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辨识,曲径方可通幽。”为人处世,不仅要学会适当弯曲,还要学会诈术,韬光养晦,用诈求生存,人生可无忧。
杨慎说:“直道长而难行,歧路多而忧亡羊,妙心辨识,曲径方可通幽。”为人处世,不能总是直来直去,要学会适当弯曲,正是曲径通幽的道理。而这“曲径”用在韬晦术中,就是要懂得诈术,“诈以求生,晦以图存。非不由直道,直道难行也”。用诈术不关道德,关乎生命,就是用韬晦之术以求生存的意思。用诈成晦以存身成事的,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唐末杨行密就是其中之一。
唐朝虽然盛极一时,但仍免不了走向衰败的命运。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天下大乱,许多有勇有谋之士都想趁机分一杯羹,安徽合肥人杨行密就是其中之一。杨行密以盗贼起家,后来从军,趁乱逐渐壮大势力,占据了淮南全境,后被唐昭宗封为吴王。
在创建自己政权的路上,他曾经一次次受到威胁,其中一次就来自他的内弟朱延寿。朱延寿将兵在外,仗着杨行密是自己的姐夫,培植势力,有不轨之想。所以,他暗中和杨行密曾经的部将、已经造反的田頵通谋,计划里应外合,杀掉杨行密。
杨行密深知朱延寿是心腹大患,自己又无法夺取他的军队,惊恐不安,便和自己的卫队统领徐温商量。徐温也没什么办法,便回家求教自己的宾客严可求。严可求为他出了个主意。徐温告诉杨行密后,杨行密依计而行。
杨行密先是佯装头疼眼花,然后便声称看不清东西。朱延寿知道后,心中窃喜,但唯恐有诈,便派使者到王府中,假称奏事,实则是试探虚实。
杨行密更加卖力地表演,他经常是看到张三便说是李四,看到李四便喊王五,使者们回军中都说吴王眼睛确实是瞎了。朱延寿依然不敢相信,于是写信给姐姐朱夫人,让她设法查清杨行密是否装瞎。
府中的奴婢们听说主人眼睛看不到了,便开始偷东西的偷东西,偷懒的偷懒,朱夫人也不禁止,用此来试探杨行密。杨行密每天跌跌撞撞,不是撞在柱子上,就是撞到门上,头撞得伤痕累累。他看到奴婢们胡作非为,更是恍如不见,朱夫人依然不敢深信。
杨行密有名爱妾,早和一个长得不错的仆人有私情,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她倒是相信杨行密双目皆盲,便在杨行密眼前与仆人亲亲热热,卿卿我我。看杨行密端坐一旁完全没反应,更加胆大,索性在他面前公开淫乱,杨行密依然端坐如入定老僧,对眼前的淫乱场景无动于衷。一直严密窥视杨行密的朱夫人见到了这一幕后,确信杨行密不是装出来的,便写信告诉朱延寿。
这天,杨行密在朱夫人房内,竟一头撞在梁柱上,头破血流,朱夫人为他擦拭头上的血迹。杨行密说道:“我本来要干一番大事业,却有心无命。如今不幸失明,儿子们都还幼小,不能承担起军府的事,你请延寿回来,我把这府交付给他,就可以安心地度完余生了。”
朱夫人大喜,马上写信给朱延寿。杨行密自己也派使者去军中请他,暗地里却叫徐温做好准备。
朱延寿得信后并不怀疑,跟随杨行密的使者一同回府。杨行密到寝室门口迎接他,徐温则率卫士从后面擒住朱延寿。
杨行密杀掉朱延寿,又把朱夫人赶出家门。他重新掌握了军队,很快平息了田的兵变。而杨行密开创的事业到他儿子手里,终于成一国家,即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吴政权。
成大事“三十六计”
古往今来,成就大事者,有谁是一帆风顺,没有一点风险的,又有多少人不是把生命放在刀刃上,火里血里建立自己的基业。如果他们每次遇到危险,都是一往无前,不懂得用诈术以存身,真不知英雄榜的英雄们要少了多少位。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杨行密运诈成晦的智慧还真是必备的一手,可以用之迷惑麻痹敌人,克敌制胜成大业。
装疯卖傻,于伏藏中图大业——燕王朱棣走向权力巅峰智慧点睛
想成大事,必然要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辛苦与磨难,俗话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相信很多人都不愿意装愚而自毁形象,但只有善于伏藏,不惜自毁形象,才能在敌人失去戒心时,给其致命的一击。
