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41200000011

第11章 各地供奉老祖天师张陵的重要道观以及历代张天师的传承谱系

在历史上,由老祖天师张陵所开创的正一道派曾经总领江南和天下道教事务,所以老祖天师张陵对于道教有着十分突出的贡献。此外,老祖天师张陵在民众心目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不仅很多道派把他作为宫观中供奉的对象,而且很多的民间祠庙中都曾供奉过老祖天师张陵的神像。老祖天师张陵对于道教和民众生活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由于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人为方面的原因,更由于道教自清代以来,便开始呈现出衰落之趋势,而与这一衰落趋势相应,那些曾经供奉过老祖天师张陵的道观也大为减少了。尽管如此,我们今天仍然可以在一些著名的宫观之中找到老祖天师张陵的神像。俗话说,大浪淘沙,在经历了道教衰落、西学东渐之态势的“淘沙”过程后,我们也许更能体会到鲁迅先生所说的“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这句话所包含的真知及其分量,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自身的民族特性,从而能在今天这个席卷全球的现代化过程中多一份沉思、少一点轻率的冲动。

除传统供奉老祖天师张陵神像的道教著名宫观如龙虎山的天师府、正一观、青城山的天师洞、鹤鸣山的鹤鸣山道观外,近些年来又有一些新复建的宫观开始恢复对老祖天师张陵神像的供奉。此外,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新修的道观也开始把老祖天师张陵作为供奉的对象。这至少说明,道教在中国文化中仍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那些真正关心祖国传统文化和对道教怀有真诚信仰的道门中人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信仰道教,这可以说是道教的一大幸事吧。

一、龙虎仙家:龙虎山的嗣汉天师府和正一道观

先看龙虎山的嗣汉天师府。

龙虎山的天师府,全名“嗣汉天师府”。这一名称来源于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意思是自东汉老祖天师张陵开始,正一道张天师代代相袭,道源流长。当年老祖天师张陵行至云锦山时,看到此地有两座对峙的山峰,一峰如卧虎,一峰如盘龙,就知道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据说,老祖天师张陵炼丹成功后有龙虎显现,“龙虎山”因此而得名。后来,老祖天师张陵离开龙虎山,前往川西的鹤鸣山地区传道教化百姓,曾一度感化太上老君,老君还答应老祖天师张陵说要世世荫佑其后代子孙。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强大,为使生灵免于涂炭,老祖天师张陵之孙张鲁天师不得已归顺曹魏,并携家眷、信徒迁往中原的邺城。后来,张鲁天师之子张盛天师谨记父亲的教诲,有心求道,并弃官不做,带着曾祖父老祖天师张陵传下来的印、剑、经箓自中原地区来到龙虎山,并在当年老祖天师张陵炼制九转神丹之地结庐而居,进行传道授徒等宗教活动。

后来,龙虎山正一道派的影响越来越大,龙虎山天师府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非比寻常。我们知道,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们饮食起居的场所,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世家府第,它南朝琵琶峰,面临上清溪,北依西华山。张盛天师初来此地时,秉承其曾祖父崇尚简朴自然、一心向道的风格传统,并没有大兴土木。后来,随着道教的日益贵盛,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不断加封老祖天师张陵和他的子孙们,天师府也被不断地加以改建、维修、增建和扩建,特别是宋元明清四代,都曾对天师府进行过大规模的修建。宋崇宁四年(1105),天师府始建于上清镇关门口。元延祐六年(1319),又迁建天师府至上清长庆坊,约在今上清镇的西边。明太祖洪武元年,皇帝亲赐白金15镒于上清镇中心重建天师府。此后,天师府曾历经十多次的增建、复建和维修。天师府是一座具有皇家气派的道教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府内绿树成林,遮阴蔽日,环境清幽、鸟声啾鸣。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天师府的现存建筑,大多为乾隆至同治年间所建。在极盛时代,天师府占地约32000平方米,有大小房屋500多间,这些房屋以三省堂为中心,按八卦方位罗列。天师府的整体建筑结构呈八天师府府门卦方位排列,而三省堂正位于八卦的太极上。三省堂是历代张天师日常饮食起居之所,这一布局体现了张天师沟通天、地、人三才,掌控阴阳五行的道教思想理念。天师府规模宏大、构筑华丽、装饰豪华,有王府的华贵,却不失道教的哲学意蕴(其布局暗合八卦方位),它无论在中国政治史、宗教史、文化史还是建筑史上都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以前天师府中珍藏着大量由帝王、政界要人或社会名流所赐予的文物,可惜的是,由于天灾人祸等原因,很多文物都没能保存下来。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天师府主要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书屋、花园、万法宗坛等建筑物组成——当然,有部分建筑是在受到“文革”破坏后加以维修或复建的。

走近天师府门,即见深红色的高墙大院,下有八卦铺地,左右有石雕麒麟卫护,顿时把人带入道教所特有的宇宙时空的氛围中。府门坐北朝南,面河而立,高大雄伟,气势极为宏大。

而府门两边的柱子上书有这样一副楹联:

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

天师府二门该楹联出自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手笔。联中所说的“麒麟殿”一般指皇宫大院,而“神仙客”则指历代张天师,意思是说,张天师是皇宫中的常客,而龙虎山中的天师府则更是历朝历代位高权重的政要们经常光顾、求策问对的地方。这副楹联表明了张天师在封建王朝中的尊荣身份和威望,形象地传达出历代张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双重显赫地位。

当然,这副对联也可另作解释。我们知道,老祖天师张陵是西汉重臣张良的十世孙,而“麒麟殿”是西汉皇帝刘邦召集朝廷重臣商讨国家大事的大殿,只有像张良这样帮他打下天下和稳固汉室江山的重臣才有资格进入“麒麟殿”议事。张良功劳虽大,但他更愿意在帮助刘邦稳固汉室江山之后归隐山林,所以,后来张良曾屡次向刘邦表明自己愿从赤松子游历山川、向往神仙的心迹。老祖天师张陵是张良的后裔,所以龙虎山的“嗣汉天师府”便可以称得上是西汉初于麒麟殿上议政的“神仙客”张良及其子孙的家了。

