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1880年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小镇塔斯康比亚,是着名的社会教育家、作家与精神楷模。
海伦·凯勒从小因病成为集盲、聋、哑三种痛苦于一身的残疾人。在父母和一位优秀启蒙老师的帮助下,她凭着坚强卓绝的毅力战胜了常人难以想像的障碍,学会写字和表达思想。1900年,海伦进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学习。1902年,正上大二的海伦完成了她的处女作《我生活的故事》。1904年6月,她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聋盲人。1906年,她被任命为马诸塞州盲人委员会主席。1921年,美国成立了至今仍称为美国盲人基金会的全国性民间组织,海伦是这个组织的领导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她在欧洲、亚洲、非洲各地巡回演讲,唤起了社会大众对残疾者的注意,她的精神,受到亿万人民的敬仰。
海伦·凯勒一生写过许多着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如《我们举目无亲的人》、《日记》
、《不幸的我们》、《让我们抱有信念》、《我的宗教》、《回忆逝去的女性》、《逃离黑暗》、《我们丧失了》、《敞开的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其中《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写出了她自己的真实情感。其想像是那样丰富,文笔是那样流畅。但它之所以能深深地打动我们,还在于它的真挚而强烈的感情,在于给予读者的敞开心扉的亲切感。
希望是引导人成功的信仰有的人比别人看得更多,却没有几个人能看清他们视线以内的一切事物。
一个人感到有一种力量推动他去翱翔时,他是决不应该去爬行的。
希望是引导人成功的信仰。如果没了希望,便一事无成。我们不应把自己的命运与那些更为幸运的人相比,而应将其与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命运相比。这样的话,我们就会显得是享有莫大幸福的了。
那些有眼睛的人,对于世界所充盈的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万花筒般的景象显然看得很少,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也许人类就是这样的,极少去珍惜我们所有的东西,而渴望那些我们所没有的东西。
性格不可能在平静安逸中形成。只有经历过磨难和痛苦,灵魂才能变得坚强,眼光才会变得清晰,雄心才能得到激励,成功才能有所企望。
每天恰如我们明天就会死去那样去生活,才是最好的规则。这种态度将尖锐地强调生命的价值。我们每天应该怀着友善、朝气和欣赏的渴望去生活,但是,当时间在我们前面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不断延伸开去,这些品质常常就会丧失掉。
从长远来看,躲避危险并不比勇往直前更安全。懦夫与勇者会遭到同样多的不测。
除非我们对善恶都了解,否则我们就无法自由而明智地为自己选择正确的道路。
对于凌驾命运的人,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使语言高尚的是思想。
当我们尽我们所能时,我们从不知道在我们的生命中或其他的生命中会形成什么样的奇迹。
科学也许已经发现治愈最不幸的良药,但它却没有找到治愈它们中最糟糕的部分——人类冷漠的药物。
我们无法为我们自己自由地、明智地选择正确的方式,除非我们能分清善良与邪恶。
信心是一种心境,有信心的人不会在转瞬间就消沉沮丧。
自私和牢骚,使人心灵忧郁受损;欢乐的爱,则使人眼光敏锐。充分利用每一个感官,通过自然给予你的几种接触手段,为世界向你显示的所有愉快而美好的细节而自豪吧。
我们并不感激我们的所有,直到我们丧失了它;我们意识不到我们的健康,直到我们生了病——自古以来,莫不如此。
当一扇幸福之门关上时,另一扇幸福之门会打开;但我们往往在那扇关闭的门前茫然呆立过久,以致看不见另一扇已向我们打开的门。
生活或者是一次大胆的冒险,或者不是……担保安全更像是一个迷信。它不存在于大自然中。
我们中很多人对抽象的事情勇气十足,而对具体的事情却缺乏勇气。
我渴望成就伟大而高尚的事业,但是完成小事是我主要的职责,就好像它们也是伟大而高尚的。
假如你真的面临会成为双目失明者,你的目光将会尽量投向以前从未曾见过的事物,并将它们储存在记忆中,为今后漫长的黑夜所用。
失明的我可以给那些看得见的人一个提示——对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天赋视觉的人们一个忠告: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和海洋。在我一生漫长的黑夜里,我读过的和人们给我听的那些书,已经成为了一座辉煌的巨大灯塔,为我指示出了人生及心灵的最深的航道。
书是最有耐性并最令人愉快的朋友,即使在我们穷困潦倒或悲哀痛苦之际,也不会背弃我们。
死亡……不是经过一间屋子到另一间屋子。然而,对我却有不同,你知道,因为在另一间屋子里,我将能看得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