《阴符经》说:“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伏藏制胜是关键。
历史上那些善于伏藏的人,表面看起来“和光同尘”,毫无圭角,言语如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其实他们的才能,绝非普通人可比;好像他们都是讷言,其实他们都是善辩者;好像都是胸无大志,其实颇有雄才大略,不愿久居人下。他们在行动上伏藏,在言语上伏藏,为何?因为有所顾忌,因为知道自己所处的境地,也知道对手的意图,因时机还不成熟,就不得不以伏藏来扰乱对手的视听,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以求由险境步入胜境。将伏藏之功发挥得当的人也包括明成祖朱棣。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斗争中,他立功最多,颇受朱元璋器重。朱元璋封他为燕王,令他镇守当时的燕京。皇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曾有意立他为太子,但因他之上还有两位兄长,为避免兄弟相争,朱元璋只好立嫡长孙朱允炆为帝位继承人。对此,燕王朱棣一直耿耿于怀。
明惠帝朱允炆即位时,各地藩王都是叔父辈,割据要地,虎视眈眈。户部侍郎卓敬上书密奏:“燕王智谋过人,又镇守北平这样的要害之地,兵强马壮,不可不防。不如将他迁往南昌,万一有变,也容易控制。”朱允炆本就对他这位才智过人的皇叔很是疑惧,见此密奏后,深以为是,便着手做了一系列部署,对朱棣严加防范和监督。
朱棣是何等人,他久征沙场,老谋深算,既懂军事,又善于玩政治,根本就没把这个毫无经验、软弱无能的皇侄看在眼里。他有野心,但没当上皇帝,因此心中有怨,早有取而代之之意。于是,他在王府内私制兵器,招兵买马,暗中操练,做起事准备。不久,燕王朱棣的阴谋被人告发,朱允炆对其严加训责。燕王朱棣颇感恐慌,马上起兵反抗朝廷吧,时机还未成熟,但又不能束手待毙。他心生一计,决定以装疯来迷惑朝廷。
他经常狂呼乱叫,奔走于燕京的长街闹市;或闯入酒楼饭铺之中,夺人酒食;或颠三倒四,胡言乱语;或昏睡于泥土污秽之上,终日不醒。
正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燕王疯了!”这个消息瞬间便传遍朝野。体格一向健壮的燕王如今突然会变成这副样子,也令许多人感到疑惑。为了打探虚实,朱允炆派北平布政使张炆和都指挥使谢贵亲自去燕王府。
当时已是夏历六月,正值盛夏,酷热难忍,却见朱棣围坐在火炉边,浑身发抖,连呼:“太冷了,太冷了!”见有人来,甚至都站不起来,不得不拄着拐杖起身迎接。此情此景,使得张、谢二人不由得消除了疑心。他们立即回报给朱允炆,朱允炆信以为真。
虽然纸里最终包不住火,但燕王的装疯却为他发动“靖难之役”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等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朱棣便以“靖难”为名,发动夺权之战。经过四年血肉相争,朱棣攻陷京城,登位称帝,史称明成祖。
成大事“三十六计”
朱棣就是成大事者,他懂伏藏之术,善忍,甚至不惜装疯卖傻,自毁形象,以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也许这有伤个人的尊严,但相比于后来成就的大业,这点被伤害的尊严就微不足道了。
朱棣夺权成功了,成了大名鼎鼎的永乐皇帝,而他装疯卖傻这一幕居然还能在正史中保存下来,看来他对此并不忌讳。也许在他看来,这并没有玷污他的光辉形象,反而显示了他的机智。确实,在权力斗争中,一切手段都无所谓是、无所谓非,最终的结局是评判一切的唯一标准。
高妙的隐者之道:隐于朝——郭子仪长荣不衰的秘密智慧点睛
荣华富贵最是伤人,人在富贵中,如果不能保持一颗慧心,恃富而骄,其结果定是被富贵重伤,而具有大智慧的人深谙在富贵中的避祸之道,懂得于静中韬光养晦,保全身家性命。