又,元武宗时代,曾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金紫光禄大夫”,虽然不拿宰相的俸禄,但其官品却相当于宰相,因此,天师府也确实可以说是名正言顺的“宰相之家”。

从天师府门进入二门,便可见门联:

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

灵泉井这副门联描述的是老祖天师张陵当年在龙虎山炼丹时,丹成而龙虎现。后来,老祖天师张陵又到巴蜀地区传授五斗米道,一生悬壶济世,以德化人,降妖伏魔,驱瘟辟邪,在挑选入门弟子时,对道德人品有着严格的要求,强调先修人道后修仙道,门联中所讲述的正是这些事。

二门内有大院,院内有高大成片的橡树、樟树,林木间种满花草,院中鸟语花香,环境清静,极合道教天人合一之旨趣。院中还有一口井,叫“灵泉井”。据说,“灵泉井”为南宋高道、内丹派南宗的创始人白玉蟾开挖。这“灵泉井”的开挖背后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据说当年白玉蟾挖凿到七七四十九丈深的时候,惊动了井底龙王。龙王便问白玉蟾:“你何必挖凿得这么深呢?”白玉蟾真人就回答道:“我要借四海之水,以炼制仙家不朽之大丹。”该“灵泉井”是张天师家人世世代代饮用之水,井水甘甜,并且碰上久旱的年月,“灵泉井”也不会枯竭。

从二门经玉皇殿,即到三门。三门内的三省堂为整个天师府的主体建筑,是历代张天师的日常饮食起居之所。在三门的院墙上有这样一副对联特别引人注目:

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

在中国古代,像龙虎山张天师世家这样的名门望族是少之又少的,而特别是像老祖天师张陵后世子孙那样,有那么多代张天师受到皇帝的召见,以及来自朝廷的封赏和重视这样的情形就更为罕见,这恐怕只有山东曲阜的孔家才可以相比拟吧!

天师府三门孔子的后代世世受封为“衍圣公”,老祖天师张陵的后代则受封为“天师”。客观地说,历代张天师的地位除在极盛的时期与“衍圣公”的地位相当外,一般情况下要稍低于衍圣公。所以联中说龙虎山天师府只能是在南方无双(“南国无双地”),而不能说在华夏大地上无双,因为北方有山东曲阜的孔府。尽管不是全国无双,我们还是不得不佩服当年老祖天师张陵确实具有独到的眼光,为他的子孙们选了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在南国都可以无双,那么在“西江”(长江以右的地区称“西江”,又泛指江南地区)就肯定无人家可比了(“西江第一家”)。

三省堂进入三门即到达“三省堂”(内有“天师殿”)。这是一座相对独立的院落,由前中后三厅组成。

前厅里设有一块圆形的绿石,叫“迎送石”,历代张天师迎送客人均到此留步。正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神像,中间那位背负刀剑斧戟,并在龙虎旌旗簇拥下仗剑而坐的就是老祖天师张陵的塑像。老祖天师张陵身旁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

有仪可象焉,管教妖魔丧胆;无门不入也,谁知道法通天。

这副对联非常形象生动贴切地表达了老祖天师张陵一生降妖除魔的事迹。侍立在老祖天师张陵两旁的是他最得意的两位高徒,一位为王长,另一位为赵升。在后室中还悬挂着另两位张天师的画像:一位是一派仙风道骨的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另一位是精通道儒经典的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

后厅为一江南院落式风格的建筑群,左右有金光、紫气二门,正中之门则直通后堂。后厅的建筑物极为富丽堂皇,门窗雕梁画栋,饰以浮雕,十分生动逼真,简直可以说是呼之欲出,图案风格多高清淡雅,给人超凡脱俗之感。右手边一间房屋为张天师的寝室。此外,其中还有一楼名“绣花楼”,是张天师家待字闺中的小姐们刺绣绘画的地方。

穿越后厅,经八卦门,就到了灵芝园。灵芝园中有古四季桂一株,树姿婆娑,四季飘香。园北的敕书阁,是历代张天师保存皇帝圣旨诏文及重要的公文书信的地方。可惜的是,敕书阁曾经于清代咸丰年间毁于一场大火,烧掉了很多重要的文书。

敕书阁后还有百花园,园中花香树葱,景色十分优美,是天师散步、休息和纳凉的地方。

这里尤其要一提的是位于三省堂西边的“万法宗坛”。“万法宗坛”分为正殿、东殿和西殿三个部分。正殿又名三清殿,供奉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这三清尊神。此外,三清殿还供奉着“三官”神像。“三清”是“三清始祖”,道教认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均由“三清”创化而来;而“三官”是指天、地、水三官,它们与老祖天师张陵的关系十分密切,当年老祖天师张陵在西蜀传教时即以“三官手书”为人治病。东殿为灵官殿,西殿则为财神殿。灵官是道教巡察、护法和监坛之神;而财神殿则供奉的是骑着黑虎、手拿银鞭、上章奏表、往人间送财送福的财神爷赵公明。据说当年老祖天师张陵作法时,赵公明在旁守护着玄坛,所以又称他为“赵玄坛”。

“万法宗坛”内有雌雄罗汉松二株,大者为雄,小者为雌。据说它们是南宋皇帝赵构的母亲所栽。虽然已经历时千年,但这两棵雌雄罗汉松枝繁叶茂,躯干盘曲,实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天师府为我们认识道教本身及道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兴衰巨变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是值得游客们细细品味、耐心观摩的好地方。

再看龙虎山的正一观。

前文中已经多次言及,东汉中叶,老祖天师张陵辞官归隐之后,由嵩山入淮河流域,后进入江西的云锦山。老祖天师张陵见此地山环水抱,风景秀丽,九峰并出,龙虎对峙,就知道此地为炼就仙丹大药的绝妙好地,于是便在云锦山停留了下来。后来,老祖天师张陵率领一干弟子经过长达十数年的艰苦努力之后,终于成就了九转神丹。据说老祖天师张陵在成就九转神丹之时,“丹成而龙虎见”,云锦山便由此而改名为“龙虎山”。

再后来,老祖天师张陵在梦中受太上老君之所托,离开了龙虎山,并一路西行,去巴蜀地区的鹤鸣山传授太上老君之大道。但毫无疑问,龙虎山是留有老祖天师张陵炼制九转神丹的遗址的。

