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41200000007

第7章 老祖天师张陵的羽化及其所开创的天师道派

一、鹤鸣青山:老祖天师张陵的羽化

鹤鸣山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西二十五里处,属青城山向西延伸出去的支脉。从形状上看,鹤鸣山像一只振翅欲飞的仙鹤。在古人看来,鹤鸣九天,必有仙人出世,因此鹤又总是与道人修道成仙联系在一起的。在老祖天师张陵来鹤鸣山之前,据说秦代的马成子已于此地修道成仙。老祖天师张陵之后,明代的张三丰也是在此修道成仙的。传说山中有石鹤,如果石鹤鸣叫,则有人骑鹤升仙而去。

公元156年,这一年无论是对于老祖天师张陵还是对于他膝下的弟子们,以及当地居民来说,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老祖天师张陵在这一年中再度感应了太上老君。老祖天师张陵生于公元34年,到公元156年,他已经是132岁的老人了。一天傍晚,在做完晚课之后,老祖天师张陵突然感到一丝倦意,于是便在鹤鸣山天柱峰顶的一张小桌子上小憩一会儿。很快,老祖天师张陵便进入了梦乡。在梦中,太上老君再度降临在老祖天师张陵的面前。太上老君用深情的眼神看了看这位与自己同样须发斑白的老人,这目光是敬意,是爱怜,是感激还是……

老祖天师张陵深知这目光的含义。自从在龙虎山接受了太上老君的教诲和嘱托之后,老祖天师张陵更是一刻也不敢停歇,几乎把整个后半生全投入在行医、教化、传道和修道等活动上,而在鹤鸣山居民的教化工作上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自己对生命和宇宙大道自然的理解也越来越深、越来越远。每每想到这些,老祖天师张陵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欣慰和幸福感。

其实,太上老君此次降梦于老祖天师张陵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告知老祖天师张陵在尘世的修行已经功德圆满,不久将会听到鹤鸣山的石鹤鸣叫之声;二是来告诉老祖天师张陵,他的子孙将因此为上苍眷顾,将在龙虎山中世袭而为“天师”,但过程不会一帆风顺!

永远地离开这片我们曾经深爱过的,曾经诗意地栖居过的大地,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永远都是一个无比沉重的话题。可是,理智告诉我们,我们永远无法回避它,也无法拒绝它。但愿,那些已悟道、得道之人如老祖天师张陵这样的人在面对它时,不会像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的心情那样沉重吧!

梦中醒过来之后,老祖天师张陵随之招来膝下最亲密的几位弟子以及他的儿孙来到自己的房间。他先看看跟随了他大半辈子的王长。他知道,王长是众弟子中最早得道的,王长向他点了点头。老祖天师张陵对王长并不担心。然后看看赵升。赵升是老祖天师张陵到鹤鸣山之后才收的弟子,他虽出身寒微,可很有悟性,并且意志坚定,一心向道,不为名利和女色所动。老祖天师张陵曾对赵升施以各种考验,他均顺利通过。老祖天师张陵对赵升也很放心。

随后,老祖天师张陵用目光一一打量了其他几位弟子,他知道,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导以及众弟子自身的苦修,他们都已经对于天地自然造化大道有所领悟。假以时日,都会有所成就。老祖天师张陵的目光最后落在其子张衡的身上。张衡此时年纪也很大了,早已是两鬓斑白的老者,对生死大关也早已悟透。老祖天师张陵知道张衡待民宽惠,为人仁厚,又勤加修炼所传授的道法。深知自己所开创的事业必能通过张衡发扬光大。老祖天师张陵此时知道,在天师的继承人的问题上已经没有什么好交代的了。但老祖天师张陵心中还是闪过一丝隐隐的担忧,他不知道由他所开创的道派在以后到底还要碰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

虽然房间里的众人都对生死有很深的领悟,但真正到了生死离别的时刻,他们脸上还是露出难过之色。老祖天师张陵这个时候脸上则露出了安和慈祥的笑容,缓缓说道:“你们都不要难过了吧,道人行事强调自然,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以及离开这个世界都不过是某种偶然的机遇所造成的。每个人最终都要归于那芒芴之间的无何有之乡。其实那才是我们所由而来的故乡,那是回归我们宇宙母亲的怀抱,那其实是一种莫大的幸福呐!”

停了一会儿,老祖天师张陵想起还有一件事要交代张衡。只见老祖天师张陵缓缓开口说道:“世事变化无常,为父虽设立了二十四治,创教施化70余年,可是也难保它会永远存在下去。如果将来因为天灾人祸,它要灭亡就由它去吧,能让为父感到最欣慰的一件事是我们所传之道能够在百姓心中扎下根,这是不会随着治所的消失而消散的。昨晚太上老君于梦中还提到上天将要荫佑张家子孙,让我们张家的子子孙孙们在龙虎山世袭而为天师。我知道太上老君说过的话一定是真的,我的后世子孙中肯定有人会再次迁入龙虎山中的。”说完这些话,老祖天师张陵让人拿来都功印、符、剑、箓等法物交给了其子张衡天师。随后,老祖天师张陵溘然闭上双眼,驾鹤西去。

其时,已是秋天。秋风吹落了树叶,那金黄的树叶随风起舞,只见数只仙鹤从鹤鸣山中冲天而起,伴随着鹤唳之声,颇显萧瑟之意。

对得道之人来说,这秋天也意味着凄楚么?它不会也饱含着丰收的喜悦之情么?是该凄楚或是喜悦呢?

