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中会提倡混龄教育,混龄教育又有什么好处?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社会生活最有意义的地方是我们可以接触各式各样的人,如果把同龄儿童分在一个班级里,这是既残酷又不科学的事。
这是一种隔绝儿童与社会关联的做法,造成的后果是彼此之间无法学习、进步。
尤其是在我国独生子女居多的社会现实下,幼儿会有一些不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偏差,如: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别人、怕苦怕难、依赖性强、缺乏自主意识和责任感、缺乏创新和接受挑战的意识、心理脆弱、经不起批评和挫折等。混龄教育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大带小的活动方式为幼儿提供了社会角色体验的机会,创设了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由哥哥姐姐引导弟弟妹妹,避免了单一呆板的说教形式。
蒙特梭利博士也观察到,在蒙特梭利的儿童之家里,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相处得很好,经常相互帮忙。一般的,年龄小的儿童会多观察年龄大一点的儿童的行为,遇到不明白的事也会找他们来解释。
年龄大的儿童在给年龄小的儿童讲解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试想一下,5岁儿童的思维是不是比成人更接近3岁儿童的思维呢?5岁儿童的讲解更容易让3岁的儿童理解。
但有的人也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让5岁的儿童给3岁的儿童讲解问题这合适吗?如果他讲解错误怎么办啊?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一般的,年龄小的儿童不会一直缠着年龄大的儿童问问题,大家都需要自由,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做。
同时,年龄大的儿童在讲解问题之前,会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梳理,在讲解过程中自己对学习过的知识也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他们之间的沟通会很和谐,不会出现成人担忧的问题。
除了问题的讲解之外,在混龄教育中,孩子们更容易学会谦让和互相照顾,因为在混龄团队中,大孩子会处处以哥哥姐姐的身份要求自己,逐渐忘掉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殊地位。小的孩子怀有崇拜心理,会用感激的态度服从大哥哥大姐姐的要求。大孩子不会像父母那样全面包办,他们会要求小的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例如一起收玩具等。如果不服从就不让参加活动,这是最伤心的惩罚。为此,小的孩子必须听话,不敢像在家那样,以发脾气来要挟大人。让不同龄年龄的孩子的交往能力都可得到锻炼,同时也让孩子的语言得到了发展。
这就是为什么,在孩子的群体中,有时大孩子的话比家长的话更管用。例如在《爸爸去哪儿》中,杨阳洋的情绪最后也是在多多的开导下完全释放,杨阳洋也听了多多的话,主动去跟爸爸说了对不起,这就是典型的大孩子的“权威性”,年龄小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大孩子的劝导。多多好的表现也更容易成为其他孩子的榜样,如在新西兰时,不会骑单车的贝儿看到多多会骑,这时多多就成了她好好学骑单车的动力。
处在混龄团队中,给多多也带来了更多收获:去集市时时刻关注Joe和Grace,担心他们走丢,告诉他们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这其实主要是成人的工作,但是当只有他们3个孩子的时候,多多主动承担了照看的作用;主动去调解吵架中的Joe和Grace的矛盾,而且很聪明的一个一个分开劝说;新叶古村T台秀前,主动组织大家排练,遇到突发状况还不忘先将工作安排好再去处理别的事情……这些经历,在团队中只有多多能够经历,她也因此学到了更多处理突发状况的经验,这都是宝贵的财富,也是在混龄团队中,多多的年龄较大所占的优势。如果是在一群8岁的孩子之间,孩子们之间会彼此存在竞争的关系,便难以自然融洽地形成这样的氛围。
所以,当年龄较大的孩子和年龄较小的孩子在一起游戏、学习时,家长无需担心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玩会阻碍智力发展,更不会有小孩子和大孩子一起玩吃亏的问题,相反,混龄团队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更多的好处。
【父母课堂贴士】
1、多创造机会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相处,当孩子相处时,家长尽量不要干预孩子的行为,孩子会自发地形成小团体并形成规则。
2、针对年龄较小的孩子,可以帮助他找到团队中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学习;针对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鼓励他多照顾他人,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找到团队中位置和团队游戏、合作的乐趣。
第二课:养只宠物,孩子更有责任感
当面对一只毛茸茸、小小的、对你十分亲密和依恋的小动物时,许多孩子都会抵挡不住这份可爱的诱惑,希望能够将它收入囊中,成为萌宠一枚。许多父母面对孩子这样的请求,却是十分为难,答应孩子吧,担心卫生和安全是一方面,更怕孩子只是一时兴起,养着玩两天就置之不理,或者孩子只管和宠物玩耍,将养宠物带来的一系列吃喝拉撒的麻烦事丢给父母,养孩子已经很辛苦的父母还得再养只宠物;不答应吧,看着孩子那恳求的眼神,实在狠不下心来拒绝。
对于孩子来说,养宠物确实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爱心、耐心和责任感,甚至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安全感。那么当孩子提出养宠物的要求时,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在《爸爸去哪儿》中,黄磊一家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节目情景再现】
在第一站重庆武隆,爸爸和孩子们千辛万苦的走过了泥泞的下山道路后,用顶碗蹲马步的比赛决出了选房的优先顺序,拔得头筹的黄磊应多多的希望选择了浪漫的5号石头房,村长告诉黄磊和多多说:“因为你们是要独自在这里面住,所以有个老奶奶怕你们在山上孤单,就请你们帮忙带个小朋友。可以吗?”多多马上开心地点头。村长提到的小朋友,其实是一只黑色的小狗。一直很喜欢、也很想养一只狗的多多非常高兴,立马给它取名乖乖,跟自己曾经养过的狗的名字一样。
其实在家的时候,多多就有了“秘密目标”:攒够3000分,就可以养一只狗。所以和乖乖相处了两天后,多多就很希望能够将它带回家了。在第一站旅行结束后,以为再也见不到乖乖的多多十分难过,说自己会想它的,黄磊安慰女儿:“我答应你,一定让你养一只狗。”在离开天坑前,多多就很想把乖乖带回家。爸爸黄磊对多多说:“你要相信我,你问问阿姨,能不能抱狗狗上飞机,你问一下好不好?她要说可以,我马上把狗给你带到北京,好不好?”
