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被物转,即是众生;心能转物,即是如来。""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佛有这样的肚量,也有这样的能力。
相传,宋代的苏东坡非常喜欢去寺院找佛印禅师斗嘴,尽管每次他都败给佛印禅师,但他依旧乐此不疲。一次,他又来到寺院,恰巧碰见佛印禅师趴在地上伸手去捡一件落到书桌下面的东西,苏东坡于是站在佛印禅师屁股后面哈哈大笑起来。
佛印禅师问他笑什么,苏东坡避而不答,反问道:"你看我像什么?""佛。"佛印禅师不假思索地说道。
苏东坡洋洋得意地说:"我看你趴在地上怎么就像条狗呢!"佛印禅师心平气和地回答:"因为你像佛,所以我像狗。"听佛印禅师这么一说,苏东坡更是笑得前俯后仰。
回到家里,苏东坡喜滋滋地告诉苏小妹,他这回捡了个便宜,戏弄了禅师一番。孰料苏小姝满脸不屑地挖苦道:"你哪赢了,又输了!"苏东坡问其原因。苏小妹说:"禅师心中有佛,所以怎么看你都像佛,你心中无佛,内心不净,说出来的话自然也是肮脏的。"或许这个故事有人会把它当做一个笑料抑或茶余饭后的谈资说一下,但仔细品味一下,也是受益匪浅的,尤其是那句"心中有佛"。
心中有佛,就能容纳他人的一切过错,宽恕他人的一切罪行,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处世、为人之道。佛祖相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倾听的耐心与度量是非常大的,所以大众都会愿意去求教佛祖,帮助自己解脱苦海。佛度人,就是要众人心中也要有"佛",这样争端、怨恨就可以止于倾听与理解。
生活里总会有这样的事情:对方或许完全错了,但他不以为然。这时,指责他不是明智之举。相反,平心静气地了解他、理解他,才能帮到他此后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对方有那样的思想和行为一定是有原因的,找出其中隐藏的原因来,便能够明白他为何会有那样的言语与举止。假如你对自己说:"如果我处在他当时的苦难中,我将有何感受,有何反应呢?"这样自己可以省去许多时间与烦恼,也可以增加与人相处的自信心。多替人着想,自己有善心,也能助人积攒善心。
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盏明亮的灯笼。人们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呢?"盲人说:"我提着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同时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到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也保护了自己。"遇到事情,肯替别人着想,就等于是为自己着想。
替别人着想,是一种胸怀、一种博爱、一种境界,是我们所应该具备的。现代社会,我们不仅要学会看书,更要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奉献,学会与人合作,这一切都离不开替别人着想。因为
心被物转,即是众生;心能转物,即是如来。
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只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冲突,我们才会真切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有时静心聆听比忘我倾诉重要,而善忘别人的不理解又比记住别人的理解更重要。多理解别人少在意结果,不被理解是正常的,而被人理解又是颇不容易的。感受朋友对你的理解,体悟你的不被理解,宠辱不惊,泰然处之,你会发现,独处与合群,皆是一种心境不同的感知和不同的享受呢。
观音在哪里观音菩萨向来以解救人们于苦海被人们所尊崇,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像观音一样,没有烦恼、痛苦与妄念。观音在哪里?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是观音。而要成为现世观音菩萨,就得从开始倾听世间以及内心的声音开始。
人们总是祈求观音菩萨保佑自己这个,保佑自己那个,却忘了要向观世音菩萨学习,学习倾听外面的声音和自己内心的声音。由听闻而至正念觉悟,远离颠倒梦想;由听闻而至慈悲一切,广度无量众生。成为观音,不难,学会倾听即可!
在公元三世纪,某国的国君把王子送到古朴大师处,希望大师收为门下,并教导王子成为一位杰出的国王。当王子抵达古朴大师的寺庙后,大师就将他独自送到大森林中,并要求王子在一年后回到寺庙时,要描述出森林的声音。
冬去春来,王子回到寺庙,滔滔不绝地对大师讲述他在森林中听到的一切声音:"大师,我听到了杜鹃美丽的声音,树叶沙沙地作响,蜂鸟嗡嗡地啼鸣,蟋蟀唧唧地鸣叫……"听完王子的话语,大师再让他回到森林中继续倾听。对此,王子颇为困惑,难道自己还没有辨识所有的声音吗?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王子孤独地坐在森林里,竖着双耳尽力地倾听。然而令他失望的是,除了已听到的声音外,别无其他的声音。
有天清晨,正当他在树下默默地坐着,心神安静下来之后,他突然开始感觉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模糊声音,愈是聚精会神去听,这些声音愈来愈清楚,他立刻茅塞顿开。
回到寺里,王子恭敬地向大师描绘他的收获:"当我集中全力地倾听时,我听到了前所未有的声音,鲜花在缓缓地开放着,大地在阳光下苏醒,小草在吮吸着露珠……"大师频频点头赞赏说:"能倾听到显性的声音,更能倾听到不显性的声音,是成为杰出君主的基本素质,你可以开始学习如何领导你的国家了。"公元三世纪的故事,有点远,但传达出的道理却一点都不过时。那个王子相当于我们自己还是什么人?在森林中的独处又相当于我们所面对的什么环境?王子听到的各种声音对我们而言又代表着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声音是我们熟悉的,哪些是我们不熟悉的?我们都认真地倾听过吗?
如果我们认真地倾听,甚至倾听那些不好的声音,就会发现,当倾听过后,感受是完全不同的。菩萨之所以能容天下所有之苦,就在于他善于倾听,倾听之后,他明白了人们的苦源,能以身体谅。
所以,他虽然吃下了大众的苦,却换得了自身的佛性。
于无声处听惊雷是一个人的境界。在生活中,一个人必须有"耳聪目明"的特点。必须知道,人为什么有两个耳朵,一双眼睛,而才有一个嘴的道理。多观察,多倾听,多分析,多思考,"敏于行而动于言",这样才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才能使自己在生活中少挫折,多快乐。菩萨能在哪里呢?你张开耳朵,让心静下来,自然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