二、天师之道:“五斗米道”、“天师道”和“正一盟威之道”的含义及其在道教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老祖天师张陵在巴蜀地区开创道教的时候,要求入道的信众交纳“信米”五斗,并以廉耻教导当地百姓,因此后人把老祖天师张陵在巴蜀地区所创立的宗教组织形式形象地称之为“五斗米道”。可是从相关的文献来看,“五斗米道”这一名称并不是一种正式的称呼。事实上,老祖天师张陵称自己所创立的道教组织并不叫“五斗米道”,而是“正一盟威之道”。“正一盟威之道”正是老祖天师张陵所创立道派的正式名称。

正因为当年老祖天师张陵在西蜀地区有过这么一段“正一盟威之道”的历史,所以到了后来,老祖天师张陵的后世子孙于龙虎山所传之道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都被称为“正一道”。这“正一道”之名其实就出自当年老祖天师张陵所开创的“正一盟威之道”之称。

另外,当年老祖天师张陵在巴蜀地区传道的时候也曾被尊称为“天师”,而“天师”一般是对得道之人的尊称,故后世又用“天师道”来指称老祖天师张陵在巴蜀地区所创立的道教组织形式。

这样就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名称用来指称老祖天师张陵所开创的道派,即“天师道”、“五斗米道”和“正一道”。也许我们可以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把它们看成是异名而实指的三个概念。但其实,它们之间的内在含义还是有所区别的。为了准确起见,我们有必要把它们内在的宗教文化意蕴作一些简要的解释。

“五斗米道”只是一种民间口语化的最通俗的叫法,也是最易于为人们记住的一个名称。“五斗米道”中的“米”字表明了当初所传之道的民众性,因为“米”一般是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最直接关系百姓生活的物品。所以,“五斗米道”中的“米”能充分传达出该道派的民间和草根色彩。这种色彩与官方所倡导的所谓儒家“精英式”的官方宗教是很不一样的。为了更充分地理解五斗米道派中的民间和草根色彩,我们还是先从宗教史的角度回顾一下。

我们知道,对于汉民族来说,在炎黄帝时代曾出现过一个叫“绝地天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宗教历史事件。《国语》中对“绝地天通”这一宗教历史事件作了这样的记载: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这段引文借昭王和观射父之口对发生在上古“绝地天通”的宗教历史事件作了一些说明。昭王问观射父:“《周书》中记载有上古的重、黎两个人能使天地不通,这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如果不是他们两人使天地不通,上古的百姓是不是真能上天下地?”而观射父回答说:“不是那么一回事。”观射父接着说:“上古时期的百姓心念纯正,天上的神明也对他们格外佑护,那时候神明通过男女巫觋,让他们传达天上神明的旨意。围绕这些,巫和觋又设立了辅助他们完成与天神沟通之类的五官。这些官员各司其职,整顿社会秩序。百姓敬神,神灵护佑百姓,所以他们的职责分得很清楚,社会也很少遭受天神的惩罚,因为天神不会无端地降下灾祸。”

后来,到了少皞氏的时代,出现了“九黎乱德”(“九黎”指的是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的事件,百姓与神明糅杂在一起,每个家庭都设立祭坛,对于神明和先祖,随便祭祀,不遵守章法,淫祀无度,这样就搞乱了法度,社会道德秩序也因此败坏。虽然普通百姓经常祭祀,可这并不是真正的出于敬神之心。天上的神明因此而愤怒不已,降下灾祸来惩罚他们。后来到了颛顼氏的时代,才命令南正重司天嘱咐诸神,又命令火正黎司地嘱咐百姓,要求他们恢复旧日的宗教祭祀秩序,不要神民糅杂在一起,这就是“绝地天通”。

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炎黄帝时代是一个阶级分化极为明显的时代。那时候炎黄两大部落联合起来,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打败了南方的蚩尤部落,统一了黄河流域的绝大部分地区。伴随着统一进程的进行,宗教这一文化现象在仪式、观念和组织上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典型形式就是上古文献中记载的所谓的“绝地天通”。“绝地天通”的本质就是由代表少数统治阶级利益的宗教祭祀人员垄断与天上神明相沟通的权利。上边的引文为了论证重、黎“绝地天通”的合理性、正当性而想出了各种理由,但是这些理由的背后并不能掩盖颛顼改革前原始先民们“夫人作享,家为巫史”这一历史事实。而在“绝地天通”后,这种情形完全改变了,出现了专职的与神灵沟通的宗教人员,宗教事务被这些专职人员垄断了。这些巫师一类的人是神界在地上的代表,他们一方面传达神的口谕;另一方面,他们又与世俗政权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发挥着整合百姓思想意识形态的作用。经过“绝地天通”这一宗教历史事件后,对于生存于中原地区的汉族百姓来说,他们丧失了直接与天神沟通的权利,神明的旨意只能通过所谓的巫史一类人物来传达。对于这些汉族民众来说,表面上是在尊崇神明的旨意,但实际上是常常不得不屈从于专制统治者的意志。