据《龙虎山志》记载: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返龙虎山之后,曾在老祖天师张陵当年炼制九转仙丹的遗址之上建祠祀祖;五代南唐时,继老祖天师张陵一脉的张天师曾在此修建天师庙;北宋崇宁四年(1105),正一道的杰出领袖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奉敕在此地修葺天师祖庙,后宋徽宗时将此地之天师祖庙改为演法之道观;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明世宗专赐公款重修该演法道观,并改演法观为正一观。故龙虎山“正一观”之名称实从明世宗时开其端,但其历史渊源则可上溯至老祖天师张陵炼制九转神丹的东汉中叶。

正一观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道教宫观。据历史文献记载,第四代张天师张盛为祭祀老祖天师张陵而兴建起“老祖天师庙”。当时,第四代天师张盛把当年老祖天师张陵炼制九转神丹的地方称为“玄坛”,也称“元坛”。并谨遵其父张鲁张天师之命,立志要“永宣祖教,以传于世”。所以,在张盛天师掌教的时代,每年的三元节便是登坛授箓的时候,各地的学道之人便纷至沓来,形成了“昼夜长明羽人国”的繁华景象。张盛天师所开建之天师祖庙,也曾饱经沧桑,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国家分裂,百姓不得不颠沛流离,封建王权自身尚且自顾不暇,更谈不上对龙虎山数代张天师有什么激赏。可以想见,当年张盛天师所创建之祖天师庙也曾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落寞。

自唐宋两朝开始,国家对道教日益重视,曾一度有意或无意地把道教提高到国教的高度。也正是从此时开始,正一道派在全国道教的历史地位有了大大的提升。随着正一道派在全国道教中地位的提升,历代掌教之张天师也开始重视对天师祖庙——演法观、正一观的修建。从此之后,这里宫观林立,高道云集。有唐天宝年间(724—755)一代高道吴筠所赋一首《龙虎山》诗为证:

道士身披鱼鬣衣,向日忽向青天飞。龙虎山中好明月,玉殿珠楼空翠微。

唐宋之后的历代王朝,均非常重视对正一观的维护和修建,不绝如缕。据历史资料记载,南唐保大八年(950),敕建天师庙,翰林学士陈桥曾撰文立碑纪念;宋元祐元年(1086),第二十八代天师张敦复重建演法观,受御赐匾额“演法观”;宋咸淳七年(1271),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又对演法观加以修葺,使其殿宇焕然一新;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敕改观名“演法观”为“正一观”;明万历七年(1579),太监杨辉监督重修正一观;万历三十九年(1611),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奉旨复修,一如旧制,即正殿五间,中间祭祀老祖天师张陵及其两位最著名的弟子王长、赵升,且均为浴金铜像。正殿之后为玉皇殿、丹房、厨房和浴室;明熹宗天启三年(1623)又对正一观加以修复;康熙五十二年(1713)朝廷又拨专款重修正一观,并改“玉皇殿”为“玉皇楼”;雍正九年(1731)朝廷派遣官员重建正一观,并命令第五十六代天师张绍麟协作。此次修建经历数月,重建后的正一观,正殿五间,重檐、丹楹、彤壁、琉璃瓦,东西周庑各有十间,以朱栏环绕。元坛殿三间在东庑中,从祀殿三间在西庑中,仪门三间,阶下建有钟楼、鼓楼,所有殿、楼、门、庑、梁、栋都饰以彩绘,富丽堂皇。正门中额题“正一观”三字,阙门皆朱漆铜沓冒,门外立有两根高大的幡旗杆。从阙门至楼前的甬道、台阶,均以巨石砌成;嘉庆二十年(1815),第五十九代天师张钰又借公款修复,建制如旧。正一观至今已有1900余年的历史。

今天的“正一观”是在原址按宋代建筑风格重建的。占地60余亩,坐东朝西,南北对称,主要包括七星池、正门、仪门、钟鼓楼、元坛殿、从祀殿、祖师殿、玉皇楼、丹房、红门、廊庑以及生活用房等,主要体现出明、清时期的一些建筑艺术特征。整个正一观的建筑风格以灰瓦白墙为主,气势浑雄,又不失古朴典雅,暗合道教仙骨傲然之姿态。观外则绿树葱茏,龙虎侍卫;观内则仙气氤氲,香烟缭绕。

正一观对于正一道派的重要性自不待言,它向来被视为是正一道派祖庭的象征——而离正一观不远处的嗣汉天师府则被视为历代张天师尊荣身份及地位的象征。当然,从旅客的角度来说,正一观也是休闲观光、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好去处。

二、青城幽韵:青城山的天师洞

青城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传说在远古的黄帝时代,宁封子曾隐居于此。宁封子是黄帝的制陶官,为黄帝烧制各种五色彩陶;宁封子还长于“龙蹻飞行之术”——即现在我们所说的轻功。后来,黄帝在与南方的蚩尤部落作战的过程中,正是凭借宁封子所传之“龙蹻飞行之术”打败了蚩尤。黄帝念及宁封子的功劳,便封隐居于青城山的宁封子为“五岳丈人”——也称“宁封丈人”。至今,在青城山还有一座山峰称“丈人峰”,这正是为了纪念宁封丈人的。

青城山东汉顺帝汉安二年(143),老祖天师张陵在龙虎山炼就九转神丹之后,受太上老君梦中之托,来到了青城山。当时,老祖天师张陵看中青城山群山如廓,清碧涵幽的意境,便在此结庐传道。天师洞后来,青城山就成了道教的发祥地之一。青城山向来被视为道教的名山,被列为道教“十大洞天”中的“第五洞天”。

我们知道,老祖天师张陵在巴蜀地区传道的中心区域是在鹤鸣山,但实际上,鹤鸣山和青城山距离并不远,所以他在青城山也留下了众多的活动踪迹,正如我们在本书的前文中所看到的,在民间传说故事中,老祖天师张陵正是在青城山与八部鬼帅、六大魔王、青城山精展开一系列的斗法活动的。

从老祖天师张陵与青城山精斗法的民间故事中,我们知道,老祖天师张陵当年在青城山的修道活动的区域是以青城山的一个山洞为中心而展开的。到后来,为了纪念老祖天师张陵,就把老祖天师张陵曾经在里面修行居住过的山洞叫作“天师洞”。

当然,当年老祖天师张陵所修行居住的山洞本来是很简陋的,但随着青城山的道教活动日益隆盛,便围绕着老祖天师张陵曾经居住修行过的山洞建起了一系列高大雄伟,极富道教哲学意境的建筑。虽然,这时候再用“洞”来称呼这些建筑物有些不大合适,但人们仍然愿意用称之为“天师洞”,因为这是老祖天师张陵当年居住修行过的地方,后人正是用这种方式来对老祖天师张陵开创道教之功加以恒久的纪念的!

