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师父曾在自己的书中写过一段故事,虽然平淡,却意味深远,让人深思。
故事是这样的:
在父亲四十年的教书生涯中,有一幕景象,我一直难以忘怀。
那是个秋日黄昏,暮色褪去得特别快,远处的山边已有几颗星子探出头来。一如往常般,厨房里飘出阵阵饭菜香。
突然,门口响起摩托车刺耳的刹车声,一个农夫装扮的中年人进门来,指名道姓地要找父亲。他一见到爸爸就破口大骂,涨红的脸上青筋毕露,紧握的拳头不断挥舞,眼看着就要落在父亲身上了!
从他大声却语意不清的咆哮声中,隐约可听出他的愤怒一原来父亲今天在学校里处罚了他的孩子,他很生气,要我们全家好看!
这景象把全家人吓坏了,一旁的妈妈着急地拉着爸爸的衣袖,说:"你赶快跟他解释,你不是这个意思啊!"只见爸爸一言不发地端坐在那张老旧的藤椅上,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而且打从那人进门,爸爸始终没有说过一句话……紧张的气氛凝结在空气中。半小时《法句经》说:犹如坚固岩,不为风所摇,毁谤与赞美,智者不为动。
《长老偈》也说:我心坚如石,念力亦甚笃;人爱我不爱,人怒我不怒。似我这般样,不会有痛苦。
过去了,那个怒骂的人停了下来,转头离去,临走前说:"我还会再回来!"那人走后,全家围在爸爸身边,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父亲只摇了摇手,叫我们去做功课。不久,那人真的又回来了,身后还带了几个身材壮硕、口嚼槟榔的"兄弟"。
"这下完了!我们哪里抵得过他们呢!"妈妈担忧极了。而父亲依旧沉默不语,犹如一座不动的石像。
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刚才那个充满嗔怒的人走近爸爸身边,说:"老师,对不起!我刚回去问我的小孩,才知道是我误会您了,您并没有错!"这个一百八十度的戏剧化转变,使我们都愣住了。
他又说:"今晚我带这些弟兄来,就是要证明我的诚意……我从来没见过像您这么有修养的人!"一直无言的父亲终于开口了,但他到底回答了什么,我已记不得了,只记得那个原本愤怒的人,离去时带着一脸的祥和。
多年来,父亲端坐无言的身影,一直烙印在我的心板上。但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不辩解呢?年纪稍长,才慢慢体会"不辩而辩"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父亲待人行事的原则。
如今,-自己也将近中年,经历人生较多的风雨,也体会到被人冤枉、误解的滋味(而当下,往往自己却是迫不及待地辩解与反击的)……回忆起父亲沉默的身影,不禁更加感佩。那样的沉默,有着多么大的"忍辱"力量啊!
南传经典以"岩石"来形容不受外境毁誉所影响的人,如《自说经》中,佛陀赞叹"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佛:"心不动如岩,不因贪执著,不因嗔而怒,痛苦如何能,临此清净心。"《法句经》说:"犹如坚固岩,不为风所摇,毁谤与赞美,智者不为动。"《长老偈》也说:"我心坚如石,念力亦甚笃;人爱我不爱,人怒我不怒。似我这般样,不会有痛苦。"那位师父的父亲,在面对他人愤怒指责时的精神,不就像一块坚毅的岩石吗?他面对他人加诸而来的毁谤,仍能平心静气以对,不生嗔恨,实在是高境界的修为。
有时,我们常常凭着"反应快"、"伶牙俐齿"响应他人,其实也只是逞一时的口舌之快罢了。面对不如意的外境时,内心又何曾真正平静?更别说能圆满地化解纠纷了。
那怎样才能做到"岩石"般八风吹不动呢?
泰国高僧阿姜查说,不论各种情境面前:"你只需全神贯注,不要被愚弄,别陷入对世上事物的依恋当中,也不要被相关的评判所左右,只需让一切自由来去……让不执著和专注来守卫你的心!如果,你能让一切都来去自如而不执著,就没问题了。"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得看好自己的心啊!
是的,行由心生。掌管好的自己的内心才是关键。有时,他人向我们发无名火时,他自己本身可能受到了误导,或不自控,这时,你若也跟他一起火,那结果只能两个人都燃起来,对他对己都没有丝毫好处。沉静下来,有些火会自己熄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