可是,发生在汉民族地区文化历史上这类“绝地天通”的宗教事件在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却没有发生过。当年老祖天师张陵到西蜀传道时仍见到当地百姓中巫术盛行,居民中普遍举行宗教仪式和活动(例如以活人祭祀神灵、淫祀等),这些宗教崇拜形式保留较多的原始遗风,在场面上看显得有些野蛮,并具有较多的血腥意味。尽管如此,这样的宗教崇拜形式毕竟是属于当地居民自己的宗教崇拜形式,表达着他们对神明的态度、情感、期盼和希望。当地居民正是通过这种比较野蛮和带血腥味的崇拜形式来表达他们心中的宗教情感和体验的。严格来说,与中原地区经过“绝地天通”之后所形成的国家宗教祭祀仪式相比,这种宗教情感和体验是一种更为直接和自由地表达信仰者内心的宗教信仰的方式,具有较多的民众性和质朴性的色彩和意味。无论如何,这是一种更能直接体现民众的宗教精神风貌的崇拜形式。

老祖天师张陵入巴蜀地区传教之后,他最看重的一点就是当地民风的淳朴。他知道当地居民身上表现出来的是对宗教的依赖和虔诚,他们天生就具有宗教情感、体验和对神明的虔诚态度,这都是所谓汉民族地区的“文明”民众所不具备的。老祖天师张陵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当地居民身上的宗教精神气质通过适当的形式予以表现,并去掉当地宗教崇拜活动中原始的野蛮和血腥意味。为此,老祖天师张陵决定通过定期举行宗教科仪活动、让当地居民接纳新的神灵对象和新的宗教哲学理念、严禁淫祀以及以活人祭祀鬼神等来完成对巴蜀地区的原始宗教的改造和创新。“五斗米道”正是这种改革和创新的结果。

而老祖天师张陵让信众交纳信米五斗,表明这是一种带有深厚大众性色彩的宗教形式,因为“米”与百姓的生产生活最接近,最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米”最能表现古代田园牧歌式的诗意的生活意境。

五斗米道中的“斗”字表明老祖天师张陵向当地百姓传达了这样一种宗教理念:对生命的重视和热爱。因为,据我国研究道教的泰斗级学者卿希泰先生考证,这“斗”字当与老祖天师张陵所传之道强调要崇拜五方星斗有关。在中国古代,南斗和北斗是与生和死的观念相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出生要经过南极星君,而死的时候则由北斗星君在生死簿籍中注销其名字。重生的观念在我国可谓具有根深蒂固的传统,寻求此世生命的快乐和意义,使自己生命体保存完好,追求生命的长存不朽,这些观念均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文化中非常核心的理念。“五斗米道”中的“斗”字正曲折地表达出老祖天师张陵所传之道中所包含的重视生命的理念。经过老祖天师张陵在西蜀地区数十年的传道活动,这样一种重视、爱护生命的精神理念也终于在当地居民中生根发芽,并最终成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核心理念之一。

以上是由老祖天师张陵所开创的“五斗米道”这一道教初创形式的道教称谓内在的宗教意蕴。我们可以再结合老祖天师张陵早期的为官经历来对五斗米道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也许可以另外得到一些新的收获。我们知道,老祖天师张陵早期有过一段很短的为官经历。到后来,老祖天师张陵弃官而归隐于北邙山中,汉明帝和章帝数次征召他入朝为官,老祖天师张陵均委婉地加以拒绝。这其中的原因就是老祖天师张陵深知在当时汉代官僚机构的体制之下是绝不可能允许一般的普通百姓拥有与天界神灵直接沟通的权利的。这一点,是由集权机构的本性所决定的。而老祖天师张陵心中一直有一个挽救生民于沉重苦难(不仅是物质意义上的,它还是精神信仰意义上的苦难)之中的理想和抱负。经过长达数十年的深思熟虑,当老祖天师张陵到达西蜀地区之后,终于以“五斗米道”这种宗教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了。也就是说,“五斗米道”承载着老祖天师张陵的社会理想和宗教信仰理想,体现出老祖天师张陵济世救民和博爱众生的宽大胸怀。

当然,老祖天师张陵所传之道的正式名称叫“正一盟威之道”。所谓“正一”的意思是“真正不二”,而“盟威”中的“盟”大概指的是老祖天师张陵要求加入五斗米道的教民与天上的神明订立的盟约,而“威”大概指的是在盟约订立之后,就具有了神圣性,因而道民就必须遵守教会的戒律,勤加修道,心中要时刻有对天地神明的敬畏之心,不能随便违背与神明所订立的盟约。

前文中已经提到过了,老祖天师张陵在巴蜀地区传道时非常重视与神明所订立的契约关系,强调以真诚的忏悔之心来获得神明的谅解,这从老祖天师张陵所施行的道法如“三官手书”、“靖室思过”、符水和符箓治病等道门法术中均可看出,因为老祖天师张陵所创立之道门法术均强调所受之人内在之虔敬之心,要有真心向神明忏悔之心意。