“青城天下幽”,青城山是道教名山,历代高道辈出,全山遍布各种宫观建筑,其中最有名,且至今完好地保存下来的就有数十座,如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但这众多的宫观建筑中都是以“天师洞”为中心而依山势之便利展开修建的。所以说天师洞是整个青城山道教宫观建筑群的核心是一点不为过的。

天师洞又称“古常道观”,是青城山最主要的道观,1983年就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天师洞附近景色幽丽,东有三岛石,巨石矗立。在民间传说中,老祖天师张陵于青城山降妖伏魔时,遇山中山精推来此石挡路,遂拔剑劈之,裂成三块,所以称“三岛石”。如今在三岛石上刻有“降魔”两字,所以也称“伏魔石”。三岛石旁泉水环流、浓荫蔽天。沿着石隙所凿石阶逐级而下,可下至海棠溪畔。海棠溪涧深壁陡,藤萝垂挂,无比幽静。在天师洞的西侧有掷笔槽,这是个60多米深的幽谷,古常道观民间故事中传说,老祖天师张陵在与青城山的八部鬼帅、六大魔王斗法时,以笔作符,并以之为伏魔利器攻击魔王时击中对面山石而形成。掷笔槽的景色奇幽。

自青城山入口处之建福宫北行两公里即至青城山的主观——天师洞。天师洞中供奉有老祖天师张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分外幽静。现存殿宇大多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这里正是东汉末年时老祖天师张陵讲经传道的地方。

天师洞内的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供奉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

天师洞内最有名的建筑是古常道观,它位于青城山混元峰的半山腰。古常道观不仅是天师洞内最著名的建筑,也是整个青城山道观群落的中心。古常道观还是青城山规模最大、殿堂最为壮观瑰丽、最负盛名的建筑。从狭义上讲,“天师洞”指的是老祖天师张陵当年修道、收徒、授徒及饮食起居的,于青城山混元峰顶半山腰处一岩洞内。因为天师洞位于青城山的古常道观内,且老祖天师张陵对道教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人们通常又用“天师洞”来指称整个古常道观。但,古常道观原观早毁,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常道观为清代重建的。古常道观的建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三清殿,第二层为三皇殿,第三层为黄帝祠。

天师洞——这里的“天师洞”指的是当年老祖天师张陵隐居修行的山洞——位于古常道观的最高处。要进入天师洞,必先进入古常道观的山门。古常道观的山门上书有“古常道观”几个大字,两边还有副对联。进入山门,然后穿过“云水山光”殿往前走,即抵达三清殿。

三清殿建于1923年,是古常道观的主殿。三清殿前铺设有九级石阶,屋的前檐外排列有六根高大的圆形石柱,五间殿堂呈一字排开,而正中的一间高悬着清康熙皇帝御笔所书的匾额——“丹台碧洞”。殿前高悬有数副对联,其中一副引自道教教主老子的《道德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三清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无上的三清尊神,即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和元始天尊。在道教看来,三清尊神居于不同的仙境之中,元始天尊居于玉清仙境之中,灵宝天尊居于上清仙境之中,道德天尊居于太清仙境之中。道教认为,正是这三清尊神化生了天地万事万物。

穿过三清殿往前走,即抵达黄帝祠。黄帝祠始建于隋代,是整个古常道观建筑群最早的建筑之一,所以,宋代又曾以“黄帝祠”来指称整个古常道观。黄帝祠的正门上有民国时期于右任老先生所题的草书“古黄帝祠”四个大字。据说,在上古的时候,黄帝曾到青城山拜得道的高人宁封子为师,宁封子教黄帝以各种道术,最后黄帝打败了南方的蚩尤部落。后来黄帝功德圆满,于荆山铸造九鼎而乘龙成仙,而宁封子也被封为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不仅如此,后世还尊奉黄帝为中华文明的始祖,故他在青城山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自然的事情了。黄帝祠内供奉有黄帝石雕像,黄帝祠之名正由此而来。

三皇殿是古常道观内的另一主要宫殿,它靠近黄帝祠。三皇殿内供奉有唐开元十一年所造高约1米的三尊石雕像,分别是伏羲、神农、黄帝,均为坐像。黄帝不仅在道教中被尊奉为始祖,他还是华夏民族的祖先,故而在青城山不仅单独为他修建了一座黄帝祠,还在三皇殿内供奉有他的石雕像,这实在是因为他对于中华民族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又,据说伏羲始画八卦,对于道教来说,八卦是极为重要的,所以伏羲也是道教尊奉的对象。上古还流传神农氏尝遍百草为生民寻找药材治病的故事,我们知道,道教也强调为民除病救疾,所以道教中人也尊崇伏羲,还把他列入道教的神仙之列,并专门为他作传。

青城山隋刻张天师像老祖天师张陵当年传道授徒、修炼内丹和饮食起居的天师洞即位于黄帝祠的左侧。从黄帝祠到天师洞,其间要越过岩壁之上的狭窄的栈道,有些惊险。天师洞内供奉着老祖天师张陵的石雕像,该像为隋代作品,异常珍贵,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天师洞内的老祖天师张陵石雕像上有三只眼,大概其中一只为“天眼”,俗称“千里眼”,在道门中人看来,那第三只眼是用来识辨妖魔的。从雕像上看,老祖天师张陵的神态总体上看是威严勇猛的。不过,在他威严勇猛的神情背后却似乎也透露出对生民百姓的浓浓的柔情——也许,那是在提醒每一个来到这个世间的人,现实的生活总体上是美好而富有诗意的,但千万不要忘记这个世间同时也是残酷的!

