思熟虑后说:“爸妈,学习成绩再好,那只是知识量的储存,现在社会用的是EQ不是IQ,知识固然重要,但不能是全部。在你们的同学中,是以前学习成绩好的现在生活得不错,还是以前能力好的现在生活得不错呢?”
爸爸妈妈听她这样说,觉得她说得没错。能力的培养很重要,而能力要在实践中去培养,所以就答应了她的要求。
第二,不要对别人的言行全盘否定。
讲道理有时候也不管用,这就需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当你感觉到对方坚持他原来的想法,而反对你的新提议时,你最好是先接受他的想法,甚至先站在他的立场上发言,然后再提出你的观点。因为当一个人的想法遭到别人一无是处地否决时,极有可能为了维护尊严或咽不下这口气,反而变得更倔犟地坚持己见,排斥反对者的新建议。
苗苗姐住的小区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周末,一楼有个老太太跟邻居吵了起来,原来是因为老太太在一楼草坪种了很多花草蔬菜,每天把臭水、菜渣倒在地里,说是施肥。可是一楼邻居不高兴了,找到物业不让老太太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污染环境。
物业工作人员一到现场,看到老太太年纪很大,就很有礼貌地说道:“大妈,我们小区是支持大家在楼下草坪种花草的,您种的花可真漂亮,美化小区有您的一份功劳啊!”
老太太一听这话,心里就乐开了花,频频点头说:“我自己买花自己种,细心培植,你看现在这花开得多好!”
物业工作人员微笑着说:“我们小区今年国庆节就准备上报最美小区,您可得好好支持啊,大家共同努力力争夺冠。”
老太太一下子来了精神:“那是,我一定配合,这可是件好事啊,需要我怎么做吗?”
物业工作人员把一些评选条件说了一些,其中就有几条提到“邻里和睦”“卫生环境”,并且一一给老太太解释了一遍。老太太不好意思地说:“你说的我都明白了,以后我会注意的。”说完还向邻居主动道歉。从此,老太太再也不往草坪中浇臭水和饭菜渣了。
老太太被邻居指责,当然不高兴,而物业工作人员就非常有经验,他先站在老太太的角度,夸奖老太太是在物业允许的范围内种花,而且还美化环境,肯定老太太做得好的一面;然后借用评比最美小区的事情,告诉评选条件,调动老太太的积极性;然后再劝说老太太种花草要注意卫生,还有邻里关系要和睦的问题,效果自然也非常好了。
第三,凭借第三人之口,间接劝说。
很多人表面看好像对别人的评价无所谓,其实内心很在乎别人对他的感受,所以借第三人之口间接转述我们对他人的某种意见,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劝说效果。
刚上初一的小米很喜欢玩电脑游戏,妈妈无数次劝说都无济于事,妈妈就找到小男孩最崇拜的表哥来帮助劝说。表哥现在在美国留学。
妈妈告诉表哥:“小米现在玩游戏上瘾,老师和我也劝说多次,还是不行,他以前成绩非常好,老师也经常表扬他,夸他聪明,学什么一点就通,可就是玩心太大,就说玩游戏这事吧,真拿他没辙。”
后来表哥假装不知道这事,每天上网和小米谈心,表哥说:“小米,我听家里人说你现在成绩很好,学什么一点就通,而且自制力非常好,好样的!我很看好你哦!”听到表哥这样说,小米高兴极了,渐渐地改变了很多,努力学习,还自己定了目标,一定要赶上表哥。
我们在应用这种劝说方法时应该注意的是,在对人做出肯定性评价的同时提出某种希望,这样对方才会认为我们的话是客观的,否则只数落缺点而不提长处,反而有在背后搬长弄短之嫌。
劝说别人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说,拿事实说话,给对方讲一些名人的故事,引用一些有道理的名言警句等。
8.消除误会,越早越好
与人交往,总有不和谐的时候,发生矛盾是在所难免的。有很多时候,矛盾都是因为某个误会而产生的。
误会是指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与我们的实际情况不符,是无意之中产生的认识上的错觉。形成误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自身的言行不够谨慎,言谈行事有欠周到、欠细致、欠精明之处,致使他人不能准确地领会你的意图。二是对方的主观臆测,由于每个人不同的经历、学识、价值观、气质、心境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
有的人在不经意间得罪了别人,自己却浑然不知,等到弄明白是别人误解了自己的时候已经为时晚矣。因为一个误会而让关系本来还不错的人变成仇人,是多么不值得的事情啊。所以如果你觉察到了误会,一定要早点消除,而且越早越好。
一天,下了早自习,胡念马上把收齐的各科作业交到老师那里,然后下楼去玩了。回教室后,余珣就对着她发牢骚:“都怪你,你怎么就单单不收我的数学作业,我还跟你说了数学作业下课给你的,这下老师又会说我故意拖交作业。”
胡念很委屈地说:“怎么会呢!我收了你的作业本才给送去的。”
上次胡念发试卷就忘记发给余珣,余珣还耿耿于怀,这次余珣对胡念的误会就更大了。
为此,胡念特意跑到数学老师那去找余珣的作业本,果真找到了,翻开一看,原来是上次用完的旧作业本,胡念把它当成这次的新作业本就给交上去了。
胡念马上给老师解释这件事,把余珣的新作业本交给了老师,回到教室后又马上跟余珣解释并且道歉,余珣也为自己误会胡念对自己有意见而感到惭愧。
胡念刚上初中一年级,当了小组长,管的都是小事,人无完人,做事总是有小小的失误,同学间还发生了些小矛盾,但是胡念用积极的行动和诚恳的语言很快就化解了矛盾。
误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带来烦恼,带来难堪,甚至会产生始料不及的后果。所以,当我们和他人有了误会后,必须调整自己,采取有效的方式予以解除,使自己与他人都尽快地轻松、舒畅起来。当误会产生了我们该怎么做呢?
第一,我们要学会克服自我委屈的情绪。
出现误会后,不必为自己辩解,不要总以为自己正确、有道理、不被理解。你越是这样想,越是妨碍彼此间的交流。此时,你应该多替对方着想,无论他是气量小也好,心眼窄也好,不了解真相也好,不理解我们的一番苦心也好,都不必去计较,只要我们真诚地向他表明心迹,误会便会消除。
比如,当你与朋友争论一个问题,当时有许多人在场,你也本无意压他一头,让他当众出丑,但当时不能自制,说了许多过头的话,伤了他的自尊,使他误以为你在出风头,给他难堪,使他下不了台。事后,你就应该真诚地向他道歉,这样才能保持友谊。否则,你很可能会因为一次争论而导致关系破裂,由朋友而变成冤家了。
第二,要找出误会产生的原因。
产生误会后,你一定要冷静,花点工夫内查外调,搞清楚误会产生的源头,这样你才好对症下药,消除误会。否则,凭你费多少口舌,也不会解释清楚,说不定你还会越描越黑,弄巧成拙。
第三,积极和对方沟通。
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学因为一点儿小误会、小摩擦、小纠纷而闹到互不来往、互不理睬的地步。很多时候是由于不愿沟通、不善沟通造成的。沟通,首先要积极主动,情感真诚;其次,应因人因事而异,选择适当的方式——或直言认错,或婉言道歉,或请人调解,或借物传情,或书信说明,等等。由此赢得别人的谅解,进而使友谊得以加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千万不要总想着“清者自清”,有时候你不解释,误会真的是无法消除的。最快捷的消除误会的方法就是当面说清楚,这不需要太好的口才,你只需要勇敢地表明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