当然,“天师道”这一名称在老祖天师张陵时代并不是一个常用的名称。我们知道,“天师”之名出自《庄子》书中一篇名叫《徐无鬼》的文章,一般是对那些得道之人的尊称。虽然老祖天师张陵在巴蜀地区创立道教之后,也曾经在某些场合被称作“天师”,但据流传下来的文献来看,其实这种称呼并不是十分普遍。至于“天师道”这一名称,它在老祖天师张陵时代就更为罕见。大概称老祖天师张陵为“天师”是想表达因老祖天师张陵道法非常高强,而对他的道法修为充满惊奇、崇拜和赞叹之情。一般来说“天师道”这一称呼的流行还是老祖天师张陵之曾孙张盛天师携祖上所传之信物到龙虎山收徒传道之后的事情。到了张盛天师之后,继承了老祖天师张陵所开创的五斗米道称其宗教领袖为“天师”的传统,并且越来越经常,越来越正式。这样,后来的人就越来越普遍地用“天师道”称呼由老祖天师张陵所开创的“正一”道派。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五斗米道”、“天师道”和“正一道”三者之间有着很紧密的内在联系。当然,它们三者之间也有着比较微妙的区别。从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上来看,“五斗米道”之名可能出现得最早,“正一盟威之道”和“天师道”两个名称相对而言,大概是比较晚出的。从使用的普遍性上来说,“五斗米道”在老祖天师张陵刚开始创立道教之新道派的时候应该是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以至于在正史中都用“五斗米道”的称呼,而不是用“正一盟威之道”的称呼。而“正一盟威之道”和“天师道”在当时相对不如“五斗米道”的名称使用普遍。但是“五斗米道”的名称使用的时间则不如其他两个名称长。到后来,老祖天师张陵的继承者面临着新的形势,所以并不一定要求入教的信徒交纳信米五斗,故而“五斗米道”的名称也就渐渐地废弃而不常用了。再到后来,“正一道”和“天师道”则是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两个名称。就“正一道”和“天师道”这两个名称而言,前者是比较正式的称呼,较多地出现在官方正式的文献中。相对而言,“天师道”则更为通俗化些,民间称“天师道”的要更多些。

我们知道,东汉末期所开创的早期道教派别主要有两派,一派是太平道,主要传播于中原地区。太平道在后来遭到了军阀政权的残酷镇压;另一派就是由老祖天师张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它经过老祖天师张陵及其后世子孙、众弟子们的不懈努力,这一道教早期形式终于趋于完善,并一直流传下来。就老祖天师张陵在巴蜀地区所开创的五斗米道派来看,它具有完善的宗教组织机构——二十四治所;有完善的宗教组织管理人员如都功、祭酒等;有自己所信奉的教义和经典,如老子的《道德经》及老祖天师张陵和其子、其孙对《道德经》所作的注释——《老子想尔注》等;有定期举办的宗教仪式如三元日、付天仓等活动。从这些方面来看,五斗米道可以称得上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宗教形式,并且这种宗教带有很大的民众性色彩。后世道教的各不同派别基本上保留和沿袭了“五斗米道”的这些初创形式——当然在一些具体的形式上也有所变化。

迫于来自曹魏集团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压力,老祖天师张陵之孙张鲁天师在掌教期间,被迫归顺曹操。曹操本人是在青州通过镇压太平道而起家的,深知活动于民间的道教组织对于官方政权或是现实的,或是潜在的威胁力量。所以,曹操下命令,要求张鲁天师及巴蜀地区数十万的五斗米道信众迁入中原地带,以方便控制这支不可小觑的宗教力量。

在强权政治的高压之下,五斗米道这种宗教组织形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并没有随之走向灭亡;相反,随着张鲁天师带领的家人和部分五斗米道信徒迁入北方,五斗米道随之也传到北方。虽然张鲁天师之后,五斗米道在组织和管理上一度陷入混乱,但经过南北朝时期正一派高道寇谦之和陆修静的整顿和完善,由老祖天师张陵所开创的正一盟威之道的道统终于传承下来。虽然,在南北朝时期,数代张天师的公开活动曾一度销声匿迹,但到了唐玄宗时期,老祖天师张陵所开创的正一道派受到了中央政权的重视,如追封老祖天师张陵为太师,出资修建上清宫和天师府,召请老祖天师张陵的后裔子孙入京,并优待正一派道士等。这样,经过魏晋南北朝一段短暂时间的消沉之后,到唐代中期,通过更为完善的组织机构,更加多样化的传道手段,吸纳更加丰富多样的宗教经典以及对教理教义的丰富,来自中央政府的更多支持和关注,正一道派以一种全新的形象屹立于世人的面前,对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均产生了影响。