据当地的道士说,这座石雕像表现的是老祖天师张陵与八部鬼帅交战时的情景,难怪老祖天师张陵的表情严肃得有些让人害怕。只见老祖天师张陵左手掌向外伸出,掌中握有天师镇山之宝——阳平治都功印,后世历代龙虎山张天师嗣教时所传授的印玺均为此印。洞外还有老祖天师张陵三十代孙,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的塑像。张继先天师又被尊称为“虚靖先生”。从雕像上看,虚靖先生神态悠闲,为一温文尔雅的大儒形象。

天师洞附近景色幽丽,有降魔石、掷笔槽和海棠溪几个风景点。围绕着这几个景点,流传着很多与老祖天师张陵降妖伏魔有关的故事,本书已经有专章对它们进行了阐述,在此就不多作赘述了。

三、鹤鸣九天:老祖天师张陵飞升的道观——鹤鸣山道观

鹤鸣山又名鹄鸣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边的大邑县境内,离成都市大约有72公里。当年老祖天师张陵来到鹤鸣山的时候看到此地地形呈展翅而欲飞的鹤形,知道这是一块适合于修道的风水宝地,因为在道门中人看来,鹤鸣九天,必有仙人出世。事实上,在老祖天师张陵到此地之前,秦代的马成子就是在此地修道成仙的。当然鹤鸣山之名的来源也有另外的说法,如传说山中有仙鹤状的石鹤,每当有人在此修道飞升之时,石鹤均要鸣叫,故因此而得名;当然,还有人认为在远古的时候,山中常常能见到一对双栖双飞的仙鹤,而仙鹤乃道教中的吉祥、通灵之物,仙人飞升时一般都是驾鹤而去——所以唐代有咏黄鹤楼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因此,仙鹤又总是与仙人联系在一起的,鹤鸣山因此而得名。

鹤鸣山是道教的发源地,这一点已经得到学术界和道教界的公认,它对于道教的意义自不待言。鹤鸣山是当年老祖天师张陵入巴蜀传教时的最初落脚点。后来,老祖天师张陵在巴蜀地区设立二十四治时,其中就有鹤鸣山治,是三个最大的治所之一。因此,鹤鸣山也可以说是正一道的宗教领袖张天师的祖庭之一。

鹤鸣山道观自东汉时老祖天师张陵于鹤鸣山建立较为简单的宫观建筑以来,鹤鸣山道观的建设就一直在进行。当年,老祖天师张陵在鹤鸣山上建有上清宫,所以,上清宫是鹤鸣山最早的宫观,同时也是历代张天师的祖庭。自老祖天师张陵之后,屡有高道来鹤鸣山修道访学,最著名的要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高道杜光庭和明代具有隐仙风范的高道张三丰。此外,其他曾经参访过鹤鸣山的时人名流更是不可胜数,留下了大量的碑刻、诗词和铭联,鹤鸣山道观的管理部门曾专门把题留在鹤鸣山道观的诗词和铭联搜集起来,编成《鹤鸣山诗联匾额选注》一书。

经过历代鹤鸣山道士们的维修、增建和扩建,到民国时期,鹤鸣山已经建有上清宫、天师殿、紫阳宫、斗姥殿、迎仙阁和文昌阁等多达上百间的宫观建筑。十分可惜的是这些建筑精美,具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的宫观建筑物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严重的破坏。“文革”过后,经过相关部门的努力,鹤鸣山道观被成都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把鹤鸣山道观作为道教文化旅游景点向全社会开放。

鹤鸣山道观占地约65亩,在向社会开放之后,由大邑县人民政府拨出部分专款,海内外的道教信众又慷慨解囊,集资修复了紫阳和斗姥二殿,并在原有宫观建筑的遗址新建、扩建了迎仙阁、延祥观、三圣宫和天师殿等建筑。

鹤鸣山距青城山不远,驱车从青城山经大邑县境内约40分钟后即可抵达鹤鸣山道观的山门口——迎仙阁。迎仙阁前约50米处立有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傅圆天大师所题的汉天师道发源地碑。

据说迎仙阁是当年的鹤鸣山住持为迎接真人张三丰专门修建的。张三丰是一位具有隐仙风范的高道,故该阁取名为迎仙阁。迎仙阁的两边题有铭联:“人桥同此心四面顾瞻一山鹤,草木并深意八方遮护双涧鳞。”上联表明了鹤鸣山的地势形态,而下联中的“双涧”是指鹤鸣山的东西二涧,意思是鹤鸣山草木有情,卫护着山溪中的自由自在的小鱼,其意境或与庄子“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典故有关。迎仙阁分为上、中、下三重阁楼,取法古代的天、地、人三才之道。最下边的阁楼供奉着青龙和白虎二神。在古代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说法,青龙和白虎都是四灵兽之一。据说当年老祖天师张陵炼丹龙虎山时,丹炼成后有青龙白虎下临卫护玄坛,故道教后来把青龙、白虎二神看成是守护神,可以起到降妖除魔、避祸祛灾的效果。二楼供奉着灵主,三楼则供奉着太上老君。当年老祖天师张陵在西蜀传教时就已经尊奉太上老君为精神意义上的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教化信众。再到后来,道教就顺理成章地把太上老君看成是道教的教主了——这当然是精神意义上的教主。不仅鹤鸣山道观会供奉太上老君,其实绝大多数的道观都会供奉太上老君的神像,因为太上老君对于整个道教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实在是太重要了。

穿过迎仙阁就到了延祥观,沿着延祥观拾级而上,可以看到路的两旁古木参天,碑刻林立,一看就知道此观乃是千年名观。走完石级,就到了斗姥殿,只见斗姥居中,右边供奉的是地姥和王姥,左边供奉的是日、月二光。老祖天师张陵当初创立五斗米道时,据考证,这五斗之名就与崇拜五方星斗有关。因此,在道教看来,天上的星斗都是极为神圣的。斗姥正是众星之母,所以她老人家在道教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一般大一点的宫观都供奉有她的神位。

