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点睛
围棋讲究弃子争先,弃子,就是顺势而为,牺牲局部利益,主动改变对弈节奏,来换取整体的优势,牺牲短期利益来换取长期利益。这正如佛家所说的“舍得”。只有“舍”,才有“得”,只有放弃那颗让自己身陷险境的棋子,才能盘活整个棋局。
围棋、象棋中都有一招,叫弃子争先,即主动牺牲一些意义不大或很难处理的棋子和局部利益,以换取先手之利,而获得全局的胜利。汉景帝在面对诸侯叛乱时,就果断地采取了弃子的策略。
汉高祖刘邦分封藩王时,将吴地分封给他哥哥刘仲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侄子刘濞,称吴王。到景帝即位时,各个藩王的实力都有所增强,特别是吴王所属之地更是鱼米之乡,非常富庶。景帝担心藩王造反,于是找御史大夫晁错商量,晁错是坚决的削藩派,因此他强烈要求景帝削藩。
景帝心中非常赞同晁错的看法,他也想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在削藩这个问题上,景帝真能依赖的是汉初功臣子弟,而不是这位平民出身的晁错。对于晁错,景帝也只是爱其才而已。因为晁错为人虽然严峻刚正,但又苛刻严酷。在汉文帝的时候,他凭借自己的辩才,得到当时还是太子的景帝的宠幸。那时,他已经多次上书,述说削减诸侯势力以及修改法令的事。但是几十次上书,文帝都没有采纳。尽管如此,汉文帝仍然认为他有奇才,提升他为中大夫。当时景帝也非常称赞晁错,只是诸位功臣却不喜欢他。
晁错的个性使得他与功臣们发生冲突,从而使得赏识他的太子也只是把他当成身边的谋士,而不是真正能倚仗之人。但是,晁错懵懂不知,以为自己真是景帝的心腹,因此食君之禄,便真心担君之忧。他三番五次提出削藩,这正合了景帝的心意,因此景帝决定借晁错之口,将削藩的政策落实。这样既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会使自己直接在各个藩王之间落下口实。
当时,朝廷讨论削吴国封地的消息传到吴国,刘濞就策划发动叛乱。他先是联络楚、赵诸国,相约一起反叛。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首先在都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起兵叛乱,并向各诸侯王国发出了宣言书,以“清君侧”为名,攻击晁错“侵夺诸侯封地,专以劾治污辱诸侯为事,不以诸侯人君之礼对待刘氏骨肉,所以要举兵诛之”,等等。同月,胶西王刘印带头杀了朝廷派到王国的官吏;接着胶东王刘雄渠、苗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也都先后起兵,共同向西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叛乱的消息传到朝廷,景帝立即在军事上作了部署:太尉烃侯周亚夫率领三十六将军为主力,进攻吴楚军;曲周侯郦寄攻赵军;将军栾布攻齐诸军;拜窦婴为大将军,屯兵荥阳,监视齐、赵方向,作为后援。
吴楚等七国联兵反叛,以诛晁错为名,使晁错的处境十分危险。当此之时,晁错又向景帝提出建议,清景帝御驾亲征,而自己留守京城长安,这使得景帝很是不悦。同时,晁错又要追究袁盎预知吴王刘濞阴谋反叛之罪。袁盎是当时汉朝一位名臣,他曾经任过吴国丞相,与晁错向来有隙。得知晁错向景帝要求处置自己,甚是惶恐,于是进宫见景帝。
当时,景帝正与晁错商议调拨军粮的事。景帝召见袁盎时,晁错也在座。袁盎请求景帝屏退左右,然后陈述厉害,希望景帝杀掉晁错。他对景帝说:“吴楚所发书信,说是晁错擅自抓住诸侯过错,削夺封地,因此以反为名,要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就罢兵。当今之计,只有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吴楚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不流血而统统退兵。”袁盎这番话,完全重复了吴王刘濞叛乱宣言中的“清君侧”的策略,但景帝没有识破。景帝沉默了好久,然后说:“且看真实情况如何,假如真像你所说的那样,为了对得起天下,我不会爱惜某一个人。”这实际上是同意袁盎的主张,准备以牺牲晁错的性命来乞求吴楚等国退兵了。于是,景帝就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就这样,景帝诛杀了穿着朝服、没有一点心理准备的晁错。这一招使得七国所谓“清君侧”的叛乱失去了理由,也安抚了素来憎恨晁错的大臣们。只可惜,袁盎并没有使刘濞改变夺权的野心。但刘濞也失去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成了赤裸裸的造反,于是,皇帝与大臣们同心同德,最后功臣周勃的儿子周亚夫终于平定了“七国之乱”。
成大事“三十六计”
在汉景帝弃子救棋局的过程中,也许晁错死得很是冤枉,景帝的这一着也过于残忍。但这使得大臣们更加忠心地去平叛,也使得国家回到正轨,在景帝心中,舍弃这一子应该是很值得的。
高手对弈,都懂得弃子,舍弃一颗棋子,以退为进,以取得全局的胜利,确实是局中高招。人生如棋局,棋盘上的厮杀如此,人生的战场上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做局时,千万不要忽视弃子的作用,有时舍弃一颗无关紧要的棋子,便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盘活整个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