宋、元两代是正一道派极盛的时期。宋代的徽宗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崇道皇帝,他对正一派十分优待,数次征召张天师入京作法。正一道派极盛时期应该为元明时代。元代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政权,与中原地区的文化相比,蒙古族的游牧文化相对处于落后的位置。为了稳固自身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蒙古贵族们花了很大力气来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这其中,汉民族的宗教文化更是他们学习的重要内容。我们知道,北方道教全真派的掌门人丘处机与成吉思汗有着深厚的交情,丘处机曾劝说成吉思汗以清静无为来治理国家,不要滥杀无辜,后世留有丘处机“一言止杀,功垂千秋”之美谈。其间虽然出现过焚毁《道藏》经版的事件,但总体上来看,有元一朝,大部分皇帝对道教还是礼遇有加的,对正一道派更是如此。我们知道,今天的龙虎山天师府的全称为“嗣汉天师府”,这一名称其实来源于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张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意思是自东汉老祖天师张陵开始,历代张天师代代相袭,道脉悠长。元武宗时期,曾册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金紫光禄大夫”,属宰相级别的中央一品大员之类的高官——但不拿俸禄,地位与孔子的后人“衍圣公”相当。

明代统治者出于政治统治方面的考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抑制各种宗教组织发展的政治措施,但对道教仍然是十分重视的。明朝的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曾赐龙虎山正一道派白金十五镒约三百六十两,于今上清镇重新修葺嗣汉天师府,令其面貌焕然一新。后来,明政府还让龙府山天师道(正一道)总领南方三山(龙虎山、茅山、閤皂山)符箓道派,并把当时的宗教管理机构常设在龙虎山的天师府内。

历史上,自从由王重阳于北方创立全真道派之后,人们一般把道教分为南北两大道派,即南方的三山符箓道派和北方的全真清修派。而南方的符箓诸派在传道的方式、科仪、教理上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出自老祖天师张陵所开创的正一道派,它们之间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渊源关系。茅山宗曾在宋代兴盛一时,当时宋徽宗对茅山高道林灵素优待有加,茅山宗也随之兴盛。但到元明时代,正一道派的影响力超过了茅山派。所以,从历史影响上来看,正一派在南方的影响是首屈一指的。

再看以老祖天师张陵为首的历代张天师在道教中的地位。关于“天师”之名的含义和来源,我们在前文中作了非常详细的解释和论述,这里就不作过多的赘述了。人们一般把老祖天师张陵及其后世嗣教的子孙都尊称为“天师”或“张天师”,因此,“天师”或“张天师”之名并不专指某一人,而是历代正一道和天师道派宗教首领的总称。老祖天师张陵天师被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正是因为他创立了道教,形成了早期的道教组织,这一点我们在前文中作了非常详细的叙述,这自不待多言。但提到历代张天师在道教中的地位却不得不提到老祖天师张陵在整个道教中的地位。老祖天师张陵不仅在东汉时就被尊称为“天师”,而且从他自鹤鸣山骑鹤飞升而去之后还受尽后代帝王所追封的种种殊荣,历代的封建帝王都对他的人品和创立正一道派之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赐予他各种封号。如,唐天宝七载,当朝皇帝册封为“太师”;唐僖宗中和四年,又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理宗加封他为“正一静应真君”。

一般来说,道教所信仰的神仙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自然存在有关之神,它们中大多与天上的星辰有关,并先于人类而存在;另一类是由人经修炼或有功于江山社稷之人演化而来的“仙”。前一类如天上的日月星辰所代表的诸神,如三清始祖、玉皇大帝、北极星君等;后一类如黄帝、广成子、马成子、宁封子、老祖天师张陵、葛洪、张三丰等。相对来说,后一类神仙在神仙世界中的地位要低一些,而老祖天师张陵因为他对于整个道教及中华宗教文化乃至百姓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深刻和广泛影响,所以在神仙世界中也处于很崇高的地位。在民间文化中,大凡修道升仙之人,必须先谒见老祖天师张陵,然后在他的引见之下去面见玉皇大帝,也才能最终名列仙班。所以,后世修道的道门中人为了感念老祖天师张陵的宏恩大德,还尊称他为“正一法师”、“泰玄上相”和“降魔护道天尊”。

我们在前文中提到过由老祖天师张陵所创立的五斗米道所具有的广泛的民众草根色彩,其实后世道教之所以能广为流传,这与其广泛的民众草根色彩有着直接的关联。老祖天师张陵当年在巴蜀地区传教时无论在对待汉族或是少数民族,无论是贫穷或是富贵的百姓均是平等而视之。除此之外,老祖天师张陵还关心当地居民生活中的疾苦,为他们除病救疾,举行各种宗教活动,这一切均是以大众的需求作为其传教活动的出发点的。我们从民间的传说故事中可以看到,老祖天师张陵主要是以道法高超、能降妖除魔的高道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近代著名的文学大家鲁迅先生曾这样来评价道教,他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这句话一点也不过分,它说明了道教所具有的广泛而深刻的民众性色彩。而后世道教之所以能对中国民众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与它所诞生于民间的广泛的民众性草根性色彩有着最深刻而直接的关系。中央政权要维护社会的稳定,要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和谐环境,就必须要使百姓生活安定。这种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不仅仅表现在要使百姓能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上,更在满足他们对拥有一个比较平静、祥和的精神世界之需要。而道教因为它所具备的广泛的民众性草根性色彩正好可以承担起这一功能,它于是顺理成章地成为民众精神和灵魂世界之出口的引导者。这就是为什么道教在后世能产生那么大影响的根本原因。而道教的这一根本性精神气质和品格在其创教之初就被老祖天师张陵赋予了。例如,东汉时期的天、地、水三官本来多为国家举办的官方祭祀活动时的祭祀对象,一般的老百姓并无资格祭拜;而老祖天师张陵则于西蜀地区以三官手书的形式为病人疗疾,并举行相关的宗教仪式,礼拜三官,终于使它们成为护佑百姓的天神。随着道教在全国的普遍化,“三官”成为一般民众都可以崇拜的对象,并广泛地深入到各种民俗活动中。我们至今还能看到,在一些地区的宫观寺庙中还供奉着它们,接受人们的朝拜。