穿过斗姥殿就来到了观音殿。一般来说观音是佛教所尊奉的神,但是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与中国原有文化的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佛道二教之间也开始互相取长补短,佛教的观音也被一些道观所供奉——但一般来说,道观所供奉的观音与佛教寺庙中所供奉的观音无论在外形还是内在的意蕴方面都是有差异的。走过观音殿就到达三圣宫。三圣宫是新修的建筑。

三圣宫背后是天师殿。天师殿也是新修的建筑,殿内供奉的是老祖天师张陵的塑像。在天师殿内能看到老祖天师张陵身穿绘有象征阴阳图案的法服,左手拿着阳平治都功印,右手掐诀,头披道巾,两腿趺跏而坐,神色庄严肃穆,大概表现的是老祖天师张陵面对妖魔鬼怪时的神态吧。天师的左右两边分别有王长和马武卫护,王长手持长剑,马武则手拿神符。天师殿的正中有匾额,上题“道正则兴”。整个天师殿内悬挂有各种神幡。

太清宫在天柱峰的山顶上,是道教史上最悠久的宫观建筑之一。今天我们在鹤鸣山道观所看到的太清宫并不是老祖天师张陵当年所修建的建筑,而是由后世所复建的建筑。老祖天师张陵当年曾两次感应太上老君,一次在龙虎山,另一次就在现上清宫所在的地方。鹤鸣山上清宫内供奉的是太上老君的神像,可谓十分切合。

此外,在鹤鸣山道观内尚有天师井和戒鬼坛等遗址。本书在前文中已经对天师井作了介绍,这里就不作赘述了。而戒鬼坛也叫“授经坛”,是鹤鸣山早期的建筑。据说,当年老祖天师张陵与恶鬼也曾在此地斗法。后来,老祖天师张陵于鹤鸣山作道书二十四篇,也是在这里把它们传授给众弟子的,因此此地也叫授经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鹤鸣山道观中的法会活动非常频繁,主要有三元法会,以及平时常见的超度亡灵的科仪等活动,幸运的游客也许能看到鹤鸣山道人们举行的法会,从这些法会中去感受当年老祖天师张陵于鹤鸣山传道作法时的英姿。

§§嗣师张衡评传

附:嗣师张衡评传老祖天师张陵和其夫人雍氏,共育有子女六人,分别是儿子二人:张衡、张机;女儿四人:张文姬、张文光、张赞姬、张芳芝。其中张衡为长子。读者朋友们一定知道,由老祖天师张陵开创的正一道有一个传统,就是掌教人的传承采取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承继老祖天师张陵而掌教的是张衡天师,是为第二代天师。张衡天师,在历史上又称“嗣师”,意思是承系老祖天师张陵老祖天师的五斗米道掌教之人。

我们知道,老祖天师张陵的驻世时间非常久。据史料记载,老祖天师张陵于“顺帝时”就客居于巴蜀之地(“顺帝时”指的是公元126至144年之间)。而老祖天师张陵的卒年是熹平末年,即约在178年。

不过,对于老祖天师张陵的卒年,也有不同的说法。《汉天师世家》认为老祖天师张陵卒于永寿二年(156),生于汉光武帝建武十年(34)。但,《汉天师世家》比较晚出。据更早的史籍如李膺的《益州记》(也称《蜀记》)、李日方的《太平御览》卷六七二所引《上元宝经》,以及《四库全书》版《神仙传》中的相关文献中的记载,笔者还是倾向于认为老祖天师张陵大概生于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卒于熹平七年(178)左右。驻世时间约为104年。

而嗣师张衡的生年,无论是《汉天师世家》、《益州记》、《神仙传》等还是官方史书如《三国志》、《后汉书》中都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在《三国志集解》有这样一段注语:“衡生京师”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85页。。文中的“衡”,是张衡天师之名,意思是说,张衡天师生于洛阳。既然《三国志集解》的注解文字中有“衡生京师”的说法,那么我们可以大致地推知他的出生年代,即张衡天师生于老祖天师张陵于洛阳以太学生身份求学的时候,即约公元100年前后。

那么,嗣师张衡又卒于哪一年呢?关于张衡天师的卒年,正史中没有记载,但是在道教的经书中有比较明确的记载。《云笈七签》卷二八引“二十四治”中称:

第一,阳平治……嗣师,天师子也,讳衡,字灵真。为人广智,志节高亮,隐习仙业。汉孝灵帝(168—189)征为郎中,不就。以光和二年(179)正月十五日己巳,于山升仙,立治碑一双在门,名曰嗣师治也。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二册,中华书局2003年,第633-634页。

以上这段引文,不仅记载了张衡天师的卒年——即光和二年(179)正月十五日,还简要记述了张衡天师的生平,字号及仙道人格特征——“为人广智,志节高亮,隐习仙业”,汉灵帝时曾欲征之为郎中,但被张衡天师拒绝了。

而道教的另一部道书《犹龙传》卷五中也记载了张衡天师卒年,与《云笈七签》卷二八引“二十四治”中的说法一致:

嗣师,天师子,讳衡,字灵真,隐习仙业,以光和二年正月十五日,于阳平化升天。《犹龙传》卷五,《道藏》第18册,第25页。本书所引《道藏》皆为文物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8年联合影印之“三家本”道藏。下同。

唐代杜光庭编撰的《墉城集仙录·孙夫人》中也记载了嗣师张衡卒年卒月,与《云笈七签》、《犹龙传》中所载的卒日一致:

(孙夫人)子衡,字灵真,继志修炼,世号嗣师,以灵帝光和二年岁在己未正月二十三日于阳平化白日升天。《道藏》第18册,第195页。

从以上所引道书中的史料,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地得知,张衡天师当卒于汉灵帝光和二年(179)的正月。但对于张衡天师的生年,就只能大概地推断为公元100年前后了。

