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给扇子装扇柄。一般是选择小竹子,以中间的竹节为分界线,下面手拿的部分保留15厘米左右长;上面部分的长度根据扇子大小而定,用刀从中间除去两三毫米,把扇子插进去,然后在合适的位置钻两个相距两厘米左右的孔,最后用篾条栓起来就可以了。
因为兴趣,我利用课余时间编了若干把扇子,还带回家里给父母和弟弟妹妹们使用,既环保,又美观,还实用。竹篾扇子成了我篾匠里面做得最好的活计。除此以外,我还在家里学会了用竹篾编皮撮箕、背篼等实用物件。农村使用的撮箕有两种,一种是宽薄篾条编织并用牛皮封口,用来撮装粮食的,叫皮撮箕,编织技术特别复杂;另一种是粗篾条编织的,用来装垃圾挑粪。
那些年每到毕业季,都会有摄影师到学校来给毕业年级的同学们拍照。在我们的毕业季,来的竟是一个年轻漂亮的美女摄影师。照相,我是不敢奢望的,因为没那份闲钱。但也许是我长得可爱吧,摄影师竟然帮我拍了两张照片免费送给我。看着黑白照片上嫩生生的自己,感觉蛮不错,心里美滋滋的。可惜搬家次数太多,初中时的那些照片,现在一张也找不到了,甚至连毕业照都不知去向。
一来二去,我已经和摄影师姐姐混得比较熟了,从她那儿我了解到许多关于相机的学问。那会儿用的照相机主要有两种,一种叫“135”,另一种叫“120”。“135”相机拍出的照片是长方形的,一卷胶卷可以拍摄35张,技术好的在开头和结尾还可以多拍出一两张,也就是我们那会常说的“偷拍”;“120”相机拍出的照片是正方形的,一卷胶卷通常可以拍摄12张,如果换成另一种格式则可以拍摄16张。当时最有名气的是海鸥牌相机,可以说是独占鳌头。当然,拍出的全是黑白照片,那会儿还没有彩色照片,有些爱美的人,会请摄影师将照片通过人工描成彩色。
跟现在数码相机不同,那会照片拍得怎样,只有将胶卷冲洗出来才知道,所以特别考验摄影师的技术,不管在哪个环节出点问题,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我对照相有着浓厚的兴趣,就总是围在姐姐旁边,问这问那。终于搞清楚了怎么使用照相机。装胶卷,调光圈,调速度,对焦距,取景,按快门拍摄,取胶卷。装取胶卷一定要小心,不能曝光;光圈和速度与气候条件有关,要根据天气情况灵活处理;对焦时一定要看到清晰的画面;按快门时手要稳,尤其是速度设置为较慢速度的时候,要求更高。
让我更为好奇的是,照片是怎样被冲印出来的。在我软磨硬泡之下,摄影师姐姐同意带我去她的暗室参观。那是一间很小的房子,电灯泡被涂成了暗红色,里面放着许多个盆子,每个盆子里装着不同的水,摄影师姐姐告诉我每个盆子里的水都加入了不同的药粉。另外还有一些我描述不清楚的特殊装置。
门窗一关,暗室就成了真正的暗室。这时,拿出已经拍摄过的胶卷,按特定的顺序放进各种特制的药水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处理,底片就处理好了。具体要如何操作,大概就属于商业机密的环节了吧,我虽然站在旁边看着,但也不得要领,一脸茫然。
冲洗好的底片,要用夹子挂起来晾干。洗照片时,将底片放到一个特制的方口中间,下面有特制的灯,方口上面放相纸。一按开关,灯光一闪,底片上的图像就印在了相纸上,当时什么也看不出来,似乎闪过以后,纸也还是那一张一片空白的纸。但当这张纸被放到放有显影粉的水盆里后,不一会儿,相纸上就会出现图像了,好神奇哟!待到图像完全显现出来,再将照片捞出来放进放有定影粉的水盆里,最后再把照片放清水里漂洗干净,算是大功告成。
一张张照片用夹子挂在一根铁丝上,看上去很有意思。晾干了的照片还要用特制的裁纸机切边,普通的生活照一般会切成波浪形状,证件照则要切成中规中矩的直边。切好后还要用纸袋分装照片,这个环节也很关键,因为得将底片和照片一一对应,可不能搞错了。
现在看着我们当年的初中毕业照,依旧觉得特别有意思,我站在第四排,可看起来却和第三排的人一般高。身上那件对襟汗衫,是母亲亲手缝制的,非常合合身。至今还清晰的记得母亲缝制时量了又量,比了又比,因为不能有丝毫的浪费,必须用最为节省布料的剪裁方法,要知道那时买布除了要钱还得要布票,布票又是那么的紧缺。
照片上的我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和谐”,让人不敢相信,我是这个即将初中毕业班级中的一名成员,那么小!分明就只是一个小学生嘛。哎,真是营养不良呀!但那小小的脸上却写满了幸福和自信!
时间跑得飞快,转眼间就该中考了。
我们的中考就在本校进行,监考老师来自临近的牛寨公社。为了不影响我们考试,学校其他年级都放假了,只剩我们一个班50几位同学,平日喧闹的校园顿时清静了下来。
最难忘的是考试期间学校还特地让伙食团为我们改善生活,提供了免费的菜汤,注意不是鸡汤。那时的生活极其简单,基本没有肉食,即使偶尔有,我们穷人家的孩子也吃不起。一个星期只有1块钱的菜钱,很多时候是两个人共同买5分钱的菜,一人一半分着吃。汤菜倒进碗里,包谷饭的糠皮就飘起来了。当然,按照今天的说法,那叫做吃得绿色、健康、原生态。
三天中考,完全是在享受生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肯定是考了,英语呢绝对没考,至于政治考了没有,竟然已经记不起来了。几年过后牛寨中学(之前属于盐津三中的分校)成立的时候,我们前往祝贺,竟然在饭桌上遇到了中考时的一位监考教师,他还记得我中考时的情景,说我答题速度又快有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