后世称兴盛于南方的道教三个较大的派别即龙虎山的正一道派、茅山道派和閤皂宗道派为“三山符箓派”,这“符箓”二字表明了这三派所具有的一些共同的宗教特征,即都以行符箓法术而闻名于世。事实上,南方符箓道派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宗教特征正是老祖天师张陵在创教之始就确立起来了的。这一点,在前文中已经提到过并作了比较充分的阐述。

这里还要特别提醒读者朋友加以注意的是:历代张天师都有代代相传承的信物,如经书、法剑、符箓、秘咒、印信等,而这些物品正是施行道法最重要的法器。从中也可证老祖天师张陵之于道教的开创之功。

后世道教在举行斋醮科仪活动时大都要“步罡踏斗”。但究“步罡踏斗”之根底,它其实就是从当年老祖天师张陵所行过的一种叫“禹步”的科仪法术演变而来。故此,老祖天师张陵所创立的“禹步”又被称为万法之宗。鉴于本书是为老祖天师张陵所写的传记,那么就有必要对由他所创立的“禹步”这种道门极为常见法术作一简要的介绍。这一方面是因为“禹步”对于整个道教斋醮科仪的重要性以及理解道教教义和观念世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老祖天师张陵在道教中的地位。

在道门中人看来,天上的日月星辰是神灵所居住的地方,都具有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尊严,而那些可以标识出阴阳、四时节气、方位等对于人类生产、生活有紧要关系的星辰尤其显得神圣。这些星辰分别担负着一定的职责,与人的生老病死、福禄寿喜休戚相关。另外,在栖居于大地之上的人们看来,天上的神仙们似乎总是居于遥远的天际,所以它们又被赋予了大美、自由和逍遥等诸多精神存在特征。作为生活在尘世之国的人总是具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例如生命的健康、平安,当然也包括养性活命、飞升成仙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就必须要有合适的方式,以与天上的神灵相沟通,从而达成人的各种愿望。老祖天师张陵在创教之初就曾对这个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为此他发明了“禹步”这种方式来沟通天上的神明世界,以祈求神明的佑护,从而达成道门中人的如上愿望。

而“禹步”正是这种沟通天上和人间的方式之一。之所以称之为“禹步”,是因为据说它与大禹有关。传说,大禹治水时,广涉山川,十年没能回家,以至于脚指甲、手指甲以及大腿上的毛全部脱落掉了。可以想见,当年大禹治水的辛苦非同一般。大禹因此而患上了偏枯之病,走起路来步伐比较奇特。又据说,大禹南行时,看见一种奇特的鸟,能发出咒语,可以掀翻大石头。大禹从中得到启示,于是效法那能发出咒语的鸟的声音,以达到感应万物的目的。后世的巫者又从大禹效法鸟的咒语的活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启示,于是模仿大禹特殊的步伐,并配以咒语,希望自己能以这种方式来获得某种通神的神力。所以,我们看到,后世的巫者们在效法大禹的特别步伐的同时,还不忘巧妙地把它与咒语融合在一起,这实在是与大禹有着直接的关联。

老祖天师张陵有鉴于大禹及巫者们独特的步伐与咒语配合在一起的威力,就进一步对它加以改造,终于形成了后来被称为“禹步”的道门法术。一点也不夸张地说,正是通过老祖天师张陵的改造,使得“禹作”成为五斗米道的科仪活动中最核心的内容,并在道教中一直传承了下来。

“禹步”又称“步罡踏斗”,是因为它与天上的北斗七星有关。古代所谓“罡”指天罡,就是北斗星;而斗,也指北斗,故它们虽异名实同指。北斗七星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闿阳、瑶光七颗星组成。它们每一颗星都对应着一位神灵,居于北斗七宫。其中,天枢宫居贪狼星君、天璇宫为巨门星君,天玑宫为禄存星君,天权宫为文曲星君,玉衡宫为廉贞星君,闿阳宫为武曲星君,瑶光宫居破军星君。从道教的教义来看,崇拜北斗七星不仅可以消除厄难,还可以保命延生。