从以上记载有老祖天师张陵和嗣师张衡的生卒年代及生平主要事迹的史料中可知,当老祖天师张陵于巴蜀地区传教的时候,嗣师张衡就跟随在老祖天师张陵的身旁协助他开创五斗米道的诸多事务了。只是,因为老祖天师张陵的驻世时间很长,当老祖天师张陵于公元178年羽化升仙的时候,嗣师张衡才刚承嗣天师之位而执掌五斗米道。但第二年,即公元179年的正月时,嗣师张衡也羽化升仙了。这样,嗣师张衡掌教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这就可以解释,史书中关于嗣师张衡的生平事迹记载得那么少,并且十分简略的原因——老祖天师张陵所开创的五斗米道,有了比较完善的宗教经书、教义、教仪、组织,以及宗教戒律,已初具一定的宗教规模。其子张衡在生命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多以协助者的身份默默地帮助他的父亲创建五斗米道。当老祖天师张陵驾鹤西去的时候,嗣师张衡天师掌教的时间尚不到一年,因而,嗣师张衡天师的事迹在史书中就得不到应有的彰显了。

嗣师张衡天师的生平事迹虽然不是非常详细,但从那些十分简略的有关他的生平事迹的史料中,我们却可以大致地了解到他备受后世瞩目的仙道人格。宋濂在《汉天师世家序》中对嗣师张衡的仙道人格有很高的评价:

衡字灵真,有长材,诏征黄门侍郎,辞,隐居阳平山,誓以忠孝导民。君子谓其有继宗开绪、纳俗安善之功。《道藏》第34册,第815页。

文中提到,朝廷曾想征诏他为“黄门侍郎”。“黄门侍郎”在汉代是很高很重要的一种文官官职,由士人充当。之所以称“黄门”,只因“黄门侍郎”最初在黄色宫门内供职而得名。“黄门侍郎”在汉代是隶属于尚书省的官员,同时也是皇帝近侍。汉代的黄门侍郎主要负责在皇帝和尚书令之间的公事往来及命令的传达,属于能自由出入禁中的外官,可以接触到众多朝廷机要,地位是十分特殊和重要的。正因“黄门侍郎”一职十分重要,所以西汉时的大儒刘向有一次曾对其子刘歆说:“今若年少得黄门侍郎,要处也。”意思是说,现今像你(刘歆)这样年少又能任黄门侍郎这种紧要职位的人,可谓少年得志、前途无量啊!“黄门侍郎”一职还有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职能,即为皇帝监督尚书,可见其重要性。

但,正是这样一种十分重要,很有前途的职位终究没能打动嗣师张衡的心。因为他跟随老祖天师张陵于西蜀地区传教创道,早已立下隐居阳平山,以忠孝伦理教化、安顿当地生民的志向。所以,明代的大儒宋濂才这样评价嗣师张衡:“有继宗开绪、纳俗安善之功。”

在嗣师张衡的仙道人格特征中,“隐”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嗣师张衡不仅在朝廷征诏的时候,采取了“隐”的方式,而且在协助老祖天师张陵开创五斗米道的时候,也是“隐”而未显的,这从现今流传下来的文献中仅很少关于他的创教事迹的记载中能够明显地看出来。

嗣师张衡在承习老祖天师张陵的道法方面也是十分用心的。《云笈七签》卷二八引“二十四治”中称嗣师张衡“隐习仙业”;《墉城集仙录·孙夫人》中则称他“继志修炼”,并对嗣师张衡的隐修习道的大致经过有过一段描述:

(张衡)天师得黄帝龙虎中丹之术,丹成服之,能分形散景,坐在立亡。天师自鄱阳入嵩高山,得隐书制命之术,能策召鬼神。《道藏》第18册,第195页。

引文中说,嗣师张衡从父亲老祖天师张陵处习得黄帝龙虎中丹之术,后来炼成了大丹,服了之后,可以分形散影,隐匿形踪。嗣师张衡还曾随父亲自鄱阳湖地区到过嵩高山,又得到一部藏匿于山中的书籍,其中记载有能策召鬼神的“制命之术”。从这里可以看出,嗣师张衡不仅精于传自于太上老君的大道哲学,而且还对道门之法术也是相当精通的。在《留侯天师世家》中还提到,嗣师张衡勤修导引服气之术,可以做到“不火食”,这也可以从侧面证明他在道术方面的高深修为。正因为如此,明太祖朱元璋曾命人作诗文称赞嗣师张衡:

步武飞虚,至妙灵枢。握符与诀,神驾羊车。周旋玉京,万里须臾。坎离是会,深渊跃鱼。(《留侯天师世家·明太祖赐二十代天师赞》)

关于嗣师张衡的生平事迹,还有一点是不得不提及的,因为它太重要了,太关系到后来的天师道的传承和发展了。《留侯天师世家》说,光和二年(179)正月二十三日的时候,嗣师张衡自知马上飞升冲举,将不久于人世,所以把老祖天师张陵授受自太上老君的最重要信物——法印、法剑——交付其子张鲁天师,并说了这样一段话:

汝祖以天地为心,生灵为念,诚敬忠孝为本,周行天下,除妖孽之为民害者,是以亲遇圣师,建立大教。嗣吾教者,非诚无以得道,非敬无以立德,非忠无以事君,非孝无以事亲。汝其递相传授,世袭人伦,世遵成训。

这段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嗣师张衡对其父老祖天师张陵所创立五斗米道之立教宗旨、根本教义的高度凝练和概括总结,也是日后天师道(正一道)在近两千年传承过程中之所以能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如果套用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四句之教”的说法,这段话中其实也包含有可以称之为天师道(五斗米道)的“四句之教”:“非诚无以得道,非敬无以立德,非忠无以事君,非孝无以事亲。”

这天师道的“四句之教”虽然从表面上看上去彰显的是儒家的忠孝君亲的外在的行为伦理规范,但其实从它的内在方面而言,强调的却是“诚”、“敬”等沉浸入宁静状态中的心灵自觉意识。虽说,“诚”、“敬”这两个字的儒家色彩很深厚,但那是在宋明理学兴起之后才比较多地把它们与儒家的心性修炼相联系起来的;而在汉代的时候,儒家基本上没有阐述这两个字背后更深层的哲学内涵。而嗣师张衡则在东汉的末年时,受太上老君所传授的《道德经》中的大道哲学的影响,已经对这两个字背后的深层哲学意蕴有了很深刻和独到的体会,并力图用道家的哲学来融通儒家的伦理观念。

当然,有的读者朋友可能会很奇怪,会心想,这嗣师张衡的“四句之教”怎么搞得跟儒家一样。其实,关于儒家与道家之关系,我们过去大多用截然对立、二分的立场来审视,所以我们总是看到它们之间的不同;但如果我们从老子宇宙自然之大道的观点去审视它们的时候,就可以更多地看出它们之间之同了。对于这一点,当代大历史学家,毕生追求学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大学者陈寅恪先生曾对道家与儒家之关系说了这样一段形象的说明:

道家思想是悟出来的,儒家思想是学出来的。

陈寅恪先生还谈到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出路:

中国文化的发展出路是,以儒家思想之旧瓶,装道家之新思想。

也许陈先生这段关于儒道两家之关系的精辟见解能给予那些或偏爱儒家、儒教,或偏爱道家、道教的读者朋友一种醍醐灌顶的开悟之感吧!

