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坡是一个地无三尺平的山坡,要挖出一块可以建房的平地,工程量是非常大的。因为当时只能用锄头、铁锹、铁錾子之类的工具来挖凿,只能靠人用撮箕、背篼、箩筐等工具来运土石。于是就有了一个习俗,谁家修房造屋,大家都会主动帮忙的,人多力量大嘛。提前放出消息,我们哪一天出屋基,请大家来帮忙。到了那天,周围的乡亲们都会自带工具来义务帮工。我们只管人家三顿饭,不支付工钱的。
地基弄好了,选一个黄道吉日,举行“下石”的仪式,相当于现在大型工程的奠基仪式吧。就是安放第一块地基石,标志着房屋建造的开始。
可是,树木还是不够,怎么办呢?这时大姑妈来了,问我父亲还差多少根主料,说可以到他们的自留山林里挑选一些。这真是雪中送炭呀!大姑妈家比我们富裕一点,一直对我们都很好,一有困难就出手帮助。母亲告诉我说,我出生的时候,父亲去外公家报喜,她一个人在家根本搞不定,大姑妈就带着不到十岁的女儿贾大姐(我的大表姐)来帮忙。大姑妈照顾母亲和我,贾大姐帮忙做家务——煮饭,割猪草,喂猪,解决了我们家的大问题。这次修房子,他们又送了好多根杉木,还有杂木,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选够了需要的树木,就该备料了。找几个人,一根根的砍了,按照尺寸下料,然后抬回去备用。
农村建房,是要看风水的。父亲先找人选了一个地基,在花秋湾,距离队上大家的聚居地稍微远一些,说是清静。
黄泥坡是一个地无三尺平的山坡,要挖出一块可以建房的平地,工程量是非常大的。因为当时只能用锄头、铁锹、铁錾子之类的工具来挖凿,只能靠人用撮箕、背篼、箩筐等工具来运土石。于是就有了一个习俗,谁家修房造屋,大家都会主动帮忙的,人多力量大嘛。提前放出消息,我们哪一天出屋基,请大家来帮忙。到了那天,周围的乡亲们都会自带工具来义务帮工。我们只管人家三顿饭,不支付工钱的。
地基弄好了,选一个黄道吉日,举行“下石”的仪式,相当于现在大型工程的奠基仪式吧。就是安放第一块地基石,标志着房屋建造的开始。
木料都到位了,首先在一张白纸上画好草图,然后看一个黄道吉日——发墨,这也是木匠师傅建房时的一个特殊仪式,表示木工活的开始。这个仪式上,木匠师傅是有一套说辞的,就是祈求神灵保佑,建房顺利,开工大吉。
一根根木头上画了各种线,这里要凿一个长方孔,那里要凿一个正方孔,或是要凿一个菱形孔。我当时很是佩服父亲的想象力,在他心里其实已经有了整栋房子的立体图。他完全不懂力学原理,几何知识,但是实践操作却相当的了得。我后来学到相关的几何知识以后,还去核算过父亲做木桶、木盆、甑子等圆筒形家具的周长等,很准确的。
在备好的那些木头上全部画完后,父亲就开始用斧头、锯子、推刨、凿子等工具开始施工。全部搞定,大约干了一个月左右。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又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告诉周围的乡亲们,我们家某天要“扯房子”。到那天,大家都来帮忙了。在父亲的指挥下,在相应的位置,先将立柱一根根按要求用厚木板串起来。在早已建好的地基方石块上,大家齐心协力将串好的“列子”拉起来,再将各种梁装上。随着堂屋中间的最上面一根顶梁,也是最后一根顶梁安装完毕,鞭炮声响起,大家一起欢呼。三间七柱房子的框架就胜利完成了!
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盖顶,我们叫盖房子。因为家里经济条件跟不上,买不起瓦,就用杉木皮盖。可是杉木皮也不够,就用稻草。备好的稻草也用完了,还是不够,就用山上的草。
我还跟着父亲去山上割过山草呢。首先得选择长势很好的芭茅草之类,紧贴地面将其割断,一捆一捆的捆好,背回去晾干备用。用草盖房子也是有讲究的,将半干的草叶尖朝上铺在房顶,铺满一排,就用竹竿将其固定在顶梁上,从下到上,然后铺上第二排,再固定,这样一排一排依次铺到屋顶。当年最好的是瓦房,其次是杉木皮盖的,再其次是干稻草盖的,用山茅草盖房子是万不得已的。房顶上既盖了杉木皮,也盖了干稻草,还盖了芭茅草,远远看去就像一幅幅图画,蛮漂亮的。那个时候很是羡慕人家的瓦房,因为雨天不漏呀。
木板不够,只有睡觉的几个房间是用木板隔断的,其他房间的隔断就只能用竹子解决。
我们老家主要有三种竹子:水竹、楠竹、慈竹。装房间的隔断主要选用水竹或慈竹,首先将其锯成等长的竹筒,然后剖成差不多等宽的竹片,最后用它们编织起来作为隔断。十岁左右的我,竟然也能独立完成这项工作,我都非常佩服我自己。为了保暖,还会在竹子编制好的隔断两边用加了干草的泥巴糊起来;为了美观,最后再刷上一层石灰,看上去挺美。
楼面上没有足够的木板,也是用竹子代替。木板称为“楼板”,竹子铺的叫“楼竹子”。只有卧房是有楼板的,其他房间都是用楼竹子。秋天收获的包谷就堆放在楼竹子上,倒是有良好的通风,包谷反而不容易坏,就是没办法阻止老鼠的啃食。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终于搬新家了。虽然一下雨的时候有些地方还会漏雨,但毕竟宽敞了太多,我们兄弟姐妹就别提有多高兴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五年级了,小学即将毕业,我们要到田湾小学去参加升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