老祖天师张陵行“步罡踏斗”之法所要沟通的主要是这七星。步罡踏斗之法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功能也各不相同。据张泽洪先生考证,老祖天师张陵当年专门创立了一种叫“三五飞步之术”的步罡踏斗的法门,这种罡步的特点是:“以节气顺逆,游行九宫,纵横皆十五步,其数与河图络绎错综,以成三才之道,经天纬地之数。法师行飞神之术,多步河图豁落罡。道教的三五步罡,是基于道自一生二,二生三的哲学思想。道教认为三炁分而三光明,三光明而三才具,自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备而五行全,五行全而五星明,五星明而五岳峙。三象征道之三清,天地人之三才,神界之三天,人身之三部;五则象征道之五老,上天之五星,大地之五岳,人身之五脏。人修三五秘法,使三田聚宝、五炁朝元,达到神全炁满。”作为天地万物之灵的人,手指足履皆能合真,步罡之法亦由此产生。张泽洪:《道教斋醮科仪研究》,巴蜀书社,1999年版,第131页。

科仪参与人员一般来说都是虔诚的信仰者,他们相信在与天上的神灵沟通以后,其愿望一定能够实现,因而心灵会趋于一种神圣的安宁感,这种神圣的安宁感本身就和人的身心健康状况有着莫大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道教科仪本身也是道教的教义、世界观、宇宙观的形象化表述。道教的法师们身着特定的服饰,手拿法器,按特定的路线、以特定的步伐而行,通常这种步伐用线连接起来后会形成与天上的星斗相符的形状,法师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往来于天上的神仙之境。伴随着此一过程中的是咒语、掐诀和存想。咒语中很大部分是押韵的诗句,后两者则蕴含着浓厚的丹道功法色彩。与这二者相适应的是人体内部生理机能和节律与外部阴阳大化的宇宙自然环境的节奏之间的相互协调一致。这样,从生理健康的角度来说,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和各器官机能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祛病除疾的目的。

宗教科仪对于宗教本身的存在和发展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的基本要素之一。通过科仪,宗教不仅起到了沟通神明世界的作用,而且还向它的信徒们传达了该宗教的基本教理和教义,以形象化的方式深化和强化了宗教仪式的参与者对宇宙、世界的态度和认识。而由老祖天师张陵所开创的步罡踏斗科仪所起到的正是这样的作用。从这一点来看,老祖天师张陵对于道教科仪活动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其他人很难比拟的。

除老祖天师张陵外,其他张天师在道教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历代张天师一般是正一道(天师道)的宗教领袖和精神支柱。历史上曾出现过因第三代天师张鲁仙逝而使得整个北方曹魏政权之下的正一道派陷入组织和管理混乱的局面。那时各治所出现自立教规、自行其是、纪律败坏、不循律法、组织松散、神职人员腐化堕落等情况——当时,第四代天师张盛已经离开了北方,回到龙虎山老祖天师张陵炼丹的遗址结庐传道授徒去了。所以,这一例子说明张天师对于维持整个正一道派组织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历代张天师一般都是正一道派举行重大宗教活动时的主持人。例如龙虎山每年于三元日举行的法会以及为入道的信徒发放度牒、传授符箓的仪式均要求张天师的直接参与。当然,历代张天师都是正一派的宗教领袖,他们在整个道教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重要作用。

不过,后世正一道派中有几位张天师对于道教曾做出过特别突出的贡献,而被后人永远铭记。在今天的龙虎山天师府的三省堂正厅中挂着一位杰出张天师的画像,他就是一派仙风道骨、有“碧城”之美誉的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

张继先天师(1092—1128),据文献记载,在5岁之前尚不能言语。5岁时忽闻鸡鸣之声,便笑而赋诗:“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张继先天师9岁便嗣教。后来,宋徽宗曾四次召其入宫问以各道派道法异同和外丹黄老术之事。张继先天师便劝皇上应该有自己的使命,不要沉湎于外丹黄老这种方外之人专治之术。张继先天师还用《道德经》中的道理劝皇帝应修德以治国。张继先天师的一生著述颇为丰富,其中《心说》、《大道歌》、《虚空歌》备受后人称颂,其为正一道派在心性的修行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他自身也有很高的心性修为,被尊称为“虚靖先生”。其气质也是非同凡响,故康熙皇帝题“碧城”——清碧如城——来形容他。

另一位是第四十三代张天师张宇初。他于明正统年间领皇帝之命,组织人员编订了道教的大型丛书——《道藏》,为保存道教文化乃至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所主编的《道藏》是在明朝的正统年间,故今天人们把由他主编的这部《道藏》称为《正统道藏》。直到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比较完整的道教文献绝大多数来源于这部道教大丛书,它不仅对于我们了解道教文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于了解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化学、物理、农业、文学、艺术等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老祖天师张陵不仅在中国宗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的民间、民俗文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限于川西和龙虎山地区,它还是全国范围的。例如,在笔者的家乡广西的桂北地区,人们在口语中常说,“你以为你是老祖天师呀!”这句话是用来讽刺那些夸夸其谈、自以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的。这句话中的“老祖天师”指的就是老祖天师张陵,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老祖天师张陵当年不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广泛地影响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当一个历史人物的影响如果能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时,他将被人们长久地记忆,成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跨越历史,并进入当下的现实生活。