又据《留侯天师世家》记载,嗣师张衡在交代完“四句之教”之后,就与夫人卢氏于阳平山白日飞升了。到元代至大元年(1308)的时候,朝廷赐封嗣师张衡“正一嗣教太清演教妙道真君”。嗣师张衡共育有子四一女:四子是张鲁、张卫、张傀、张微,一女是张玉兰。

有的史料(如《墉城集仙录》)中记载,说嗣师张衡之女张玉兰勤于仙道,后来得以飞仙冲举,今温江县留有其道观遗迹,名叫女郎观。但是,也有人说,女郎观并不是专用于供奉纪念张玉兰的道观,而是专用于供奉和纪念系师张鲁天师女儿张琪瑛的。

同类推荐
  • 福特(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福特(布老虎传记文库·巨人百传丛书)

    亨利·福特(HenryFord,1863年7月30日出生于美国韦恩郡,1947年4月7日逝世于德宝)出生在密执安州一个自耕农家庭。福特的父母威廉和玛利·福特是来自爱尔兰的移民,福特出生在他父母拥有的一座农庄上,他是六个孩子之长。他从小就对机械感兴趣。12岁时他花了很多时间建立了一个自己的机械坊,15岁时他亲手造了一台内燃机。他生性喜爱摆弄各种机器设备,甚至在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能把一只表拆开再装好。不久他除了修理自己家里的钟表外,还替所有邻居家修理钟表。一次,他家的一个朋友说:“福特家的每一个钟看见亨利走过来就哆嗦!”
  • 文坛硬汉海明威

    文坛硬汉海明威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崇拜的名人。这样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有益于人格的健康发展。名人活在我们的心里,尽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说着不同的语言,却伴随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遥远而又亲近。本套作品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最具有代表性的名人,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探知他们的人生追求,感悟他们的思想力量,会使我们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让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的关键,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生命更有意义。
  • 肯尼迪

    肯尼迪

    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1917.5.29—1963.11.12)是美国第35任总统,生于马萨诸塞州。父亲约瑟夫·肯尼迪是金融巨子,也是民主党坚定的后台。作为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肯尼迪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最后读了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1940年毕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肯尼迪加入美国海军,在对日作战中负伤。战后,肯尼迪29岁即当选为议员,后三次连任。1960年肯尼迪参加总统竞选。他提出“新边疆”的竞选口号,倡导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各个领域开拓新天地。1961年,肯尼迪在选民投票过程中以极小的差距赢得总统的位置,击败了共和党人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
  •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1)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1)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总有一个人,你爱如生命:张爱玲的喜悦与悲伤

    总有一个人,你爱如生命:张爱玲的喜悦与悲伤

    本书用散淡清丽的文字完美再现了张爱玲特立独行的一生,她的年少时光,她迷途般的爱情,她在炮火中的洗礼,以及远渡重洋的漂泊,还原一个不在传说中而在我们身边的传奇,走近真实的张爱玲,体味她繁华背后的苍凉。但愿我们都能在最深的红尘里遇见最美的爱情。
热门推荐
  • 诸天求生游戏

    诸天求生游戏

    3000年,全球永生实验进入另一阶段,诸天求生游戏应运而生,通过将玩家意识随机投影到各个由主脑拼接成的世界,进行玩家之间的对抗。李正,本来一个普通的大龄青年,却意外的脑袋里多了一些其他的记忆,这些副本居然可能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斗罗,斗破,故事由此展开。
  • 孤心境

    孤心境

    有感而发,愿每个人都不孤单,每个人都有陪着的那个人!
  • 爱情之穿越之千心翎

    爱情之穿越之千心翎

    我终于得道成仙了,我们也终归在一起了。”白音说。几经周折,该来的终归会来。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EXO之谎生

    EXO之谎生

    你知道吗?我们每一个人的相遇其实都是命中注定的。“无论你欺骗我多少,我都始终只想护你一世安然无恙。”在这个充满危险和欺骗的异世界,一个个阴谋,一个个危险,到底谁才是背后真正的主谋?
  • 阳光不抵岸

    阳光不抵岸

    光影绵延,阳光总有无法到达的另一面。走在阳光洒满的道路上,却总有一股刻进骨髓的凉意,丝丝蔓延至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他带给他的温暖,是她渴望而不敢要的,最终也不得不各自天涯。即使只是短暂的停留,她觉得,也够了。
  • 时光回到很远前

    时光回到很远前

    我们,兜兜转转;生活,反反复复。来得及,来不及。青春的外壳,肆意张扬,荒荒唐唐。最坏的,最好的。
  • 弃天行

    弃天行

    何为命运?誓不低头!何为潇洒?弃天而行!
  • 偏偏不灭

    偏偏不灭

    他是叱咤疆场金盔加身的将军她是倾国倾城困于深宫的宠妃可是我偏偏生于帝王家你偏偏在周旋将门我们的心碎都太平凡太平凡愿来生落户山水寻常布衣家有你陪我爱你永不灭
  • 夫人别下线

    夫人别下线

    挣脱现实的枷锁,他们相遇在虚幻的网游世界,彼此一见倾心。她对感情怯懦、怀疑,迷惘在现实与虚拟之间。他紧紧守候,步步为营,一点点破她心防。这就是个假文艺的二逼女青年与真文艺的天才男青年在网游里爱来爱去最后被现实pia飞,然后又被黑化的男主拖进现实最后HE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