多多默默地沉思,黄磊赶紧趁热打铁:“真的不行,我没有骗你。你坐过这么多次飞机,你见过有一个人在飞机上带着狗狗吗?你跟它再玩一会儿,再抱抱它吧!”
即使再多不舍,懂事的多多心里也清楚,乖乖确实不能带回家,抱着乖乖的多多流下了眼泪。
在第二站新叶古村的旅行中,村长特地将乖乖也一起带到了节目现场,多多喜出望外,这一次,贝儿也表示出了对乖乖的喜爱,抱着乖乖不肯放手,还希望晚上将乖乖带回去,多多虽然不愿意,却不想说出“不”来伤害小伙伴的感情,无奈的她只好找爸爸去商量,正忙着做饭的黄磊无暇倾听女儿诉苦,要多多自己想办法解决,这时候乖乖突然拉肚子了,它在哪过夜的问题瞬间消失,多多担心得连晚饭都吃不下了!最后还好只是虚惊一场,但多多对乖乖的关爱已经溢于言表了。
在接下来的每一次旅行中,乖乖都陪伴在多多身旁,给她带来了许多快乐。在这期间,多多也多次表达过希望能够领养乖乖,但爸爸妈妈一直都没有答应。而在甘肃石林的旅行结束后,因为手续问题,乖乖不能够再去台北和新西兰,想到可能今后都见不到乖乖,多多怀着忐忑的心情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希望能够将乖乖带回家。我们从荧幕上看到了她期盼的眼神、说到可能要和乖乖分别时忍不住的泪水,和妈妈答应后,多多的快乐和喜极而泣,我们看到了多多对乖乖的爱。当然,我们也看到了爸爸妈妈答应多多养乖乖的“条件”:
爸爸说:
第一,不要生气;
第二,好好练琴,每天回来好好写作业;
第三,如果你要养乖乖,你就得每天自己有责任感,要带它出去,每天哦,只要一叫你说,多多,要带乖乖去尿尿了,你就要起来带它去尿尿,能做到吗?
妈妈说:
如果妈妈答应你了,你要答应妈妈几件事情,你不能说因为现在我答应你养了,你说答应,到时候你做不到,那爸爸会监督你的,如果你要做不到,妈妈可能到时候就说,那就不养了,妈妈相信你,你答应就能做到。
【家庭亲子宝典——培养责任感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
几经商讨,多多终于如愿以偿领养了小狗乖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多多从内心散发的爱心。答应让多多养宠物,多爸多妈所提出来的要求,也是将乖乖从一个孩子的玩伴的角色,改变为了一个需要孩子去亲手照顾的小伙伴的角色。对于宠物,只有让孩子亲身参与照顾了,对于“宠物”、对于这样的一条生命才会有更加真实的情感。
黄磊对于乖乖也是很有感情的,他曾发文《小狗的天堂》,来纪念为保护他和多多被咬死的宠物“乖乖一世”,对于这只叫乖乖的小狗,黄磊甚至觉得可能它就是原来的那只狗。但他对“乖乖一世”的情感是属于他的,多多对眼前的这只叫乖乖的小狗的喜爱,是属于女儿独有的。这只小狗的存在,黄磊更希望的,是能够培养多多的责任感,在责任感的培养上,多爸多妈可谓是配合得相当默契,因为当爸爸提出了要求后,妈妈也告诉了多多,“妈妈相信你,你答应妈妈你要做到”。
这就是告诉了孩子责任和责任背后需要承担的后果——如果你不遵守对乖乖的责任,那么需要承担的后果是,不可以再养乖乖。让孩子从情感上,和事实上,都能够学到,并遵守承诺,做到自己需要做到的责任。
责任感是一种自觉主动地做好份内份外一切有益事情的精神状态。责任感与一般的心理情感所不同的是,它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在人的一生中,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有无责任感,小到影响自己的生活,大到影响长大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责任感不是天生就会的,而是需要学习的。英国哲学家洛克在其研究中提出,道德感不是天赋的,而是儿童从小接受教育和训练的结果。洛克指出,德行教育的培养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使行动服从理智的指导。自我克制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为此,在德育训练方面,洛克提出了许多建议:一是及早实践,二是严而有度,三是奖罚得当,四是以理服人,五是养成习惯,六是树立榜样。