人世间的许多危险,大多数都不露痕迹地潜藏在看似波澜不惊的环境中。具有大智慧的人深谙避祸之道,即于静中韬光养晦。正如一代大词人苏东坡所说:“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必陈于前。”参透万物,顺时而行,又怎能伤及己身?这就是养晦的智慧。
唐朝大将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升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
他的王府建在首都长安的亲仁里。汾阳王府自落成后,每天都是府门大开,任凭人们自由进出,郭子仪不允许其府中的人对此加以干涉。有一天,郭子仪帐下的一名将官要调到外地任职,来王府辞行。他知道郭子仪府中百无禁忌,就一直走进了内宅。恰巧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他的爱女正在梳妆打扮,而王爷郭子仪正在一旁侍奉她们。她们一会儿要王爷递毛巾,一会儿要他去端水,使唤王爷就好像奴仆一样。这位将官当时不敢说什么。回家后,他禁不住将此事讲给他的家人听。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没几天,整个京城的人都把这件事当成笑话来谈论。郭子仪听了倒没有什么,他的几个儿子听了却觉得大丢父亲的面子,于是决定劝说父亲。
他们相约一齐来找父亲,要他下令,像别的王府一样关起大门,不让闲杂人等出入。郭子仪听了哈哈一笑,不以为然,几个儿子却哭着跪下来求他。一个儿子说:“父王您功业显赫,普天下的人都尊敬您,可是您自己却不尊重自己,不管什么人,您都让他们随意进入内宅。孩儿们认为,即使商朝的贤相伊尹、汉朝的大将霍光也无法做到您这样。”
郭子仪听了这些话,收敛了笑容,对他的儿子们语重心长地说:“我敞开府门,任人进出,不是为了追求浮名虚誉,而是为了自保,为了保全我们全家人的性命。”
这话太具有震撼力了,几个儿子感到十分惊讶,忙问其中的道理。
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光看到郭家显赫的声势,而没有看到这声势有丧失的危险。我爵封汾阳王,往前走,再没有更大的富贵可求了。月盈而蚀,盛极而衰,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人们常说要急流勇退。可是眼下朝廷尚要用我,怎肯让我归隐?再说,即使归隐,也找不到一块能够容纳我郭府一千余口人的隐居地呀。可以说,我现在是进不得也退不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紧闭大门,不与外面来往,只要有一个人与我郭家结下仇怨,诬陷我们对朝廷怀有二心,就必然会有喜欢落井下石、嫉贤妒能的小人从中添油加醋,制造冤案。那时,我们郭家的九族老小都会死无葬身之地。”几个儿子听了之后方才明白老父亲的一番苦心。
郭子仪以不世之功,“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于建元二年(781年)六月十日,以85岁的高龄辞世。当时的德宗皇帝沉痛悲悼,废朝五日,下诏书高度评价和追念他。君臣依次到府第吊唁,皇帝亲自到安福门送行。相比于汉朝的韩信、明朝的徐达等落得“兔死狗烹”下场的功臣们,他真正是生前死后,哀荣始终。
成大事“三十六计”
郭子仪能够一生常荣而不衰,是因为他懂得于最盛日掩藏自己锋芒的道理。正所谓:“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能够在危险的环境中伏藏,以谦卑的姿态做一名朝中的隐者,既得上级欢心,又能建立功业,还能保全自己及家人。如此才是最高明的隐者之道。
在我们的一生中,也许不会如郭子仪这样成就惊天伟业,但是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境遇,有和风丽日,也会有狂风骤雨;有波澜不惊,也会有浊浪排空;有阳光普照,也会有电闪雷鸣……如何于变幻繁复的环境中保全自己,需要高人一筹的智慧。郭子仪的立身之道给我们展现了韬晦智慧的精妙,值得我们去领悟、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