不仅如此,老祖天师张陵的生平事迹还被后世文人纳入笔记小说的创作素材中,经过文学化的手法,而创作出各种美丽动人的故事。与此同时,在民间的逸闻趣事中也流传着大量与老祖天师张陵有关的故事和传说,这些传说故事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在一代人又一代人之间传承着——在夏日纳凉的晚上,伴随着那白发白须的老者摇动着的老蒲扇而款款滑落在年轻一代那充满求知欲望的心坎之上。

同类推荐
  • 麦克阿瑟(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麦克阿瑟(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麦克阿瑟于1880年出生于一个美国军人家庭,1899年考入西点军校,军校的校训使他心中常常想到的是“责任、荣誉、国家”。190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17年,他奉命前往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任上校师参谋长。因同德军作战英勇无畏、战功卓著,于1918年,38岁的麦克阿瑟被提升为准将,出任美军彩虹师师长,成为当时美军中最年轻的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39岁那年,回国出任西点军校校长,成为西点军校历史上最年轻的校长。在他任内,西点军校废除了许多陈规陋习,面貌焕然一新。1925年,他被提升为少将,又成为当时美军中最年轻的少将,并先后出任第3军区司令和驻菲律宾美军司令。
  • 她们谋生亦谋爱

    她们谋生亦谋爱

    马湘兰、柳如是、董小宛、陈圆圆……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女子身上,都附丽着一段爱生梦死的传奇,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那些被后人强加上的炫目光环背后,是怎样一幕绝望而挣扎的底色人生?
  • 曾国藩家书全鉴

    曾国藩家书全鉴

    曾国藩,晚清重臣,有名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湘军创立者和统率者,晚清散文“湘乡派”创始人。由于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事业。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一1889),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1828年7月生于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父家庭。18岁进彼得堡大学文史系。从此经常接近先进知识分子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潜心研究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也产生浓厚的兴趣。1850年大学毕业,次年重返萨拉托夫,在中学教授语文,宣传进步思想。
  • 大清王朝第一帝:皇太极

    大清王朝第一帝:皇太极

    本书主要内容有:努尔哈赤一统女真、随父征战沙场、佐父业初露锋芒、金戈铁马踏九洲、称汗位谋略天下、征伐四方建国大清等。
热门推荐
  • 我又把反派养崩啦

    我又把反派养崩啦

    (快穿暖宠1v1)仙门大师姐唐昼被系统以苍绑定,目标养成各位面反派,保证位面稳定。唐昼疑惑歪头:作为魔界卧底,修仙位面最大反派,你让我把反派养正……???但好歹在仙门多年,应该不成问题。于是……唐昼接手前的反派:暴戾阴狠,不择手段。唐昼接手后的反派:无辜乖巧……背后捅刀。唐昼:大概……不成问题?身旁的反派低软笑,伸手:粥粥,陪我,我怕。
  • 你是我姐姐

    你是我姐姐

    他一直爱着她,却只能永远把这份爱深埋藏在心里,把她当作姐姐,亲姐姐来爱!
  • 凌罗大陆

    凌罗大陆

    凌罗大陆,传说是一位凌姓男子和其夫人一手所创,并一步成神,故为凌罗大陆。现世中的天才凌云皓无意穿越,竟一步步登上巅峰!且看凌云皓如何开辟他的绝世之路!
  • 正是那年明月夜

    正是那年明月夜

    弘治中兴,像是一场烟火,粲然易逝,整个大明像是飞蛾扑火,终究是梦蝶一场,空了,空了,徐然的到来又将历史引向何方?
  • 职业王国历险100天

    职业王国历险100天

    找工作的女大学生误入职币的世界,开始为期100天的任务冒险
  • 幼神的不成熟期

    幼神的不成熟期

    我叫丹米尔是一只……咳……一位还没有成年的神明!原本在神界‘天王座’生活着,自己的父亲是神王奥丁,那么也应该算是二世祖吧,不欺负欺负那些普通神明怎么对得起自己家豪门的身份。偷看美神洗澡……占爱神的便宜上下其手,神界的那个女神妹子是我没摸过的。偷东西,偷窥,偷听,造谣,八卦样样精通,但因为太调皮被那些神明忍无可忍的丢到了人间,哼!神的便宜占不了,我就去忽悠普通人。你们可以称呼我为幼神,因为我所做得事情大多都没有底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凤飞花开依旧在

    凤飞花开依旧在

    “穿越了而已,太优秀而已,霸道王爷你干嘛?起码我也是有理想的,嫁给太子比较合算好吧!你要带我去哪?我不要天下了还不行嘛!”
  • 雨,的记忆,那么美

    雨,的记忆,那么美

    雨,中的你,早已改变。雨,中的我,一直在等候。雨,承载了,我对你的思念。雨,中的你,转过头来看看。雨,将我们,隔离。但,雨,的记忆,还是那么的美。
  • 我的吉安二中

    我的吉安二中

    如果生命可以回到刚开始,我根本就不会认识你。认识你是我一生最大的懊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